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玩轉對照與懸疑?

如何玩转对照与悬疑?

懸念

懸念發自觀眾的情緒,這種情緒被挑起,就得伸展。編導挑起懸念,觀眾就希望知道結果。

一種迫切期望心理,使他們進入“入勝”的狀態,在急切欲知懸念真相的狀態下,必會加倍留神;同時,亦對戲中人物、事件、事情發生“如同身受”的感覺。這是觀眾“忘我”的趣味。

除了開首是“戰略重點”之外,劇中轉折的地方也是“戰略重點”。凡戲必須曲折,平鋪直述就平淡無奇,有曲折地方,就要有理由去解釋。

試把整個故事以最簡單、最經濟的方法講述一次,會發覺那些不可以活力,不可以濃縮,不可以不存在的情節,就是所謂轉折的地方,正是要強調的戰略重點。當然,最後的結局也在此例。

強烈對照

對照的作用是襯托、反射。俗語說:“沒有高山,顯不出平地 ! ”世事都用比較和對照而顯示出來的。

戲劇特別喜用對照。各層面有各層面的對照方法。設計全劇性格時,需用對比方法,使各類性格有強烈差異,多姿多彩。有魯莽的張飛,可襯謹慎小心的諸葛亮;有不貪女色的武松,反映專門偷婦人的淫棍西門慶。

性格對比,可使人物更鮮明,衝突易於發生。劇中人物多同一類型,不成強烈對比,故事的衝突性也極難發揮,難有好戲上演了。

如何玩转对照与悬疑?

另一個層面是,情境要有強烈對比。喜樂氣氛場面之後,宜有悲哀的場面,使到悲情顯著;同樣,悲情之後,以喜劇意味緩衝,使兩者同進突出。

編劇技巧中,就有一方法叫“喜劇的舒緩”。在緊張之極,期待之極,悲哀情緒發展之中,來一記小小的“引人發笑噱頭”,能使被拉緊的情緒,得到一瞬息的舒緩。

“引人發笑的噱頭”調和氣氛,實際增強了氣氛。舒緩一口氣後,緊張、期待、哀痛的情緒一再被挑起,感受會更加“過癮”,更加入迷,亦可算對比的方法。

寫喜劇方法中,“對比法”用得甚多,十試十靈。喜劇演員,用最嚴肅、最認真態度去做一些最可笑、最滑稽的事,將產生強烈的喜劇效果。

如何玩转对照与悬疑?

我們看卓別林的《摩登時代》,他在工廠內,面對沒有人性的機器,以最嚴肅最認真的態度幹起活來。觀眾見他嚴肅、認真的表情,又見他被機械及死板制度控制的情況,便不自覺的笑了起來。

卓別林不需要以扭曲面部的大動作引笑,一臉死板、嚴肅便是喜劇。正如“冷麵笑匠”這個名詞,“笑匠”而不“冷麵”,不嚴肅去做荒謬的事,哪有可笑之處呢?

至於寫作,也用對比方法。寫極荒謬的事,宜用最嚴肅最認真的手法及語氣,透過強烈對比,喜劇感諷刺味油然而生。為荒謬而荒謬,為誇張而誇張,落入俗套,幽默感蕩然無存。

語言亦需用對比法。一個慢郎中,一個急先鋒兩人相持不下,要解決一個急切解決的問題,就是觀眾興趣所在。聽一個慢條斯理的說話,又聽一個急如升火的在催促,觀眾便會感興趣。

口是心非、心是口非的說話、相關的說話、“錯摸”(甲說是東,乙理解是西的說話)、語意超過一個意思的說話,都是對比法,都使觀眾“嗒”落“有味”就是吸引力了。

如何玩转对照与悬疑?

