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家生物醫藥企業“搶灘”科創板,一級市場有喜也有憂

21家生物医药企业“抢滩”科创板,一级市场有喜也有忧

繼扎堆湧進港交所後,生物醫藥企業又組團“搶灘”科創板。

經鈦媒體梳理,截至4月25日,科創板共受理企業申請92家,其中生物醫藥企業21家,佔比23%,處於已問詢狀態的有11家。

在這21家生物醫藥企業中,鈦媒體統計發現,專業設備製造業有7家、醫藥製造業12家、研究和試驗發展2家。

21家生物医药企业“抢滩”科创板,一级市场有喜也有忧

擬登陸科創板醫療企業梳理,截止2019年4月25日,鈦媒體付夢雯製表

其中昊海生物科技是港股上市公司,採用整體上市模式申報科創板;港股上市公司微創醫療則選擇分拆後申報科創板。

除了生物醫藥企業外,在近期的投中第13屆中國投資年會·年度峰會上,道彤投資創始合夥人孫琦透露,其投資的醫療AI企業深睿醫療正在準備申報科創板,“我們也算是醫療GP裡面少有的比較積極投了AI的,我們連續投了三、四家醫療AI公司,深睿都要報科創板了。”

目前,深睿醫療是第一家透露出有意向登陸科創板的醫療AI企業。深睿方面告訴鈦媒體,“有這個計劃,還沒有確定。”

打破“盈利”藩籬

鈦媒體此前曾報道過,科創板重點關注的是硬科技企業,但硬科技公司明顯的劣勢和短板是,這些公司研發投入很高,短期利潤容易受到負面影響。而科創板的推出,打破了A股市場、中小板“必須盈利”的藩籬。

科創板雖然放開了“盈利”條件,但其增加了“市值”與硬科技等指標。

3月1日,上交所發佈的《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股票上市規則》提到,“企業需要滿足預計市值不低於人民幣40億元,主要業務或產品需經國家有關部門批准,市場空間大,目前已取得階段性成果,並獲得知名投資機構一定金額的投資。醫藥行業企業需取得至少一項一類新藥二期臨床試驗批件,其他符合科創板定位的企業需具備明顯的技術優勢並滿足相應條件。”

以第一批申請科創板的安翰科技(武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安翰科技”)為例,這家公司核心業務是膠囊胃鏡機器人,也是全球首家獲得CFDA核發的“磁控膠囊胃鏡系統”三類醫療器械註冊證的企業。

實際上,安翰科技已經依託產品開始實現盈利,其2016年、2017年和2018年的淨利潤分別為2862.42萬元、-1033.78萬元、6594.19萬元。安翰科技在招股書中提到,2016年、2017年和2018年,公司研發費用分別為3387.73萬元、4916.66萬元和7844.81萬元,分別佔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為29.54%、29%和24.96%。

而此前安翰科技曾披露要登陸深交所創業板,為何又改道科創板?安翰科技有關負責人在3月27日接受第一財經採訪時曾對此作出解釋,“公司主要產品是自主創新的硬核科技,而且市場空間非常大,並取得階段性成果,有明顯的技術優勢。科創板也是聚焦科創發展的國家戰略,因此公司選擇科創板上市,而且科創板更具有包容性。”

“科創板我們看好,我們所投三家已經被上交所受理了。”在投中投資峰會上,濟峰資本創始合夥人餘徵坤坦言,科創板最大的好處是,給需要研發投入、創新技術的創新器械和新藥開了口子。

直面估值難題

但利好消息的同時,投資人們陷入了另一個難題——如何估值。

雲鋒基金董事總經理駱怡天認為,一級市場投資領域有一個市場規律,就是當有新的流動性機會出現時,整個標的價格會上漲。

過去一年,中國生物醫藥領域出現了兩次新的流動性機會,第一次是港交所為未盈利生物醫藥企業打開大門,催生了一系列“生物技術股”,攪活了中國早期生物醫藥的流動性,並把整個生物科技的估值推高了。第二次便是科創板。

“這兩次流動性的利好和宏觀經濟環境的下沉做了一個對沖,所以過去一年的時間,我們會發現中國的HealthCare領域的標的,並未出現估值下降很明顯的情況。”駱怡天如是說。

從2017年開始,港股、A股相繼對未盈利生物醫藥企業打開大門,此後關於生物醫藥企業如何估值、一二級市場估值倒掛等有不少討論。

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赴港上市的生物醫藥企業集中出現破發情況:歌禮制藥在上市首日先升至14.9港元/股,後跌穿招股價至13.66港元/股;百濟神州首日開盤下跌至103港元/股;華領醫藥上市便跌破發行價8.28港元/股。

在君聯資本董事總經理王俊峰看來,“中國醫療大健康一級市場很重要的變化依據是資金的募集,在今天二級市場相對疲軟,一二級市場出現倒掛,我們還是要回到價值評估,該值多少值多少。”

而科創板的到來,會如何重塑生物醫藥行業的估值體系?

去年看項目的時候,徵和惠通醫療合夥人張志玲發現項目方還沒有那麼激動,現在再去看項目,每一個項目都會說上科創板一點問題都沒有。“原先中小板或者是看主板也有一些可以對比的,但是現在政策逐漸越來越清晰,所以估值是難度最大的問題。”

雖然力鼎資本董事長伍朝陽認為科創板對醫藥企業的估值是好的轉變,但從投資角度來說,新藥創新企業如果做的是Me-too和Me-better一類的,確實存在“估值很快”的問題。“很多人試圖以跑步進場的方式和加快速度的方式來減少估值過高的風險,這其實很難有結論,這個方面確實是面臨風險,現在是很多資金扎堆,估值上就很快。”

伍朝陽有一個解決估值過高的思路,“在原研藥和同類藥出來的情況下,本土藥還是有很多的優勢,現在的研發敢不敢看得更長、承擔更多風險。”

華泰紫金基金合夥人陳淼坦言,從一級市場來說,整個流動性的限制,以及信息透明度的限制,其實很難驗證估值高了還是低了,“我們站在投資機構的角度說,我們肯定抱怨估值偏高,但是站在醫藥企業的這些企業家的角度,他可能覺得被低估了。”

陳淼把藥品研發比作馬拉松長跑,“相信好的選手在長跑中脫穎而出,沒那麼優秀的項目自然而然地在時間中就消失了,所以只能讓時間和市場檢驗。”

關於科創企業如何估值,興業證券的一篇分享中提到,“由於科創企業往往具有較大的異質性,從產品類別,到研發推進能力,再到生產銷售水平都有所不同,可比公司少。因此相對估值法對於創新型企業估值的參考意義大大降低,相比之下,基於公司未來現金流的絕對估值法則更為有效。

駱怡天強調,科創板最後上市的半年時間內,可能會對宏觀環境有新的指引,“這次上市情況會告訴我們在2019年下半年和2020年上半年,

整個一級市場標的的宏觀環境下,他們的價格會有什麼樣的變化,對於大部分的基金管理人來說,這都是值得警醒的事情。”(本文首發鈦媒體,作者/付夢雯)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