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者應該規避的5種弱者思維

地獄從來都不是立即讓你掉下去,而是一點點吞沒你。

——美國著名作家、導演斯蒂芬·金

最可怕的武器,往往不以肉眼可見的鋒利的形式出現,奪走的也不是你的能力和財富。

而是無形中滲透進你的靈魂,潛移默化地影響人生未來的軌跡和路徑。

管理者應該規避的5種弱者思維

以下這五種弱者思維便是如此。細細比對,及時糾正,方可始終。

01

固步自封,不願跳出舒適圈

管理者應該規避的5種弱者思維

網絡大爆炸和碎片化信息傳播,將不少人從冗長的報告和繁瑣的數據中解放。

隨之而來的還有一個問題:添油加醋和斷章取義的二手信息,影響了人們對事物的真實判斷。

也許你會對這樣一個場景感到熟悉:某個新興話題湧現,明明內容生僻又高深,但奇怪的是誰都能說上一嘴。

其實,這些觀點無非是從別人那裡“借用”而來。真要自己去考察和思索,反倒不願意,這是缺乏好奇心和勇氣的表現。

因為便利,所以舒適。因為舒適,所以容易被享樂主義麻痺神經。久而久之,便逐漸喪失了求知慾,變得軟弱、懈怠和拖延。

管理者應該規避的5種弱者思維

反觀那些擁有真知灼見的專業人才,熱衷探索陌生領域,樂於接觸新鮮事物,擁有海納百川之胸懷和眼界。

已連續21年蟬聯香港富豪榜榜首的李嘉誠,便是如此。

曾有下屬如此感嘆:“如果李先生是個停滯的人,就不可能有今日之成就。”

作為即將滿91歲的老人,李嘉誠的心態時刻保持年輕:追趕“潮流”,害怕“落伍”。

以往習慣看報紙的他,在IPAD面世後便轉作使用電子版;時常購入新款科技產品,迅速掌握使用技巧。

李嘉誠甚至從自己用的產品裡,挖掘過不錯的投資項目,其中就包括Facebook等知名團隊。

可見,成功人士的底層邏輯之一,便是多嘗試、多學習、多進步。

惟有敢於跳出當下安全的區域,才有可能成為最快嗅到先機的那批人。

02

不擅等待,不願延遲滿足感

管理者應該規避的5種弱者思維

1960年,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瓦特·米伽爾做了一個著名的實驗:軟糖實驗。

他給參與實驗的4歲孩子們分發糖果,並制定了一些規則:

1. 如果馬上吃軟糖,則只能吃1顆;

2. 如果過20分鐘再吃,則能另外收穫1顆軟糖,以資獎勵。

實驗正式開始後,有些孩子急不可待地開始吃糖,而有些孩子則能抵抗內心和同伴的誘惑,堅持到最後,收穫到兩顆糖。

而後,研究者跟蹤研究了這群孩子長達14年,並得到了這樣的結論:那些收穫兩顆糖的孩子,具備“延遲滿足感”的能力。

他們在青少年時期表現出強大的自控力,懂得為更大更遠的目標犧牲眼前利益,最終通過自律,成就自己。

管理者應該規避的5種弱者思維

今日頭條CEO張一鳴,作為南開大學的高材生,曾有不少前景廣闊的就業良機擺在他面前,但他卻選擇在一家新興科技公司當程序員。

張一鳴願意以主動加班的形式,接觸更多,成長更快。於是乎,只花了不到兩年,就拿下了四五十人的團隊。

今日頭條創辦一年左右,張一鳴收到了巨頭拋來的投資橄欖枝,但最終還是婉拒了。

理由和畢業初一樣,他不願意一蹴而就。尤其是“內功”修煉不足的前提下,更加需要不斷鞭策自己,延遲滿足感。

現在,不妨反思下過去,你是否也曾因為急不可耐地求回報,而錯失更好的機會?你是否也曾因為眼前的蠅頭小利,而做出了錯誤的選擇?

