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仓央嘉措是个什么样的人吗?

纸鹤食书


关于仓央嘉措,一个普遍的说法是这样的:他生于1683年,15岁坐床,24岁时在被押解北京途中去世,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他孤独而短暂的一生充满了各种谜团,几百年来,人们想象着他的离经叛道、放荡不羁,推测着他死亡的各种版本。流传最广的,还是他写的那些被称作情歌的诗以及夜出布达拉宫在八廓街黄房子里会情人的传说。

  300年后,传说中的黄房子变成以他诗中的“玛吉阿米”为名的一家餐吧,并在北京开了分店。此外,他还出现在西藏旅游手册、流行歌曲,以及出版商的畅销书选题里,成为一个“遥远神秘的意境符号”,甚至品位的象征。

“仓央嘉措(1683~1706)为第六世达赖喇嘛,门巴族人,西藏历史上闻名的人物。公元1683年,就是康熙二十二年,出生在西藏南部,门隅纳拉山下宇松地区乌坚林村的一户农奴家庭,父亲扎西丹增,母亲次旦拉姆。家中世代信奉宁玛派释教。”

体味藏传释教的人,应该对活佛担当轨制有必定的体味,活佛圆寂之后探求转世灵童,这位灵童就是这位活佛的来世。即使在今天也是藏传释教的最为昌大的事务之一。而这个轨制产生在仓央嘉措身上,则显得那么命运多舛。《杂阿含经》说:

此有故彼有,今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死活轮转,生灭无常,大概他履历的这生平,就是让世人体味梵学文化中有情、多情的一面吧。世间法的修行大概是最难的一门功课了。


公元1862年,五世达赖喇嘛罗桑嘉措圆寂了。公元1863年的正月十六,仓央嘉措出生了。传说当天七日同升,天降异象,被预言为莲花生大士转世,就是五世达赖的后世。他出生的这个地方是莲花生大士已经加持过的宝地,称为“纳拉沃域松”,今达旺一带。门巴族人多信奉红教,但由于红教是可以结婚生子的,所以才有了仓央嘉措的降生。

下面这首诗,多像是对他出生的考虑感怀:

见你,独坐菩提树下,静默不语。宿世,今世,来世,一袭僧衣,一缕梵唱,一世别殇。悠悠地,通通有了起头


公元1864年,仓央嘉措才两岁,他被桑结嘉措派人机密放置再巴桑寺,由派来的高僧教习佛法,进修天文历算、医学及文学等,十五年的潜心修习,让仓央嘉措博学多闻,特别是他得遇《诗镜》之后,使他对诗歌深度陷溺。

公元1869年,仓央嘉措的生父扎西丹增弃世,这是他生射中第一次如斯的哀思。也是以以其超出春秋的所学和悟性,勘破死活,了悟生命的无常。

公元1696年,桑结嘉措公开了五世达赖圆寂的消息,并公开了仓央嘉措的活佛身份。藏历十月仓央嘉措被拥入宫,正式坐床。康熙帝派章嘉呼图克图等参加了仪式。

此情此景,必定是让他感伤过生命的无常、命运的无法,下面这首诗也为大师所熟知:

“住进布达拉宫,我是雪域最大的王。流离在拉萨陌头,我是世间最美的情郎。”

糊口和生命的美,反倒要用痛来阐释,这往往是最让人感伤的。于是他说出了这句话:“一小我必要潜匿若干好多机密才能巧妙地度过生平. ”。


这里再说一下背景,那时汉王是清当局封爵的西藏政治翘楚。达赖和班禅是清当局封爵的西藏宗教翘楚,两股力量互相牵制。五世达赖以来,汉王权力渐渐衰弱,到了拉藏王子继任汉王的时辰,便同心用心想庖代格鲁派的职位和影响力。

是以作为格鲁派(黄教)所拔擢起来的流逝达赖仓央嘉措,便是拉藏汗眼中的一枚钉子,必欲除之此后快。特别是在得知五世达赖圆寂的消息被隐匿十五年之后,借机在康熙皇帝面前几回再三调拨,质疑仓央嘉措的活佛身份,康熙无法,派人入藏查实。而被派入西藏的相师认为:“盛德是否为五世佛祖之转世,我固然不知,但作为圣者的体征则完好无缺。”,用如今的话说,应该就是又肃静又帅气,没弊端。如斯一来,康熙也没话可说了。

但世事情化,命运就是爱好这么玩弄人,公元1705年,桑结嘉措和拉藏汗爆发辩说,桑结嘉措兵败被诛戮,此时仓央嘉措近二十三岁。回忆我阿谁春秋的时辰,刚刚毕业,连个不变的工作都不想找,忸捏的不忍多说了。

最大的呵护伞没了,在加上仓央嘉措本身又有各种不合端方的举动,拉藏汗便屡次上书康熙帝,哀求废黜仓央嘉措的活佛身份。基于那时政治情形的险恶,康熙皇帝固然不会听信一面之词,固然也是对拉藏汗有所提防,是以饬令派人入藏押解仓央嘉措进京,实际上也没有对仓央嘉措停止正式的处治。

公元1706年5月,仓央嘉措被押解京城。史料记实,昔时的冬天,一行人在到达青海湖畔的时辰,尊者仓央嘉措,匿迹。今后身世成谜。留给世人的,是一首首情怀满满,感天动地的诗歌:

