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巴菲特被稱為世界上最偉大的投資家?

為什麼巴菲特被稱為世界上最偉大的投資家?

5月4日,又是一年股東大會,奧馬哈城裡人頭攢動,據說5萬來開會的全球股東中,中國人有一萬多。國內的網絡上,也有相關直播的信息。

一切的緣故,就是巴菲特。

巴菲特被視為世界上最偉大的投資家,大家稱其為股神,在投資這個領域,他確實也算是一個神,目前身家800多億美元,全球財富榜可以排第三。巴菲特為什麼會如此偉大?以下,Enjoy:

一個石油商人在天堂門口見到了聖彼得。聖彼得告訴他一個壞消息:“你已經獲得了進入天堂的資格,但是,你看天堂已經沒有石油商人的位置可以把你塞進來了。”

石油商人想了一會,問他能否對裡面喊幾句話。聖彼得同意了,石油商人揮舞雙手高喊:“在地獄發現了石油。”天堂的門立刻洞開,所有的石油商人都蜂擁而出湧向地獄。

聖彼得很是佩服,於是邀請商人進入天堂。但石油商人想了想拒絕了:“不,我還是和他們一起去吧,有時謠言也有可能是真的。”

為了幫助投資者避開這個陷阱,巴菲特以職業基金經理為例,指出他們在一個機制體系中工作,這個機制就像一個平庸的安全係數,按照固有標準評估工作成果。這樣的體制不是鼓勵獨立思考,而是鼓勵從眾、隨大流。

他說:“大多數基金經理幾乎沒有動力,去做一些大智若愚、特立獨行的決策。他們個人的得失也很明顯,如果做出非常規的決策,即便幹得不錯,得到的也僅僅是拍拍肩膀以示獎勵;如果非常規幹砸了,他們的命運就是丟了飯碗。但循規蹈矩終將失敗,特立獨行才是成功的必行之路。隨大流的旅鼠們肯定很糟糕,做一隻孤獨的旅鼠可能不是壞事情。”

01

與金錢打交道的每一個方法都不會那麼順利,但我認為“短視損失厭惡”這個問題最為嚴重,我相信這是絕大多數投資者運用巴菲特方法取得投資成功的最大障礙。

在我過去三十多年的職業經歷中,我見過太多投資人、基金經理、投資顧問、大型基金由此帶來的內在損失,很少有人能克服這個痛苦的心理負擔。

或許,毫不意外,沃倫·巴菲特是一個克服了短視損失厭惡的人,所以他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投資家。我一直認為,巴菲特長期的成功與其公司獨一無二的結構有關。伯克希爾公司既擁有全資的子公司,也擁有部分持有的股票投資。

所以巴菲特能體察到這些企業的價值成長,與持有股票的價格之間,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他不需每天看股價,因為他不需要用股價來印證他的投資正確與否。正如他經常說的:“我不需要股價告訴我價值如何,我已經知道。”


為什麼巴菲特被稱為世界上最偉大的投資家?

從側面觀察1988年巴菲特的伯克希爾投資10億美元在可口可樂上的例子。當時,這是伯克希爾有史以來最大的一項投資。接下來的十年,可口可樂的股價增長了十倍,同期標普500指數增長了三倍。

回顧一下,我們或許會認為可口可樂是一項最容易的投資。20世紀90年代末,我應邀參加了很多投資研討會,我總是問聽眾:“你們當中有多少人在過去十年中,持有過可口可樂股票?”幾乎所有人都立刻舉起了手。我又問:“你們中有多少人獲得了像巴菲特一樣的收益?”舉起的手都慢慢放了下來。

隨後,我問了一個很實際的問題:“為什麼?”如果這麼多投資者都持有了可口可樂的股票(他們實際上做的和巴菲特一樣),為什麼沒有人取得同樣的回報?我認為答案就在“短視損失厭惡”中。在1989~1998年的十年中,可口可樂股票的表現超越大盤,但是以每年的年度計,其超越大盤的次數十年中只有六次。

格雷厄姆提醒我們:“在大多數時間,股票是非理性的,它會向兩極波動,原因在於很多人根深蒂固的投機或賭博心理,例如希望、恐懼、和貪婪。”他警告,人們必須為股市的上漲或下跌做好準備。他的意思是不僅僅是做好知識上的準備,還要做好心理上和財務上的準備,以備下跌發生時,採取相應的正確行動。

