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家族的族譜記錄著出身名門貴族?可信嗎?

山青水秀人家


我國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但就其五千年完整的文化傳承來說,其特有的以"世系"為中心的家譜文化起了很大的作用,相對於虛擬的宗教信仰來說,如果缺少了家譜世系中的哪怕一個祖宗環節,也不會有你來到這個世界上!所以家譜就是一種"榮光耀祖"和"葉落歸根"的情懷,這也是我們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對題主的疑惑,古代家譜其實已經有了完整的答案,即撰修三原則:信以傳信、疑以存疑、揚善隱惡。對照中國家譜的發展過程的六個階段,即使有"攀附"現象,但這種貫穿幾千年的民間文獻,本身就是一種偉大的存在:

(1)家譜的原始階段。早在文字出現之前,我國就有口述家譜,即以口述的方式記述祖先世系;在結繩記事時代出現結繩家譜,即通過繩子打結記述世數。殷商時期曾有甲骨家譜,在商代後期還有青銅家譜。此外,還有石碑家譜、塔譜、布譜等,這些家譜記載比較原始,存世亦極少。

(2)家譜的萌芽階段。原始的家譜已經具備了家譜的基本要素,但都比較簡單。周朝的《世本》記載了遠古黃帝至春秋時期許多士大夫的氏姓、世系、遷徒、名號等,這是中國家譜的開山之作。

(3)家譜的興起階段。漢代至魏晉南北朝,已經出現譜牒名稱。當時十分重視門閥,凡舉人才,必查譜牒;人的升遷,要看姓氏高下。國家開始設立譜局,同時出現譜牒專家。到了唐代,修譜仍為官府壟斷,唐太宗李世民專門組織官員編纂《氏族志》,把姓氏分為等級。

(4)家譜的轉折階段。宋朝時,政府允許民間修譜建祠,家譜也從官修開始轉為民修。家譜的功能從“別選舉、定婚姻、明貴賤”的社會政治功能轉化為“尊祖、敬宗、收族”的倫理道德功能。由蘇軾和歐陽修倡導的面貌一新的家譜基本體例格局,為家譜的進一步發展、普及奠定了重要基礎。我們現在看到的最早修的宗譜一般是宋朝。

(5)家譜的鼎盛時期。明、清以至民國時期,家譜開始普及,家族修譜蔚然成風,尤其是康熙、雍正號召民間修譜,使家家有譜。安徽的徽州、浙江的杭、江蘇常武地區成為全國三大譜牒中心,內容比以往更豐富、詳盡,而且規定了十年一小修,三十年一大修,修譜成為一項全民的文化運動。尤其是太平天國失敗和抗日戰爭勝利後,民間不失時機地修譜建祠,說明了民間的重視程度,許多譜都可以看出是康熙之後開始修的。

(6)家譜的復興時期。新中國成立後,宗族觀念逐漸淡薄,民間基本停止了修譜,改革開放後,人們思想開始解放,尤其是九十年代後,海外華人開始尋根問祖,民間又萌發了修譜的念頭。近十幾年來,許多地區修譜活動已經復興,許多老輩人都認識到這是搶救中國傳統文化之舉。

筆者的"務本堂"《汪氏宗譜》,留存共二十五卷,從2500年前的得姓始祖穎川侯,到四十四世唐越國公汪華,傳到我共九十三代,世系中的顯赫人物微乎其微,主體就是普通百姓,但譜中記載的生歿年、子嗣、葬地都是具體可信,他們才是家譜的中心內容。








汪叔華


  • 很多家族的族譜記錄著出身名門貴族,卻不一定可信。這個需要具體分析,因為從古到今的人在修家譜或族譜時,都會存在一種“攀附”現象,即將自家始祖或遠祖繫於某個歷史名人身上。這樣便可以抬高自己的家族歷史地位,從而使自己身份獲得提升。另一方面,家族也可以通過這些顯赫的祖上激勵子孫效仿學習,以重現輝煌。所謂“光耀門楣”,即是指此。

當然,這中間有很多是可信的,他們的家族現在看起來可能不怎麼樣,但可能是某個歷史時期中落了。

而那些“攀附”的家族,通常是通過尋求姓氏相同、相近或相關的歷史名人,加以聯結而實現的。比如呂姓家族,誇張的情況會追溯到商代的呂尚,也就是姜子牙;稍次一等的,會追溯到南宋的大理學家呂祖謙;沒有常識的,甚至會把呂祖(呂洞賓)當作祖先之一。

“攀附”不只是衰落家族(或者本就是平民家族)拉高自己出身血統的方式,一個世家大族往往也會精益求精,再上一層樓。比如唐代的皇室李氏,就把自己的祖先定成了老子李洱。這除了進一步抬高家族血統地位外,還有著連接神明、宣揚天命在己的合法性的意圖在裡邊。為表敬意,唐玄宗還親自注了《道德經》。

族譜中不可信的“攀附”現象,是通過人為地嫁接姓氏實現的。那麼,為什麼姓氏會有這種功能呢?

如果瞭解一點古代史和姓氏史的知識,你就知道:中國人姓氏的起源和變遷,與古代的封國、封地制度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繫。尤其是先秦時期,以封地、封國之名為姓氏,或者以姓氏作為封地、封國之名的情況十分常見。當然,在古代被皇家貴族賜姓,也是值得大書特書的事情,這和主動的“攀附”有所不同,實際上可以算作“可信”。這方面的例子就不多舉了,大家可以去查查《元和姓纂》和《百家姓》的註解一類著作。

時過境遷,想要徹底查清楚一些族譜所載是否屬實。已經不可能了。但是,族譜修纂中出現的這些現象,所透出的民族文化心理,卻是可以觸摸、領會的。如果您對自己的姓氏和先祖感興趣,不妨可以去探幽索隱一番,或許會有意外的發現呢!