那一刻,我升起风马,不为乞福,只为守候你的到来; 那一天,闭目在经殿香雾中,蓦然听见,你颂经中的真言; 那一月,我摇动所有的经桶,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磕长头匍匐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啊,不为修来生,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第一最好不相见,如此便可不相恋。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 第三最好不相伴,如此便可不相欠。第四最好不相惜,如此便可不相忆。 第五最好不相爱,如此便可不相弃。第六最好不相对,如此便可不相会。 第七最好不相误,如此便可不相负。第八最好不相许,如此便可不相续。 第九最好不相依,如此便可不相偎。第十最好不相遇,如此便可不相聚。 但曾相见但相知,相见何如不见时。安得与君相决绝,免教生死作相思。 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 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仓央嘉措情歌.汉语版.词:仓央嘉措 唱:日波益西仁波切 心头影事幻重重,化作佳人绝代容。 恰似东山山上月,轻轻走出最高峰。 我与伊人本一家,情缘虽尽莫谘嗟。 清明过了春自去,几见狂蝶恋落花。 跨鹤高飞意壮哉,云霄一羽雪皚皚。 此行莫恨天涯远,咫尺理塘归去来

还有这首:

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不成否认的,仓央嘉措是一位才调出众民歌诗人。他的拉萨藏文木刻版《仓央嘉措情诗》,文句美好,简单活泼,里面搜集了仓央嘉措60多首情诗,被译成20多种文字,他超出民族、时空、国界而成为了贵重的文化遗产。

由于仓央嘉措不爱好被人当做活佛供养在布达拉宫里,机械又没有生气,他是一个对糊口布满无尽巴望的年青人,没完没了的诵经礼佛使他讨厌。偶尔辰,他会穿上俗人的衣服,戴上假发,并假名唐桑旺布,在拉萨八角街或布达拉宫下的雪村去玩耍,享受欢愉又自由自由的世俗的糊口。所以他的诗歌,良多反响了他的释教与世俗的双更糊口。一个是严苛而不许越轨的活佛,一个是自由而为所欲为的青年。他本身也拿捏不好哪个才是他最想要的、最应该过糊口。也良多情本身就是个错,只是你有了一颗无怨无悔的心。

那段时辰,仓央嘉措熟悉了一个来自琼结的姑娘,名叫达娃卓玛,达娃卓玛容貌斑斓温顺,歌声甜美,一双迷人的眼睛,看一下就能把人醉倒。仓央嘉措和她相爱了,他们经常在一起。仓央嘉措很是爱好达娃卓玛,认为是神灵的赐于,宿世的人缘。大概下面这首诗,描述了他的内心感应感染:

那一刻,我升起风马,不为乞福,只为守候你的到来; 那一天,闭目在经殿的香雾中,蓦然听见你颂经的真言; 那一月,我转动所有的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我磕长头匍匐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我转山转水转佛塔呀,不为修来世,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天空中洁白的仙鹤,请将你的双翅借我 我不往远处去飞,只到理塘就回 只是,在那一夜 我忘却了所有,抛却了信仰,舍弃了轮回 只为,那曾在佛前哭泣的玫瑰,早己失去旧日的光泽

纯真情感的背后是关于人生的更深刻的体悟,蕴含着人生得与失的佛性思维。仓央嘉措用爱情的方式遮蔽政治或者生活的阴影,从而让他的爱情在诗歌和佛性中得到了永生。

仓央嘉措的身世更为他的情诗增添了浪漫而神秘的色彩。他的经典的拉萨藏文木刻版《仓央嘉措情诗》,汇聚了他的六十多首情诗。如今已被译成二十多种文字,几乎传遍了全世界,新的译作层出不穷。而在民间,有仓央嘉措的情诗达200多首。在今天的西藏,很多人都会唱以他的诗改编的歌


表情姐59893537554


一个渣男!

一个自私的人!

一个自以为是的人!

一个把爱人亲手送上死路的凶手!

我不懂藏文,我看的都是曾缄先生的译文,还有其它那些很精美的译文。如果现有的资料是真的,如果他写的诗真的是情诗的话,那么,我坚持我的判断没有错!

一个男人喜欢一个女人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由于得不到而念念不忘更不是什么可耻的情怀。他最大的错误就是把这种情感写成诗并且四处传唱。

这种行为给他最爱的女人形成了最大的伤害。

他,是高高在上的活佛,他接受供奉,衣食无忧。

她,只是一个高原少女,她无权无势,无枝可依。

每个认识她的人都知道,这一代活佛传唱的那些诗歌里的女子就是她!每个人都会指指点点,每个人都会交头接耳,每个人都会对她行以异样或别具意味的眼光。

世人不敢议论活佛,但世人敢议论她!

她不会开心,而更不开心的是,她不会再有男朋友了。没有一个年青男子会真心地向她求爱,然后结婚,然后生子,然后过着平常人的生活。

她的一生,被“最“爱她的那个男人毁了!

这对于一个普通少女来,是无法忍受的事情!偏偏更让人生气的是,她还接受了这个活佛的爱,两个人约会,或者应当换一个词叫做幽会。最后被人发觉,然后,他“看着“自己的爱人被活活烧死。

为了下半身的高潮,把最爱的人送上死路!

