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学霸成了妈,发现最需要学会的是做“学渣”


当科幻作家/清华学霸成了妈,发现最需要学会的是做“学渣”


当科幻作家/清华学霸成了妈,发现最需要学会的是做“学渣”

今天我们要写一位特别的妈妈。

她是谁?

是凭借短篇科幻小说《北京折叠》,成为继刘慈欣之后第二位获得「雨果奖」(科幻艺术届的诺贝尔奖)的中国作家。也是清华物理系毕业生,经济学博士,心理学的深度研究者。

她是郝景芳,在这些身份里,几乎都是高光时刻。

后来,郝景芳成为了「晴晴妈」。她好像变成了小学生,重新进入了一个新的课题。

「看了很多的书,踩过很多的坑」是她的原话。

原来学霸当妈了,也无异。好在爱思考的人,人生没有句号。接着,她抛开教条,跟孩子一起成长。

大概是「学霸体质」作祟,她不仅有信心,还真的找到对付自己的焦虑的方法。对于孩子,更是有了不一样的觉察。

不止于此,她把当妈之后的所学所得,用在实现自我上——创办了通识教育品牌「童行学院」。

这一次,她又好像重新生了一个孩子,孕育的是社会的未来。

也因为郝景芳从未脱离「自我」核心的成长路径,Momself得以找到跟她的联结,邀请了她参加我们5月25日的「中国妈妈日」,届时会发表精彩的演讲和问答。

这篇文章带你先来认识,一位科幻作家&清华学霸在成为妈妈之后的自我探寻之路。

当科幻作家/清华学霸成了妈,发现最需要学会的是做“学渣”

(郝景芳创作的《北京折叠》获第74届雨果奖)


- 1 -

学霸当妈了,模式会更 「EASY」吗?

物理学和经济学毕业的郝景芳,在生娃之前崇尚科学和理智。

怀孕之初,她就读起了著名的「EASY」理论书。书里告诉妈妈们,要锻炼孩子的睡眠,做好循环规律,才能养成一个健康的孩子。(这恐怕是每个产后妈妈无比一致得心愿)

听起来毫无逻辑漏洞。


于是她跟所有的新手妈妈一样,孩子不睡的时候拼命哄,醒了拼命接觉,直到一天结束,两个人精疲力竭。

「我甚至不知道为什么要建立这个循环。」学霸遇到睡渣娃,也是一样有点慌。

结果我们这些过来人一定也丝毫不陌生:孩子白天睡眠倒是循环得挺好,晚上却很糟糕。一晚上醒6次,身高也低于平均值。

「这恐怕是我走过的第一个弯路。」

随着孩子越长越大,书里又开始教妈妈们,每一次遇到跟孩子的冲突,都要保持温柔,但又坚持原则。说只有权威型父母——既宽容接纳,又有威严,教育出来的孩子才最容易获得成功。

谁不想做到这样呢?过程明明那么难。

真的等到自己孩子哭闹起来,要不就是满足她的要求,要么就是吼两嗓子。郝景芳开始内疚,觉得自己做不到书上的步骤,也不知道何为好的教养方式。

「对孩子自身不够了解,只想学一些「好父母」的技巧。」这是她自认为走的第二条弯路。

时常费解,总是没辙儿。

大概是在第二年吧,郝景芳开始读到一些剖析孩子、剖析人的书。她开始站上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心里赫然明澈了很多,遇到了峰回路转的变化——「不了解孩子,不可能了解如何做好父母。」

再面对女儿,她不再暴躁易怒了。

有一阵子,女儿很爱发火。外婆说她身体里有一个「高高兴兴的小人」和一个「爱生气的小人」,让她把那个「爱生气的小人」扔掉。

郝景芳悄悄告诉女儿,「当那个爱生气的小人出来,它是在等一句话——没关系。」

从此之后,很久很久,女儿都没有再发火。

也是从哪个时候开始,她知道了「没关系」这个词的力量——一个人只有接受了自己,才无所畏惧,发现做什么事都是轻盈的,平和的,更有力量的。

抛开教条,真正看到孩子的需求。也是这时开始,她才真正地开启了「easy」模式。

当科幻作家/清华学霸成了妈,发现最需要学会的是做“学渣”


- 2 -

面向未来的孩子,最需要什么?

