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刚:湘西州基础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与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近年来,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委州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州各级各部门特别是教体部门认真落实教育政策,加大教育投入,推进教育项目,大力实施“教育发展脱贫工程”“教育四大工程”等,全州教育事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但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需求、持续发展和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仍然是湘西州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的基本矛盾。

这一矛盾主要表现在:“有学上”的问题初步得到解决,“上好学”的问题成为突出矛盾;各级各类教育数量和规模的问题已经初步解决,质量和结构的问题成为突出矛盾;基本国民教育体系进一步形成,有特色、多样化的教育格局有待进一步发展与完善;在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上力度不大,步伐不快,思想不解放,导致农村学校资金、资源、师资等极大浪费,“散小弱”的学校依然大量存在,致使办学无效益,师资配不齐,结构性缺编更为严重,质量无法提高。

湘西州基础教育具体问题

1、 教育人力资本远低于省内其它地区。

从人力资本积累看,由于历史、自然原因,长株潭人口受教育程度高,湘西州较低。据统计,湘西州每万人中大学生为146人,而长沙市为404人,是湘西州的3倍。全省14个市州高学历的小学初中教师分布呈现显著的东高西低的梯度结构,分布规律基本与经济发展水平一致。

2、 教育条件保障与发达地区悬殊较大。

主要是教育设施与教育发展不相适应。近年来,湘西州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甚至略好于湘中北,但仪器设备达标率、生均固定资产等绝大数指标均落后于湘中北,远低于长株潭地区。湘西州除生均校舍建筑面积外,仪器设备,图书等其它各项衡量办学条件指标,全州城镇、农村中小学都低于省内其它城市,由此导致义务教育阶段大班额突出。城乡义务教育的这种差异特别是与新型城镇化进程不相适应,不仅制约了湘西州义务教育水平的整体提升,而且使湘西州高中阶段教育提升乏力,在高考人才输送上与外面相比竞争力不足,进而影响湘西州全民素质特别是科技素养的整体提高,导致湘西州科技创新及推广应用相对滞后。

3、 应试教育顽疾仍难消除。

“应试教育为主”和“全面发展为辅”依旧。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教育理念,教育目标和教育方式不同。应试教育重教轻学,重成绩轻能力,重考试轻实践,忽略学生在德育体育美育劳技等多方面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实践创新,自主发展。

当前,湘西州应试教育普遍存在,有关素质教育的内涵,价值、目标以及实践模式和机制等,还没有清楚明确和科学准确认识,一时还很难从传统的教育观念中转变过来,加上家长对进好学校的强烈期盼,“唯分数论”仍大行其道,使得应试教育市场方兴未艾。新观念和传统观念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很大程度上束缚了素质教育的实施,不仅制约了新课改的进一步推进,也影响了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尤其是影响了学生的发展潜力与后劲。

4、 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近年来,湘西州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特别是把教师资源配置作为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核心素要,建立了校长、教师交流制度。改革和完善了师资培训和补充机制,通过公费定向培养、“特岗计划”及教师工作专项补助资金等一系列政策的实施,为湘西州基础教育培养、补充并留住了一大批优秀教师。但纵观全州教师队伍发展,也还存在一些问题。

教师数量分布不均。县城义务教师缺编较多,高中教师缺编严重。职业学校“双师素质”教师数量与质量均有待提高。

学科专业结构失衡。小学语、数等“两大主课”教师数量远远高于实际需求。体育、音乐、美术和劳技等学科严重不足,所需教师数量分别是现有教师数量的3.6倍,2.3倍,2.7倍,2.5倍,物理、化学、地理、科学教师紧缺(仅永顺县一年招不到2个物理与地理教师,英语、美术、计算机、音乐教师短缺)。