如果给不了她幸福,就应当远离她。

14岁那年,他当上了转世灵童,从那天开始,就应当控制住自己的凡心和情爱。佛门一入深似海,从此萧娘是路人。在同一年,他当上了活佛。

我不相信,他不知道身为活佛是禁止谈恋爱的。我不相信,他不知道身为活佛给不了爱人任何结果。我更不相信,他会不知道一旦恋情被发现,她的爱人的结局只能是被烧死。

可是他还是义无反顾地去爱,用自己的诗歌让心爱的女人不能再接受别人的爱,用自己的诗歌阻挡住所有可能给她幸福的男人。

大张旗鼓,唯恐天下不知。

她本来可以有一个平静的生活,有一个疼爱自己的丈夫。或者有一个活泼可爱的女儿,可是由于他的念念不忘一往情深,毁了这个女人的一生。

他的诗歌是最锋利的一把刀,直直地插入爱人的灵魂之中。

仓央嘉措,用诗歌成全了自己,毁掉了爱人。

他原本是可以成全她的,斩断情丝,斩不断也要藏起来。割去所有的联系,让她尽快忘掉自己,让她幸福起来,或者利用自己的力量去暗中帮助她。

与仓央嘉措相比,那些名声不显的活佛的心里也应当有一个藏在心底的女孩子吧?也会在午夜梦回之时,悄然断肠。或者安排一两个亲信,帮助她渡过难关,然后再拾起那卷枯黄的佛经,幽幽地发出一声叹息。

我相信,那些不曾写出诗的活佛,他们心中的爱人都会过得平安!守着自己的丈夫孩子,在高山草原之间自由地逐水而居。这个女人偶尔会产生一些不解,为什么么会莫名其妙地受到一些救济,会碰到一些主动帮助的贵人。她一定不会想到,这一切的背后是布达拉宫最深处的那一双痛苦的眼晴。是在布经讲禅的那个高台上痴痴地看向飞鸟而短暂失神的那个活佛,是那个得到万人敬仰却得不到一份爱的那个人孤独行走的背影。

他们没有写诗,他们用经文来渡过一生之劫的那个她。

无虑多情损梵行,入山何恐别倾城。

世间不得双全法,负了如来负了卿。

诗错了,这才是原诗才对!

那一月,

我摇动所有的经筒,

不为超度,

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仓央嘉措,我问你。九泉之下若是见到她,你以何超度,又有何脸面去触摸她的指尖?

切!

诗写得再好,那又如何?


亦有所思


六世达赖,本名罗桑仁钦,法名仓央嘉措,1683年出生在藏南门隅之邬坚岭地方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

1697年,仓央嘉措15岁时,由西藏执政藏王桑结嘉措选定为六世达赖“灵童”。是年9月,由藏南迎其至拉萨途中,应约拜五世班禅罗桑益西为师,剃发受戒,取其法名;10月25日被迎至布达拉宫,举行了坐床典礼。

早在1642年(明崇祯十五年),厄鲁特蒙古和硕特部首领固始汗进军西藏,扶植五世达赖掌权,自任藏王。1654年固始汗死,由其孙达赖汗继承汗位,与桑结嘉措为独掌西藏政治权力的矛盾日益加剧。达赖汗死后,1701年由其子拉藏汗继承汗位,与桑结嘉措之间的权力斗争日趋白热化。双方兵戎相见,藏军败,桑结嘉措被处死。

事变发生后,拉藏汗即派人赴京向康熙帝报告桑结嘉措“谋反”经过,并奏其所立仓央嘉措平日不守清规,是假达赖,请求“废立”。康熙帝准奏,旨令将仓央嘉措解送京城予以废黜。

1706年,仓央嘉措在被解送北京途中,据说行至青海湖滨时去世,年仅23岁。(关于他的下落,还有其他一些说法,但西藏人民一直坚持此说。)

仓央嘉措的一生,是短暂而不幸的一生。说白了,他只是充当了一个当时西藏蒙、藏上层权力斗争的牺牲品。

仓央嘉措天资聪颖,感情丰富,是一位才华出众的民歌诗人。

相传仓央嘉措在被选定为六世达赖前,在家乡和一位美丽聪明的姑娘深深相爱。他们青梅竹马,一同耕作放牧,终日相伴,恩爱至深。他虽登上黄教领袖高位,却日日向往自由的田园生活,念念不忘善良的昔日恋人。他于是经常微服夜出与情人相会,后被僧众总管发现,他们的爱情终遭扼杀。

仓央嘉措写了很多情诗,意境深远曼妙,词句朴实生动,感情哀怨委婉,催人热泪奔涌。他的《情歌》诗集一版再版,在民间广为流传,吟诵不息。


一眼千年58


一、佛门中的红尘中人

“住进布达拉宫,我是雪域高原最大的王,流浪在拉萨街头,我是世间最美的情郎。”——仓央嘉措

云霞万里,佛光琉璃,山川河流为诗人而灵秀,仓央嘉措为震惊世人而降生。 他原本只是茫茫尘世里,一处贫寒门户中的孩童,却因穷尽一生都无法参悟的活佛转世之说,而顺从了天意十四岁便进入了佛门,成为了第六世活佛,亦是雪域高原最大的王。

