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放400名死囚回家探亲,秋后问斩,第二年结果如何了?如何评价唐太宗?

g_Bye、


古代的历史上,贤明的君王不少,但像李世民这样的,却并不多见,虽然玄武门之变武力夺权得位不正,但在执政期间,李世民雄才大略对内宽赋薄税贤明治国开创了贞观之治,对外灭东突厥亲征高句丽,灭薛延陀,被西域诸国尊为“天可汗”。文治武功,堪比秦皇汉武,并且他还做了一个前朝几个王朝的皇帝,所没有做过的事情,就是在春节将至时,放近四百名死囚回乡探亲,那么这件事的结果又如何呢?

根据史书上记载,在公元632年底,春节即将到来的时候,在皇宫中的李世民某天,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就是将长安牢狱中的死囚们,全部都给放回去,好让他们回家过年探亲,并且双方还约定到了来年的春天,要主动回长安受刑,当时朝中的文武百官,听到以后都十分惊讶,因为但凡被判为死囚,必定是犯了大错,这条命令出来时,有人惊叹于李世民的仁慈,但更多人是担心,因为四百个人,你是无法保证每个人都回来的。

而且这些人全部是重犯,但到了第二年的春天,让人震惊的事情发生了,这些年底被放出去的死囚,无一例外全部回来了,没有哪个人直接逃脱,李世民在高兴之余,便将这些人全部释放,等于说他们守约来受刑,但皇帝已经赦免了他们的罪。也许有人会质疑此事的真假,其实对于李世民来说,给自己立名根本不需要,因为他本身就是个很贤能的君王。

李世民在位时,实行了许多仁政,对于律法要求也很严,虽然他做皇帝的过程手段并不光彩,但不得不说李世民确实是个好皇帝,并且个人认为,此事极大可能是真的,首先是李世民的为人,其实历史上也有人质疑他沽名钓誉,但李世民作为千古一帝,肯定是不在意这点小名声的,更多是为国为民,有为自己“洗白”的嫌疑,不过李世民也不是个特别坏的人。

同时这件事是记录在资治通鉴上的,真实性也比较高。当然李世民也有犯错时,当年他错杀了张蕴,因此特地修缮了律法,李世民还特许人去看望牢中的死囚,并且还不止一次,除此之外,李世民释放三千宫女出去,让她们去宫外嫁人,比起前朝那些老在在皇宫的宫女们,下场可以说非常好了。不过李世民这些行为,宋朝的欧阳修又有自己的解读,他认为李世民完全是在博取民众的爱戴,是个沽名钓誉的人,不过是为自己塑造明君的形象而已。

关于这个观点,个人不敢苟同,因为李世民在后期执政时,也没有露出自己的“本来面目”,若说他本质上是个小人的话,那么他可以装一辈子的君子,还有一个明君,那也是一种本事,毕竟历史上昏君与平庸的帝王,实在是太多了。以上就是个人的一些小看法,李世民是个少有污点的君主,除了玄武门以外,你很难在他身上挑出大毛病,同时他知错能改,也可以接受大臣们的建议,只要是对国家有好处,那么他一定会加以考虑,总的来说,李世民释放400死囚,在哪个朝代都是学习与赞扬的。


木剑温不胜


公元632年年底,李世民亲自审核死囚,最后经过他的定夺,最终必须处死的,有390人。这些死囚虽然可恶,个个都有必杀的理由,但是他们都是有家小的,有的人有子女,有的人有父母,一旦被处决,父母儿女就无人照顾。

李世民想到这里,于是就生出了仁慈之心,下令将这些死囚全部放还,让他们回家和家人团聚,等到第二年秋天问斩前再回来。这个决定发出后,朝野上下都感到非常惊讶,都不能理解李世民的做法。这些人都是些不能饶恕的死囚,把他们放还家里,不是会再度为祸乡野?而且这里的死囚都是官府花费了大力气抓捕回来的,如此轻易地就放了,这让各地的捕快怎么想呢?那些一直想犯罪的家伙,岂不是更加猖獗?

但是不管怎么样,人家是皇帝,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于是不久这390名死囚就都被释放了。李世民心里有底没底不知道,但是绝大部分的大臣可都是没底的。就在大家愁苦的时候,在第二年的时候,死囚们还真的陆续回来了。不过,一共可是放了390个死囚,他们会都回来吗?很多人不信,但是到了当年9月,在问斩之前,这近四百个死囚,居然真的全部回来了,没有一个人选择逃跑。李世民看到这样结果,心里非常高兴,于是大笔一挥,直接将这些死囚再度放还,而且是彻底释放了。


那问题来了,李世民这么做,到底合适吗?这一件事,能看出太宗什么品质呢?

