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實踐中不斷突破,才能拍出心中獨特的風景


這幅作品是由鄭培臻老師所拍攝的,作品的名字叫做《水墨神農》,畫面中山脊逶迤、連綿遠方,霧湧如浪、雲蒸似海。畫面在靜謐之中暗含動態,人物雖小,恰好能映照天地廣闊的氣勢。浮雲遮望眼、山高人為峰,畫面氣韻生動,想象空間廣闊。

這幅作品是由韓承義老師所拍攝的,作品的名字叫做《福音》,鏡頭中有兩個主要的形象元素:其一是近景中的人物和福字,其二是窗外熱鬧的場景。作者給圖片取名為“福音”,那麼主體應該是近景吹長笛的女子和聲音外化的形象——“福”字,但由於光影和焦點選擇的關係,主次關係現在顛倒了。如果用最大光圈且聚焦女子,再增加一點曝光量,會更好地表達作者的意圖。

這幅作品是由馬國慶老師所拍攝的,作品的名字叫做《皮影戲傳人》,畫面中有一位老藝人和一群可愛的孩子,一起專注於玩皮影的動作,人物神態抓取自然生動,富有吸引力,“傳人”的概念表現得清晰明瞭。大概受取景角度的限制,畫面下半部稍有點亂。


這幅作品是由高山老師所拍攝的,作品的名字叫做《牧歌》,整幅作品的畫面當中有兩個呼應關係:牧人與羊,雖然位居畫面左右,但目光相對形成了關聯;近景與遠景隔河相對,相同的深色影調形成了關聯。兩根暗線的交織,使畫面有一種向內收的力度,單純但是統一。

這幅作品是由張曉安老師所拍攝的,作品的名字叫做《時間去哪兒了》,強烈的明暗反差抓住了人們的目光,剪影形象鮮明,拿眼鏡的姿態和柺杖的投影與牆上的兒童畫相映照,緊扣了時間的主題。畫面有形象、有內容,也有想象空間。

這幅作品是由王輝老師所拍攝的,作品的名字叫做《媽媽我餓了》,和大多數“打鳥”照片拍攝的“標準像”不同,畫面單純乾淨,有親情、有故事。放大看,枝條都經過精心修剪,讓人不禁聯想,是否有人為的介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