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西西鞏驛:被遺忘的絲路驛站


早在西周時期,就出現了驛站。漢武帝收復河西走廊,驛站也順著古長城往西延伸。西鞏驛地處陝甘大道之要衝,歷來是東西交通之必經站。

陝甘大道是蘭州通往長安的交通幹線,其大體走向是從蘭州出發,經安定、會寧、青家、靜寧、隆德、平涼、涇州,進入陝西境內。

定西西鞏驛:被遺忘的絲路驛站

定西西鞏驛:被遺忘的絲路驛站

定西村落

西鞏真正當做驛站使用,應在宋代之後。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元政府在絲綢之路沿線設立站赤,西鞏被正式用作了驛站,在這一線還有延壽驛、通安驛、稱鉤驛等驛站。明代西鞏驛城池保存仍很完好。《萬曆新修安定縣誌》縣境圖中,西鞏驛有東西二城門,並建有城樓,當時的古城南北寬320米,東西長240米,夯土層11-22釐米,最高處12米,西鞏驛和西鞏遞運所往往設在一處。到了清代,這裡的地理位置更加突出,尤其是從定西到蘭州的道路成為主要交通幹線,這裡成東來西去的必經驛站。清乾隆五十一年時,西鞏驛有驛臣一名,人45名,馬90匹。後林則徐、陶保廉等均途經此地。

定西西鞏驛:被遺忘的絲路驛站

西鞏驛鎮位置

從會寧到定西這一段,人們俗稱為“七十二道腳不幹”。以前受制於築路和架橋技術,要翻越這些深溝只能蜿蜒盤旋而行,或者選中某條溝順溝而行。清代左宗棠整修陝甘驛道,在平涼、會寧、安定境內400餘公里的驛道上修橋46座,工程不可謂不大。但受制於地形,也只能通過馬車而已。途經這裡的行人要跨越七十二道小溪,真是行走不易。

今天,昔日的驛站,已經發展成了遠近聞名的大集鎮,鎮子的範圍也早已突破驛站範圍。

定西西鞏驛:被遺忘的絲路驛站

定西彩陶文化

絲綢之路上的驛站曾給外國使節留下了非常深刻印象。1420年(永樂十八年),烏茲別克斯坦一帶的沙哈魯王遣使節,沿絲綢之路東行,使團成員記述了驛站的服務。他們寫道:每晚不獨賜給飯食,而且有役人、床鋪、被褥等供用也……各驛皆有羊、鵝、雞、米、面、蜜、酒、醴、蒜、鹽、蔥、菜蔬以供食。可見,絲綢之路的驛站給人們提供豐富的供應,保證行路的順暢。在那些使者們的筆下,驛站具有防護道路、提供住宿、盤查行人、查驗貨物等功能,基本上涵蓋了今天的海關、道班、政府招待所、郵電所等等職能。

作為一個驛站,西鞏驛見證了絲綢之路最後的輝煌。到了民國年間,軍閥混戰,土匪出沒,中國第一位女飛行員林鵬俠於上世紀三十年代路過此地,聽說前往平涼的三輛軍車,數名軍官,在西鞏驛,也被匪搶劫一空。由此可見,這條絲綢古道是何等的衰落了。

定西西鞏驛:被遺忘的絲路驛站

甘肅境內發現的元時信使令牌

王公橋:一座木橋的前世今生

 出鎮子,穿過高速立交橋,順國道向定西方向走。大約在兩三公里外,有一個白色的牌子,就是王公橋了。

這是一座八字撐木架橋,高18.47米。它以水泥墩為基礎,在水泥墩臺之上,一根根粗大的木柱,左右縱橫,上下相連,層層相接,構成了橋的基礎,最上面則是從橋墩上挑出的粗大木橫樑。這些簡陋的木料,就支撐著絲綢之路的暢通。

王公橋由來已久。至少在明萬曆十三年(1585年)之前,定西城外的東大路上,當時就有座橋,人們叫做永濟橋,取永遠濟民之意。後來有位姓王的知縣重修了這座橋。又來了一位姓王的官員,也重新修了橋。這人就是王廷贊。王廷贊是一個大貪官,是甘肅冒賑案的主角之一,另一人是王亶望。這也是清代最大的貪汙案,導致甘肅正項倉庫虧空糧米100萬石。此案牽連陝甘總督及甘肅布政使及以下各道、州、府、縣官員113人,追繳贓銀281萬餘兩。王亶望等處斬刑,王廷贊處絞首,貪汙數萬兩的巨犯斬首56人,免死發遣46人,革職、杖流、病故、畏罪自殺數十人。

定西西鞏驛:被遺忘的絲路驛站

王公橋

千百年間,這裡橋時斷時修,這裡老人說,以前木頭王公橋邊有一座土橋,人們以土為橋,下修水溝。可是沒多久就沖毀了。後來左宗棠又在這裡修建了石橋,也被衝了。1958年,政府動員鄉親們從黑石溝開採石頭修橋,他們都用背篼背過石頭。許多人家還把家中的碌碌碾盤貢獻了出來,這才修建了這座仿伸臂木樑橋的橋樑。如今修了鋼筋水泥橋,天塹早已變通途了。

定西西鞏驛:被遺忘的絲路驛站

西鞏驛鎮一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