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快到了收获的季节,还记得80.90年代没有机械化,是怎么打小麦的?

不醉繁华不醉君


90年代夏收小麦农忙季节可谓是记忆深刻,虽然那会儿天气炎热,但夏收小麦时似乎没有小孩多少事儿,因为那会儿是一大家人合作完成,至少会有两三个家庭组成一起干活,分工劳作。而小孩实际上帮不上啥忙,则主要在麦场玩耍或送水送饭以及照看喂养家里的鸡鸭鹅、猪羊等家畜!



记得每年夏收前夕,父母就会和爷爷、二叔家一起将麦场撒上去年剩余的麦秸,然后先用机器将麦场用水浇透一般,等待晾干后再用驴拉石磙将麦场轧平整了!待到自家麦子成熟后,父母就会一大早起床,趁着早晨凉爽时下地用镰刀割麦子,然后天热时就用驴车将打捆麦子拉回麦场里,直到一块地小麦全运到麦场后,这时主要工作便在麦场里进行!

一般麦场里工作是非常辛苦的,也需要很多人力,因而一个大麦场上会由很多小麦场组成,而每个小麦场又会由两三户家庭组成,例如我们家麦场包括父母、爷爷奶奶和叔叔婶婶三户家庭,在麦场上一般先用铡刀把打捆麦子根部一侧茎杆去掉,然后将麦穗部分撒在麦场里!



当麦场上铺满麦穗并经过半天左右晒干后,这时就会用驴拉石磙在麦穗上一圈圈的碾压,有条件的农户也会借助拖拉机拉石磙,那时候小孩子们就会特别好奇,站在麦场上顶着烈日围观。直到麦仁大部分被碾压脱壳后,这时就会用木制叉子(也叫三叉)和耙子将麦秸划走,然后在麦场角落处将麦秸一层层的堆起来,而这时小孩是可以跟着工作的,就是在麦秸上踩来踩去,以便压实了麦垛,而关于麦垛的用处,其实在过去修屋盖房和泥时很常用,也是生活中烧火做饭的引燃材料,同时扔到猪圈里可以避免潮湿并随粪便成为一种肥料,这里就不详细介绍了!

言归正传,将麦秸移走后,卖场上只剩下麦粒和麦糠了,这时就会利于人工扬麦子方式进行分拣,也就是男人会用木锨将麦子一遍遍的抛下空中,借助风力将麦粒和麦糠、尘土进行分离,而妇女则用大扫帚将麦粒堆积,并划走上面的麦糠!



最后,麦子晒干后就会在天气凉爽时装袋中,然后运回家里,一部分会放在家里石制粮仓里存放,而其余部分则是准备去镇上交公粮了!同时,也会利用新收获的麦子去磨面做一下好吃的美食,毕竟辛苦了大半个月,该好好吃进补一下了!

以上是大概90年代的麦收情景,时过境迁,随着现在农村机械化大量使用,目前一块麦田只需要不到半小时就收割完成,然后再半小时播种玉米,而收获的麦子经过半天左右晾晒后就可以拉回家囤起来或直接去粮站卖掉,可以说非常简单快捷,以至于现在的夏收农忙并非“特忙”了!


龙百晓生


在我们村里,已经有近十年没有一户人种植小麦了。前两年隔壁村里有户人承包了十几亩地,就是用来种植小麦的。因为我们这里是山区,也不方便采用机械化采收。一切都是人工操作。因为小麦采收时间紧迫,必须在其成熟后就要马上抢手,不然遇到下雨了,那就非常麻烦了。因此他都是在村里雇留守的老人们干活。好像男人们一天是150元,而女人们一天是120元。当时爸妈也去帮忙干了几天活,回来之后说实在是太辛苦了。

想起小时候,收割小麦,确实很辛苦。当小麦快要成熟了,在外面打工的父亲也会特意赶回来。然后一家老少都要去帮忙。而第一件事就是割麦子,弓着腰,然后挥舞着镰刀在麦地里机械式的重复。而割好的麦子,要一把把整齐的放在一边。一半都是我们这些小孩子和妈妈负责割麦子,而爸爸就负责把麦子捆起来,然后再用扁担挑回家里去。

