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談情懷的FIRST電影節

文 │ 骨朵

FIRST影展電影事務部總監段煉形容電影人和電影節的關係是:從親密無間,到緊緊綁定,再到逐漸理性,“蜜月式的關係告一段落”。

這是在5月4日,第十三屆FIRST青年電影展啟動儀式暨“年輕的夜”新聞發佈會現場,段煉最先拋出了“問題”。本次發佈會的主題為“BACK TO FIRST, BACK TO FUTURE”,一如既往的,它在主辦方眼裡並非一場普通的發佈會,而是一次對話。發佈會從電影節和理想時代的關係、電影市場體系、培育和支持等方面點到關鍵,清晰地折射出了FIRST電影節走到第十三個年頭時正在發生的變革。

不谈情怀的FIRST电影节

用一句話來形容再合適不過,“從喊話,到對話”。

堅持做競賽

開場發佈的年度主宣片《BACK TO FIRST, BACK TO FUTURE》由Footnote Cut製作,以雙屏交互形式,將新老電影的經典鏡頭有機結合。“關係”和“對話”的核心概念被富有張力地呈現出來,預示著FIRST將在今年重新回到電影節展最為本質且迷人的問題上。

FIRST影展CEO李子為說,“電影節可能是人與人的關係最為密集、也最為迷人的場域之一,我們在這裡建立關係,也提供建立關係的機制,並在瞬息萬變的關係流轉中察覺潛在的困境,預判可能的趨勢,以正確的姿態做出試探和應對。”

今年FIRST評委會首發陣容包含了四位身份多元、背景各異的電影人:

不谈情怀的FIRST电影节

趙非,著名攝影師,和張藝謀、陳凱歌、姜文、田壯壯皆有合作,掌機作品《大紅燈籠高高掛》《荊軻刺秦王》《太陽照常升起》在眾多海內外電影節斬獲最佳攝影獎。他充滿浪漫主義色彩的鏡頭和對光線出神入化的運用極具辨識度和視覺衝擊力。

述平,作家、編劇,他將自己的中篇小說《晚報新聞》改編為張藝謀導演的《有話好好說》,開啟了一條“金牌編劇”之路,後與姜文長期合作,《鬼子來了》《太陽照常升起》《讓子彈飛》皆是述平的編劇作品。

演員秦昊,憑藉《青紅》《春風沉醉的晚上》《日照重慶》三獲戛納影帝提名,一系列藝術氣息濃厚的電影全方位印證了其表演的深度與廣度,被婁燁評價為“傑出的演員”。

新加坡導演、編劇陳哲藝可能擁有青年創作者最羨慕的成長路徑,他的第一部短片《G-23》即入選戛納 “世界電影展映”,長片處女作《爸媽不在家》一舉奪得戛納金攝影機獎和金馬影展最佳影片。

婁燁曾在第十一屆FIRST青年電影展頒獎盛典後說,走過了那麼多電影節,FIRST依然是最特別的。

時隔兩年,秦昊在發佈會後接受採訪時表示,曾經接受過很多電影節的評委邀約,但都拒絕了,回想起十年前就瞭解的FIRST,從中走出的許多導演被自己“拒絕過”,直到看到他們的作品,發現“當時的判斷是錯的”。

正如FIRST電影事務部總監段煉所說,“電影節展還尚未形成產業和資本的力量,我們所期待的與作者的良性合作模式、節展之間的共生時代還沒有到來,所以很多弱競賽化、去競賽化的聲音中,我們還是要堅持做競賽。首批公佈的四位評委和七月即將公佈的三位評委,就會是建構今年FIRST評價體系的陣容。他們也將有控制地開發固有標準的延展空間,以更為專業的方式遴選出新鮮生猛的青年電影,有力地將它們推動到觀眾的視野中去。”

校準平臺傾斜,建成FIRST電影市場體系

如今的FIRST被外界貼上了很多標籤,“金馬獎的風向標”、“新導演的搖籃”,但是人們關心的是,年輕的電影人在FIRST拿完獎,下一部拍什麼,將會到哪裡去?

跟往屆不同,今年FIRST首次提出了“電影市場體系”的概念。

FIRST自2011年起就開始搭建作者與產業對話的平臺,對此,FIRST影展運營部總監高一天講述了這其間的自我懷疑,“我們為什麼站在作者身後?為什麼作者就是弱勢的?我們的立場是什麼?我們應不應該去插手?我們所預期的對話,最後為何變成了單向的、無效的喊話?”

