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喪事喜辦”怪象何時了?老農想不通,難道很值得高興嗎?

liguangweg13


您好,科學興農為您解答。

“喪事喜辦” 之前也曾和朋友們討論過,為何會出現這樣的情況,確實是值得我們去思考的一個問題,這裡科學興農就和大家看一下這個問題。

首先我們可以先從地方風俗差異方面來看這個問題,俗話說“十里不同俗”就是這個道理,不同的地方的地方風俗可能會有所不同,喪事從我們的正常心理上來說確實是一件讓人難過悲傷的事情。在有的地方家中的老人如果是壽終正寢,去世的時候如果年齡已經非常大了,並且走的時候也沒有什麼痛苦的話,這種喪事在不少地方就會當做喜事來辦。本人上大學的時候同宿舍室友家的老奶奶,也就是父親的奶奶過世的時候年齡已經在101歲了,老人走的時候很安詳,在睡夢中過世的,生前也沒有什麼大的疾病,子孫滿堂,家庭和睦。家人再給老人辦理後事的時候就是辦的喜喪。這樣辦並不是代表子女們對老人的離世不傷心,只不過是為老人這樣安詳的走向另一個世界感到慶幸。

除去地方風俗習慣的問題之後,我們再來看有些地方辦喪事就出現的“喪事喜辦”就非常特殊了,比如有些家中辦喪事請來一些歌舞隊又唱又跳,有些節目甚至是十分的低俗,讓人看後很是反感。這樣的行為讓人感覺與喪事這樣一種嚴肅、悲傷的事情格格不入,甚至讓人覺得是對逝者的不尊重。並且對社會造成的影響也是十分惡劣的。

另外本人比較反感的一種情況就是請那種專門哭靈的人,尤其是那種哭靈的人對著僱主家過世的親人痛哭流涕,哭的讓人覺得幾乎就要昏厥了,但是反觀逝者的親人卻毫無悲傷的情緒,這在本人看來是一件非常諷刺的事情。

對於這樣的情況前幾年科學興農家鄉這邊也曾出現過,不過近幾年已經很少了。科學興農家鄉這邊現在對農村喪葬從簡事宜的推廣普及非常好,農村喪事除了正常的流程之外,儘量減少邀請樂隊,大肆鋪張的情況,喪事的酒席最多六個菜等等。

對於這種喪事喜辦的情況,我們要分情況來看待,另外就是喪葬事宜個人認為還是從簡更好,畢竟人死如燈滅,死後做的事情大多是讓旁人看的,生前多盡孝才更重要。

這裡是科學興農,歡迎添加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科學興農


在如今人們的觀念裡,老人高壽自然死亡,稱之為“喜喪”,但即便是喜喪也絕不等同於將喪事用辦“喜事”的方式操辦,說“喪事喜辦”為怪象,一點不為過。

“喪事喜辦”的怪象,樸實的老農想不通是正常的,在我們的傳統觀念裡,人死為大,可是人死了,無論是含笑而終,還是生病離世,對於死者的後代來說都是悲痛的。也正因此,喪事有其不可改變的肅穆性,這種肅穆不是對死者的不敬,反而是大敬。

去年臘月我奶奶過世,參加葬禮的時候,所有的人都保持沉默,神色凝重,一方面是對死者的緬懷,一方面是怕說多話觸及死者子孫的傷心處,一方面表達自己的沉痛心情。

但如今有些農村卻錯誤的理解了“喜喪”的含義,將喪事辦成了“鬧劇”。

正所謂紅白喜事,人們對於正常死亡且高壽的老人去世稱之為“喜事”,但這種說法並不代表老人的子孫不再悲痛,心情不再沉重,不代表可以將喪事當成“喜事”來辦。

我生活的農村,從小到大經歷了喪事操辦的變遷,小時候人們大辦喪事的方式,無非就是唱大戲,在死者靈臺之前搭建戲臺,連唱三天大戲,表達對死者的緬懷,而剛開始的大戲唱腔還屬於悲傷,後來發展成為什麼熱鬧唱什麼,讓村子裡的人都知道這家人是大孝子,給父母大辦喪事。