从此“仓央嘉措”这个响彻雪域、掷地有声的名字,便伴随了他的一生。 他在布达拉宫读经参禅衣食无忧,他在高高的云颠之上受万人的供奉遗世独立,他在寥廓的圣湖凝望云卷云舒释放万丈荣光……

仓央嘉措享受着独一无二的特权,沐浴着博大精深的佛法——但他却并不快乐……

从未游历过红尘浮世的仓央嘉措,对男女之情、红尘之事全无了解, 若不是命运作弄,他宁愿与牛羊相依,作一个饮马溪边的诗人。 本是一世多情人,何必接受众生的膜拜做一个全无自由的佛呢?
佛说:“未曾拿起,何谈放下。” 佛祖释迦摩尼曾是一国之王子,财宝无数,妻妾成群,享尽了世间富贵。 佛祖曾经“拿起”过尘世间一切的繁华,他之所以成佛,是因为佛祖学会了“放下”。 “佛”在尼泊尔语中译为“觉悟的人”,

“心向智慧,脱离爱恨,觉悟人生者为佛”,仓央嘉措从未拥有过又何谈放下呢?! 无法大彻大悟的仓央嘉措蓄起了长发、身穿锦纶华衣,化名“达桑旺波”走出了布达拉宫……

一夜又一夜,他纵情拉萨、醉心歌舞,留宿于市井女之家,流连红尘情欲。
二、藏在眼睛里的活佛,融进眼泪中的诗人

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里,不来不去。让我住进你的心里,默然相爱,寂静喜欢。——仓央嘉措《见与不见》

我参不透仓央嘉措是如何看破红尘的, 我悟不懂仓央嘉措是抱着怎样的心境,写下这首《见与不见》的, 我只知道,在品尝过爱情与女色的美酒后,他如梦初醒……

什么是爱?什么情?什么是佛?什么是放下?仓央嘉措说:“一切皆是缘”。

人生老病死,苦痛哀乐,一切的一切皆由缘起。

可是缘起缘又灭,缘灭缘又起,一切都是空? “觉悟的人”,放下了缘,让一切成空,于是他成了佛。

——————

那一天,仓央嘉措剪去了长发,披上了袈裟,

那一天,仓央嘉措心向佛法,抛去凡念,以大爱之情为众生立起了慈悲的经幡。

那一天,泯灭了眼泪,凡尘情爱已成过往,最美的情郎不再回头。

从此,佛便是“我”,我便是“佛”。

怀达旺波离开了红尘,仓央嘉措却活进了世人的眼泪里。
三、如梦亦如幻,仓央嘉措的过馆人生

你的身后,总有人,左手执花,右手执刀。——仓央嘉措

时局动荡、四分五裂的西藏,已经没有了往日的宁静。

仓央嘉措虽然身为活佛,却始终有名无权,任人摆布,信仰佛法的“红教”、“黄教”竟然为了争夺权力而相互厮杀,仓央嘉措看透了虚假的人性与残忍贪婪的人心,从此不问世事一心修佛。


康熙皇帝对西藏佛教的内斗十分厌恶,不了解内情的康熙皇帝,认为六世达赖仓央嘉措不理政务昏庸无能,下令废除仓央嘉措“活佛”的“职位”,押京师问罪。仓央嘉措圆寂于押解途中,结束了如梦如幻的一生。

仓央嘉措的人生与思想,像是三千弱水一般,无际而深沉,任何苍白的文字都如同浅浅的一瓢,只能稍解口渴,却永远无法描述仓央嘉措的轮廓……

我愿在心中有情时,读诗,他的诗。

我愿在心中无情时,念事,她的事。

<strong>


白话历史君


仓央嘉措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他是雪域高原至高无上的王,他是五世达赖的转世灵童,又是青藏高原上至纯至爱的情郎。



如今,我们见到最多的是这位只活了二十三岁的一代情僧留下来的数百首感人肺腑的诗篇,这些诗篇至今还在为青年情侣们所熟悉,成为很多情感鸡汤中不可缺少的调味剂。

最好不相见,如此便可不相恋。

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

又如:

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

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然而,仓央嘉措的人生却也如他所写的诗一样,世间安得双全法!他作为青藏高原上至高无上的活佛,一生却只活了二十三岁。不幸的他,卷入了一场藏族与蒙古族之间的政治斗争。

康熙四十年(1701年),固始汗的曾孙拉藏汗继承汗位,与第巴(即藏王)桑结嘉措的矛盾日益尖锐。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桑结嘉措终于决定先下手为强,他秘密派人在和硕特首领拉藏汗的饭中下毒,却被发现,拉藏汗大怒,立刻调集大军击溃藏军,杀死桑结嘉措,并致书清政府,奏报桑结嘉措谋反,又报告说桑结嘉措所立的六世达赖仓央嘉措沉溺酒色,不理教务,不是真正的达赖,请予贬废。康熙皇帝于是下旨:“拉藏汗因奏废桑结所立六世达赖,诏送京师。”



据传在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仓央嘉措在押解途中,行至青海湖滨时,坐下打坐,因此圆寂。当然,人们不愿接受这位年轻的活佛圆寂的消息,于是,编了一个美丽的故事,说他是逃匿于青海湖畔,隐姓埋名,并与一位牧羊女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了。


