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夢到徽州,湯顯祖到底去沒去徽州?

“一生痴絕處,無夢到徽州”,明代戲劇家湯顯祖留下的千古絕唱,成為如今徽州的最好旅遊宣傳詞,不過話說回來,這句詩到底是說徽州好還是說徽州不好,湯顯祖有沒有去徽州呢。

這首詩叫做《遊黃山白嶽不果》:序:“吳序憐予乏絕,勸為黃山白嶽之遊,不果。”翻譯過來就是:“友人吳序可憐我境遇困窘,勸我到黃山、白嶽(齊雲山)一遊,未能成行。”全詩為:“欲識金銀氣,多從黃白遊。一生痴絕處,無夢到徽州。”翻譯過來就是“想要沾財氣,多半得到黃山白嶽之間的徽州去。但我一生有許多想去的地方,獨獨沒有夢到過去徽州。”

無夢到徽州,湯顯祖到底去沒去徽州?

湯顯祖去不去徽州到底是怎麼回事呢?明萬曆十九年(公元1591年),湯顯祖上《論輔臣科臣疏》,觸怒皇帝而被貶為徐聞典史,後調任浙江遂昌縣知縣,一任五年,政績斐然,卻因壓制豪強、觸怒權貴而招致上司的非議和地方勢力的反對,終於於萬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棄官歸裡。此詩便是寫在湯顯祖棄官之後,此時的他窮困潦倒。朋友吳序便建議他去徽州,去徽州幹嘛?找他的老師許國,湯顯祖15歲那年,徽州府歙縣人許國進士及第,步入官場,湯顯祖33歲那年,許國主持會試,錄取了湯顯祖,後來許國官至大學士、太子太保、禮部尚書,擔任朝廷輔臣,相當於現在第一副總理。許國雖然官運亨通,但也屢遭大臣反對,包括他的門生湯顯祖就曾上書朝廷,直斥許國竊權欺蔽,排斥異己,鉗制言路,從此師生倆結下樑子,反目成仇。

無夢到徽州,湯顯祖到底去沒去徽州?

而就在湯顯祖被貶那年,許國也閱盡繁華,歷經人情冷暖,五次上書請辭,回到歙縣頤養天年。許國雖然退了休,但他曾是皇帝的老師又是三朝老臣,只要他肯說句話,湯顯祖的人生當然會有轉機。所以湯顯祖的朋友吳序便勸湯顯祖到徽州去找找許國,道個歉,重修師生之誼,不過以前的文人骨頭都硬,湯顯祖寧願窮困潦倒也不肯低頭求人,還寫詩明志:“靠,老子這輩子都不去徽州”。誰知陰差陽錯,400多年後,“無夢到徽州”還是成了徽州的旅遊宣傳詞,湯顯祖九泉之下有點冤。

安徽,安慶的“安”,徽州的“徽”,如今這兩個地方都已沒落,安慶尚好,雖沒當省會大哥了,但至少還是個地級市,徽州更慘,僅以一個徽州區名字存在於黃山市下。

無夢到徽州,湯顯祖到底去沒去徽州?

古徽州一府六縣,即歙縣、黟縣、休寧、祁門、績溪和婺源,府治在今歙縣徽城鎮,前四個縣今屬安徽省黃山市,績溪縣今屬安徽省宣城市,而婺源縣今屬江西省上饒市。

無夢到徽州,湯顯祖到底去沒去徽州?

婺源被劃歸江西的過程,更是成為歷史上兩次婺源隸贛事件,1934年蔣介石出於“剿共”需要,將婺源被劃入江西,遭到婺源民眾及有識之士的強烈抗議,民眾自發的“回皖運動”一直沒停歇,迫於民意,1947年抗戰勝利後國民政府將婺源劃回徽州地區。誰知兩年後由於軍管問題,1949年婺源再次被劃入江西,延續至今。

無夢到徽州,湯顯祖到底去沒去徽州?

所以到了今天,說起徽州,確實有點不倫不類,到底該是古徽州一府六縣呢,還是黃山市呢,還是徽州區呢?

無夢到徽州,湯顯祖到底去沒去徽州?

那最能代表徽州的地方在哪裡,相信很多人還是會認為是徽州古城,也就是徽州府曾經的府治所在地歙縣徽城鎮。

無夢到徽州,湯顯祖到底去沒去徽州?

