零售端卖不出去,地头价疯涨,水果行业“价格倒挂”应该怪谁?

水果行业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就是经常会出现“价格倒挂”的时候,如柑橘、菠萝、香蕉等大宗水果,经常会出现采购价高于零售价的现象,通常来说这种“价格倒挂”的现象,对于水果是有巨大的危害的!

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价格倒挂呢?

是批发商囤货?

还是果农高价惜售?

亦或是产量饱和?

零售端卖不出去,地头价疯涨,水果行业“价格倒挂”应该怪谁?

存货抛售,采购商血本无归

前两天上海的天气比较炎热,批发市场的菠萝价格开始节节攀升,差不多1.8元/斤,采购商李林想去徐闻发菠萝到上海。他来到徐闻之后,发现目前当地的采购商比较多,菠萝还没有大量成熟,货源比较紧缺,菠萝收购价格0.85元/斤左右。

他找到代办小王,小王帮助他谈了一车菠萝,由于互联网时代信息流通比较快速,农户咬住了九毛一斤不松口,李林担心上海批发市场的价格可能有什么变化,他就迅速的收了一车菠萝发往上海。

结果等到他开始发车的时候。上海却迅速降温降雨,上海的菠萝存货开始抛售,批发市场的价格变成了一块二,这一趟把物流运费以及耗损都全部亏掉,算下来一车亏损了好几万,这样两三次以后,李林就再也不想采购菠萝了。

零售端卖不出去,地头价疯涨,水果行业“价格倒挂”应该怪谁?

零售端价格下降,蕉农紧咬高价不松口

今年三月,随着节日效应结束,大部分水果行情开始下行。梳理全国多地水果市场发现,香蕉在零售终端市场上价格同比有所下降。

北京八里桥市场的国产香蕉价格下降0.50元/公斤;

广西新柳邕市场香蕉价格1.4元/斤,相比之前最高价3元/斤而言,跌幅超一倍;

山西省太原市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公布的监测数据显示,与二月底价格相比,蔬菜、鸡蛋、水果价格有所下降。其中,香蕉价格较上期相比下降14.05%。

随着天气转暖,樱桃、西红柿、菠萝、哈密瓜等陆续上市。时令水果的增加加大水果市场的供应量,香蕉等大宗水果面临的销售压力持续增大,再加上3月缺乏节日带动,因此终端消费市场价格持续下降。

零售端卖不出去,地头价疯涨,水果行业“价格倒挂”应该怪谁?

和终端相反,香蕉产区地头价格却不断上涨。好货价格始终维持在3-4元/公斤,老挝等精品蕉价格在5元/公斤左右。而目前终端价格也只有5-6元/公斤,可想而知,客商压力有多大!

这也造成了产区客商大幅度减少,最终受损的还是果农。

“价格倒挂”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其实,造成“价格倒挂”的原因各种各样,但是有一点,当一个产品长期出现“价格倒挂”的现象,这将是一个信号,告诉我们整个市场对这个品类的销售已经饱和。

因为,按照传统的水果经销流程,种植出来的水果,采购商找代办来帮忙采购,然后送到批发市场,批发市场再由不同的水果店以及水果贩子分发下去。如果市场处于稀缺的状态,果品的流通是很快的,那就不应该产生倒挂。

零售端卖不出去,地头价疯涨,水果行业“价格倒挂”应该怪谁?

”价格倒挂“对整个市场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导致水果采购商、也就是中间环节亏损。当水果采购商亏损到一定的界限,必然会对这个群体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2、导致水果价格波动剧烈。这样一来,通过渠道买卖水果就成了一种赌博行为无法稳定的发展。

3、导致果农卖不出去,采购商亏本,长期的“价格倒挂”会对整个水果产业形成极大的危害。

果农、采购其实是利益共同体

在果农的传统认知里,水果采购商属于强势群里,甚至有果农有这样的一种行为,能坑一点算一点,但是到了互联网时代,大家都应该关心下水果采购商,信息不对称的消灭,以及各大水果连锁以及超市都走向产地,水果中间批发商已经成为了“弱势群体”。

其实,要想保证产业健康发展,果农并不应该期待行情大涨,因为每次大涨背后,总是小部分人能获得高额利润,大多数果农都处于没有果可卖的境况。而客商压力山大,很多时候都是拉一车亏一车,走货积极性非常低。没人拉货,天气一暖,树上熟、卖不出去的新闻又不绝于耳,受伤的总是果农。

零售端卖不出去,地头价疯涨,水果行业“价格倒挂”应该怪谁?

一个健康的产业,最好是价格稳定的产业,行业上的各人人士都有一定的合理的利润,这样这个行业才能长久!

看到价格高涨,果农莫惜售,只要利润合理,就可以出货,毕竟钱长在树上,永远不如进到自己口袋让人安心。

关于“价格倒挂”大家还有什么见解,欢迎留言讨论~

素材来源:农财网香蕉通、 垚垚生态等

万果风云会综合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