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臺學者認為:南明抗清的最後基地在四川和湖北交界處的房縣

建都房縣十七年 抗清舞臺演絕唱 作者:楊立剛

臺學者認為:南明抗清的最後基地在四川和湖北交界處。1978年,嶽騫在論文中直接指出,南明抗清的最後一支武裝是朱本鉉的南明定武王朝,文章的題目就叫:“房縣----南明最後的基地”。

說到房縣在中國歷史上有重要地位的人物和事件,不能不說到在房縣建都稱帝的朱本鉉,以及他所領導的南明定武王朝的抗清活動。1644年清軍入關進佔北京,接著一路南下追殺農民軍。明朝遺臣擁立皇族,在南方建立了弘光、隆武、永曆、定武等幾個小朝廷,史稱南明。1646年,朱元璋第十九子韓憲王朱松的第九世孫朱本鉉在房縣建都,稱為定武皇帝,領導鄂西川東地區的抗清活動。1664年,清軍在先後攻佔巫山、歸州、興山和房縣等地,消滅了定武皇帝麾下的武裝後,基本上統一了全國。建都房縣的定武王朝,是最後一個失敗的抗清政權。

一、明朝的封藩和清朝入關

草根出身的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把皇權看得很重,為了保持朱家天下的長久,他稱帝后即殺功臣、徙富戶、建都城,並大行分封諸王。朱元璋生前分封了21個兒子1個侄兒共計22個藩王,26個兒子中除了太子和早夭者外都封了王。朱元璋分封諸王的目的,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分封諸子以衛王室,鞏固明王朝的長治久安;二是加強邊防,特別是加強對北部蒙古的防禦力量。

明朝初期藩王的權力都很大。從地域範圍上來說,地域廣大並且都處在戰略要地,一般統轄數十個城邑。從軍事力量上來說,諸王都擁有龐大的軍隊,光藩王府就擁有兩個護衛甲士,每個護衛編制是5600人。寧王朱權竟擁有戴甲兵8萬,革車6000乘。王可以節制所在封國內鎮守的軍隊,並常率領大軍出征。從行政權利上來說,在藩王專制的王國中,藩王可以節制文武官員,設置官署,處理封國內的軍事、民政事宜。從享受的禮儀及俸祿上來說,諸王是皇帝之下的最高等級,公侯大臣都得跪拜諸王。朝廷規定諸王歲供是糧5萬石、鈔25000貫、錦40匹、絲300匹、冬夏布各千匹、茶1000斤及其他物品。

朱元璋死後,其長孫朱允炆當了皇帝。面對權重位高的王叔們,只能重演漢代的削藩故伎。於是便發生了燕王朱棣以“清君側”為名的“靖難之變”,勝利後的朱棣成了明成祖。明成祖對封藩制度威脅皇權這個問題是再清楚不過了,他採取各種有力措施廢革諸藩,或大幅度地削減他們的軍力,或強迫遷徙“藩王”的封地,或被廢為庶人。朱棣以後的皇帝,一再加強對宗藩的監視、約束和限制,逐漸形成了“藩禁”制度,並且愈演愈嚴,愈演愈密,旨在從各方面加以制約。

明末農民起義和清軍入關時,各地藩王受“藩禁”制度的約束和自身利益的考量,絕大多數困守愁城,或被捉或被殺或被迫流亡。朱元璋分封藩王時希望出現的保衛朝廷的“勤王之師”,幾乎沒有在藩王中出現。相反的是,諸多藩王隔岸觀火,各自為政,甚至坐擁大量錢糧,而不願為抗敵的隊伍提供經濟上的支持。大明王朝在農民起義軍和清軍的多重打擊下,兵敗如山倒,很快便丟失了都城北京和北半個中國。