当时大唐刚开国,国内的局势刚稳定下来,国家正是需要大力发展的时候,太宗当然想努力发展。那怎么才能恢复生产呢?除了在税赋等方面做文章,刑律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经过战争后,隋末的人口不多,所以人口增长是个大问题,如果能大行仁政,如果这些死囚能得到感化,那么这些人就能活下来,为大唐的繁荣贡献了力量。影响更大的,是这样的事迹对于民间百姓的教化作用,经过这样的事情,相信很多百姓会得到感化,百姓犯罪的事情就会很少发生。而且后来大唐确实强大了起来,说明他的办法可行。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李世民是个十分睿智的人,能准确把握百姓的心理。当然,李世民能够释放死囚,不管是不是出于作秀的角度,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他有仁德之心。


但是死囚毕竟是给其他人带来过极大的伤害的,如果就这么直接释放了,那些被害之人的家眷,会怎么想呢?虽然那些死囚得到了赦免,或许真的感化了他们,但是那些被伤害了的人,因为不能伸冤,很可能却转变为了恶人。这些人可能会去找机会杀死仇人,也可能从中看到,干坏事不会有处罚而去犯罪,那些没胆子作乱的人,也会从心里失去对唐王朝的信心,觉得这是一个黑白不分、冤屈不得昭雪的朝廷,祸乱也许就是从此开始。

从这个角度来说,李世民这个决定太草率,不是一个国君该做的事情,更像是一个侠客。

但是不管怎么说,人家都是开创了贞观之治的明君,所以,总体来说,李世民就是一个很聪明的皇帝。


小镇月明


这是《资治通鉴》中记载的,大概是在公元632年年底,在春节前夕,唐太宗放了天下死囚,让他们回家与家人团聚,然后约定在第二年的春天回京城领死,当时所有的文武百官都惊呆了,这些可都是官员们花了一年甚至几年抓到的犯人,万一他们跑了呢?

然而春节过完了,这些犯人也都和家人交代了身后事,在于唐太宗约定的日期时全部如约而至,没有一个失约的,原本准备行刑的官员,听到唐太宗的一个旨意更是惊讶不已,唐太宗下令将这些犯人全部放掉,因为唐太宗认为他们知错能改,都愿意回来受死,为何不能给他们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呢?

这件事在当时轰动天下,和上了头条一般,还置顶!一时间唐太宗李世民爱民如子的名声远播,只是这事让后人认为有故意的行为,声称李世民时故意而为之,为的就是提高自己仁君的知名度。

试想,这些死囚明知道自己要受死刑,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完全可以逃走,之后却如期而至,问题是全部都回来了,没有一个缺席的,这又是为何?

首先:《唐律》的制定,唐朝当时采取的都是宽仁慎刑,之前只要是被判处死刑的人几乎就没有翻身的余地,然而《唐律》并没有那么严厉,属于良法之治,这主要和李世民在位时期的做法有关,李世民力求宽简,去重从轻。

其次:对死刑的重视程度,李世民对死刑是非常重视的,他认为被判处死刑的人应该再三确定,要向他禀报三次,杜绝冤假错案的发生,毕竟每个人背后都牵连着一个家庭,李世民还让长孙无忌和房玄龄修订了《武德律》,将死刑改成了流刑,还删除了类似连坐的刑罚。

但是李世民觉得这还不够,他因为错杀了张蕴,非常后悔,决定将三复奏改成五复奏,而且还要间隔时间,不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并且规定“实行死刑的当日,尚食不进酒肉,内教坊及太常不举乐,因为酒能乱性,音乐能使人不能进行理性思维。”

而且李世民也时常允许囚犯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回家探亲,告慰父母妻儿,公元628年,李世民还放了3000宫女,让他们出宫自行组成家庭,白居易作诗“怨女三千出后宫,死囚四百来归狱。”