後來唱大戲已經不足以“博人眼球”,村子裡辦喪事甚至出現了跳搖頭舞,美女穿著涼爽,跟隨動感的音樂大跳搖頭舞,看客眾多,時不時冒出一陣掌聲。

再後來,農村的惡趣味進一步升級,出現了跳脫衣舞的節目表演。喪事辦到這個份上,其實已經很過分了。可是近幾年更過分的出現了,“大孝子”們紛紛請來專門的歌舞團,表演節目更加刺激,黃段子,隱形暗示,肢體暗示等等窮出不窮,而看臺下的小孩子甚至還猛抬頭想要一探表演者裙底,讓人忍俊不禁。

以上就是我們村經歷的“喪事喜辦”變遷史,今年春節的時候,我們村有戶人家給老人“辦三年”,就請來一支喪事歌舞表演團,細節不再描述,表演內容時不時讓人臉紅,時不時讓人捧腹大笑,有時候你不得不服,在農村無下限的惡趣味,確實可以達到譁眾取寵的效果。

而請歌舞團的“孝子們”需要的正是這種其樂融融的歡樂效果,美其名曰“喜喪”。

其實在我看來這就是對“喜喪”的誤解,以前喜喪吹嗩吶都有人覺得不妥,現在直接突破下限,越走越歪,如果沒有歌舞團正前方擺設的靈堂,我想任何人都感受不到這是在辦喪事,還以為誰家結婚呢。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種怪象出現呢?

我認為,無非就是人們思想的轉變,和農村大操大辦喪事攀比成風的後果。

在農村對於壽寢正終的老人,稱為“喜喪”,人們總是想方設法制造出一種喜事的概念,通過大操大辦,鞭炮齊鳴,鑼鼓嗩吶,歌舞表演來表達這種心情,這本就是不正常的,對於老人子女的悲痛原不該以此方式表達。

對非自然死亡(如常年生病在床)的老人,則會默默舉辦喪禮,我奶奶去年臘月去世,就屬於常年臥病在床,去世後在家中停喪了三天就默默埋葬了。雖然沒有請歌舞團表演,但依然舉行了煙花演出和嗩吶齊鳴。

為什麼呢?其實就是村裡的攀比心理在作祟,覺得不大辦就是不孝,就是對老人不敬。而這種大操大辦的喪禮在村裡人與人之間攀比成風,你家唱大戲,我家就跳個舞,你家熱鬧我家要辦的更熱鬧,彷彿這樣才配得上“孝順”的美名。基於此,有些人甚至借錢都要將“喪事喜辦”的熱鬧非凡。

這種“喪事喜辦”的怪象想要徹底解決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夠解決的,需要一個長久的過程。


李阿冰


我們老家即使老人100歲了走了孝子孝女也要哭喪,大多數人活著的時候子女都會孝順,死後喪事視家庭的情況辦得風光或從簡。就如我家送走了86歲的老爹,五年後送走了90歲的老媽[流淚][流淚][流淚][流淚][流淚]。雖然都算高壽,但是我們兄弟姐妹都哭得非常傷心,連我嫂子都是真哭,她說雖然父母年歲都大了,但是真走了還是不捨。作為兒女更是這樣年歲再大的父母也是父母,走了是實在難捨。父母在有來處,父母都走了我們就只剩歸途了⋯[流淚][流淚][流淚][流淚][流淚]。我們從簡但不簡陋的把父母送上了山。我們雖然同處福建,但絕對不學福州或團閩南農村的陋習。我一個福州閩侯縣朋友95歲的奶奶去世,花費了兩百多萬舉辦葬禮,單舞龍舞獅跳舞唱歌的團隊就請了十個,送葬隊伍長達三公里。送葬時間長達五小時,我擔任他的錄象攝影,害慘我了,手持攝像機快把我的手壓斷了。這真是有錢燒的,我在送葬路上聽到不止一次[呲牙][呲牙][呲牙][呲牙]


丁往事不堪回首


農村人有三件大事:生孩子、結婚、辦喪事,而且農村一直尊崇的就是死者為大,那麼喪事就是在這三件大事中是最重要的,這就出現了很多農民會把喪事辦的非常隆重,一是出於對逝去人的懷念,二是存在封建迷信思想認為給逝去的人辦的越隆重逝去的人到了那邊的生活會越來越好,三是送終思想,要送就送到終、送到好。其實這些都是千百年傳下來的習俗,具體為什麼也沒有什麼科學依據,但因為是傳統習俗,所以現在人們還在尊崇著。那麼說道喪事喜辦這個怪象何時了,這個誰也不會給出答案的,畢竟這不是一個人兩個人說的算的,但是咱們可以來談談為什麼農村會出現喪事喜辦?