多爾袞在吳三桂等人的配合下,率領清軍進入山海關。他們勢如破竹地迅速擊敗了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奪取了北京城。接著,清軍在保定、大同、平陽等地挫敗大順軍和明朝守軍,佔領了河北、山東、河南、山西大片地區。翌年(1645)正月,多鐸在潼關擊敗大順軍,李自成率主力連夜撤回西安。清軍一路猛追,李自成和張獻忠均兵敗被殺。1644年,朱由崧在應天建立弘光王朝,第二年即被清軍所滅。此外,潞王朱常淓在杭州、魯王朱以海在紹興、益王朱慈炲在撫州先後建立了多個南方小朝廷,但都很快滅亡了。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朱元璋封第十九子朱松為韓憲王。 永樂二十二年(1424),朱棣將朱松的藩地封到甘肅平涼。兩百多年後的

崇禎十六年(1643),朱松的第九代孫韓王朱本鉉在藩地平涼被李自成的起義軍活捉。不久,朱本鉉覓得機會逃離了起義軍,輾轉來到鄂西北山區的房縣躲藏起來。第二年,李自成攻陷北京,明崇禎皇帝吊死在煤山。不久,清軍入關,起義軍主力敗亡。南明小朝廷競相成立,旋又紛紛敗亡。

二、建都房縣,抗擊清軍十七年

正當南明政權形勢萬分危急之際,農民軍餘部出現在抗清鬥爭的最前線。李自成死後,農民軍餘部分為二支,一支由郝搖旗和劉體純率領進入湖北西部,另一支由李過和高一功率領,進入四川東部和湖南西部。這些農民軍餘部同明朝湖廣總督何騰蛟、湖北巡撫堵胤錫聯合起來抗擊清軍。

郝搖旗原名不可考,他是明末清初農民起義軍的著名將領。參加起義軍時為大旗手,每遇戰鬥他必搖旗吶喊,奮勇爭先,人送外號郝搖旗。郝搖旗出名,還因為他有過一個殺妻的故事。故事發生在明崇禎十年(1637),李自成的起義軍在潼關陷入明軍的重圍。突圍前,作為先鋒的郝搖旗為解除家眷的拖累,力保闖王脫險,決計忍痛殺妻。其妻張瑞蓮深明大義,支持郝搖旗的決定,視死如歸。後因闖王運用巧計突出重圍,張瑞蓮才倖免於難。李自成、張獻忠死後,郝搖旗與其他武裝進入鄂西川東一帶抗清,史稱這些武裝為“夔東十三家軍”。

清順治三年(1646),郝搖旗等抗清義軍擁立韓王朱本鉉為皇帝,改元定武,建都房縣。房縣,成為中國歷史上為數不多的建都之地。

在“夔東十三家軍”中,郝搖旗資格最老。他是李自成的部將,而李過和孫可望則是李自成的養子,他比李過、孫可望、白子選、艾能奇等人長半輩。加之其作戰勇敢、忠義可鑑,所以在抗清義軍中有相當高的威望。定武皇帝賜郝搖旗官名“永忠”,歷史上郝搖旗和郝永忠是同一個人。後來,孫可望南下投靠永曆皇,並取得了把持永曆朝政的權利,但郝搖旗則始終效忠於定武帝。孫可望得志後曾派人招郝搖旗到貴州投靠永曆皇帝,郝搖旗回信稱孫可望為老侄,教訓其說:“老侄年來舉動,何以至是?”擁護定武帝的另外兩支重要力量是李過和劉體純領導的抗清義軍。李過是李自成的侄兒,被定武帝賜名為“赤心”,李赤心死後,這支義軍由其養子李來亨率領,他們主要據守在興山和歸州。劉體純又名劉體仁、劉二虎,這支義軍主要據守在巫山。定武帝的諸將中以郝搖旗的地位最高,以李來亨的力量最強。但他們始終精誠團結,忠於定武帝。不像孫可望那樣飛揚跋扈,架空永曆帝。