以上是基于正面观点评论此事和唐太宗李世民的行为,但也有人持有反对的观念,比如欧阳修就认为唐太宗就是为了博取百姓的爱戴,让自己成为一代明君、贤君,非常的虚伪。

《欧阳修》的纵囚论

这个事情的真实情况也无从知晓,无论是好或者坏,故意还是真心实意,从李世民后期统治来看,他确实很少用刑罚来处罚犯人,都是有一套比较完整的流程,实在不可饶恕的犯人自然是要处死的。李世民以民为本,虚怀纳谏,任人唯才,使国家经济、文化、国力都达到顶峰,“贞观之治”的唐朝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唯一被后人诟病的就是“玄武门之变”。


羽评郡主


传闻,当年唐太宗李世民,因为在年前去到了天牢之中,见到了牢里的四百多被处于死刑的犯人,看到这些人面目呆滞,对生活失去了希望,善心大发,便下了一道圣旨,让差役把他们都放出来,下令让他们回家过年,过完年了他们再回去受死。

圣旨一发,大部分人都是一脸呆滞的,这些死囚都是辛辛苦苦才抓来的,有的甚至是穷凶恶极,怎么能说放就放呢?虽然心中好奇,但还是照做了。


而将这些死囚放回去后,过完年,他们还真就一个不剩的回来受死了,难道真的是唐太宗的慈悲心感化了他们吗?虽然也有这个的一部分原因,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当时的唐朝,已经建立起了类似于现在身份证的制度。

当时家家户户都记名在册,如果他们想跑,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他们的妻儿是无处可逃的,同样的,整个天下都是大唐的,就算他们想逃,又往哪里逃呢?回去赴死才是最佳选择。

待到这些囚犯求回到狱中,唐太宗却做出了一个不一样的决定,他决定将这些死囚全部无罪释放!这一件事的确为唐太宗带来了很好的名声。


都知道唐太宗是历代皇帝中最为重视百姓的了,在他的心目中,百姓就像是他的父母一般,对待百姓绝对不可以轻易等闲视之,必须要认真再认真。

当然很多人都会说唐太宗虚伪,他爱慕虚荣,的确如此,唐太宗的确是对自己的名声看的太重了,以至于很多时候,他做事之前都会考虑很多遍。

他一生中最大的污点就是玄武门之变,他杀害了自己的手足,逼着自己的父皇退位,这样的行径就是唐太宗一生中最大的污点,但这又算得了什么?当时的形势是我不杀你,你就会杀我,即使是唐太宗这样的人,也不可能任由自己兄弟屠杀的,所以他选择了先下手为强。

唐太宗那样做对吗?当然是对的,至少从结果来讲,他永远是正确的,他爱好听的名声吗?当然是爱的,甚至为了这个可以永远的克制住自己,这样的君主不才是我们仰望的榜样吗?


魏青衣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的第二位皇帝,这个人战功赫赫,为李渊建立唐朝立下了汗马功劳,最后却屈居秦王,还处处被太子打压,愤而发动了“宣武门之变”,做了皇帝。怎么说了,皇帝之位来的还是不怎么正统吧,但是在历史上,他应该算是一个好皇帝。

首先他并没有“兔死狗烹,鸟尽弓藏”,没有去处死跟随自己的功臣,大部分的人都还是善终了;还有就是他在位的23年里一直虚心纳谏,知人善用,开创了大唐盛世“贞观之治”。他实施了很多仁政,也得到了百姓的拥戴,但是他做的有些事情也还是让人很难去理解了。

例如根据《资治通鉴》中记载,李世民有一年放了差不多400名死囚回去,让他们和家人团聚,让他们第二年春天的时候再回来。这一举措让无数人震惊,这些死刑犯还能回来吗?回来之后的结果又怎么样了?我们今天就一起去看看这个故事吧。

一,唐太宗放400名死刑犯回家,约定好第二年春天回来受刑。

根据史书记载,大约是公元632年的年底,唐太宗去天牢逛了一圈,看见里面关押的死刑犯生了怜悯之心,就下了一道圣旨,让他们也回去和家人团聚过春节,然后第二年春天再回来。圣旨一出,有人欢喜有人忧,死刑犯和他们的家人当然是无比开心了,也有一些人称赞唐太宗是仁义之举,但是更多的人是担心了。

因为这些人既然都被判了死刑,那都是犯下滔天大罪了,很多人也是官员们花很大精力去抓来的,好不容易审判完毕,被关押进天牢,如今却被释放了,还没人监管,这要是跑了怎么办了?不过担心归担心,都还是得听天子的话,还是只得看着唐太宗把他们放回去了。