如今的徽州古城位於歙縣縣城中心位置,為5A級景區。

無夢到徽州,湯顯祖到底去沒去徽州?

古城雖然仍是歙縣市民的主要居住地之一,但遊客進出還是要買票的,門票80元,不過其實你繞過幾個檢票口,或者7點半之前進入古城的話,也可以不買票。

無夢到徽州,湯顯祖到底去沒去徽州?

不買門票除了徽州府衙不能進去外,包括許國牌坊、斗山街、南譙樓等主要景點都是可以看的。

無夢到徽州,湯顯祖到底去沒去徽州?

徽州府衙就是當年的政府部門,始建於元末明初,多次重建重修,最近的一次大修是在2009年,按照明弘治年的規制,採用“原工藝、原材料、原規制”的模式在原地址進行了修復,所以如今看起來還挺新。

不過如果時間湊巧,趕上升堂斷案表演,看看倒也有些意思。

無夢到徽州,湯顯祖到底去沒去徽州?

徽州府衙正對面是南譙樓,城門上懸掛著“徽州府”的牌匾,也是徽州府最後的記憶。

無夢到徽州,湯顯祖到底去沒去徽州?

南譙樓始建於隋末,是古代夜間報時的地方,打更的鼓聲就是從譙樓傳向四面八方的。不過現在南譙樓,也是1997年重建的。

南譙樓最有特色的是24根柱,唐代以前,城臺均以土夯建築,所以建築門樓,必須在門闕靠壁立柱,南譙樓共立柱26根,中門闕門扇隱去2根,只顯出24根。

無夢到徽州,湯顯祖到底去沒去徽州?

南譙樓前有牌坊,一面為“永流宣化”,一面為“東南鄒魯”。

無夢到徽州,湯顯祖到底去沒去徽州?

徽州府衙旁邊的陽和門,建於南宋紹興二十年(公元1150年),也稱東譙樓,同樣是古代用來觀望和擊鼓鳴鐘、打更報時的地方。為什麼這麼近距離建兩座譙樓,我覺得這也說明當時徽州府人口密集,算是一座大城市。

無夢到徽州,湯顯祖到底去沒去徽州?

走過陽和門,第一眼便見到了這座八腳牌坊,徽州古城的其他古建大都經歷較大規模的重建重修,只有牌坊算是原汁原味。

無夢到徽州,湯顯祖到底去沒去徽州?

這麼說吧,徽州古城你要是隻能看一座古建的話,那就直接衝著八腳牌坊來就行了,這是整座古城的精華所在。

無夢到徽州,湯顯祖到底去沒去徽州?

八腳牌坊也是徽州古城內唯一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字叫做“許國石坊”,好像和開頭提到的大學士許國有點關係。

無夢到徽州,湯顯祖到底去沒去徽州?

沒錯,這座牌坊正是為許國而建,許國在徽州的知名度如此之高,除了擔任三朝重臣之外,當然還得因為留下了這麼一座全國唯一的八腳牌坊。

無夢到徽州,湯顯祖到底去沒去徽州?

在封建王朝,建牌坊可不是隨隨便便的事,必須得到皇帝恩准,即使有資格建牌坊,也只能建四腳牌坊,否則就是犯上。

無夢到徽州,湯顯祖到底去沒去徽州?

可當時徽州達官顯貴、鄉紳巨賈眾多,四腳牌坊林立。許國是地方的驕傲,只造一座四腳牌坊,無法體現他的官重威顯。怎樣才能建造一座與眾不同的牌坊呢?許國靈機一動,想了個“先斬後奏”的點子。

無夢到徽州,湯顯祖到底去沒去徽州?

許國建這座牌坊共拖了七八個月才回朝覆命,由於超假,許國跪在殿上久默無聲,皇上迷惑,責備說:“朕準卿四月之假回鄉造坊,為何延為八月?建坊這麼久,不要說是四腳,就是八腳也早就造好了”。許國聽了,頓時口呼萬歲,奏稱“謝皇上恩准,臣建的正是八腳牌坊。”皇帝聽了哭笑不得,但金口已開也不得反悔。

無夢到徽州,湯顯祖到底去沒去徽州?