喪事喜辦這在農村很普遍的,在過去農村生活條件不好的時候,一般人活到70歲就算喜喪了,但現在人的平均壽命都長了最少也是80歲算喜喪了。喪事喜辦從人文方面考慮的話就是人結束了苦難的生活,重新投胎享受下一輪生命去了,是一件喜事。並且這些對於這些長壽的人來說,這一輩子什麼苦都吃了,什麼甜都嚐了,看著自己的子子孫孫過的很好心裡也就沒什麼牽掛了,長壽的老人們早就看淡了生死,但因為身體原因他們是不走不行了,而且對於他們來說已經沒有什麼可遺憾的,能安安靜靜的離開這對於他們來說是一件好事,對於他們的子女來說也是一種解脫,所以現在很多地方如果是這種情況就都是喪事喜辦,這也是合情合理的,不屬於什麼怪象。

其實農村不都是喪事喜辦的,像有些因為疾病離開、因為意外離開去世的人,他們的喪事一般都不會出現歌舞表演和一些當地特有的戲曲,在我們這的習俗就是出現意外或者疾病死亡的人,一般就是臨時通知家裡的內親,然後聯繫裝屍體的冰棺,在聯繫服務隊過來,從死亡時間開始算停棺三天,在這三天中一般都是擺一些流水席,接待下遠道而來弔唁的親戚朋友,沒有喜喪的歌舞表演,只有司儀在上面組織下弔唁過程就完事了,等第三天就會拉到火葬場進行火化,之後拿著骨灰入土為安,我們就是這兒一個流程,這是針對喪事喪辦的流程。

其實,親人離去誰的心裡都是非常難過的,但事實已經發生了,我們活著的人應該儘量的從悲傷中走出來,因為我們還活著,我們還有美好的生活去享受。只要在人還活著的時候多孝順,多照顧,總好過生前不管,死後亂嚎要強的多。所以,有父母的照顧好父母,有朋友的多關心下朋友,有兒女的心疼下兒女,這樣不管將來發生什麼,你最起碼是問心無愧的,你們說是這麼個道理吧?


鄉村關中


問:農村出現了「喪事喜辦」的怪現象,老農民不解,這事還值得慶祝?

試想一下,喪事上唱著《千年等一回》是怎樣的一種畫風?難道是好不容易等來一回喪事嗎?還是終於解脫了?又比如,兩口子中的一位意外死亡,喪事上卻放著《夫妻雙雙把家還》的曲目,難道想讓剩下的那一個也早點嗝屁嗎?

點擊右上角紅色按鈕關注【刺楸】,瞭解更多農村趣味知識。

這些喪事歌舞會、喪事音樂會究竟幾時休?對於這種現象,歸結於喜喪、喪事喜辦也說不過去。喜喪一般是「福壽全歸」,需滿足全壽、全福、全終,即高壽、子孫滿堂的人自然無痛苦地去世。



現在能達到這樣條件的老人不是很多,高壽者多,但三天兩頭生病吃藥者也不少;兒孫滿堂者多,但養兒養仨沒有家的老人也有;而那種在去世前還在做農活的雖然無疾而終,但直到去世還沒從種莊稼的崗位上「退休」,算得上淒涼,也反映出兒孫的不孝,怎算得上喜喪?

一、喪事喜辦實為娛樂在世者

好些其實並不滿足喜喪的,因老人活了七老八十,算過了古稀之年,在兒孫看來當屬喜喪。喜喪可謂悲喜交融,悲的是靈堂的佈置,透露出一股悲傷的氣氛,而喜的是設在院壩裡的舞臺,請的商演隊伍唱著流行歌曲、跳著肚皮舞,洋溢著卻是節日的喜慶。

這哪裡像個喪事的樣子,更有甚至,某些喪事舞臺上竟毫不在意地上演了低俗的節目,惹得眾賓客哈哈大笑,樂開了懷。所以,刺楸認為這類喜喪實際上是花錢娛樂賓客的,而時候也會成為大家的笑柄。