長期以來,正統史學家對定武王朝記述的很少。而編年體的南明史書《小腆紀年附考》,則更是錯誤地將郝搖旗等列為永曆帝的將領,致使後人對定武帝和其將領不甚瞭解。《小腆紀年附考》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錯誤,是因為永曆四年(1651),永曆帝賜給大學士文安之尚方寶劍,命其總督川湖諸路軍務。封郝搖旗、王光興、袁宗第、黨守業、李來亨、劉體純、馬雲翔、譚弘、王友進等人為公候。這是永曆朝廷安撫定武將領,以顯示正統的策略,並沒有歷史資料證明定武將領接受了永曆朝廷封賞。《小腆紀年附考》給後人的印象是:隆武帝敗亡後,南明只有一個永曆帝,凡是明將皆屬永曆皇帝。

定武皇帝建都房縣,諸將久困鄂西川東山區,這裡地瘠民貧,師老兵疲,戰鬥力不強也是事實。清廷也可能看出了這支武裝為患不大,所以集中全力解決永曆帝,而將定武的隊伍置於最後,這亦是定武朝廷能多延續兩年的原因之一。

清順治十六年(1659)正月,永曆帝所派的川湖總督文安之因為得罪了孫可望,不敢回到滇黔,只好投靠定武大將劉體純。文安之說服劉體純、袁宗第、李來亨等十六營的隊伍進攻重慶,聲勢頗為浩大。但因譚氏三人發生糾紛,譚弘和譚旨殺掉了譚文,並進而投降清軍。在清軍的進攻下,抗清的各路人馬敗散,永曆帝也逃到了緬甸。順治十八年(1661),清朝大軍兵臨緬甸,緬甸被迫交出了永曆帝。永曆被清軍俘虜後,旋即被殺。

至此,大陸抗清勢力僅剩下為於鄂西川東的定武朝廷了。

順治帝殂後,康熙帝嗣位,鰲拜專權,決定剪滅定武小朝廷。鰲拜調動鄂陝川三省的清軍前往鄂西川東進剿,同時,派出京城勁旅靖西將軍穆裡瑪、定西將軍圖海等八旗軍專師征討。用兵之多,聲勢之大,前所未有。

三、 定武忠臣PK清朝悍將

靖西將軍穆裡瑪、定西將軍圖海等人的隊伍兵分三路,氣勢洶洶地向鄂西川東地區壓來。一路進攻房縣、竹山的郝搖旗和袁宗第;一路進攻巫山的劉體純;一路進攻歸州、興山的李來亨。

巫山之戰分為前後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康熙二年(1663)二月,由湖廣提督董學禮督率鄖陽總兵穆生輝、襄陽總兵於大海、辰常總兵高守貴,統率官兵三萬人。他們翻山越嶺來到李家店,與明軍劉體純萬餘人遭遇,雙方一場惡戰後,劉體純敗走,總兵宋口被擒,清軍也遭受了一定的損失。第二階段發生在十個月以後,清軍在援兵的支持下,進入劉體純部的腹地陳家坡。明軍殊死抵抗,但終因勢力不濟而大部分被殲滅。劉體純帶領少數人退至天池,不久兵敗身亡。

東路清軍在七月遭到了郝搖旗、李來亨等部的聯合反擊。明軍英勇作戰,清軍董學禮指揮的三萬官兵被殺得抱頭鼠竄,一直逃回到彝陵(今宜昌)。東線初勝後,郝搖旗和李來亨又聯合袁宗第、黨守素等部約5萬明軍乘勝西上,準備一舉擊破四川清軍。四川總督李國英一面向清廷告急請求援兵,一面積極鼓舞清軍的士氣,嚴厲督率部下官兵負隅頑抗。後來清軍發現了明軍的運糧通道,截殺了明軍的運糧隊,使攻城明軍陷於飢疲交困之中。九月初七,李國英在黎明時分突然開城出戰,已成強弩之末的明軍猝不及防,陣亡達7千餘人,各部被迫於次日撤退。