師太的元博士


無論你信不信,那些家族的人是相信的。

我舉個例子,若只算父系的血脈,你20歲生下兩個兒子,然後你的兒子、孫子、曾孫、、、和你一樣——到就20歲生下兩個兒子。五百年後,你有多少後裔?2的25次方!三千多萬!一千年後,你有多少個後裔?2的500次方!上百兆!!!超過了有史以來,人類數量的總和。

這種計算雖然很誇張,但可以簡單明瞭地說明問題。若1000年後,有很多人稱自己是你的子孫,你會很詫異嗎?

其實無論在中國還是歐洲,因改朝換代而被滅門的貴族都是極少數。相反,是隨意滅門的王朝,因觸犯整個統治階層的利益,被改朝換代的很多。。。況且,滅門沒那麼容易。


夏天的蟲4


肯定有許多是攀附的,那有那麼多名門貴族,家譜是否造假,從什麼時候造假現在網絡發達,互相對照就可發現瑞倪,但大部分人沒那麼閒得,也懶得去考證,明文歷史尚有諸多疑點,何況百姓小戶家史。以我之經驗,過遠的譜不足信,二三十代近系可以採信。一些世代傳說經考證後也可以信,既然流傳已久肯定對這個家族重要才會世代流傳。而許多姓氏在起源時就攀附名門,整個世系都存在得毫無價值,自欺其人十分可笑。經不起推敲,也無古籍加出土文物的佐證,特別是青銅器銘文,基本上可說是信史,如張氏以前就以長子,長出現,至晉有大夫姬張,才有弓長張的出現,但卻將之追溯到了玄囂,青陽氏,雖然源出此係但得姓卻不是在那時,青陽與夷鼓同為己姓。張氏以清河作堂名,也源自清河太守張典,居仁和裡,卻上溯揮公。雖然清河也是祖地,但卻是召奭康公長子封弟啟於貝水,(中山國位置)後遷南陽。而貝姓源自齊晉大夫之後,現卻說源自召康子(召公奭),而長仲之名見諸康公貽貝燕侯作葵寶器,太保鼎出土於梁山今壽張,從側面說明了張氏族譜上的康公加穆公是誰的問題,以後又有周召分郟而治的說法,南召北魯,以伏牛山為界。在河南出土了標有張仲(長仲)的青銅器,我之所以作此考證,也是想正本清源,而不僅僅是以譜為信史。


老張3151


,只要你還活著,還有子孫傳世,說明你之血脈已存在千萬年,甚至還要存在更久,可說與天地同壽,人類不亡,你不滅。

在這麼久遠的時光裡,你家族出現幾個帝王,英才正常,不出反而不正常。

畢竟那不是一代,兩代。而是千代,億代,萬代,若真不出,反正要研究,研究你家族為什麼出了,你家族是如何做到的了。

人類史上經歷那麼多次災難,挫折。每次不減員三分之一,三分之二都不正常,在這種情況你之祖先能存活下來,且次次存活下來,能叫弱者,簡單人。

豈是光運氣好能解釋通,一次運氣好,能次次,代代……

大災之難僅強者,運氣好者能存,其他都被淘汰。

也正因此現存之人都懷優秀基因,光輝祖先,不過或多或少,年代久遠,可考不可考吧了。




毀建策


所有大族、大村必是名門望族是後人,必定有一個或多個顯貴的祖先與出名的祖墳,因為有顯貴的祖先才有錢有能力娶多個妻妾,生得多兒子,後人才會多,族才會大。窮人連老婆都娶不了 ,何來有後代?以前的族譜象現在的身份證一樣,十分嚴謹,一代一代續寫上去的。誰會亂認祖先?所以族譜的可信度極高。只有那些連自己老爸是誰都不知道的野種磚家叫獸,才去懷疑別人的族譜是假的!


捨得boss


很正常。凡是大姓,比如姓劉、姓孫、姓楊、姓李、姓趙、姓王、姓朱等等,在歷史上,不是皇族,就是貴族。從他們因地、因官職賜姓,或因地、因官職得姓,這些人都是他們那個時代的人物。幾千年下來,開枝散葉,已經發展了不知道多少代人了。追根溯源,誰沒有幾個高大上的祖宗?俗話說:皇帝還有幾門窮親戚呢!更何況,出來皇帝,還有皇族、外戚、貴族、大官、名人等等,簡直不可勝數。


手機用戶52245655654


人類不斷地繁衍傳承,相信每個姓氏在歷史上都出現過名人。我父親曾在自家門樓上撰寫過一幅門聯:“眉山峰高景秀,穎水源遠流長。”當時我只知道宗祖居於四川眉山,後來翻閱族譜,方知自己是蘇軾三十二代世孫。


為而不爭57298468


人往高處走。水向底處流。世間都是往高管權利去。往財主家行。誰承認自家祖宗是恆古不發跡的窮叫化子呀?對否


李承岱


這麼說吧,在近一千年內的記錄都是傍大腕,以示正宗。說五千年是一家的可能是事實。見過清代墓碑上有很多刻了”皇親”。真不知道皇家距他們家幾竹竿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