不要再做只拿一塊糖的孩子了,只有做個耐心的獵人,掌握延遲滿足感的能力,才能真正實現自我發展。

03

標準單一,不能理性對待生活

管理者應該規避的5種弱者思維

網上流行這麼一句話:成年人的世界裡,沒有非黑即白。

換句話說,世間萬物的界限並非刻板固定,正確答案不會只有一個。

然而,卻有不少人自稱過來人,以所謂的“現實”名義,只看得到生活的陰暗面,只以自己的標準去衡量,甚至惡意揣測事物。

好比你創業,他會嘲諷你對市場的判斷不夠成熟;你找了份安穩的工作,他會不屑地表示你胸無大志。

聽過這麼一個故事:有個老漁夫總將個頭大的魚放生,旁人不解,若是希望魚類可持續繁衍,應當放生小魚才對。

老漁夫不以為然地說:“並不是這個原因,只不過是我家的鍋太小罷了。”

旁人又問,那為何不換口大鍋?老漁夫答到:“鍋和灶是配套的,灶只有這麼大。”

旁人再問,把灶也壘得大些不就好了?老漁夫回答:“這鍋和灶都是父親留下的,我不懂壘灶,也不懂用新鍋。”

這樣只從單一維度分析問題的行為,獨斷而僵化的思考模式,即是弱者的表現。

管理者應該規避的5種弱者思維

而制勝之關鍵,就是要具備成長思維,要以理性和有遠瞻性的視角去觀察和迭代。否則,一成不變的自己,終將被流動的世界淘汰。

04

過度關注,易受外界影響

管理者應該規避的5種弱者思維

香港棟篤笑表演藝術家黃子華,在臺上做過這樣的實驗:他讓現場觀眾在接下來一分鐘裡不要去想猴子。

一分鐘後,他讓沒有想猴子的人舉手,卻是寥寥無幾,也就是說大多數人都想了。

人性的難便在於此,越是告誡警醒,越是控制不住去想去做。到頭來,那些理應排斥的念頭,就成為了成功路上的羈絆。

哲學家羅素曾說:“幸福的獲得,在極大的程度上卻是由於消除了對自我的過分關注。過度關注自我容易陷入空虛,任何需求的滿足都會帶來新的需求”

凡事以自我為中心的人,其實最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會為旁人的忽視生氣,也會為旁人的關注而束手束腳。

其實,這世界沒了誰都會照樣轉,試著放下聚光燈人格,獨立於自我情緒之外,才能以更理性客觀的角度去分析問題。

正如社會學家鮑爾萊對“成熟”的定義一般:要明白每天發生在自己身上的99%的事情,對於我們和別人而言,都是毫無意義的。

05

冒進衝動,理不清癥結根源

管理者應該規避的5種弱者思維

古人云: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意思是,知道是這樣,但不知道為什麼是這樣。無法透過現象,看到事物的本質及其產生的原因。

浮躁,是當今社會大多數人的通病。比起靜下心來探索癥結根源,人們更傾向於找到捷徑,索取乾貨,解決問題。

非典時期,曾有一名專家學者到衛生部進行健康知識普及。面對焦頭爛額的工作人員,學者略過了“是什麼”和“為什麼”的環節,直奔解決方法。

很快,會議就被喊停,衛生部領導希望學者能追根溯源去分析,只有知道造成現狀的原因是什麼,才能從根本上阻止情況惡化。

同理,過於冒進和衝動去追求結果,只會本末倒置,因為知識和經驗,永遠屬於別人。惟有潛心修學,自行實踐,方能事半功倍。

與惡龍纏鬥過久,自身亦成為惡龍;凝視深淵過久,深淵將回以凝視。

誠如獵豹移動CEO傅盛說:“人與人之間最大的差別是認知,拉開人與人之間差距的根本是思維。”

管理者應該規避的5種弱者思維

弱者思維自然不止上述5種,但它們都有一個共通點:思維停滯。

思維模式若是不知變通,伴隨時間的流逝,終究會付出慘痛代價。但而今領悟,尚屬不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