李來亨的主要部隊活動在房縣南部和興山縣北部一帶,1664年後,該部抗擊著三省清軍和八旗兵共約10萬人。清靖西將軍穆裡瑪領兵到達李來亨最後的據點----興山縣北部的茅麓山下後,明軍憑藉地理優勢予以迎頭痛擊。八旗兵傷亡慘重,鑲紅旗副都統賀布索、一等阿達哈哈番桑圖、穆裡瑪的兒子蘇爾馬都被打死。穆裡瑪、圖海、李國英等觀察了地勢,看到當地山谷陡峭,糧食等物資運輸困難,因此他們決定採取長期圍困的戰術,達到困死明軍的目的。六月十五日,李來亨親自率領總兵五名、精兵數千名正面進攻清軍防線,另派三名總兵迂迴側攻,但被清軍擊退。閏六月初九夜晚,李來亨再次率領數千名士卒向清軍陣地發起猛攻,明軍再次被擊退。兩次突圍失敗後,李來亨仍大義凜然地決心與陣地共存亡,並把清方派來招降的叛徒李有實處斬。八月初四,李來亨燒燬山寨,然後自縊身亡。

李自成一門四代抗清,且都鄂西北的房縣、竹山、均州一帶轉戰過,時間長達半個世紀。李自成----李過----李來亨----來亨之子,均同仇敵愾,視死如歸,壯烈犧牲。關於李來亨的兒子抗清的事蹟史料記載較少,鄂爾泰主編的《八旗通志--穆理瑪傳》在記載茅麓山戰役時說:“來亨子率四千餘賊築城垛,排列槍炮挨牌拒敵”。後來,在吳三桂反清時期,還有人自稱是李來亨的後人,打出“反清復明”的旗號帶兵響應。李自成家族五十餘年抗清不止,祖孫四代在房縣、竹山、均州等狹小山區轉戰,可謂是戰爭史上的奇觀。

早在清順治三年(1646年)二月,房縣就有三千餘眾的武裝響應定武帝的號召起事抗清,他們在老寨頂上紮下營盤,派人與“一隻虎”李錦聯絡,雙方配合攻佔了東河、九金池、白馬洞、黑虎寨等地。“威佔遠近各寨”,“搶劫武當庵廠”。次年,王光興起兵破谷城、均州、鄖陽,轉戰房縣。順治九年(1652),郝搖旗、劉體純等部活動於襄陽、鄖陽、歸州之間。次年,郝搖旗據房縣,克均州。據襄陽推官劉執中撰《興復武當碑》載:“壬辰歲無端烽火遙自千山中突來,房縣備猖厥之態。大嶽八百里罄斷人煙,競為蹂躪場矣。”順治十五年(1658),清軍為防止郝搖旗從房縣攻均州,在武當山地區設兵防守,其中,千總陳國賢防守太和山天柱峰,千總許小峰防守老營宮,治標效用薛忠賢防守南巖宮、蠟燭澗。

康熙二年(1663)十一月二十九日,傅喀禪、杜敏帶領的清朝滿洲兵到達巫山。清朝四川總督李國英令自己統領的四川綠營兵,把馬匹讓給滿八旗兵騎乘,“鼓勵漢兵荷戈步走”。十二月初,穆裡瑪、圖海帶領的八旗禁旅進至房縣,從北面向南面的興山推進。清朝集結重兵一路猛攻,明軍袁宗第部下的掛印總兵鄧秉志、楊洵、趙雲等譁變,投降了清軍。郝搖旗、袁宗第等腹背受敵,只好且戰且退,撤往巴東。明軍各部在陳家坡、天池寨、老木崆等地與清軍激戰,均以失敗告終。二十六日,清軍追至黃草坪,郝搖旗、袁宗第兩人帶領兵丁拼死抵抗,終因寡不敵眾而戰敗被俘。康熙三年(1664)十月十二日,定武將領郝搖旗、袁宗第、洪育鰲、朱盛蒗等在巫山縣城被清軍殺害。

歷史再一次地上演了神奇的一幕:清軍穆裡瑪、圖海等八旗禁旅進至房縣後,定武皇帝朱本鉉如同上次逃離李自成的農民軍一樣,躲過了清軍的追殺,成功地進行了又一次勝利大逃亡。抗清武裝全部被消滅以後,清軍反覆搜查也沒有發現定武皇帝的下落,他活不見人死不見屍。直到現在,朱本鉉仍然如迷霧一般,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