傅斯鸿


假如真有来世,
我愿生生世世为人,


只做芸芸众生中的一个,
哪怕一生贫困清苦,浪迹天涯,
只要能爱恨歌哭,只要能心遂所愿。
——仓央嘉措

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2月25日,

当时重新修建的布达拉宫刚刚竣工,

格鲁派的五世达赖罗桑嘉措在这一天圆寂。

注:达赖全称为“达赖喇嘛”,是西藏佛教格鲁派的宗教领袖。传到罗桑嘉措刚好第五代。

格鲁派僧人戴黄色僧帽,故又称“黄教”。

五世达赖的亲信弟子桑杰嘉措,

为了继续利用五世达赖的权威掌管藏传佛教格鲁派事务。

秘不发丧,向外界宣布,

达赖喇嘛已“入定”。

进行无限期的修行,静居高阁,

任何人都不见。

一切事务均由“第巴”负责处理。

注:在藏语里,第巴的意思是由达赖任命、管理卫藏行政事务的最高官员,俗称“藏王”,当时的第巴就是桑杰嘉措。

桑杰嘉措一面欺瞒僧侣民众和康熙皇帝,

一面迅速派人到民间寻找转世灵童,

日后一旦真相败露,也能马上迎六世达赖入宫。



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春,

西藏南部门隅纳拉山下,

乌坚林村的一户农奴家庭,

有一个孩子出生了,

他的父亲给他起名计美多吉协加衮钦,

他们家中世代信奉着宁玛派佛教,

注:宁玛派佛教是“红教”。和其他教派的教义有很大区别,并不严禁教徒娶妻生子。
这一派别没有寺院,组织涣散,没有完整的僧伽制度,所以教规也比较宽松。

桑杰嘉措将寻找转世灵童的地点,

选在了西藏南部门隅纳拉山下。

这里偏僻、安定,容易保守秘密,

这里的人们大多信奉红教,

从这里选出一个未来的黄教教主,

有利于黄教势力的扩大。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

桑杰嘉措找到了一批年幼的婴儿。

计美多吉协加衮钦也在其中,

这个孩子此时还不满三岁。

按照当时黄教的规矩,

哪个婴儿抓取了前世达赖的遗物,

就证明是达赖的转生灵童。

也许是命中注定,

计美多吉协加衮钦就这样被选中,

但使者并没有把这次测试的意图告诉孩子的父母。

于是这场测试结束后什么都没有发生,

出身农奴家庭的少年,

早早地就跟随着父母一起劳动,

闲暇时也会被父母灌输红教的教义,

教义一如少年自己的性格随性又直率。

此时的他对于未来充满美好的想象。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

康熙皇帝在平定准噶尔的叛乱中,

偶然得知西藏五世达赖已经圆寂多年。

康熙十分愤怒,

写了书信严厉责问桑杰嘉措,

桑杰嘉措知道此事已瞒不下去了,

桑杰嘉措一面向康熙承认错误,

一面派人去迎接转世灵童。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

计美多吉协加衮钦被宣布为“转世灵童”,

此时的他刚刚年满14岁。

少年此时并没有意识到成为转世灵童对他意味着什么。

他能够感受到父母和那些亲戚们都很高兴。

他知道父母要他乖乖地听那些人的话,

他还知道他去了拉萨之后,

就不能经常再见到她了,

不能见到那张纯真的笑脸,

也不能和她一起去耕作放牧了。

想到这儿,

他有一种放弃成为灵童的冲动,

他很想告诉别人他不是真正的转世灵童,

至少他自己完全没有感觉到自己哪里像是达赖转生。

可最终,他还是没有说出口,

他无法接受看到父老乡亲的失望痛心的表情,

去了拉萨还是经常能回来看看的吧,

他这样安慰着自己。

曾虑多情损梵行,
入山又恐别倾城,
世间安得双全法,
不负如来不负卿。
——仓央嘉措




同年九月,少年自藏南被迎到拉萨,

途经浪卡子县时,以五世班禅罗桑益喜为师,

剃发受沙弥戒,取法名罗桑仁钦仓央嘉措。

同年十月二十五日,于拉萨布达拉宫举行坐床典礼,

仓央嘉措成为六世达赖喇嘛。

他的本籍是门巴族。

所以他是第一位非藏族或蒙古族出身的达赖喇嘛。

住进布达拉宫后,

仓央嘉措每天的任务就是学经修行,

每天的安排古板而严格,

他常走出庭院散心,

那些年老的经师则亦步亦趋地跟随着他。

恳求他继续学经,生怕被第巴责骂。

他十分厌倦深宫内单调而刻板的黄教领袖生活。

仓央嘉措出身红教家庭,

红教教规并不禁止僧侣娶妻生子,

而黄教则严禁僧侣接近女色,

更不能结婚成家。

对于种种清规戒律繁文缛节,

仓央嘉措始终难以适应。




他虽有达赖喇嘛之名,却并无实权。

第巴独掌大权已久,他只能作为傀儡存在。

生活上遭到禁锢,政治上受人摆布,

仓央嘉措内心十分抑郁,

时时怀念着民间多彩的习俗,

思恋着那个美丽的她。

不知道她可还会在那个地方放牧嘛?