如果是天气好,那就会把晒谷场用扫帚清扫干净,把上面的一些沙子、垃圾、小石子等清扫以后。然后把从麦地里挑回来的麦子,一把把整齐的摆放在晒谷场上晾晒。一般太阳比较大,那只需要晾晒两三天,就要开始给麦子脱离了。在我们村里的方法比较简单粗暴。那就是搬一块大的石板放在晒谷场上,呈45°角立着斜放。把已经晒干了的麦子,用手抓着麦秆的根部,用力在石板上摔打。就是采用这样的方法来脱粒。因为每次都需要把麦秆高高举起,然后再把它狠狠的砸在石板上。所以也是相当累人的,小时候也因为好玩,而玩过几次。可是没多久就手臂酸痛了。

当麦子脱粒好了之后,还需要把它放入到风车里面进行除尘,然后还需要经过晾晒,之后才会放进仓库里面!这些都是相当累人的,尤其是遇到下雨了,那更是会手忙脚乱。毕竟在六月天的时候,天气时不时就会下暴雨的。

如今,村里再也没人种植麦子了,就连水稻田也流转出去了。有些小麦产区都是采用机械化了,这也方便了不少。


农夫也疯狂


我们这儿是鲁北平原,现在过麦太省事了,只开着车在地头上直接拉麦粒就OK了。

然而,在那个年代,一到过麦,心里就打怵。实在是太忙太累了。

收麦之前,首先要整理场埦(场院)。开始用牛拉着耙,将场院上的土全部耙起来,晒上几天。再用牛拉着碌碡,碌碡挂子上拴上许多带树叶的鲜树枝,以将土地抹平,要压上一个下午,傍晚再挑水把场埦泼得湿湿的,最难忘是1987年的5月20,那次泼场埦,我妻子快要生产了,还要手提俩水桶提水,泼完场埦后,回家晚8点就生了。翌日早上我必须把获麦秧(去年的碎麦秸)撒在场埦上,必须厚厚的一层,不然会粘碌碡。然后人拉碌碡,要压上几个小时。压好以后,将麦秸用耙子搂出了,再用扫帚扫干净。每天早上必须再扫一遍,这叫挄场埦。还有可恨的蝼蛄,把场埦拱起土来,必须用农药拌上麦麸,将它们药死。这样场埦就光滑啦。就等着开链啦!

开链以前还要备齐过麦的工具,有新镰刀,就是叉耙扫帚扬场掀,碌碡簸萁赶牛鞭……一应俱全。

割麦子当然是手工作业,割了再捆绑起来一个一个的粿子,有时将麦粿子竖起来,然后装在牛车上,拉回场埦里。晚上也不闲着 ,点上汽灯照明用铡刀铡麦子,麦穗和麦秸就分开了。遇上抷屋(那时多数房子是草屋,每隔几年要还新草,多数是用麦秸),就不要把铡下来的麦秸弄乱了,必须慢慢地放好,以备之需。还要把麦秸梳好,再捆成粿子。

麦穗晾晒一天后,傍晚再垛起来,第二天再垛上一些,直到麦子全部割完。就开始用牛拉碌碡打场、起场、扬场、凉晒、装袋,拉回家入仓。

这还没完,还要及时播种。

场埦里还有不少活要干。就是将扬场扬出了的碎秧子和麦糠,分别储存起来,以备冬天牛的口粮。具体的做法就是 ,在场埦的一角画上两个大圆圈,一个存麦秧,一个 存麦康。用铁掀扎下沟,然后插入秫秸(高粱杆),再用过麦前准备好的草绳子(顺地趴的绊毛)将秫秸连起来,麦糠垛外围必须用麦秸,里面盛麦糠,垛顶端覆盖薄膜 上面盖上杂草,最后用草绳子封好。这样麦收基本算完了,而秋后,场埦里还要多一个豆荚皮垛。

最后,致那个年代过来的兄弟姐妹们,永远安康、幸福!


