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跟你说的,千万别写出来!

半月前,在市区某个高档小区附近的咖啡馆,和一位业委会主任(L先生)聊了一个上午。聊完之后,L先生拉着我的手,一再和我强调:

我跟你说的,千万别写出来!

我跟你说的,千万别写出来!|业委会走访小记

对我个人来说有点郁闷,因为聊了整整一个上午的内容,而且发生的故事非常精彩,充满了斗争、官司、对抗等。现在既不能写出来,也不能用在学术研究里。但我又有点理解其中的无奈,因为类似这样的事情,也不是第一次发生,在长期的走访过程中,我们每写一篇文章遇到最大的阻力,其实是业委会参与者本身,他们总是把小区的很多故事在和我们倾诉之后,大部分的他们会一再跟我们说,不希望真实的信息被大家知道。为什么会这样,这恰恰是业委会工作的敏感和独特之处。

所以这篇札记里面不会描写到关于该小区任何的细节,避免透漏他的身份。

L先生也是一个典型的案例,生活中的他在任何一个评价体系里面,都算得上是一个成功人士,60年代的大学生,去海外读了博士,在美国做到了大学教授,并加入了外籍。退休之后回到自己的老家-上海来养,退休平静的生活,直到某一天居委工作人员敲开了他家的门被打破。L先生直言,从被通知到来年上任,他自己也不知道经过了什么细节就成为了业委会成员,照他的话说,自己“莫名其妙就进去了”。

在L先生的眼中,自从2年前上任就琐事缠身,但没有一件事是和其自身的利益有直接牵连的。他把发生的事情描述出来,用的最多的主语是“我们”。这种处境几乎适用于各地的业委会:所涉事件繁琐又微小,业主的“阵营”五花八门,相处对象有政府机关、企业和个人等杂乱多样,大多矛盾都无从下手……

“可能你都无法想象,他们会因为一点事情,闹到我家里来!”

“有些人就是无赖,你真的拿他没有办法!”

......

对于他——一个前半生在国外大学及社区度过的知识分子来说,业委会的参与不仅是一次丰富的经历,也是一磨人的考核。“我最不喜欢这个事情,没意思。”当我问他是否后悔的时候他说:“我这个年纪啊,还要遭这个罪!当然后悔。莫名其妙进去,退又退不出来。”

”我在上海就这一套房子,我又是外籍被限购,同时我又是一把年纪,也不想去换房子,所以希望你可以理解,千万别写出来!被人知道了,我可能都没法待下去!“

也许只有和我聊天,才可以放下那心中的那份压抑,因为我也参与过业委会,对这种微妙的感觉感同身受。其实这也恰恰是当下业委会参与者的普遍困境,偏见、不被理解....同时也很难找到某种认同感......只有那心底的某种责任感在支撑着自己前行....

可能有些人会说这人怎么这么“怂”,怕什么呢? 那是你可能不知道人性恶的一面。当你被人堵门、被人咒骂、被人砸窗的时候,你也许会思考,这事情到底值不值?

因为,我们不仅仅是一个人,还有家人!不希望身边的人,被牵扯到这种无畏的干扰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