第二年春天,让人震惊的一幕发生了,这些死刑犯全部都准时回来了,没有一个逃跑的。唐太宗又做了一个惊人之举,那就是赦免了这些死刑犯,让他们全部回家了。

二,放400死囚事件的真假性分析。

首先“放400死囚”这件事情应该是真实的,因为唐太宗的确是一个明君了,他施行了很多仁政,力求宽简。特别是唐太宗下令杀了张蕴古以后,又后悔了,觉得人命关天的事情还是要慎重,加强了死刑复核制度, 他完全有可能善心大发,去做这件事情。

还有就是这件事情是被记载在《资治通鉴》里面的,也被记载在了《旧唐书》里面,并不是来源于乡间野史。从几个方面来看,“放400死囚”这件事情都应该是真的吧。

只是唐太宗做的这件事到底是仁义之举还是沽名钓誉了,一直就引发了很多人的争议。

三,欧阳修认为唐太宗是沽名钓誉。

对于这件事情各种说法都有,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是直接写了一篇史评文章《纵囚论》去批判这件事情,认为唐太宗就是滥用权力去沽名钓誉了。

这篇文章虽然只有几百个字,却有理有据,开篇就很鲜明地道出了自己的观点:“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

不知道大家怎么看这件事情,我个人认为这样放死刑犯还是不算一个明智之举,要知道他们当初能回来,也未必是真的都反省到自己错了,而是这些人也是受人瞩目的,也是无处可逃吧;还有就是既然是死刑犯,那都是罪大恶极了,谁也不能保证他们不再犯,还有就是释放了他们,那些受伤害的人了,谁去弥补他们?

我是木鱼,小女子一枚,却痴迷于近现代史的风起云涌,每日更新,喜欢就关注我吧,感谢有你。


湘西小木鱼


唐太宗纵囚之事,大慨喜欢帝王悲天悯人的都知道,《资治通鉴》与《新唐书》中都有记载。大意是,唐太宗因见囚犯妻儿父母之事未安顿好悲哭哀嚎,仁心发动,特批四百名囚犯回家一个月安顿后事,一个月后回来受刑。一个月后,四百名囚犯一个不少,回到刑场。太宗见囚犯诚而守信,改为流放。这个故事一是为了说太宗以民为本,二是为璋显唐人淳实,因此津津乐道者众。至于后人王安石《纵囚论》对此事有反对意见不提了。

求真务实网说过,对待任何问题,要从各方面去思考,以利于看见问题的本质。比如报道官员清廉,就应该认识到,官员清廉成了新闻,那么原因必然是不清廉的多。报道拾金不昧,那么肯定是因为借钱不还的多。处其位,谋其政,正常正当的东西成了话题,则说明处其位者在利用话题博取名声。

唐太宗在史书上是个爱民如子的好皇帝,甚至被称为千古一帝。这个故事也不过是为了璋显太宗的爱民如子。但是,一个问题,囚犯为什么不跑?用囚犯的诚实守信去解释实在幼稚可笑,本质的情形是森严的户籍保甲制度,南不可走胡,北不可走粤,以及残酷的连坐制度。这几个制度,是视民如畜,您还敢说爱民如子吗?

另外,某说,史书毕竟是人写的,有自己的主观与意见,史书注定无法全部客观真实。某说,任何史书都有水份,但是水份最大的是唐史。

唐史中既有袁天罡李淳风断古论今的记载,甚至记载了能从襁褓中看出女皇的故事。这能信吗?反而太宗霸嫂霸媳的事却只见于野史。

另外,唐史中有段御史秉笔直书而不乐于太宗,太宗命改之,御史曰〞史可不改〞的故事,为了说明唐太宗不改史却恰恰反映了唐太宗不仅干预而且改动了史书。


求真务实网


关于唐太宗纵囚这件事情,一般有以下几个观点:

一、唐太宗仁慈怜悯;

二、这是演戏;

三、唐太宗沽名钓誉。


然而,如果认真探究历史的真相,往往与我们所看到的表面完全不同。

那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大家一齐通过古籍的记载来寻索和研究。

看看关于唐太宗纵囚这件事情的历史记载:

《旧唐书》中也有内容相同的记录,那么,可以肯定,唐太宗纵囚确有其事。让390名死囚回家过年,第二年再自觉自愿地前来伏法。居然没有一个人逃走。

君王是多么的仁慈怜悯,而民众又是多么信守诺言!

但是,事情真是这个样子的吗?

