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曾託孤於女婿梅殷,靖難時,他為何擁兵40萬卻不救朱允炆?

原創文章,已開啟全網維權,抄襲必究!

明太祖朱元璋子嗣昌盛,除了有26個兒子,另有16個女兒,而在眾多女婿當中,唯有梅殷最受他的喜愛和器重。

梅殷,字伯殷,歸德下邑(今商丘夏邑)人,是汝南侯梅思祖的侄子。梅殷出身名門,文韜武略,精通經史,朱元璋非常賞識這位青年才俊,於是將自己的愛女許配給他。

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19歲的梅殷娶了15歲的寧國公主為妻,任駙馬都尉,加封榮國公。寧國公主是馬皇后所生的嫡女,更是朱元璋最喜愛的女兒,他將寧國公主下嫁梅殷,足以證明對梅殷的格外青睞。


朱元璋曾託孤於女婿梅殷,靖難時,他為何擁兵40萬卻不救朱允炆?


(朱元璋晚年畫像)

《明史》和《續英烈傳》都記載了這樣一件事情: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朱元璋在彌留之際曾秘密召見了女婿梅殷,叮囑他說:“你忠實可信,朕要把幼主朱允炆託付給你。”然後,朱元璋還下了一道遺詔給梅殷,上書:“日後如果有人謀逆,你可以奉詔討伐他。”

(出自《明英烈傳·第二十五回》,原文為:因思駙馬梅殷。他尚太祖寧國公主,大有才智,太祖最為眷注。臨崩時,梅殷侍側,太祖因囑之道:“汝老成忠信,可托幼主。”復出遺詔授之道:“敢有違大者,汝討之。)

也就是說,朱元璋臨終曾託孤於梅殷,讓他輔佐建文帝,並給了他討伐造反者的生殺大權。朱允炆登基後,梅殷確實盡心輔佐,建文三年(公元1401年)十二月,梅殷奉命鎮守軍事重地淮安,坐擁40萬大軍。

(出自《明史 ·卷一百二十一·列傳第九》,原文為:帝春秋高,諸王強盛。殷嘗受密命輔皇太孫。及燕師日逼,惠帝命殷充總兵官鎮守淮安。悉心防禦,號令嚴明。)


朱元璋曾託孤於女婿梅殷,靖難時,他為何擁兵40萬卻不救朱允炆?


(梅殷畫像)

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四月,朱棣發動的靖難之役勢如破竹,屢屢挫敗朱允炆的軍隊,還俘虜了平安、馬溥等將領。朱棣即將攻到淮安時,曾以給明太祖朱元璋進香為名,派使者向梅殷“借道”。梅殷聞言呵斥道:“進香之事,先帝有禁令,不遵守的人就是不孝!”朱棣得知梅殷如此回覆,不禁大怒,寫信給梅殷道:“如今我興兵清君側,是天命所歸,任何人不能阻擋!”梅殷收到來信,並未被朱棣震懾住,而是割去了使者的耳朵和鼻子,然後將他放歸給朱棣,並解釋說:“我之所以留下你的嘴巴不割,就是要你回去告訴朱棣什麼是君臣大義!”朱棣萬萬沒想到梅殷竟會如此強硬,無奈只能繞道揚州進軍南京,心中對梅殷記恨不已。

(出自《明史 ·卷一百二十一·列傳第九》,原文為:燕兵破何福軍,執諸將平安等,遣使假道於殷,以進香為名。殷答曰:“進香,皇考有禁,不遵者為不孝。”王大怒,復書言:“今興兵誅君側惡,天命有歸,非人所能阻。”殷割使者耳鼻縱之,曰:“留汝口為殿下言君臣大義。”王為氣沮。)

事到如此,梅殷的表現真不愧為他口中的“君臣大義”。但之後的事情,卻讓他的品行備受爭議。


朱元璋曾託孤於女婿梅殷,靖難時,他為何擁兵40萬卻不救朱允炆?