教师学历仍然偏低。学历水平结构是衡量师资力量及教师制度的重要指标。据统计,全省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本科及以上学历专任教师比值为51.25%,低于城市平均水平21.39个百分点,湘西州更低。全省初中教师具有本科以上学历比例为46.61%,高中阶段研究生以上学历仅为1.41%,湘西州更低。

师德师风建设面临新形势。湘西州绝大多数教师爱岗敬业,堪为师表,但仍有少数或极少数教师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影响,职业道德认识模糊,工作纪律性不强,示范作用欠缺,精力投入不够,敬业意识淡薄,课堂讲得少,课后讲得多,把大量精力用于社会兼职及一些商业活动,无心钻研业务,过分看重个人利益。以上种种问题虽为极个别现象,但反映出师德师风建设任重而道远。

5、教育治理能力有待提升。

依法治教观念和水平有待提升。部分行政管理人员法治意识淡薄,随意干涉学校办学的自主权,扰乱了学校正常办学行为。部分校长依法治校的能力不强,“家长制”“一言堂”等情况依然存在,给全面推进依法治教工作带来了一定障碍。

依法治教水平不均衡。从全州情况看,有的县市与学校对依法治教,依法办学工作非常重视,能够积极主动地推进依法治校各项工作,为学校依法治校提供良好的平台。但有的县市、学校对依法治校重视不够,被动应付各种依法治教工作,缺乏主动思考,工作推动缓慢。

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滞后。“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对现代学校制度特点和办学模式的高度概括。“一校一章程”存在图应付、走过场思想,章程与学校实际结合得不紧密,没有反映学校特色,缺乏针对性和可行性,与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宗旨不相符合。学校在其内部治理过程中,不仅民主监督的作用没有得到真正意义的发挥,而且社会参与学校治理做得更不到位,学校仍然没有走出传统的管理模式。

管办评分离制度尚未完善。管办评分离是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的必然选择,也是推进教育体制改革的重点。《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深化教育领域改革进行了全面部署,提出了“深入管办评分离”的要求。但目前政府充当了学校举办者、行政管理和实际办学者等多重角色。监督一体化的情况仍然存在,政策不分,教评不分,学校政府关系混乱,与社会关系模糊。决策与执行缺乏相互监督与制约,出了问题难以问责和及时改进,进而让教育改革陷入僵化固化的泥潭,教育发展失去了动力与活力。

社会对学校正常管理干预过多。社会普遍对教育机构和老师缺少信任和尊重,对学校的教学方式和管理模式常常带有先入为主的偏见,尤其一些家长出于对孩子的过分溺爱,对学校和老师的日常工作求全责备,甚至无理刁难,老师在教育学生过程中一些正常行为被敏感看待,经常被无限放大,动不动就受到投诉,老师处于弱势,不敢主动作为。

6、教育创新创优氛围不浓。

创新是国家发展的灵魂、社会前进的不竭动力。课程教学创新不足导致人才培养模式单一,人才培养模式、方案以及课程设计千校一面,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手段陈旧单一。现代教育技术使用的科学性、合理性、规范性、有效性不够。理科实验教学基本停留在黑板上,仪器设备使用率不高,为数不多的理科教学设备设施存在极大浪费。

7、教育投入仍然不足。

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尽管湘西州教育经费总量持续稳定增长,但总量并不大,特别是财政性教育经费比例偏低。受财力水平制约,湘西州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与全省平均水平相比仍有差距。

教育资源配置不尽完善。依据经济发展水平,将湖南省14个州市分成湘东北(长沙、株洲、湘潭、岳阳)湘中(衡阳、娄底、常德、益阳),湘南(株洲、永州)和大湘西(邵阳、张家界、怀化、湘西州)四个大区域,义务教育发展最好的是湘东北,最差的是大湘西,长沙市小学阶段生均固定资产是12011元,而湘西州只为长沙的21.72%。区域性教育资源配置的极大差异,使各地人力资本积累不均衡,即各类高素质人才在各地区人口中分布不均等,全省大学本科受教育人口在四大区域的分布分别为长株潭占46.32%,洞庭湖占18.25%,湘南与大湘西只占17.71%。