二、請人哭喪的假孝子

只要肯花錢,就能買來眼淚。喪事音樂會已讓人嗤之以鼻了,又來了哭喪表演。雖為哭喪,實為表演,屬於喪事喜辦的變版。


老人去世,兒孫悲傷都來不及,竟然花錢請戲子哭喪,就算哭得昏天暗地、山河挪位,賓客們也會議論紛紛,甚至會為哭喪者的動容演出而嘖嘖稱讚。哭喪者流的眼淚是真,但眼淚中沒有真情,更沒有親情,有的只是銅臭味。

以上就是刺楸對農村「喪事喜辦」的看法,如果覺得回答得不錯就點個贊,並順便關注一下吧,謝謝。

刺楸


死亡的確是一個很嚴肅的事情,但自有文明以來,人們對死亡的態度也不斷變化,從畏懼、到敬畏、再到坦然面對。在大家的印象中“喪事”中就應該痛哭流涕、悲痛欲絕,看子女們哭的時候誰的鼻涕流得長。

其實在農村也有“喪事喜辦”一說,即“喜喪”,此事並非怪像,也並非現在才有。《清稗類鈔》中曾記載過這一現象:“而俗有所謂喜喪者,則以死者之福壽兼備為可喜也。”也就是說,老人生前“福壽兩全”是一種圓滿的象徵,可哀的是生命的終結,可喜的是一生的圓滿。

所謂的“福全”,即家族興盛、人丁興旺,家大業大,備受尊敬;所謂的“壽全”,即活到了很高的年齡,“人生七十古來稀”,而八九十歲、甚至一百多歲的老壽星則更為稀少。福壽兩全的老人能得善終,也是值得人們慶幸的。

其實農村的“喪事喜辦”並非是從一而終的喜慶氛圍,而是先悲後喜,既哀悼老人的離去,又對老人圓滿的一生給予儀式上的表現。

【大鄉】專注科普三農領域的“冷知識”、“趣知識”,和您一起回味鄉土、鄉村、鄉情!

大鄉


首先很高興的回答′你的提問,

人生大事莫過於生死,生的時候,家人都是看著剛出生的小娃娃,孩子在哭,大人們卻在笑。去世的時候,這一輩子的苦累也都受了,福也享了,含笑而去的時候,後代子孫們卻都在哭。

喪事是悲痛的,肅穆的,也是大家都不願意面對的,參加葬禮的人無不神色凝重,生怕觸及活著的人的傷心事。但是近年來,農村卻出現了一種怪象,那就是“喪事喜辦”。這讓老農想不通,難道辦喪事很值得高興嗎?這種怪象何時了?

所謂“喪事喜辦”,指的就是現在農村辦葬禮的時候出現的一種怪象,即明明應當是肅穆、悲痛的喪禮,農民卻把它辦的熱鬧非凡。

表現在,很多農民在辦喪事的時候,煙花鞭炮齊上陣,喇叭、嗩吶等樂器來伴奏,還有請了表演隊來做表演,這些表演隊,有唱歌的、有跳舞的,甚至還有一些少兒不宜的表演。要不是看到設有靈堂,還真以為是結婚,而不是辦喪事的。

農村怪象:喪事當做“喜事”辦,背後啥原因?老農的話一語中的

一則是農民近年來掙了錢,手上閒錢多了,也想給死去的親人風光大葬,於是一切以奢華、熱鬧為辦事宗旨,結果給人的感覺不是風光大葬,倒像是“慶賀”。

二則現在農村的紅白喜事表演隊十分常見,很多農民都會請表演隊來表演,即使家裡並不富裕的人也要請,其實背後的原因還是攀比心理在作祟,出於這種心理,農村有些家庭不是很富裕的農民辦喪事也要請表演隊。

有的農民就很擔心,這種怪象不僅破壞了傳統的農村辦喪事的習俗,還會給人一種不尊重死去親人的印象,還會讓農民額外花了很多錢,可謂是費力不討好,為啥在農村仍舊很流行呢?這種怪象該怎麼解決?