也不完全是。

大家把史书往前翻翻,看看这段记载: 《资治通鉴》与《旧唐书》的资料数据都相同,所以这些记载应该是可信的。

细心看就发现个问题,贞观四年的死刑犯是29人。

那么,到了贞观六年,大唐的死刑犯增加到了390人,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使死刑犯数量增长了十几倍呢?

查遍史书,也找不到关于这段时间内大唐的社会风气变坏的记录。

而在贞观五年,却发生了这样一件事――“张蕴古案”:

“张蕴古案”在唐朝乃至中国司法史上都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案例,经常被一些历史学者和法律研究学者拿来引用。

具体情况是这样的:

河内有个人名叫李好德,这家伙嘴上没有把门的,他经常发表一些反帝反封建的言论(当时这属于“大逆”),被人举报到了朝廷。

当时,大唐最高法院的审判长是张蕴古,他就负责这个案件。

张蕴古对唐太宗说:有充分的证据证明,这个名叫李好德的家伙其实是一个很严重的精神病患者,经常胡说八道,按照大唐的法律,精神病胡说八道不应该负法律责任。

唐太宗相信了张蕴古,下旨释放了李好德。毕竟,在任何一个朝代,精神病人的言论是不负法律责任的。

但不久之后,唐朝的纪委经调查后举报,说法院审判长张蕴古的籍贯是相州,而那个所谓的精神病人李好德的哥哥曾经担任过相州刺史,与张蕴古的交情很深。张蕴古徇私枉法,欺瞒圣上。有人看到,他还与那个所谓的精神病人一起耍麻将。

唐太宗闻奏十分愤怒:“张蕴古真可恶,我抓住了囚犯,他居然与囚犯打麻将,还纵放罪人,必须严惩!”

于是,唐太宗就下令杀了张蕴古。

杀掉张蕴古以后,唐太宗又开始后悔了,觉得自己有些太冲动了。为了避免因一时冲动而再次犯下类似的错误,唐太宗提出了加强死刑复核制度。



唐太宗还对死刑复核制度进行了细化和条例化:



人命关天,必须要谨慎谨慎又谨慎,反复审核:

通过这样的措施,据史料称之为“全活甚众”。

但是司法部门报上来的死刑犯却大量增加,从贞观四年的29人剧增至390人。

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如此:


就是说,张蕴古纵囚获罪被杀,同行的法官们害怕了,宁可错杀,也绝不肯放过,免得连累到自身。所以各级法院严刑峻法,上报的死刑案就大量增加。

唐太宗本来想搞的是“仁政”,杀了张蕴古,却吓怕了法官们,严刑峻法,宁错杀也不肯放过,判为死刑的犯人就大大增加。这就完全违背了李世民“仁政”的执政理念。

那怎么办呢?难道就这样杀掉死囚吗?当然不能这么干。

于是,就有了贞观六年的特殊政策,对这些死刑犯“纵之归家,期以来秋来就死”。

当然,实际上各方都是有默契的。通过上下沟通,大家都心照不宣。到了第二年,390个死刑犯全都返回来伏法:


所以说,关于此事,唐太宗仁慈的成分的确实有,他沽名钓誉的成分也有。囚犯们守信的成分有, 君王、官员、犯人和民众大家心照不宣,密切配合,分角演戏,共同创造了司法史上的一个奇观。


馋嘴肥猫铲史官


唐太宗放死囚回家过年,过年后,死囚都回来了,这出乎唐太宗、大臣和几乎所有人的意料。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首先从唐太宗说起,唐太宗在位期间,被成为贞观之治,政治清明,社会安定,采取了一系列仁政安民措施,犯罪率降低,死囚犯400余人,按比例来说,应该是不多。


唐太宗放死囚回家过年,一是看死囚可怜,快被问斩了,见不到家人最后一面,不能与家人团聚,动了恻隐之心。二是也想测验一下执政的教化效果,测验自己,也测验死囚犯,也就是人心!都回来了,说明自己做的是对的,青史留名!有的不回来,说明死囚犯就是死囚犯,皇帝自己也没有错误,不会影响到皇帝的威信。这么百利而无一害的事情,皇帝还是很愿意做的。有人说唐太宗沽名钓誉,也是有道理的!

至于死囚犯为什么都回来了?也很简单,从人的本性分析,别人以诚心待我,我必然同等待之!死囚犯能回家过年,已经是意外的惊喜,不回去显得自己不够意思了!再说死囚犯也有很多并不是罪大恶极之辈,意外杀人、激情杀人、被逼杀人等,也属于死囚犯,他们会感激唐太宗,根本不会想不回来的问题!还有一个因素,就是跑你能跑到哪儿去,海捕文书,全国通缉,感觉更丢人。综合考虑,死囚犯都回去也是正常的应该的!