02

巴菲特的“將股票視為企業”、“集中投資”的方法,與學生們在大學裡學的金融理論完全不一樣。他們所學的金融框架,被稱為現代金融理論。正如我們將會看到的,這種投資理論並不是由企業家總結出來的,而是由一群象牙塔裡的學者們總結出來的,它是一個巴菲特拒絕入住的紙房子。那些使用巴菲特原則的投資者,很快就會發現自己從情緒上和心理上,已經與大多數市場上的參與者不同。

他以區區數千美元起家,通過投資累積了250億美元的財富。他用投資合夥企業賺來的錢,控股伯克希爾公司,迅速積累財富數以十億計。在這25年的時間裡,他從來沒有聽說過,也從來沒有考慮過股票的協方差、減少組合變動的策略,或市場有效定價之類的理論。巴菲特的確深刻地思考過風險,但他關於風險的看法與學者們迥異。


為什麼巴菲特被稱為世界上最偉大的投資家?

回想一下現代投資組合理論,風險被定義為股價的波動。但巴菲特將股價的下跌視為機會,認為股價下跌實際上減少了風險。他說:“投資者應該像企業家一樣才對,學者們關於風險的學術定義脫離市場,極為荒謬。”

巴菲特對於風險有著不同的定義:投資損失或傷害的可能性。真正關鍵的是企業的“內在價值風險”,而不是股票價格的走勢。他說,真正的風險是一項投資的稅後回報“是否為投資人至少保持其投資之初的購買力,加上合適的利率因素”。

在巴菲特看來,風險與投資者的投資期限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這一點是巴菲特和現代投資理論關於風險定義的最大不同之處。巴菲特解釋,如果你今天買了股票打算明天賣出,這就等於參與了風險交易。這其中的賠率不會好於拋硬幣遊戲,有一半機會失敗。

巴菲特關於風險的獨特視角,給了他的投資組合不同的多元化策略,他認為自己是現代投資組合理論的對立面。記住,根據理論,廣泛多元化的主要益處在於減少個股波動。但是如果你不在意股價的短期波動,就像巴菲特一樣,你就會從不同的角度重新審視組合多元化的問題。

巴菲特說:“多元化是無知的保護傘。如果你不想發生什麼特別的不測,你最好擁有市場上的全部股票,這沒有什麼錯。這對於那些不知道如何分析企業的人而言,是個好方法。”

在很多方面,現代投資組合理論對於那些沒有知識、不懂得如何評估企業的人而言,能為他們提供保護。根據巴菲特的觀點,現代投資組合理論“能讓你知道如何達到平均,但我認為任何人都應該有50%的把握達到平均水平。”

巴菲特對於有效市場理論的質疑,集中在一個核心點:沒有證據表明,所有投資者都會分析所有可能得到的信息,並由此獲得競爭優勢。“從觀察來看,市場經常是有效的,但它並非總是有效的。這其間的區別就像白天不懂夜的黑。”

在這十字路口的右邊,是通往巴菲特和其他成功投資者的路徑。在過去五十年裡,充滿了實踐的經歷、簡單的算術、長期堅持的企業家。它試圖給投資者帶來的,不是從A點到B點沒有短期波動的旅程,而是一種風險調節之後,內在價值成長最大化的投資路徑。巴菲特道路的支持者不相信市場總是有效的,取而代之的,他們首先關注資產價值,然後才關心價格,或者根本不關心。

03

巴菲特被稱為世界上最偉大的投資家。他的偉大從何而來?人們為何給他這樣的讚譽?

在我看來,這其中只需要看兩個簡單的變量:相對跑贏大盤和持續時間。兩者都需要。因為有無數人都在一段時間內跑贏過大盤,但僅僅是短期跑贏大盤不算什麼,只有能做到長期跑贏大盤,這樣的案例才有借鑑意義。

邁克爾·莫布森在他的《成功方程式》一書中,恰當地描述了在企業界、體育界和投資界中,對於運氣和技能兩種因素的衡量,指出區別二者的方法是對結果的長期測量。運氣或許在短期內會扮演角色,但歷史會告訴我們,技能最終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在這方面,巴菲特就是一個無與倫比的例子。


為什麼巴菲特被稱為世界上最偉大的投資家?