对策与建议

“十四五”期间,随着建设科教强州战略实施,湘西州教育将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必须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把党的教育方针贯穿教育各项工作始终,按照稳中求进总基调,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内涵发展根本途径、共享发展根本遵循、提高质量根本要求,持续深化湘西州教育综合改革,加速湘西州基础教育现代化进程,真正让“科教强州”开启湘西基础教育发展新征程,真正让结构性改革成为全面提高湘西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抓手,真正让基础教育率先破题成为实现湘西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有力推手,真正让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成为加快建设美丽开放幸福新湘西的强力支撑。

1、 要把“落脚点”放在更加有力促进教育优先发展上。

首先要提高认识,办好现代化的教育。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要主动转变观念,提高思想认识,加大对促进教育优先发展的重视力度,坚持高位谋划部署,理顺政府、学校、社会三者关系,建立湘西州科学、先进、完善的现代教育治理体系。不断提升和优化教育治理的理念、体系和能力,全面推进教育治理方式上的深化改革,努力实现政府依法宏观管理、学校依法自主办学、社会有序参与、各方合力推进的治理格局。各级各部门要合力帮助解决好基础教育发展的困难和问题,通过完善教育标准体系,优化评价督导制度,推进教育立法实践,健全教育宏观管理体制,不断加强教育优先发展的创新实践,探索利用市场机制优化配置教育资源的新模式,完善财政投入和成本分担机制,创造良好的教书育人环境,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和谐育人的新局面。

其次要加大投入,办好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优先安排基础教育投入,是实施基础教育优先战略的基本保障。湘西州经济基础相对来说比较薄弱,在教育投入上欠账太多,尤其是城镇学校历史欠账问题不容忽视,亟需加大资金投入,全力解决好基础教育发展不充分、不平衡所引发的质量和结构等各项问题,缩小数字教育鸿沟和差距,补齐城镇学校学位严重不足和硬软件设施建设严重落后的短板,完成让学生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历史性转变,“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要坚持做到“五个优先”:即在战略上优先定位,在谋划上优先纳入,在政策上优先倾斜,在资金上优先保障,在项目上优先投入。把加大教育投入与新型城镇化发展结合起来,与乡村振兴战略三年行动规划结合起来,与新高考改革结合起来,与湘西州构建现代化教育体系的布局调整结合起来,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动社会力量参与,科学制定方案,合理安排资金,在基础设施、高科技设备、教育信息化、高考考点建设、师资力量、现代化管理等方面全力保障教育高质量发展。

最后要精准服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自精准扶贫以来,州委把“教育发展脱贫工程”作为脱贫攻坚“十项工程”之一,具有很强的指导性、针对性和操作性,含金量非常高,全州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从学前到高中(中职)率先在全省实现15年免费教育,并全面实施了生活救助,这在一些发达地区都难以做到,而我们作为民族贫困地区做到了,并取得了良好成效,获得了老百姓的高度认同。

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各级教体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强化认识、明确责任,依法落实控辍保学工作“五长责任制”,既要把“教育发展脱贫工程”这一基础公益事业做强,又要把这一重大民生工程抓实,更有力地把教育脱贫各项工作抓细抓实抓出成效,让贫困群众得到更多“真金白银”的实惠,让全州教育脱贫工程在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中彰显更大的作为。

2、 要把“出发点”放在更加有力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上。

近五年来,湘西州教育投入占比在全省是最大的,农村教师待遇在全省是最好的,州委州政府对教育事业的重视和关注力度前所未有,但因过去欠账原因,教育质量还不高,投入与收获不成正比。没有义务教育质量就没有高中质量,没有高中质量就没有教育的辉煌。