等到开始关注孩子的学习,郝景芳渐渐有了自己的一套观念。从小热衷于科幻的她,格外关注孩子的好奇心。

「所有的孩子本身都是好奇者,都是对这个世界的观察者。」

她认为学龄前最该做的,是把孩子这种对生活的热情,慢慢转化到未来的学习中去。生活随时随地可以作为学习的启蒙,坐在飞机上也可以教孩子数数,走在马路上也可以识字。

郝景芳曾经谈及自己在被保送清华,在一群天之骄子中总觉得自己很学渣,当她认清自己的志趣和爱好,投身经济学和心理学,反而更有动力。

她把自身察觉到的东西运用到孩子身上:带着天生的好奇心生发出内驱动的学习兴趣,回归本质,学习这个世界最底层的运行规律。

比如她会经常问孩子:「你觉得这事是为什么呢?」当孩子给出猜想,她会继续问:「你怎么能知道自己这个猜想是对的,还是不对的呢?」

比如有一天风特别大,孩子骑着滑板车,发现有一段路不用自己蹬。孩子说:「现在好像在下坡。」

她便会问女儿:「你觉得怎么能区分这两种可能性,你到底是在下坡还是在被风吹着呢?」

孩子说:「我可以看地上的叶子,地上的叶子如果跟我一样往前跑的,那就说明这个是大风吹着的,要是地上的叶子在那不动的,这个就不是被风吹着的,可能是我在下坡。

「我们改天没风的时候,再来走这段路。你看看,还能不能自己往前走。」

郝景芳的学霸经历在引导孩子学习上有了非常高起点的用武之地。

每个孩子擅长的能力不一样,但好奇心却是天性。有效利用起好奇心,把天生的好奇心转化为学习动力,会事半功倍。

当科幻作家/清华学霸成了妈,发现最需要学会的是做“学渣”


- 3 -

成为妈妈,就是她生命的「那束光」

为了让孩子成为一个独立的人,为自己的人生负责,郝景芳格外注重培养孩子的各种素养。

当这种想法产生时,她的创业也诞生了——要做一个不一样的学院,要为孩子们提供促进深广思考的系统化通识教育,来提高孩子们的知识、视野、思维能力

先是诞生了公益项目「童行书院」。

她和风景优美的贫困山区合作建立实体书院,通过在假期中开展旅行活动盈利,再用所得来支持公益运转,让贫困儿童获得良好的教育。

郝景芳还经常跟着老师一起去当地的学生家里采访。

有一个来到一个小男孩家——家徒四壁,没有家具,甚至连窗户都没有。这个叫张席的小男孩,原本成绩很好,后来妈妈离家出走,他的成绩也一落千丈。

当问到他妈妈的事情时,张席忍不住哭了。他爸爸说:「别哭了,不要老是哭。」

郝景芳跟他说:「没事,哭是正常的。你知道,这个世界可能很多人不会一直在一起,你千万不要觉得自己不好。妈妈走了,未来还在你手上,你可以靠自己过上更好的生活。」

也是这一次特殊的经历,她决定把心理疗愈作为童行书院课程的重点

「一个人内心之光的点燃不一定发生在几岁。有的人可能5岁,有的人可能13岁,但也有的人可能到了32岁才突然被点燃。点燃了内心之光,就会觉得整个人生都不一样了,很多事情都有办法逢山开路、遇河造桥。」

郝景芳想让童行学院成为贫困儿童心里的那束光。

如今,郝景芳又开办了「童行学院」,定位是让每个孩子都喜欢的通识教育。

由线上学院(互动音频课)与线下学院(PBL实践课)组成,给4-12岁孩子传授系统性通识启蒙教育,以提高孩子们的知识、视野、思维能力。

她找来领航专家们,带领孩子们去发现世界的广博与深厚,帮助他们发现自我,成为人生的主动探索者,让「那束光」可以点亮更多的孩子。

在一次采访中,郝景芳曾经说过,自己也曾很拧巴,花了十多年跟自己对话。

成为妈妈,就是郝景芳的那束光。

不管她的身份和职业是什么,不管她曾经多么学霸。初次当妈,都是一路跌爬滚打。

在不停地探寻,放弃教条之后,她不仅可以自信地成为自己心中的好妈妈,还更加清晰了自己的人生路径,也用自己的经验帮助更多的妈妈。

当科幻作家/清华学霸成了妈,发现最需要学会的是做“学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