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生理性病害的防治措施

​ 棉花生理病害是由不適宜的生態環境所引起的非侵染性病害的總稱,各產棉區都有發生,個別年份發生較重。

常發生的棉花生理病害主要有三類:一是由肥水失調等綜合因素引起的棉花紅(黃)葉枯病,俗稱紅葉莖枯病;二是典型的缺素症;還有一種是由藥害引起的畸形症。

一、棉花紅(黃)葉枯病一般多在初花期開始發病,棉花盛花期至結鈴期發生普遍且嚴重。在棉花生長中,病葉從外向內發展,脈間葉肉成淡黃色,但葉脈保持綠色,以後葉色變為紫紅色或紅褐色,皺縮,繼續發展則全葉呈紅褐色。嚴重時,葉柄基部變軟,失水乾縮,形成莖枯,引起大量落葉,終至全株枯死。剖開莖杆維管束並不變色。引起這類病害的原因主要與土壤、營養、肥水、氣候和栽培管理密切相關。


棉花生理性病害的防治措施


二、缺素症。常見的缺素症有:

(1)缺氮素植株弱小,葉色發黃;嚴重時幼葉呈黃綠色,以後由黃變紅,最後變褐色乾枯。

(2)缺磷則根系發育不良,植株生長緩慢,株型矮小,莖稈細脆,葉色暗綠,並有紫紅斑塊。

(3)缺鉀時葉片自下而上出現症狀,即先從下部葉片葉脈間的葉肉褪綠變黃轉褐,出現似感染黃萎病的“花西瓜皮症狀”,但其維管束不變色,嚴重時植株葉片呈紅(黃)褐色。


棉花生理性病害的防治措施


(4)缺鎂則葉片失綠,網狀脈紋十分明顯,有時葉片產生紫紅斑塊。

(5)缺硼則葉片深綠,生長緩慢,下部葉片萎蔫下垂,生長點易枯死,生殖器官生長受阻,現蕾少。

此外在碳酸鹽含量較多的土壤中,鐵鹽常變為不能被植物吸收的狀態,也常引起葉片失綠。錳、鈣、硫、鋅等元素的缺乏,也會引起葉片變色、抑制正常生長。

總之,棉花缺素,不論缺大量元素,還是微量元素,它們都是植株生長髮育必不可少的物質,不能相互替代。某一元素的缺乏,必然會導致其生理代謝的紊亂或破壞,從而出現缺素症。

三、畸形。正常生長的棉田突然出現大片植株葉色發黃、葉形變細、變長、皺縮、扭曲、似“雞爪”狀葉片,植株生長也明顯受抑制。這類症狀多與棉田附近施用除草劑危害有關。


棉花生理性病害的防治措施


四、萎蔫。在高溫期久旱之後大水漫灌,棉田中也常發生“生理性萎蔫”,這是因高溼環境導致厭氧細菌大量繁殖,它們所產生的硫化氫、甲烷等對棉花產生毒害作用所致。

生理病害的種類很多,要控制其發生,必須首先查明病因。若是缺素症則根據缺什麼補什麼的原則,對症處理;若是藥害,則通過調節劑種類、嚴格按照操作規程處理,即可通過改善土壤及肥水條件來控制病害發生。若是紅(黃)葉枯病,因病因比較複雜,則主要通過改善土壤及肥水條件來控制病害發生。


棉花生理性病害的防治措施


1.改良土壤。如擴種綠肥,棉花與苜蓿輪作、深耕和稻棉輪作等,都可改善土壤結構狀況,減輕病害發生。

2.平衡施肥。如施足底肥、輕施苗肥、巧施蕾肥、重施花鈴肥、補施蓋頂肥,氮磷鉀合理配合施用。缺鉀棉田應在發病初期噴施1%~2%的氯化鉀、硫酸鉀或硝酸鉀。噴施1.5%尿素,也可減輕病害發生。地膜棉田易發生後期早衰,更要注意花鈴肥的施用。

3.加強管理。棉田應精耕細作,及時中耕,及時灌水,促弱控旺,增強棉株行間通風透光,多雨季節要注意及時開溝排水,都有助於減輕紅(黃)葉枯病的發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