她是否也像我思念她一样在思念着我呢?

她是不是已经到了婚配的年龄了?

他一直让人去打听她的消息,

由于没有实权和心腹,一直杳无音讯,

直到有一天,传来了她已然婚嫁的消息,

他如遭雷击,

听说是父母逼着她嫁给了邻村的男子,

即使她有千般不愿,可也明白,

黄教的喇嘛是不可能娶妻生子的,

更别说他已经成为了六世达赖,

他自责,自责自己辜负了佳人的爱恋,

他更悔恨,恨自己当初怎么就不够勇敢。

最好不相见,如此便可不相恋。
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
但曾相见便相知,相见何如不见时。
安得与君相决绝,免教生死作相思。
——仓央嘉措

这种人生何等可笑,

他决心要做出改变,

不能正面违逆,

那就要用我的方式发起反抗。

一个人既可以深思熟虑地忠于自己的选择,也可以不假思索地忠于自己的心。
——仓央嘉措



索性纵情声色吧,

我偏要破了你们的戒律。

于是仓央嘉措经常微服夜出,

与情人相会,追求浪漫的爱情生活。

少年一到晚上就化名达桑旺波

以贵族公子的身份

流连于拉萨街头的酒家和民居,

再后来,竟身穿绸缎便装,

手戴戒指,头蓄长发,

醉心于歌舞游宴,夜宿于宫外女子之家。



住进布达拉宫,
我是雪域最大的王。
流浪在拉萨街头,
我是世间最美的情郎。
——仓央嘉措

这种反抗让他有一种报复的快感,

他觉得自己与久违的自由再度重逢。

可终归是纸包不住火,

有一天下大雪,次日清晨,

铁棒喇嘛发现雪地上有人外出的脚印,

便顺着脚印寻觅,

最后脚印进入了仓央嘉措的寝宫。

铁棒喇嘛用严刑处置了仓央嘉措的贴身喇嘛,

还派人把他的情人处死,

并采取严厉措施,把仓央嘉措关闭起来。

从那之后,仓央嘉措不再与人私会,

他开始寄情于诗歌,

用诗歌来提醒自己还活在这世上。

"好多年了,你一直在我的伤口中幽居,我放下过天地,却从未放下过你,我生命中的千山万水,任你一一告别。"
——仓央嘉措



康熙四十年,公元1701年,

蒙古的和硕部的拉藏汗继承汗位,

成为蒙古势力的首领,

与当时的藏王桑结嘉措的矛盾日益尖锐。

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702年6月,

19岁的仓央嘉措在浩浩荡荡的僧团护送下离开拉萨。

前往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

按照计划,他将在那里为全寺的僧众讲经,

然后由五世班禅罗桑益喜为他授比丘戒。

这是一个按部就班的仪式,

没有人想过会出什么岔子,

然而,就在所有人最期待的目光之下,

仓央嘉措严词拒绝讲经,

随后甚至连受戒都拒绝了。

这算什么呢?

像个布偶被你们拿在手里,

这样的人生有什么意思呢?

我终于明白
世间有一种思绪
无法用言语形容
粗犷而忧伤
——仓央嘉措




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

藏王桑结嘉措终于决定先下手为强,

他秘密派人在藏王拉藏汗的饭中下毒,

却被发现,拉藏汗大怒,

立刻调集大军击溃藏军,杀死桑结嘉措,

并致书清政府,奏报桑结嘉措谋反,

又报告说桑结嘉措所立的六世达赖仓央嘉措沉溺酒色。

不理教务,不是真正的达赖,请予贬废。

康熙皇帝于是下旨,

拉藏汗奉命将当时的六世达赖仓央嘉措诏送京师。

蒙古军队将仓央嘉措押送到哲蚌寺山下,

后被藏族的武装僧人营救到寺庙里,

僧兵和蒙古军队战斗了三天三夜

最后仓央嘉措为了避免无辜的伤害,

独自一人从哲蚌寺走了出来,放弃抵抗。

写下了那首著名的绝笔诗:

白色的野鹤啊, 请将飞的本领借我一用。 我不到远处去耽搁, 到理塘去一遭就回来。
——仓央嘉措

康熙四十五年,也就是公元1706年,

在押解的途中,行至青海湖滨时

仓央嘉措打坐时突然圆寂,

年仅23岁。

我若飞升成仙,不为长生,只为佑你喜乐平安。——仓央嘉措

终于解脱了吗?

真是极好的,

佛法讲求渡己渡人,

我都没有做到。

不过我有什么资格渡人呢?

我连我自己都渡不了,

希望这一世的你永远平安喜乐,

下一生的我一定要做个普通人,

一生贫困清苦都无妨,

爱恨随心,再也没有束缚,

下一世我一定要再次遇见你,

那我就不会像这一世这么苦了。



23岁,仓央嘉措的一生实在太过短暂,

也太过传奇,他是农奴之子,

不知是机缘巧合还是命中注定,成为雪域之王,

他从小信仰佛法,

可最后他却无比厌恶这些教义,

世人皆以为他是在佛法和爱情间挣扎的风流诗人。

可我看来,哪有什么挣扎,

在佛法和爱情之间他从来都只会做一种选择。

只是他从来都没有选择的权利。

也许正是因为他的一生传奇又短暂,

所以他的生命才如此深刻,

在那些诗歌中,

他始终还是那个对生活充满憧憬的少年。

假如真的有来生,

但愿能如他所愿:

结尽同心缔尽缘,此生虽短意缠绵。
与卿再世相逢日,玉树临风一少年。
——仓央嘉措



人生研习社


“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如此的缱绻柔情,千百年来让无数的少女为之倾倒,又解了多少少男心中的迷茫?

