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為家》:地獄國度裡的掙扎與奔跑,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中譯名《何以為家》在影院上映了,這部提名奧斯卡,戛納,金球三大獎項的影片原名為《迦百農》,小編覺得迦百農這個名字比“何以為家”要好,能夠表達電影的核心,但何以為家更通俗易懂,因此,現在排片都是《何以為家》。

《何以為家》:地獄國度裡的掙扎與奔跑,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而迦百農其實是一個地名,它出現在《聖經》中,當然現實中也存在,不過已經是一片廢墟。迦百農是耶穌傳道時曾經待過的一個地方,迦百農是阿拉伯語直譯過來的,意思是“那鴻的鄉村。”而在聖經也提到,迦百農啊,你已經升到天上,將來必推下陰間。

《何以為家》:地獄國度裡的掙扎與奔跑,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迦百農的現狀與電影中的地點何曾相似,也許它曾經是天堂,但現在是地獄。這是一個關於孩子起訴父母的故事,關於生而不養,養而不教的控訴;這是一個展露孩子內心創傷的故事,展露孩子想要幸福的渴望;這是一個反對戰爭的故事,反對那些枉顧人民生命的故事。

《何以為家》:地獄國度裡的掙扎與奔跑,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電影中的主人公扎因其實並不是專業的演員,電影中的大部分都不是專業演員,扎因本身就是敘利亞難民,為了逃難跟著父母在黎巴嫩生活了8年,但扎因因為沒有身份證,屬於黑戶,不能上學,從小就開始工作補貼家用。

《何以為家》:地獄國度裡的掙扎與奔跑,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電影在上映後收到難民署的關注,扎因全家因此也移民到了挪威,扎因是幸運的 ,幸運的是他出演了電影。但還有很多比扎因不幸的孩子,他們依然在飢餓中,戰爭中苦苦掙扎與奔跑,他們沒有保障,也許死於父母的暴力,也許餓死,也許被人打死。正如影片中扎因11歲的妹妹,在初潮來臨時,就被買走,在不懂男女之事的時候,活活流血死亡。

《何以為家》:地獄國度裡的掙扎與奔跑,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這部電影歷時5年才完成,導演花費了3年時間去調研,去到真正的貧民窟瞭解難民的生活,比如影片中的那位埃塞俄比亞非法勞工和她的黑人嬰兒,都是在現實中真實存在的。在電影上映後,他們都像電影中演的那樣,被逮捕,被驅逐。

《何以為家》:地獄國度裡的掙扎與奔跑,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而且,電影中有很多細節都是現場臨時發揮的,比如扎因為了救自己的妹妹,拉著妹妹跑的那個片段,並沒有讓扎因跑起來,而是扎因自己的真情實感,他是真的想要救自己的妹妹。因此,電影中出現紀錄片式的搖晃鏡頭,就是拍攝人員在跟著扎因跑的原因。

《何以為家》:地獄國度裡的掙扎與奔跑,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電影為我們探討了一個比較深刻的問題,觀影后,也許有人會將扎因的遭遇歸結於他的父母,但正如有人提問的那樣“如果扎因成為一位父親,他又會怎麼做呢?”誠然,扎因的父母是有錯的,他們不該毫不顧忌的去生孩子,但他們接受的思想就是這樣。

《何以為家》:地獄國度裡的掙扎與奔跑,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扎因的父母不該負主要責任,其實責任更應該歸結於戰爭,國家,政府。政府的不作為,戰爭的冷酷殘忍,讓整個社會秩序崩壞,人們根本來不及思考更多,每天都為了生存下來,在掙扎奔跑。扎因控訴自己的父母,為何將自己生下,“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