當然故事不一定真實,但許國石坊有二絕:一是國內唯一的八腳牌坊;二是匾額題字出自著名書畫家董其昌之手。

無夢到徽州,湯顯祖到底去沒去徽州?

看完許國石坊,徽州古城的精華也就看過了,但徽州古城裡還有很多值得走走看看的地方,路遇陶行知紀念館,近代教育家陶行知也是歙縣人。

無夢到徽州,湯顯祖到底去沒去徽州?

古城中的店鋪雖然早已與時俱進,多為賣衣服、飲食等,但古城肌理仍存,這個路口,我覺得當是徽州古城最美的一個角度吧。

無夢到徽州,湯顯祖到底去沒去徽州?

徽州古城主幹道兩側,有很多小街小巷,其中必不可錯過的便是斗山街了。

無夢到徽州,湯顯祖到底去沒去徽州?

斗山街是徽州古城中最能體現徽商富甲一方的地方,街道雖不寬,但兩旁全是高牆大院的徽派建築。

無夢到徽州,湯顯祖到底去沒去徽州?

據說斗山街之名得於所依之山,因七丘相連,狀如北斗七星排列,所以稱為斗山。

無夢到徽州,湯顯祖到底去沒去徽州?

斗山街上有座全國罕見的葉氏貞節木牌坊,牌坊是朱元璋為旌表葉氏25歲開始守寡節孝,撫養繼子,照料婆母而建,保存至今的明初牌坊已經不多,更何況還是木牌坊。

無夢到徽州,湯顯祖到底去沒去徽州?

而不遠處的黃氏節烈磚門坊,故事就更慘烈,簡單的幾個字介紹:童生吳沛,英年早逝,妻黃氏絕食而死,以示節烈。

無夢到徽州,湯顯祖到底去沒去徽州?

斗山街不長,一華里左右,曲徑通幽,一色的水磨青石板,兩側鋪就鵝卵石路面,鵝卵石還鋪出了圖案,足可見當時徽商之富。

無夢到徽州,湯顯祖到底去沒去徽州?

街中還有一口比古街更古老的蛤蟆井,早在唐貞觀年間,斗山街還未形成,有人見此處青蛙聚集,便推測地下有水,深挖成井後,命名為蛤蟆井,所以是先有蛤蟆井,後有斗山街。

無夢到徽州,湯顯祖到底去沒去徽州?

徽州這個地方自古人傑地靈,據說自唐宋以來曾共有400多座牌坊,當然現存已經不多,但在徽州古城中,數步之內仍可見牌坊,也難怪許國要建一座與眾不同的牌坊。

無夢到徽州,湯顯祖到底去沒去徽州?

除了牌坊多,徽州古城豪宅也多,數百年的沉澱,徽州官場商界都不曾缺過人才,而古人賺錢後一件大事便是回鄉建大宅。

無夢到徽州,湯顯祖到底去沒去徽州?

隨便走進一座老屋,都是典型的徽派建築,令人流連。

除了古城內,古城外其實也有不少值得一看的古建,城西的太平橋便是歙縣最著名的古橋,十六孔拱形石橋,長達為279.87米,至今仍是交通要道。

無夢到徽州,湯顯祖到底去沒去徽州?

城南的小巷中則藏著一口三眼井。

無夢到徽州,湯顯祖到底去沒去徽州?

三眼整石鑿刻的井欄高約一米多,其中一口有鐵箍,另一口有鐵箍痕,井鑿於清乾隆年間。

無夢到徽州,湯顯祖到底去沒去徽州?

雖是景點,但徽州古城仍是市井之地,城中居民眾多,消費不高,我們住在夢裡徽州客棧,後門處隨便一家牛骨面,便價格公道、湯汁濃郁、牛骨大份、麵條筋道,實在是大快朵頤。

無夢到徽州,湯顯祖到底去沒去徽州?

旁邊的小店燒餅也是價廉物美,喜歡重口味的不妨來個臭豆腐燒瓶試試,絕對難忘。

徽州的美當然不只在徽州古城,徽州的鄉村、徽州的山水、徽州的古建更能代表徽州,湯顯祖當年不肯去徽州實在有些可惜,哪怕不去低頭求人,去看看徽州的山水風光,去感受徽州的人文氣息,也許人生同樣會有轉機,寫出比《牡丹亭》更流芳百世的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