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太吉,“由盛及衰”這一路!

零售商業評論|黃太吉,“由盛及衰”這一路!

新零售權威媒體——零售商業評論。微信關注公號:零售商業評論。

黃太吉還好嗎?

不好!

天眼查數據顯示,3月7日,“黃太吉”主體公司暢香利泰(北京)餐飲管理有限公司因拖欠供貨商83萬元貨款被北京朝陽區人民法院列入失信執行人名單。

此前,2018年11月,黃太吉因未付供應商40餘萬貨款,首次被北京市大興區人民法院列入失信執行人。

現象暴露出的問題,已經難掩黃太吉的頹勢。黃太吉現在到底怎麼了?

這個紅極一時的餐飲品牌,正在最後的生存線上掙扎。

今天,我們就來看下黃太吉由勝及衰的這一路。

一路吹捧,一夜爆紅

起初,赫暢因為經常給女友買煎餅果子,後來萌生了做煎餅果子鋪的想法,也就有了之後的網紅品牌黃太吉。

2012年,第一家黃太吉煎餅店開設。

黃太吉打破了以往“路邊攤花幾塊錢,用塑料袋包起來邊走邊吃”的煎餅果子,而是採用包裝精美、門店堂食的做法。

零售商業評論|黃太吉,“由盛及衰”這一路!

零售商業評論|黃太吉,“由盛及衰”這一路!

零售商業評論|黃太吉,“由盛及衰”這一路!

後藉著微博的興起,做了一波漂亮的營銷:老闆開奔馳送煎餅、美女老闆開跑車送煎餅等,讓黃太吉名聲大噪。

零售商業評論|黃太吉,“由盛及衰”這一路!

引發了現象級傳播的黃太吉成為周邊白領及小年輕的打卡“景點”,建外SOHO那間20平米的小店很快排起了長龍。

當然,營銷的為品牌帶來了名氣,也得到了資本的追逐。

2013年1月,黃太吉憑藉升級款煎餅和立志成為“中國麥當勞”這一情懷,獲得創業工場數百萬人民幣天使輪投資。

2015年6月獲分享投資的數千萬人民幣A輪融資。

2015年10月黃太吉正式對外宣佈完成了1.8億人民幣B輪融資,本輪融資後估值接近2.5億美元。

到2015年年底,已經擁有10家外賣工廠店,上線 15 個第三方餐飲品牌。

當時黃太吉的股東陣容也相當豪華,包括餓了麼、前百度副總裁李明遠、小米創始人黎萬強、藍港互動創始人、董事長王峰、YY聯合創始人、董事長兼CEO李學凌等。

資本的助推下,黃太吉開始加速擴張。

零售商業評論|黃太吉,“由盛及衰”這一路!

4波3折

要說黃太吉整個發展,基本是經歷了4個模式。

1、要做中國的麥當勞。那時喊出口號的赫暢還是雄心壯志。如果按照其門店持續經營和盈利能力跟的上的話,也是有可以能的。但這條路,赫暢並沒有堅持多久。因為他已經不滿足於單品牌操作,在資本助推下,一下開啟了多品牌戰略。那時黃太吉的口味已經是備受質疑,但赫暢並沒有在這方面下功夫,反而變相行駛。

2、“類百麗模式”。赫暢想同時推出多個品牌,不同場面佔領白領午餐消費生活圈。

“牛燉先生”燉菜、“大黃瘋”小火鍋、“從來”餃子館、“來得及”外賣,眾多黃太吉旗下的新品牌一個接一個地冒了出來。黃太吉還投資了“叫個鴨子”、“一碗冒菜的小幸福”等餐飲品牌。

然而事與願違,類百麗的多品牌模式不僅過度消耗自身資源,而且其他子品牌很快陷入的困局,如果當時赫暢集中精力只攻黃太吉一個品牌,有可能是另一個局面。

3、精品外賣平臺。多品牌戰略行不通之後,2015年在B輪融資到位後,黃太吉也正式轉型做外賣平臺。

這一次轉型,不僅把原有優勢徹底放棄,直接從基因層面做了轉變。要知道從做產品品牌到做平臺,這裡面要做的是一個大的系統工程。

黃太吉想為合作商戶提供外賣產品的代加工服務,讓第三方餐飲品牌入駐黃太吉外賣平臺,向其提供半成品或準成品。甚至當時黃太吉自營物流配送團隊就超過400人。

零售商業評論|黃太吉,“由盛及衰”這一路!

那時和黃太吉簽約合作的有12家品牌餐企,包括700Kcal、黃記煌、仔皇煲、一麻一辣等知名品牌。後來,卻因為高額的合作費,最終分道揚鑣。

這一階段的失利,讓黃太吉大傷元氣。以致後來一蹶不振。

4、九州閉門會。2016年6月,黃太吉全新推出“九州閉門會”,其實這個閉門會,「零售商業評論」還專程去了解過。對外說的是集合各地互聯網餐飲新秀或傳統餐飲大佬,以合夥人身份加盟黃太吉外賣平臺。但在我們看來,還是有割韭菜的行為。

最後這個“九州閉門會”也在幾個月後,就黯然退場。

這4波3折,基本就宣告了黃太吉要慢慢告別舞臺了。此後,赫暢本人也承認自己在戰略上的失誤。

零售商業評論|黃太吉,“由盛及衰”這一路!

「零售商業評論」認為,如果從個人野心上來講的話,赫暢的路是走的激進的,這個沒有對錯之分,只有成敗之說。做大事業的本就野心家。如果從事件發展來做總結梳理的話,倒是可以事後歸納歸納。主要原因可能有3點,1、成功的營銷,失敗的產品。仔細去看口碑,黃太吉的煎餅還是差評比較多。但主要赫暢的心思都在營銷,不在產品上。2、主業不穩,轉型過快。我們沒法看到當時轉型做外賣平臺時,實體店和平臺的詳細數據,只能按發展估計,應該不會好看。至少主業那時已經是頹勢。3、實業還是割韭菜。發展到最後這個模式實在看不懂了,感覺心態上已經變了,不是做實業的心態,變成賣模式了。

所以要做火一個品牌,還有一定偶然性。但要持續好一個品牌,才是難上加難。

新零售權威媒體——零售商業評論。微信關注公號:零售商業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