首先要优化教育布局。调整政策支持,切实解决湘西州教师总量不足、结构性缺编问题,尤其是要解决农村小学缺音、体、美教师,农村初中缺理、化、生和地理教师的问题;切实解决城区学校随着城镇化的加快,城区学校学生巨增,造成城区所有学校教师严重缺编的实际困难和问题,特别是要加大对县市教育项目建设投入,推进实施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教育项目,建成一批城区有影响、有规模、有示范性的标准化优质学校,彻底破解城区学校大班额突出问题。

同时,要加大城乡学校布局调整,要集中“人、财、物”,办好农村“骨干初中”、农村“骨干村小”、农村“寄宿制学校”。办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关键要“配好”优质教师、“配好”设施设备、“配好”保教人员,开足开齐“课程”,切实提高乡镇、村办学综合效益,提高乡镇、村教育教学质量,降低农村资金、师资、资源的浪费,提高乡镇、村资金、师资、资源的放大效应。要鼓励支持引导社会力量办好湘西州民办教育,要一视同仁营造公平竞争环境,要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要让民办教育从政策上增强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与公办教育一起共同推动全州教育质量发展。要支持职业院校加强与企业的深化合作,聘请企业高水平、高技能人才到职业院校“传经授艺”,把最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力量引入课堂,培养新时代新型职业技能人才,进一步夯实湘西州基础教育发展后劲。

其次要严格监测质量。抓基础教育质量提升,州县教育部门要理直气壮,依法大胆作为,拿出具体过硬的措施和过硬的办法,推动教育教学工作重心向“提升教育质量”转变。要进一步完善教育质量监控评估机制,落实教育目标管理考核,解决监考、监评专项经费,严格督查、严格考核、严格奖评。州县教科院要主动作为,在质量监测、监控、监评上主动发力,主动发声,当好参谋,及时准确掌握全州基础教育教学质量情况,并将监测考核结果分析应用。教育督导部门要为各校,尤其是就高中课后服务(补课)出主意、提建议,保驾护航,贯彻落实好国家最新政策,允许适当收费。州县市各相关部门要解放思想,主动作为、勇于担当,积极出台相关政策,推动和保障学校科学收费、合理收费,支持统一规范性的课后服务活动,全面优化课后服务环境。要大胆创新,进一步完善教育质量效益考评机制,设立教育教学评价专项资金,推行小学以县为主抓测试、初中以县为主抓督导、高中实现全州联考制度,与教师绩效工资、职称晋级等相挂钩。要适应新高考改革的需要,县市教体局要开展好层层培训,对接高考、适应高考,全面熟悉掌握高考相关新政策,加快建立完善新高考教学教研机制,积极开展新旧高考内容对比研究,要切实关注全国新高考工作做得好的各校的经验与做法,进行学习和借鉴。注重从小学、初中着手,做出湘西自身的特点,做出湘西的民族特色,做实有利于湘西各校便于操作的新高考改革方案,把新高考改革作为全州教育谋求新的更快发展的机遇,用新高考的精神引领湘西州教学质量的提升,让我们的学生不输在新高考的起跑线上。

再次要强化德育工作。德育工作是教育的生命线。要把“立德树人”贯穿于教育全过程,杜绝抓考不抓教、抓高不抓低等“教育功利”现象。要进一步把师德师风考评纳入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整体规划,贯穿于教育的每块领域,每个环节,规范教师从教行为,大力弘扬“爱校如家”“爱生如子”的道德风尚,重塑“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人师表”和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的教师形象。挖掘师德典型,讲好师德故事,传播师德正能量。

最后要主动创新。在课程教学、人才培养、课程设计、仪器设备引进和使用等各个方面勇于打破常规,凡是有利于学校教学、科研、管理、生活等校园文化建设的,都可以大胆进行尝试,深入总结经验,全力推进现代化和科学化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政府要加大对学校辅助岗位、后勤人员的购买服务,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依法为临聘人员交纳“五险一金”,提升学校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要结合民族地区实际,充分利用民族特色优势,进行民族文化课程资源开发,民族文化特色课题研究,大力推广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在积极彰显民族性的教学过程中,主动对接时代性和世界性民族文化教育,打造民族文化特色教育品牌,促进学校办学品位和内涵不断提升。