過去幾年中FIRST與行業共同面對這些困擾,電影公司從製作體量、製作模式、合作路徑等方面與青年作者進行磨合和適配,FIRST創投會則逐漸完善遴選、提案、約談、評審機制,在外部環境尚不平衡對等的情況下,將青年作者聚攏為一個群體,靈活調試平臺的傾斜和鴻溝。

在這樣的背景下,FIRST今年對創投提案環節進行了改良,有控制地讓市場端的意見進來,並首次聯合阿里影業設立電影計劃首獎,由創投評委會決出,使評委對作者的評價導向行之有效地進行傳達,三位創投終審評委的公佈也印證了這一改變:

不谈情怀的FIRST电影节

知名編劇、監製張家魯,憑藉《轉山》《風聲》等影片多次獲金馬獎提名,並憑藉《天下無賊》獲得42屆金馬影展最佳改編劇本獎。由他監製的《火鍋英雄》《少年班》《風中有朵雨做的雲》在藝術性和商業性上均有不俗的成績。

宋佳,內地知名女演員,代表作《好奇害死貓》《師父》《蕭紅》《風中有朵雨做的雲》等,不斷以出色的角色領悟力與感受力延展著表演的緯度。

曾國祥,香港導演、演員,出演《金雞》《志明與春嬌》等影片,導演作品《戀人絮語》獲第47屆金馬影展最佳新導演提名,《七月與安生》則在香港國際電影節與金馬影展雙雙獲得最佳導演提名。

同時,今年FIRST今年設立了專屬的電影市場頒獎典禮,與影展戰略合作伙伴阿里影業,電影市場合作夥伴光線影業、麥特文化、澤東電影公司等設立了現金獎項,非現金類則由合瑞影業、畫林、聲林、克諾等提供發行端口、後製服務、設備供應等類別的獎勵,試圖在市場中打通行業內的產業鏈,形成一個可以自然生長的良性循環。

培育體系的再完善

在電影節和電影市場兩大體系之外,FIRST不斷尋找著補給和支撐的力量。FIRST影展創始人宋文提出,“追溯一個作者、製片人、策展人或其他從業人士的成長路徑,都需要談及教育。但當下文化與產業環境瞬息萬變,通識教育是否足夠?

FIRST的培育和支持板塊,一直在為青年電影從業人員提供一種由電影節視角出發的另類電影教育,發掘潛在人才,培育出更多合格的電影人,在第一批作者步入成熟後,還能後繼有力地匯聚起新一批青年作者群體。

而今年,FIRST訓練營嘗試通過定位切入點處理電影創作中一個具體的癥結,探索個人化的風格和思維邏輯如何呈現。同時,在往年攝影、聲音、後期指導的基礎上增設文學指導和表演指導,增加培育的維度,導師陣容堪稱華麗:

不谈情怀的FIRST电影节

作家、編劇、電影導演萬瑪才旦擔任文學顧問,他將帶領十位導演探索小說改編的創作形式,在限時創作和統一文本的前提下,給出不同方向的答卷。他坦言自己從喜歡電影到做電影也經歷了一個訓練,希望年輕人可以通過訓練營找到自己的電影路。演員張頌文擔任表演顧問,他在《春風沉醉的夜晚》《闖入者》《風中有朵雨做的雲》等影片中都有著精彩的表演,更是目前國內最富盛名的表演老師。他表示,“期待和青年導演們見面,我希望不要說教或改造你們,而是幫你完善自己。

貝拉·塔爾為常任教務長,伊朗導演、編劇、製片人和作家莫森·馬克馬巴夫出任導師,他是伊朗新浪潮電影運動的重要一員,製作20多部長片電影並獲得了50多個國際知名電影獎項。他創立的“馬克馬巴夫電影之家”對前置的審美培養與後置的技巧訓練皆有展開針對性的電影教育,這也與FIRST訓練營的初衷相當契合。

在非電影節期間的常設板塊中,FIRST劇情片實驗室藉由孵化,紀錄片實驗室則在紀錄片製作體系和工業標準尚未健全時,提供必要的資金和資源支持。發佈會現場首次公佈了劉漢祥導演《冰上時刻》與劉東楠導演《曠野歌聲》的兩支片花,紀錄片實驗室官方合作伙伴欣欣向陽的聯合創始人範立欣也是著名的紀錄片導演,他表示,“紀錄片有直接從現實取材的可能性,通過各種渠道跟觀眾見面。希望我們能把這個接力棒點燃,變成一個火炬。”

另外,在更廣闊的視野和輻射範圍中,FIRST短片季面向基數眾多的年輕電影創作者提供實踐拍攝的機會;主動放映聯動城市與高校進行FIRST影片的主題放映,培養組織方對策展、布展的認知,讓非主流院線電影的廣泛傳播成為一種觸手可及的美學教育;FIRST固有的志願者板塊更是不斷讓培育的意識下沉,相當一部分志願者已經進入電影產業,承擔起了策展、媒體甚至是作者的身份。

在採訪中,秦昊回憶,2003年他曾和章子怡,在戛納電影節發生了一場爭論,章子怡認為“當一個電影演員太難了”,而他用湯姆克魯斯、布拉格皮特等西方演員的案例來反駁,對方回答,“現在(2003年)中國電影的市場環境裡新人導演太少,演員更是幾乎沒有參演中國電影的機會。”

坐在FIRST電影工作室的群訪間,窗外流光溢彩的光斑流動在他身上,“而現在不是一個懷才不遇的時代。現在是年輕導演最好的時代,我非常羨慕他們。”曾經“拒絕過”不少年輕導演的秦昊,表示自己正在跟很多青年導演接觸,也希望能在FIRST能夠遇到更多的創作人,“我比誰都期望都看到天才導演,優秀的作品。

不谈情怀的FIRST电影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