活过100sui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我们当地就有大型小麦脱粒机了,小麦人工收割后,运到打谷场,堆放一周时间,利用夜晚加班脱粒,每年三夏午收季节,人山人海“大会战”,农民称之为三夏大忙季节,夜晚,打谷场上三盏汽灯(每盏相当于300W白炽灯),把打谷场照得灯火通明,大人们在忙脱粒,小孩子在麦垛上玩“躲猫猫”、“抓特务”游戏。


小麦收割后,用牛车运到打谷场堆放,每年“三夏”收麦子,学校都要带我们支援“三夏”,去麦地割麦子,捆麦子。白天割麦,犁地播种,夜晚脱粒。我曾发现有些地方小麦还是采用原始方式脱粒,用石碾子脱粒,牛拖着石碾子在打谷场圈圈子,来回滚动,当然效率非常低。

上世界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农村还有茅草屋,为了获取整齐麦秸秆盖房子,人们采取人工脱粒,将麦子整齐摆放在打谷场,用连枷拍打麦穗脱粒。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们当地还有一种专门用于脱粒的“斛桶”,四方形,农民抓紧麦秸秆,使劲摔打麦穗,麦穗砸在“斛桶”板上,麦粒落入“斛桶”内。每年三夏麦收,农民累得个半死。

到了土地包产到户时,也就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小型小麦脱粒机派上用场了。小麦收割后,运到打谷场,直接脱粒,用12匹马力手扶拖拉机为动力,带动小麦脱粒机转动,每户农民只需1小时就将小麦脱粒完了,轻松、放便。

以前,北方还有帮人收麦子的“麦客”这个职业,麦收季节去组织剩余劳动力,去外地帮人收割小麦。以前人工收割小麦人山人海,大家“一”字排开,争先恐后,没有人偷懒,大家有说有笑,非常热闹,打谷场上也是一样,忙的热火朝天,虽然累,但人们心情是快乐的,喜悦的。

现在都是用大型联合收割机收割了,小麦不用二次脱粒了,田野上不见人山人海了,打谷场改成耕地了,人倒是在田埂上闲庭信步,悠哉悠哉地,可内心总有种失落,一种酸楚,想起儿时的记忆,内心涩涩味。

现在“三夏”不再忙了,100亩小麦半天时间收割脱粒完毕,外出打工的人也不用回家收麦子了,“麦客”这个职业也消失了,人们在收麦子的时候,还在休闲娱乐!


长江老农


我们豫东地区一直都是全国的小麦的主要种植区域,我是一个80后,对于在80和90年代父辈那一代人打小麦的事还是记忆犹新的。

首先在那个时候我们的生产队都会有专门的打小麦场地,用我们这里的俗语就叫“打场”。小麦在收获以后都得用架子车一车一车的拉到场里面。然后再把小麦摊开来,基本上会是一个大大的圆圈。不能摊的太厚了因为摊好以后要用石磙碾压的,没有四轮车的时候要用牛或者驴来石磙!碾了几遍后要倒场既把麦秸用杈子翻一遍再碾。直到麦穗上基本没有小麦籽的时候就可以把麦秸挑拣出来垛成一个麦秸垛了!


最重要的时刻来了就是扬场,就是把麦子和麦秸通过风和专门的木掀扬场分离出来!另外还得有一人专门用扫帚把麦秸扫出来!这个真是一个技术活!扬不好的话是不能够把小麦籽给分出来的!我这几年在家种地也扬了几次但是效果不好!幸亏比较少就用簸萁簸就可以了!



随着机械化收割机的使用,现在很难再看到这样的场景了!不过我们这里现在也有一些人把小麦摊在公路上让车碾好以后,自己再把小麦扬出来的人。(基本上都是父辈的那一代人)!


豫东小农


过去是用收割机把小麦割了,拉回家用打麦机打成小麦,打麦机就是一台机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