找準原因,才能提出好的解決對策,喪事喜辦現象的主要原因還是農民的思想問題。農民錯誤的理解了“紅白喜事”的概念。壽終正寢的農民自然去世是喜事,但是這也只是一個叫法,對於其後代子孫來說,還是失去了一位親人,農民的心理還是悲傷的,因此辦理喪事的時候,不宜太過於張揚、喜慶。

另外還和農村的攀比風有關,因為攀比風,很多農民看到別人家裡請了表演隊,自己如果不請的話就好像比人家“矮一頭”,正是基於這種心理,導致農民辦理喪事時候的花銷增多,其實主要都是為了好面子而已。只有徹底的剎住農村的攀比風氣,喪事喜辦的現象才有望最終解決。








農民冬梅


農村現在有句老話,是這麼來形容極少數人操辦喪事的“活著不孝,死了亂叫”,確實存在一些人對老人生前不管不顧,離世後大操大辦的現象,加上一些地方習俗,“喪事喜辦”,讓一些人很不理解,真的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想不通的人估計很多,其實這都是對地方農民的一些誤解,或著說是對地方習俗的不理解。

活著不孝,死了亂叫

這是丟掉了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對於農村老人來說,活著時子女孝順,比什麼都重要,農村老人養老多半靠的就是兒女,子女是不是孝順,直接體現在了老人晚年的生活狀況,有人惦記照顧,生活無憂,無人管無人問,舉步維艱,村裡的老人養老,花不了幾個錢,就是需要一份操心,子女不孝順,往往出現在兒子多的家庭,老大不管老二不問,“一個和尚挑水喝”的老話是一點沒說岔。

對老人來說,“子孫滿堂”,這本是一個大家庭,老人一離世,膝下子女又往往怕世人多閒話,喪事大操大辦,就差“孝子”兩個字刻在腦門上給親朋們看了,可老人生前好不好,村裡人一眼看透,看透不說透,事後就有了“活著不孝,死了亂叫”的說法,加上現在越來越偏向“喪事喜辦”的習俗特點,很多人就越來越不理解這種現象了。


為什麼說“喪事喜辦”是對農民的誤解?

很多城裡的“鍵盤俠”,沒參加過農村的喪事,主觀的就認為,人死就該悲傷,悲傷喜辦就是不成體統,是完全違背常倫的,這是誤解,是對農村喪事習俗的誤解。

湖南的“喪事喜辦”習俗是個人見過最典型的例子,就算家裡在怎麼窘迫,就是借錢,也要把喪事辦的熱熱鬧鬧,咱們老家和湖南挨著,地域上的習俗有一定的共性,這些年也越來越傾向“喪事喜辦”,為什麼會這樣呢?

《禮記·問喪》中有“三日而後殮者,以俟其生也。三日而不生,亦不生矣。孝之心亦益已衰亦。家室之計,衣服之具亦已成矣。親戚之遠者亦可以至矣。是故聖人為之決斷,以三日為之禮制也”

也就是說,自古以來,農村的喪葬都有守夜的說法,守夜的目的是緬懷逝者,守夜會點上油燈,指引逝者靈魂回家的路,守夜不僅僅是迷.信,也是古人對死亡條件判斷能力不足,避開假死的一種方法,也希望三天逝者能夠重新活過來。


而守夜,演變到地方的習俗,一定要熱熱鬧鬧,特別是逝者入土的頭一天晚上,熱鬧的氛圍是讓逝者安心離去,像咱們老家,往前幾十年,只要周邊村裡有老人離世,方圓十里,也會藉著夜光前去守夜,在我們那叫“鬧山”,因為“鬧山”有“鬧山茶”,各種零食,瓜子花生糖等等,這對於那個什麼都缺的年代,“鬧山茶”的吸引力是非常大的,只要有吃的,守夜就會很熱鬧。

發展到今天,不愁吃不愁穿,誰還為了點吃的去捧場到凌晨?很多人選擇吃完晚飯,隨了禮金,就回來了,如果沒有一點吸引人的地方,守夜會變得越來越冷清,這不符合人們對葬禮文化的期望。

為了改變這種現狀,讓入土前一天晚上依舊熱鬧,越來越多融入現代元素的葬禮活動多了起來,舞蹈、二人轉、唱歌等等,嫣然農村一小型歌舞會,中間參雜著主家的致謝詞,對親朋前來送老人最後一程表達感恩之情。