3、 要把“根本点”放在更加有力建强教师队伍上。

教育事业是人的发展事业,教育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就是校长和教师。

实施“名校长培养”工程。深化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加大校长培养力度,培养一批在州内外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名校长,特别是要打破身份局限打造一批职业校长、新时代教育家。要提高校长对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充分调动校长办学积极性,充分发挥其优势和带动作用。

实施“名师成长”工程。当务之急要优化教师队伍结构,科学合理地配置好优质教师资源,做到城乡教师资源要均衡,特别要加强教师队伍培训,着力提升教师整体素质,为优秀教师提供广阔的事业发展空间,为优秀人才施展才华提供宽阔舞台,让教师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释放,要放开学校的自主权,根据城镇学校发展实际,积极争取在岗位设置上取得突破,采取特殊政策,解决职称制约问题,给基层一线骨干教师更多提升机会,力争培养和涌现一大批在州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的名教师、名班主任、名学科带头人,确保全州教师的整体素质真正提升,推进湘西州基础教育事业健康、科学发展。

实施“教师权益保障”工程。教师是学校教学的主体,要让教师充分发挥作用、施展才华,教育主管部门、校长就要关心、关爱我们的教师,用待遇留人,用情感留人。如果一个校长凝聚不了一批教学骨干,就会出现优质教师“出工不出力”的现象,教育质量就会出现滑坡。学校要激发教师创新激情,校长要学会换位思考,尊重教师、支持教师、帮助解决教师的困难和问题,尤其要重视公平公正,用人不公是最大的浪费。要坚决杜绝出现优秀教师出工不出力的现象发生,打破分配制度上的“大锅饭”,将劳动付出、贡献大小与薪酬挂钩,真正实现多劳多得,优劳优得,真正提高一线教师、骨干教师经济待遇,尤其是解决特级教师、班主任、学科带头人、名师工作室主任的津贴与补助标准。要下决心实行分配制度上的改革,让庸者有压力、能者有动力、勤奋者有机会,特别是要设法引进一批部属师范院校毕业的高中优秀教师,政府要出台有吸引力的硬政策、硬措施,尤其政策要有干货,对真正的人才不仅要“送厚礼”,还要搭平台,切实解决全州高中优秀教师严重不足的突出问题。

4、 要把“动力点”放在更加有力强化教育责任落实上。

责任重于泰山,落实教育责任更是如此,主要强化三个方面责任。

首先要强化党委政府责任。要把基础教育放在更加突出位置,真正推动优先发展,建立完善各级党委政府定期议教制度、领导联系学校制度和任期内教育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制度,真心实意为基础教育发展排忧解难。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教体部门对基础教育事业发展中重点工作任务、重要政策措施,要实行领导挂帅、项目挂牌、成绩挂钩,进一步把一级级责任压紧,做到工作责任明确、措施明确、时限明确,把一项项任务落细落小落实。要强化服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握政策弹性空间,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特别是在规划、立项、资金、用地等方面服务优先,做到特事特办、急事急办,确保基础教育事业各项工作顺利推进。

其次要强化学校管理责任。

强化对校长的管理。一个好的校长就是一所好的学校,一个学校教育能否办出特色、办出品牌、办出影响力,校长至关重要,要实行校长职业化、年薪制,严把校长“入口”关,培养一批有担当、善管理,会统筹协调,又懂教研教改的优秀职业校长。要坚持和谐办学、科学办学、民主办学理念,校长要成为团结和凝聚教师人心的重要纽带,以能力服人,以德行化人,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把全体教师紧密团结在自己周围,拧成一股绳齐心协力干事创业。如果我们的老师都能在一个开明的好领导下工作应该是最幸福、最快乐、最舒心的事。