仓央嘉措,那个神一样存在的男子,他是雪域最大的王,也是流浪在拉萨街头最美的情郎。他和纳兰容若一起,被称为我国17世纪中叶至18世纪初最伟大的两个诗人。

01 他的生平

他是六世喇嘛,法名罗桑仁钦仓央嘉措,西藏历史上著名的诗人、政治人物。

康熙二十二年,仓央嘉措生于西藏南部门隅纳拉山下宇松地区乌坚林村的一户农奴家庭,父亲扎西丹增,母亲次旺拉姆,家中世代信奉宁玛派佛教。

在藏传佛教中,喇嘛是格鲁派转世传承的领袖,也是最大的活佛。

五世喇嘛圆寂之后,仓央嘉措被当时的西藏摄政王第巴·桑杰嘉措认定为五世喇嘛的转世灵童。在桑杰嘉措的秘密监控下,学习各种经法知识长达十四年之久。

直到康熙三十六年,康熙皇帝发现五世喇嘛已圆寂的真相后,非常愤怒。桑杰嘉措才被迫公开了五世喇嘛的死讯,以及转世灵童人选,至此,仓央嘉措才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

桑杰嘉措主持在布达拉宫举行了坐床典礼,成为了布达拉宫的主人。

康熙四十四年拉藏汗派人诛杀了桑杰嘉措,为了斩草除根,将仓央嘉措押解进京。康熙四十六年,仓央嘉措在进京途中圆寂,永远地留在了青海湖畔,时年24岁。

02 他的政绩

一般的转世灵童,在被查访确认后,很快就会被迎到寺中。

五世喇嘛圆寂后,为了防备拉藏汗趁虚而入,弟子桑杰嘉措出于政治目的,向外界隐瞒了五世喇嘛的死讯,将他的尸体密藏,对外仍以五世喇嘛的名义发号施令,操控着西藏实权长达十四年之久。

从一开始,仓央嘉措的身份就处在政治风浪中,桑杰嘉措执掌着西藏实权,仓央嘉措只是一个被供奉在高高法位之上的政治傀儡,是一个处在权势之争棋盘中的棋子,进退全不由己。

身为雪域之王,他付出所有,满腹经纶和远大的政治抱负无法实现,却又无力改变,只能是徒有华丽外表的高高在上的法王。远离家乡和亲人的孤寂,在金碧辉煌的布达拉宫,贮满了他无处安放的孤独与忧伤。

03 他的诗歌

仓央嘉措为后世所称道的,主要是他的诗歌。政治上的傀儡身份,生活上被约束,他没有选择的自由,只能在诗歌与烈酒中寻求慰藉。

他的诗大多创作于这个阶段,他无力改变西藏的命运,无法面对他那些忠实的信徒。在现实与信仰之间,他渴望自由,渴望解脱。

灵魂的孤独让他离经叛道,因此也有了关于他行为放荡的种种传说,有了世人所知的玛吉阿米。

西藏社科院的蓝国华先生说:仓央嘉措作为戒律森严的格鲁派宗教领袖,不可能拥有传言中那种肆无忌惮的夜生活。对他放浪形骸的生活,给予了否定。那一首首撩人心弦,情深蚀骨的诗歌,难道不可以是对佛的眷念吗?

据藏族文学研究者佟锦华统计,仓央嘉措一生留下来的诗歌不过六七十首,大家耳熟能详的诗句,有些是来自后人的编撰。

仓央嘉措的诗歌,都是贴近生活的民歌体,没有王者至尊高高在上的面孔,也没有法王那不食人间烟火的神圣,有的只是对自由的向往和对爱的眷念。

仓央嘉措的诗歌原文,被不同的人翻译后,就有各种不同的版本,因此我们也看到了不同的仓央嘉措。

我们现在读到的,都只是一袭轻纱苇帘后树的剪影,风动树动剪影动,轻纱撩动思绪,思绪敲打轻纱,缠缠绕绕,编绘出你心中最渴望的仓央嘉措。

斯人已逝,留给我们的是那些脍炙人口,缠绵悱恻的情诗,不论他的初衷是对情人,亲人还是信徒的诉说,那情深似海的爱恋,荡气回肠的情愫,已然成为绝唱。

仓央嘉措是真诚的,是孤独的,是悲剧性的人物,爱是他的信仰,是他另一种修行。

每一个喜欢仓央嘉措的人,他就是自己心中的净土;每一个爱恋仓央嘉措的人,他就是自己心中神圣的王;每一个读仓央嘉措的人,都有自己心中最美好的仓央嘉措。

有书君语 :有书送书季开始啦~每周会免费赠送1000本实体书给大家作为福利,本次送出的是年度必读之书《无声告白》。私信回复:福利,即可免费包邮领取书藉,本次仅剩200本,先到先得哦~


有书共读


仓央嘉措是怎样一个人?