巴菲特管理資金的時間橫跨60年之久,可以劃分為兩個時代:

一是1956~1969年管理巴菲特投資合夥企業時代;

一是管理時間更久的伯克希爾時代,始於1965年他接管該公司。

巴菲特開始他的合夥企業之初,年僅25歲,他只動用了很少的本金(他自己的投資只有100美元)。儘管當時的目標是每年至少6%的回報,但巴菲特自己設定了一個更高的目標:每年擊敗道瓊斯指數10%。

實際上,他幹得更好,1956~1969年,巴菲特的合夥企業年回報率達到29.5%,比道瓊斯指數高出22個百分點。在合夥企業成立之初,投入的每10 000美元,在其1969年結束之時,在扣除管理費之後,成長為150 270美元。

同期,如果投到道瓊斯指數上,將成長為15 260美元。在上述期間,道瓊斯指數有五年回報為負數,但巴菲特從沒在任何一年虧損過,而且每一年都擊敗指數。

04

在童年時代,巴菲特就對每個人宣稱自己在30歲之前會成為百萬富翁,如果做不到就從奧馬哈最高的樓上跳下去。當然,關於跳樓的部分是開玩笑,甚至他是否成為百萬富翁也沒有人當真。

今天,他的成就遠遠超出年輕時的目標,但熟悉他的人都知道,巴菲特根本不在意什麼億萬富翁的生活方式。他仍然住在1958年在奧馬哈買的老房子裡,開著老款的美國車,喜歡吉士漢堡、可樂、冰激凌等花樣美食,他唯一的癖好是他喜歡的私人噴氣飛機。他說:“並不是我喜歡錢,而是我喜歡看著它們增長。”我們知道他將錢回饋給社會時,自己也享受著巨大的快樂。


為什麼巴菲特被稱為世界上最偉大的投資家?

現今社會,當愛國主義經常被認為是陳詞濫調時,巴菲特卻在美利堅高高擎起這杆大旗。他毫不掩飾地指出,美國這片土地給任何願意打拼的人們,提供了眾多的成功機會,他總是以樂觀、積極、向上的態度看待這一切。

一般認為,人在年輕的時候容易樂觀,隨著年齡漸長,悲觀主義漸漸抬頭,但巴菲特似乎是個例外。我想部分原因是他在經歷了六十年的風風雨雨、各種創傷與陣痛之後,最終看到的是市場、經濟、國家終將復甦和持續向前發展。

用谷歌搜索一下20世紀50年代、60年代、70年代、80年代、90年代,以及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看看發生過的重大事件,有太多的事件載入史冊,特別重大的包括核戰爭邊緣政策、刺殺總統或總統辭職、國內騷動和暴亂、地區戰爭、石油危機、惡性通貨膨脹、兩位數的利率、恐怖襲擊等,更不要說時不時的經濟衰退以及週期性的股市崩盤。

當被問及,如何在動盪不安的股市大海上航行時,巴菲特以一貫的平易近人的口吻說:我只是“在別人恐懼時貪婪,在別人貪婪時恐懼而已”。但我認為這背後有著更多故事,巴菲特具有了歷經千錘百煉的技能,使他不僅能在危機之時生存下來,也能在艱難時期積極進取、大舉投資。

05

巴菲特告訴我們,成功的投資不要求有高智商,或在商學院接受高等教育。最為重要的是性格,當他談到性格時指的是理性。理性的基石就是回望過去、總結現在,分析若干可能情況,最終做出抉擇的能力。簡而言之,沃倫·巴菲特就是這樣做的。

那些瞭解巴菲特的人都認為,是理性令其與眾不同。芒格說:“在我哈佛法學院的班上,有數以千計的同學,我熟悉所有的尖子生,但他們中沒有一個能像巴菲特那樣,大腦如同超級理性的機器。”與巴菲特相熟50多年的《財富》雜誌的卡羅爾·盧米斯也相信,理性是巴菲特投資過程中最為重要的特點。


為什麼巴菲特被稱為世界上最偉大的投資家?

作為伯克希爾董事的比爾·蓋茨,也同樣認為理性是巴菲特最為突出的特徵。他們兩人曾花一下午時間,在西雅圖的華盛頓大學禮堂裡,回答學生們的提問。第一個學生的問題是:“你如何成為今天的樣子?你怎麼變得比上帝還富有?”巴菲特深吸了一口氣,開始回答:

“在我的例子中,如何變成今天這個樣子實際上非常簡單。這與IQ無關,我肯定你們聽了會很高興。最重要的是理性。我總是將IQ或天賦視為電機的馬力,但是動力的輸出——也就是馬達的效率——卻依賴於理性。很多人擁有400馬力的電機,但是隻有100馬力的輸出功率,這還不如只有200馬力的電機全數輸出的效率。”