(朱棣劇照)

“借道”不成兩個月後,即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六月,朱棣攻破南京,建文帝不知所蹤。七月,朱棣取而代之,登基稱帝。當時,梅殷仍鎮守淮安,對京中之事並不十分清楚,後來,朱棣逼迫寧國公主咬破手指,寫血書一封給梅殷,讓他進京輔佐朱棣。

梅殷收到妻子的血書後失聲痛哭,趕忙問建文帝的下落,使者告知建文帝已死,梅殷聽後則說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本來應該君生我跟著生,君死我跟著死,但我現在暫且忍耐一會等等看吧。”(出自《明史紀事本末》,原文為:中使至,殷得書慟哭,詢建文帝所在。中使曰:「去矣。」殷曰:「君亡與亡,君存與存,吾姑忍俟之。」)

梅殷此番言論到底是為苟活找一個藉口,還是另有所謀?他忍耐的是誰?等的又是什麼?對於這種種疑問,歷史學界爭論不休,至今沒有定論。


朱元璋曾託孤於女婿梅殷,靖難時,他為何擁兵40萬卻不救朱允炆?


(朱允炆劇照)

梅殷得知朱允炆“死訊”後,為建文帝秘密發喪,追諡孝愍,上廟號神宗,然後就起身去了南京。但從史料記載來看,他到南京後對朱棣的態度卻十分冷淡,還經常在朱棣面前露出不滿的神態,說出不平的言語。(《出自明史·紀事本末》:久之,殷不能平,時見辭色。)

永樂三年(公元1405年)十月,梅殷竟然在上朝時莫名溺水而死。《明史》和《明太宗實錄》記載,梅殷是因為與前軍都督僉事譚深以及錦衣衛指揮趙曦有仇,所以被二人推入水中溺死。《明史紀事本末》、《國朝獻徵錄》則把矛頭指向了朱棣,認為是朱棣指使譚、趙二人殺死了梅殷,以報當年不肯“借道”之仇。

筆者比較傾向於《明史紀事本末》和《國朝獻徵錄》的說法,因為譚深和趙曦在接受審判時曾供出了朱棣,而朱棣當時的反應是“大怒”,並讓力士拿金瑵打落二人牙齒,不准他們再多言。更何況,朱棣確實有殺害梅殷的動機,而且這也符合他一貫的行事作風。


朱元璋曾託孤於女婿梅殷,靖難時,他為何擁兵40萬卻不救朱允炆?


(朱棣畫像)

對於梅殷,爭議最大的就是他的品行問題。他到底是不是一個有氣節的忠臣良將呢?從他堅決不肯“借道”給朱棣一事來看,他確實不負朱元璋託孤之意,稱得上是朱允炆的好臣子。但是令人奇怪的是,朱棣兵臨南京城下時,梅殷明明坐擁40萬精銳重兵,他為什麼既不發兵救援,也不派兵截斷朱棣的後路呢?是他知道大局已定,不願意去送死?還是另有打算?再者,朱棣篡位登基後,梅殷為什麼沒有以身殉國,而是去了南京侍奉新主?

梅殷前後的做法相差如此之大,讓後世歷史愛好者實在猜不透他的本心。到底是懦弱怕死,還是曲線救國?一切都隨著梅殷的離奇慘死而成了永遠的歷史謎案。

筆者更願意相信,靖難之役時,梅殷之所以坐擁40萬精兵而不救朱允炆,是因為他早已料定大勢已去,所以只能退而求其次,選擇養精蓄銳,以備東山再起。梅殷之所以選擇苟活,之所以選擇侍奉朱棣,也都是因為他在等待機會為朱允炆報仇,因為這更符合他一貫的性格和作風。只是天不遂人願,他至死也沒有等來那個機會。

參考資料:《明史》、《明實錄》、《明史紀事本末》、《國朝獻徵錄》、《英烈傳》

文中圖片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