四、眾說紛紜的正史與傳說

儘管在南明諸多小朝廷中,與定武王朝同時存在的永曆王朝在史學家中記述更多、更被視作是抗清的主要力量。但和其他曇花一現的南明帝王相比較,定武王朝存在的時間最長。即使與以正統自居的永曆王朝比,定武王朝也比它多存在兩年。雖然東南沿海有被賜“朱姓”的鄭成功,以及他的子孫鄭襲、朱克塽等堅持抗清到1683年,但其不能稱為一個王朝。對此,《辭海》等工具書有著權威的記載,《辭海》在“中國歷史紀年表----清紀年表”中,對南明主要記載的是永曆和定武兩個王朝。永曆王朝在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滅亡,而定武王朝滅亡於康熙二年(1663)年,定武比永曆多延續了兩年。

對於南明小朝廷裡的傳奇皇帝朱本鉉,史家和民間的說法有很多。清朝初年的歷史學家查繼佐,在其記載明朝歷史的洋洋鉅著《罪惟錄》中說,定武帝“系太祖第十九子憲王松之後,世封平涼。”柳亞子在《南明史綱·史料》“南明人物誌 四 韓王本鉝傳”裡,則稱其為“朱本鉝”。也有學者認為定武帝名字叫“朱亶塉”,不叫“朱本鉉”。而顧誠在其著作《南明史》中,更是懷疑有“朱亶塉”和“朱本鉉”這樣的人存在。

南明各個小朝廷共計抗清二十年,定武王朝抗清十七年,而且堅持到最後的一個。如果不是南明內部時常發生內訌,從其多次佔據優勢的歷史事實來看,完全有可能與滿清形成南北對峙的局面。曾經盛極一時的南明之所以能夠堅持抗清二十年,主要是依靠原來被他們認為是“大逆不道”的“流寇”,即大順軍、大西軍。而所謂的“抗清英雄”史可法、何騰蛟之流,以前都是明朝重臣,是明朝的既得利益者,在抗清大業上他們本來應該做出更大的貢獻。但是,後來滿清御用文人在書寫歷史時,對那些真正的抗清英雄如李自成、郝搖旗、鄭成功、李過、李來亨、袁宗第、劉體純等卻大肆貶低。而史可法和何騰蛟等消極觀望,戰鬥不力者卻一個個成了高大全的英雄。雖然這些人中確有保住晚節,堅決不降,以死殉國者。但他們所取得的抗清戰果,同他們當時所處的高位和擁有的資源相比較,顯得遠遠不夠。倒是郝搖旗、李來亨、袁宗第和劉體純等人,在房縣這樣的大山深處臥冰爬雪,流血犧牲,給清軍以沉重打擊,取得了輝煌的戰果。

定武王朝建都於房縣,是史家和民間不爭的事實。不過,在南明後期抗清的主要戰場問題上,現在湖北宜昌、興山、秭歸、重慶巫山、奉節等地的歷史愛好者卻多有爭論。

倒是定武都城所在地房縣的歷史愛好者對此很少發聲,好像置身事外。

房縣在南明抗清時的地位,臺灣學者嶽騫有著公正的看法。1978年,他在一篇文章中開宗明義地談到這個問題,文章的題目就叫:“房縣----南明最後的基地”。

港臺學者認為:南明抗清的最後基地在四川和湖北交界處的房縣

南明勢力分佈圖(綠色圓圈處是定武王朝都城所在地)

港臺學者認為:南明抗清的最後基地在四川和湖北交界處的房縣

《辭海》縮印本1991年12月第一版第2401頁《中國歷史紀年表》(局部),有韓王朱本鉉建立的南明定

港臺學者認為:南明抗清的最後基地在四川和湖北交界處的房縣

港臺學者嶽騫在1978年發表的文章“房縣----南明最後的基地”

港臺學者認為:南明抗清的最後基地在四川和湖北交界處的房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