“那麼,為什麼聰明人沒有發揮出上天賦予的能力?這與一個人的習慣、特質、性格以及如何行為的理性方式有關,不是你任性的行為方式。正如我曾說過的那樣,每個人都能做到我做過的事情,並可能做得更好,但有些人成功了,而另一些人失敗了。那些人之所以失敗,是因為他們一意孤行,不是因為這個世界不給你機會。”

所有認識巴菲特的人都認為,巴菲特的驅動力是理性。他投資的策略就是理性配置資本。決定如何配置公司的盈利是管理層最為重要的決策;決定如何配置自己的資金是一個投資人最為重要的決策。

在決策時運用理性思維是巴菲特最為欣賞的特質。儘管有各種變量存在,但金融市場上始終有一條理性之線貫穿其中,巴菲特的成功就是這條理性之線的結果,從未偏離。

06

當巴菲特投資時,他看的是企業,而大部分投資人看的是股價,他們花很多時間關注股價、預測股價走勢,卻很少花時間瞭解他們部分擁有企業的基本面,這就是巴菲特與眾不同的根源所在。

擁有和運作一家企業,給了他獨特的優勢去分析思考,他經歷過企業的成功和失敗,並將經驗運用在股票市場上。大多數職業投資人沒有實業方面的經驗。當他們積極學習CAPM(資本定價模型)、貝塔係數、現代投資理論時,巴菲特在研究損益表、資本再投資要求、公司產生現金的能力。巴菲特問:“你能向一條魚解釋在陸地上行走的感覺嗎?這或許需要一千年的時間,管理企業也一樣。”


為什麼巴菲特被稱為世界上最偉大的投資家?

巴菲特認為,投資者與企業家應該用同樣的方式看待企業,因為他們想要的是同一樣東西。企業家想買的是全部,而投資者買的是部分。如果你問一個企業家在購買一家企業時如何考慮,他們可能會說:“它能產生多少現金?”金融理論表明,長期而言,公司的價值與其產生現金的能力呈正相關的線性關係。因此,為了獲取利潤,企業家和投資人都應該關注同樣的變量因素。

巴菲特說:“我們的觀點是,學投資的人只需要學好兩門課程:如何估值企業、如何對待股價。”

記住,股市常常躁狂抑鬱,有時會對於未來的前景欣喜若狂,有時會莫名其妙的低落。當然,這也創造了機會,特別是當傑出公司的股價出乎意料的低下之時。如果你不受那些具有躁狂抑鬱症傾向的股評家的影響,也不被市場牽著鼻子走,這時市場將不再是你的導師,而僅僅是幫助你買賣股票的工具。如果你相信市場比你更聰明,就全部買指數基金。但如果你對自己有信心,那麼自己做分析研究企業,別理會股市漲跌。

巴菲特不會粘著電腦,不會盯著屏幕上的漲漲跌跌,沒有電腦似乎過得不錯。如果你打算擁有一個傑出的企業數年之久,那麼股市上每天價格的波動無關緊要。你會驚喜地發現,即便你沒有時時刻刻盯著股市行情,你的組合卻也表現不錯。

如果你不相信,就試一試,先試試48小時不看行情,不要看電腦、手機、報紙、電視、廣播上任何關於股價的信息,如果兩天之後,你持有的公司無恙,請接著試一試三天,然後一個星期。很快,你就會相信,在沒有盯著股價的情況下,你的投資很健康,持有的公司也運作良好。

巴菲特說:“我們買了股票之後,即便股市關閉一兩年,我們也不會擔心。例如我們擁有100%股權的喜詩糖果,我們根本不需要每天有什麼報價來證明我們幹得好不好。同樣的道理,為什麼我們需要給可口可樂每天報價呢?”

很清楚,巴菲特告訴我們,他不需要股價來證明伯克希爾的投資是否成功,對於個人投資者也一樣。當你關注股市時,只要想著:“近來是否有愚蠢的傢伙給我提供了低價買入好公司的機會?”如果是這樣,你的水平就和巴菲特差不多了。

巴菲特傾向於購買那些在任何經濟環境下均能獲利的企業。當然,宏觀經濟環境會影響公司的利潤率,但無論經濟環境如何變化,最終,巴菲特型的企業都能獲利良好。相對於那些僅能在預測準確的情況下才能獲利的股票,時間是優秀企業的好朋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