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餐中国》仍是“舌尖”套路,为啥观众还会买账?

从《舌尖上的中国》到《人生一串》《风味人间》,一部又一部的美食节目,通过诱人的文案和优质的拍摄画面,吸引了无数观众和粉丝。

最近,营销君只要想刷刷微博,就能看到众人关于《早餐中国》究竟有多“香”的讨论话题。是什么让《早餐中国》拥有如此之高的人气?营销君今天就来和大家探讨一下,美食节目的营销秘密。

◆◆◆◆◆

文案细腻又“好吃”

在看节目以前,相信大家对《早餐中国》是不太了解的,光听一个名字,也觉得不以为然:“不就是个讲早餐的节目么?能拍出什么花样?”

为了吸引这样想的人,《早餐中国》在文案上就下了很大的功夫,让他们光看看海报、读读文字就觉得馋,不信?让营销君挑3个风格各异的海报给你们随意感受一下:

《早餐中国》仍是“舌尖”套路,为啥观众还会买账?

1.难就难吧,吃了早餐再说,今天要加一颗蛋

营销君如果是要去面馆解决早餐,总会鼓励自己似的,在碗中加一份煎蛋。不管生活有多辛苦,也要对自己好一点,相信很多人都会对这份“煎蛋奖励”产生共鸣。

2.等以后不做煎包了,我就带着阿姨去浪漫一下

吃早餐的人有故事,卖早餐的也有。“带着阿姨浪漫一下”透着十足的市井味,用描写小贩情感的方法,展现煎包里幸福的味道。

3.倒计时海报

《早餐中国》在上线前,就已经开始“馋”你了,每一天的倒计时海报都是一款令人垂涎欲滴的早餐,鲜嫩可口的猪血汤、金黄酥脆的水煎包、香软美味的油茶麻花,你还能不动心?

《早餐中国》仍是“舌尖”套路,为啥观众还会买账?

综上所述,《早餐中国》的文案成功在,它想“馋”你,但它是通过描写大家心底最细腻的情感来“馋”你。在早餐里加蛋、煎包夫妻的感情、家乡的味道以及母亲的手艺等等,这些都是我们每个人经历过的事,观众们看了又怎么能没有共鸣呢?

◆◆◆◆◆

5分钟也能让你沦陷

除了文案以外,《早餐中国》的内容营销也很有趣。

《早餐中国》播放的时间很有趣,选在了早上的时间,每集也不长,只有5分钟,对于营销君这种早饭必看小视频的人来说,是很好的“下饭菜”。

《早餐中国》仍是“舌尖”套路,为啥观众还会买账?

再加上,现在短视频早已成了风口,与其做成40多分钟的长篇大论,不如直接5分钟一集,从食物制作过程到食客、老板的背后故事,没有令人生厌的刻意煽情,用一种年轻的感觉表达出早餐有多好吃。

每个地区的早餐都自有特色,为了表现出这种特色,《早餐中国》还把方言也融入了进来:“崽啊!,你咋是吃粉呢?要改成嗦粉晓得不?”这也是《早餐中国》想要给大家展现市井味。

《早餐中国》仍是“舌尖”套路,为啥观众还会买账?

即使是在外打工的人,看到这个节目,也能唤起他们对故乡早餐的怀念,配上熟悉的方言,更能引起内心的共鸣。

不过,即使《早餐中国》有了一些突破,但它依然没有走出“舌尖系”的套路:夫妻开店、坚守手艺、情怀串联等等。但为什么同样的套路,不同的食物主题,却依然能吸引到这么多观众呢?

◆◆◆◆◆

美食节目的营销秘密

美食节目的火有必然性,那就是人人都是“吃货”,人人都需要搭配视频做“下饭菜”;美食节目火也有偶然性,我们知道《舌尖》《风味人间》和《早餐中国》,但仍然有很多我们不知道的美食节目被人忽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呢?

首先,那些成功的美食节目,都做到了联动观众“视觉、听觉、情绪感”等感官的特点。

《早餐中国》仍是“舌尖”套路,为啥观众还会买账?

▲《风味人间》截图

散发油光的腊肉、入口即化的嫩豆腐、炸得咔嚓脆的叫花鸡、嗦到爽昏的酸汤粉……抱歉,营销君光写下这些文字,都觉得要流口水了,更何况看完整个节目的观众呢?

另外,美食节目还真的不能缺少“情感”。虽然有些人会觉得很假,但你无法否认的是,情感和故事能给美食增添不少的可看性。“人在异乡,胃在故乡”“传统老店”“家人的口味”,是不是觉得这些文字,又让食物多了一分美味?

《早餐中国》仍是“舌尖”套路,为啥观众还会买账?

▲《舌尖3》“在线”卖铁锅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是高口碑的美食节目,也有翻车的可能,《舌尖3》就是最好的证明。《舌尖1》凭借其高水准的制作,在豆瓣上获得了9.4的高分,《舌尖2》虽然略微逊色,但也拥有8.4分的好成绩,《舌尖3》换导演后,卖铁锅、卖口红、假科普等乱七八糟的事件,让它的评分一落千丈,用3.8分的低成绩砸了《舌尖》6年来的招牌。

《早餐中国》仍是“舌尖”套路,为啥观众还会买账?

好的美食节目,能让人从看到文案海报那一刻起就开始流口水,而忘记初心的美食节目,只会招来观众无尽的差评。目前,美食节目还仅仅停留在描写制作过程和背后的故事阶段,虽然都拍得不错,但相信观众想看到的不是一个又一个“舌尖上的中国”。

未来,美食节目还能有什么新的突破吗?我们共同期待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