從整套戲層面上講:節奏和高潮沒有起伏,不是引人入勝的劇本。戲之中,要有“高山”,更要有“平地”。每一節都是“高潮”,“高潮”相形見拙,營造“高潮”,要有“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死寂平靜。

建立激烈的感情,要有似覺安寧實則暗湧的感情做對比。要緊張,就先有鬆弛;要焦慮,先要安心;要悲痛,先有喜樂,一切一切都是從對比中見到效果。

只要回憶所看過的災難電影、緊張電影,甚至文藝電影,不難發覺成功的例子都是懂得利用對比的方法。

從劇情設計層面上講,也常用對比法。寫一對共赴患難的兄弟,最宜先寫他們初時結仇,誓不兩立。前面的仇怨獲得化解,後面的交情更顯得深厚;寫鬥爭到死我活的一對冤家,宜先寫他們之間最初深厚的友誼,一經轉變,便是你死我亡。

對比是從生活中體察來的,也是能產生共鳴感的。善於運用對比法,大大幫助各層面的設計。

懸疑

運用懸疑法,先了解“如何玩弄觀眾於掌上”這個概念。“玩弄”並非“捉弄”,切勿試圖“捉弄”、“欺騙”觀眾。

所謂“玩弄”,解釋為設法引起他們看戲的興趣,增加他們“入戲”的趣味。編劇要把觀眾捧成“上帝”。編劇要觀眾知道劇中人背後的關係,事情的原因,他們看著劇中人,不知情的劇中人,一步步走向劇情的發展及終點。

而編劇其實是“上帝的上帝”,他把劇情的一部分告訴了觀眾,使他們成為“上帝”,卻又不把全部告訴他們。

如何玩转对照与悬疑?

編劇故意留下一些事情,好讓觀眾猜度和想像,最後在劇情末段發展及結局中,全部揭曉。這種手法,我稱之為“玩弄觀眾”。而觀眾也在這過程之中,感到“過癮”。

編劇不斷供給觀眾信息,也不斷要觀眾產生急切期待的心理狀態,一如編劇不斷給予觀眾謎語,觀眾不斷要尋求謎底一樣。這其中的奧妙就在“期待”二字之上。

為什麼觀眾會產生“期待”呢?

首選,他們一定要對主角產生興趣、產生感情,才有心“期待”將會發生在他們身上的事。沒有強烈的感情維繫,何必理會呢?

其次,發生的事,一定要合乎情理,是他們可接受的。超過能接受的情理觀念,觀眾不會關心及期待。

戲劇之吸引,是先給觀眾一個大懸念,即是該劇最重要的問題、中心思想。編劇以戲劇提出問題之後,引誘觀眾去解答問題,最後才揭開答案,懸念吸引之處是觀眾永遠不可以百分百肯定他猜的答案是“對”或“錯”。解開懸念的過程是曲折的,能使觀眾誤入歧途,或三心兩意。

每出戏其實都有這一個大懸念,只看明顯與暗晦而已。

舉個例子,“梁山伯與祝英臺”一劇的懸念是:

究竟他們可不可以結成夫婦?有情人終否成得眷屬?答案是可成眷屬,可惜封建的家庭,扼殺他們戀愛的自由,只能死後化為蝴蝶而成佳偶。

觀眾知道一個或幾個關鍵信息,他們腦海中會組織這些信息。組織過程之中,發現有缺少之處,想不到,猜不著。意料之中,意料之外,未能確定,便是好奇。好奇心促使“追著”,看看究竟發生什麼變化,又看看與一己的猜測符不符合,使人追看,便是成功所在。

由此觀之,要製造懸疑,便要:

( 一 ) 清楚交待及說明事件。前因後果得明顯介紹,即是使觀眾掌握若干關鍵信息,好讓他們有線索可以猜。

( 二 )產生懸疑之前須有佈局。戲最忌一覽無遺。“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有曲折,有奇峰,早留通往奇峰之路,到“轉彎”時,才有充足理由“轉”一個靚彎。

( 三 )懸疑要注意一個“疑”字,“疑”者未定也。俗語說:“十五個吊桶,七上八下”是最佳境界。“疑”是氣氛,也是實在。使觀眾產生疑惑情緒之後,要觀眾猜不到下文,隨編劇之意。

( 四 ) 懸疑的技巧,有一個“拖”字訣。“拖”是抑制、拖延。觀眾追求答案時,心情是緊張的、興奮的,也是急切的。使這些緊張、興奮、急切心情“升級”,就得用個“拖”字訣,抑制著、拖延著答案,好比火上澆油。合理的拖延,使得劇情進入緊張的峰頂,危機進入爆發前的最後階段,千鈞一髮。

不過,“拖”字訣應用時得小心,太多故弄玄虛會使觀眾反感,使用上應照顧拖延的合理性。能否加強緊張的戲劇力?高潮將暴發的必然性?以及拖延時間的合理程度。

如何玩转对照与悬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