其实在他的诗中,已经告诉世人,他有两个最重要的身份:雪域最大的王,高原上最美的情郎!

仓央嘉措(1683年3月-1706年11月),西藏历史上著名的政治人物,诗人!出生于西藏门隅一农奴家庭,门巴族!

因此,仓央嘉措是历史上唯一一位非藏族或蒙古族出身的达赖喇嘛。

1697年,仓央嘉措在布达拉宫举行了坐床典礼,正式成为六世达赖,虽有千万信众,但无疑,仓央嘉措是孤独的!

从小,仓央嘉措生活在信奉宁玛派红教的地区,在这里,教徒可以娶妻生子,因此,他也有了他的第一个恋人;但当他成为黄教领袖之后,教规不再允许僧侣有恋爱结婚的行为!

这时候的仓央嘉措无疑是痛苦的,仓央嘉措从小便聪慧过人,如若一心修佛,必定很快就能参透佛法,普渡世人,成为真正的一代高僧!

但在他的生活中,处处都充满着修行与世俗的矛盾,他希望能够像普通人一样拥有刻骨铭心的爱情!


他希望能够冲破世间无穷无尽的枷锁……

住进布达拉宫,我是雪域最大的王,流浪在拉萨街头,我是世间最美的情郎!

直到今天,那坐落在拉萨八郭街东南角上的玛吉阿米店,任然流传着当年仓央嘉措与恋人幽会的传说!

很明显,仓央嘉措的内心是充满矛盾的,但到了后来,他也渐渐明白,宗教与世俗,修行与爱情是不能兼得的!

“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这,或许就是他的宿命!从他一出生,被指定为五世达赖的转世之后,俗世间的种种,都将不被他所拥有!

我个人相信,仓央嘉措最后还是看透了人生,参悟了佛法,并成为了真正的得道高僧,成为了真正的达赖喇嘛!

否则的话,他怎么可能控制的住自己的命运?

1706年,仓央嘉措被押解进京,在押解途中,行至青海湖滨时,坐下打坐,因此圆寂。

我相信,这是仓央嘉措自行结束了自己短短25岁的生命,而去到了真正属于他的地方!


喜欢的朋友请点赞评论哦,期待您的关注与支持,十分感谢!


汶与川


仓央嘉措(1683~1706),门巴族。生于西藏南部门隅地区。幼年当过牧童,熟悉农村风情,喜爱民歌,深受民间文学熏陶。1697年从五世班禅罗桑益西剃度受戒。同年被认定为五世达赖喇嘛的转世灵童,入拉萨布达拉宫,由名师指点,学习佛教经典、诗歌和历算。后第五任第巴(藏王)桑结嘉措被杀,仓央嘉措也随之被黜,在押解北上途中死于青海湖畔,时年24岁。又说,仓央嘉措途中逃脱,周游印度、尼泊尔及各藏区,后在阿拉善地方去世,年六十有余。   

有学者认为仓央嘉措的家乡地处外来势力入侵范围,他坐床后生活在第巴桑结嘉措和蒙古拉藏汗争夺西藏领导权的政治背景下。他名为达赖,实际处于傀儡地位。他内心郁结,极欲摆脱牢笼般的僧界,向往世俗的自由生活,故而以亲身感受创作了大量诗歌。诗歌内容突破宗教清规戒律和封建农奴制束缚,道出一个宗教叛逆者追求自由与爱情的心声,反映出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人民性。后人选出他的多首代表性作品,编成《仓央嘉措情歌》刻印成书流传于世。这些作品不但思想内容积极进步,而且具有很高的艺术技巧。诗歌语言清晰,感情真挚,多取比兴,直抒胸怀,自然流畅,通俗易懂,民族色彩浓郁。格律结构上采取了谐体民歌的形式,朗朗上口,为藏族诗歌创作开拓了新的诗风。歌集中许多诗被西藏民间古典歌舞采为歌词,流传于四川、青海、甘肃等藏区。《仓央嘉措情歌》是研究藏族文学和历史的重要资料,在西藏文学史上享有盛誉。


中国大百科全书数据库


仓央嘉措的身份是六世达赖,大家对他的了解仅限于他写了很多诗歌,而这些诗歌,而在很多人看来都是情歌。

但是可以不可以用来描述山川、河流呢?他可不可以把布达拉宫比喻成心爱的姑娘?

可不可以把青海湖比喻成心爱的姑娘?

可不可以把对转经筒比喻成心爱的姑娘?

可不可以把念佛诵经这件事比喻成心爱的姑娘?

可不可以把金刚萨埵比喻成心爱的姑娘?

可不可以把自己的真如自性比喻成心爱的姑娘?

我们闭上眼睛观想下,抛开儿女情仇,那个姑娘就可以是任何人,任何事,包括佛,包括佛性!

所以,这是仓央嘉措的弘法方式,通过世俗的情歌广为传颂,然而他内心守护的愿是全都令唱诵他歌曲者入佛知见,得究竟安乐解脱。

佛教里讲,佛性遍一切处,一切都是佛性,当你有一颗智慧解脱的心,你的眼耳鼻舌身意的表达,无不是佛。

少林寺的楹联

人世间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