所以唐太宗做了一件对自己对别人都是好事的事情,一举好几得,不过一般皇帝估计不敢想不敢做,也可能直接想不到!

关注我,共同欣赏历史故事!


敏学讷言


唐太宗登基后的第六年,唐太宗去了监狱视察狱中的犯人,当时看着简陋的狱中死囚犯们衣衫破破烂烂,目中无神,一副要死不活的样子,甚是可怜。尽管他们都犯了杀头的罪,但毕竟也是自己的子民,唐太宗非常的难过,这幅场景牵动了他的仁慈之心,想要让他们在临死之前和家人团聚一下。

于是从狱中回来后,唐太宗便下令放狱中四百名死囚回家探亲,并且和他们约定,第二年秋天后,他们要回来接受处罚。圣旨一出,立马便传遍了全国各地。而这些幸运的死囚犯都回到了家中,和家人重聚,共享最后的美好生活。

第二年秋收后,四百个死囚犯无一例外回到了狱中接受处罚,而唐太宗在得知最后的结果后非常的欣慰,竟然下令将这些人全部赦免了,天下百姓无不为皇帝的此举拍手叫好,留下了一段佳话。

唐代李世民是费力好大劲才登基做皇帝的,而且他成为皇帝的过程是并不光彩的,比如玄武门之变,等到他成为皇帝时为了以巩固自己的地位,做了许多事情,因此他在自己的臣民中的形象是不太良好的,因此他意识到要想成功的当上一个好皇帝,必须要想尽一切办法重新树立自己在臣民心目中的形象,必须要树立一个好君王的形象。

重塑形象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所有做出的努力中,放死囚犯回家探亲便是其中一件,事实证明这件事却是在百姓心中留下非常好的印象。


Sylar弈


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明君,正是他在位的期间,让大唐迎来了一个盛世,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贞观之治”。

关于唐太宗的很多事情,大家也都是耳熟能详的,比如说他发动了玄武门之变,杀死了太子李建成,再比如说他和直臣魏征之间的君臣相处之道......。

但是,有一件事唐太宗做的让很多后人,觉得不可思议。

而且这件事还被司马光给记载到了《资治通鉴》之中。

这件事就是在快要过年的时候,唐太宗见关押在监狱里的死囚比较可怜,就放了这400名死囚回家,让他们和家人去团聚。

但是,他们之间是有个约定的。

这个约定就是,过完年之后,这些死囚还要返回监狱里来,因为到了秋后的时候,这些人还是要被处死的。

当时,唐太宗放这一群人回家的时候,可能估计肯定是会有人逃跑的。

毕竟好不容易出去了,在进来送死,这事看起来似乎很不划算。

可是,令唐太宗想不到的是,到了约定的日期。所有的当初放走的人,全部返回来了。竟然是一个都没有少。

正是这件事,让唐太宗大为感动,他大笔一挥,索性,就赦免了这些人的罪,直接把他们给放了。

这件事在我们今天看来绝对是不可思议的。

要知道那些人可都是死囚呀,是十恶不赦的大坏人。这样的人怎么可能会讲信用呢,他们又不是饱读诗书之士。

但是,司马光把他给记录了下来,又由不得你不信,毕竟司马光这个人,才有史料的时候,还是很严谨的。

以司马光的为人,不可信的材料,他是不会断然引用的。

可是,研究唐朝历史的人,都觉得唐太宗放这四百人回家,完全就是在作秀。

可以说这件事到底是不是真的,还是不好说的。

毕竟唐太宗是个好大喜功的人,他用放死囚回家的事情来说事,无非就是想证明,自己治理的天下,有多么的太平。

他就是想证明,他的李唐王朝,要比历史上以往的任何一个时代都要开明,连死囚都是讲信用的。

既然死囚都是讲信用的,那一般的老百姓就更不用说了。

还有这可能和唐太宗得来的皇位不正也有关系,毕竟他的皇位是杀死自己的哥哥后抢来的。

他要给后人证明自己,历史选择他当皇帝是正确的,因为他有能力把这个国家给治理的更好。

总之,不管怎么说。唐太宗这个皇帝,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还是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的。他在位期间国富民强,那时候在都城长安的留学生就多达万人,还有数不清的各国的商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