所以,“喪事喜辦”歸根結底是想營造一種熱鬧的氛圍,讓逝者安心離去,也是千百年來習俗的一種演變,絕不是大家表面理解的“喪事值得高興”,不要這麼來誤解。

並不是所有的喪事都是“喜辦”

在農村,老百姓普遍的認為,只要逝者生前積德行善就不會受到病痛的折磨,“無疾而終”而自然老去,且通常指七十以後,此即被視為“喜喪”的根本條件,達到了這些條件,喪事就成了紅喪事,喜喪,最明顯的一個變化就是喪事上用的紙,由白色成了紅色。

一生平安,沒有病痛到老,是所有人都認為離去的最好方式,大家口中說的更多的是老人積德行善的生前舊事,這不需要過於悲傷,符合條件的“喪事喜辦”,只圖熱鬧,也是農村較為常見的一種喪葬習俗,也不能說成“值得高興”。


總結:對於農村喪葬習俗,個人覺得不用過多的去批判,我們既要做到生前孝順,也要尊重一方習俗,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批判,是對農村這種習俗的一種不尊重。


農人解說


喪事、喪事,無論如何都不是一件讓人高興的事情,但是現在不少農村都形成了“喪事喜辦”的怪象,很多喪事操辦下來不僅不會讓人感到悲傷,反而如同喜事一般,這就讓很多人想不明白了,難道喪事也值得高興嗎?

喪事,當然不值得高興,但是實際上,“喪事喜辦”是我國自古就有的一種喪葬風俗,也就是人們口中的“老喜喪”。

不過想要辦“老喜喪”卻有非常嚴格的,要達到全福,全壽、全終的條件,比如逝世的老人必須是無病無災的老去死亡,而不是患病身亡,而必須是子女孝順的全福老人,年紀最低也得在70歲之上等等。而且所謂的“老喜喪”並不是將喪事當做“喜事”辦,也不代表逝者家屬就不悲傷,所謂的“喜”只不過是家屬對老人的一種祝福和尊敬而已。

然而現在不少人卻對“喜喪”有了錯誤的理解,不僅將喪事當成喜事辦,甚至還演變成了鬧劇,有些人甚至會在逝者的葬禮之上邀請一些所謂的“戲班子”來搭建舞臺表演一些下流不堪的節目。這樣的葬禮對老人來說不僅不是一種祝福,反而是一種侮辱。

“喪喜不分”或許是對現在農村的一些葬禮最好的詮釋,但是這卻不是農村喪禮該有的樣子,喪事也絕對不是一件值得人們高興的喜事。

駿景——殷


駿景農業


惠農圈為你答疑解惑!可能每個地方的習俗並不相同,在我們這邊只要是高壽正常離世的人,老人離世之後都會放鞭炮,意思就是老人終於解脫了,應該高興才對,但如果是非正常離世的,比如說年輕人或者自殺的情況,那喪禮就會十分的嚴肅。

昨天在參加酒宴的時候,剛和鄰居聊了這個話題,他說他的目標就是活到66歲,和家裡的兒子說,如果能夠活到66歲以上,那喪禮的時候一定不能哭,需要笑著。但如果是在65歲以下離世的,那就需要哭上幾聲。而其他人也都表達著這樣的思想。比如說我大爺已經66歲了,他說在自己離世後,不要辦喪葬了,骨灰埋在樹下就行,大操大辦沒意思,到頭來什麼都沒有,惦記那些幹嘛?

現在的農村老人思想已經放開了,大家都不會有過去入土為安的思想,我們這邊的火葬已經實行了三四十年,說老農想不通我認為是不對的。畢竟人生在世也是一場磨難,生老病死本就是自然規律,在離世的時候也是一種解脫,為什麼要以悲傷的態度看待呢?

不過如果是年輕人或者非正常離世的,那喪葬上大家都會十分的沉重,沒有人會開著玩笑,和老人離世的心情明顯不同。就拿去年我們這的一個人,他35歲的時候就離世了,原因是腦梗。在離世的那些天,大家都覺得不可思議,心情非常的複雜。

在酒宴開始的那一天裡,準備了20多桌酒宴,結果就坐了3桌人,孃家人不願意在上面吃飯,好不容易才將其拉上桌,其他的村民全都是交了錢,磕頭就走了。大家都說,這樣的喪葬吃不下。但老人離世大家的心情就不同了,多數都是喜辦的,大家怎麼看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