强化对教师的管理。师高才能弟子强,德才兼备方为师高,作为新时代人民教师,必须注重师德修养,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全面提升综合素质。要强化教师的“主人翁”意识,要爱岗敬业,要把所从事的职业当成为党负责、为校负责,为人民负责的崇高事业去做。要激发教师的主人翁精神和责任感,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6个下功夫”要求,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把学校当成自己的大家庭,不仅要爱岗敬业,更要为学校的发展出谋划策,进言献策。只有学校这个大家庭好了,我们每个教师的小家庭才会更好。

强化对学生的管理。强化全员育人理念,把德育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要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严格规范学生日常行为,学生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教育质量高低,要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综合素质和品德、品行、品性的培养,加强对学生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引导,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阅读习惯、生活习惯,提高学习兴趣、阅读兴趣。阅读才是一切学科进步最重要的基础,多阅读、多读书、多思考,掌握阅读方法,提升语言应用能力,抓住阅读红利,这样学生才会成为教改中的赢家。实行学生入校、在校、离校全过程精细管理、精准管理、精致管理,抓好安全教育,保障学生在校内校外全方面的安全,坚决确保不出事。注重加强学生心理疏导和个性发展,做到学习、思考、实践相结合,要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学习能力、道德品质全方位负责。注重学生体能锻炼,身体是学生学习和今后工作的本钱,只有身体健康才有更好的精力搞好学习,学生每天要坚持体育锻炼一小时以上,真正做到强健体魄。要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建设,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

强化部门社会家长的责任意识。当前,我们不仅要关心学生在校的表现,更多的要关心学生在校外的表现。要构建部门、学校、家庭、社会“四位一体”的和谐教育,形成合力,做到部门支持教育、社会重视教育、家长参与教育。部门要优化教育发展环境,要减少对教育不必要的检查考核,要减少没有实际意义的“进校园”活动,要为学校在各种检查、“进校园”上减负减压,要依法全方位支持教育部门办好人民满意教育,要为各级学校多办好事、多解难事。部门和家长要给予学校充分信任和尊重,不能随便干涉学校的日常管理,让学校安心教学,让教师全身心投入教学,特别是要推动家长责任的落实,家长不能当“甩手掌柜”,要通过QQ、微信等现代化信息手段,第一时间把学生情况反馈给家长,与家长及时沟通、交流,让家长肩负起教育孩子的第一责任,力争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温暖和谐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学习环境。

5、 要把“着力点”更加放在有力破解教育发展难题上。

坚持问题导向,深入基层学校开展调研,着实了解基层学校的突出问题,尤其要注重城乡教育协调均衡发展,注重城乡学校科学布局调整,更加精准的寻找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些问题在学校能解决的做到坚决不出校,学校要拿出问题解决方案,科学解决问题;有些问题州县教体部门能解决的,做到坚决不拖延;有些是州县部门能解决的,要想方设法全力支持,做到坚决不推诿;有些问题是需要县委县政府和州委州政府才能解决的,要主动汇报,积极跟进,争取特事特办,做到优先解决。

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领导,统筹协调,专题调研,现场办公,各教体部门要及时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做到联合研究、联合办理、联合解决;有些问题需要国家和省级层面解决的,要充分发挥各方优势努力争取支持,做到问题不解决不放弃。要持续加大向国家和省争取对湘西州教育政策支持力度,特别要发挥全国和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优势,通过建议提案的有效平台和渠道,大力呼吁和争取破解湘西州基础教育难题。

总之,要一级对一级、一问一研究、一问一措施、一问一办法、一问一解决,只有所有制约湘西基础教育发展的问题一个一个得到真正破解,短板一个一个得到真正补齐,基层学校才能真正轻装上阵,一心一意、全力全新搞好教学,湘西的基础教育才能高质量发展。

(作者系湘西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民盟州委主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