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壺的底款章發展過程是怎樣的?對紫砂壺文化發展有怎樣的影響?

自己13227198816


紫砂壺的底款章的出現有必然原因,是中華文化書法發展的又高境界。明代文人飲茶風氣,促進了紫砂壺藝的發展。由於商業經濟的不斷進步,城市風尚日漸浮華,在江浙一帶表現尤為明顯,城市中的士大夫階層的生活沉迷於琴棋書畫,鬥茶,飲宴中。這種風雅的生活,到明代中期,在士大夫生活中發揚傳承,宜興紫砂壺也因此風行起來, 為文人墨客所推崇,因此為在紫砂壺身上提名落款打下良好的基礎。宜興紫砂壺從好古樸,而萬曆以後逐漸趨向精緻文雅一路,表現為文人意趣,時大彬就開創在紫砂壺身上提名落款。書法是中國文人不可缺少的修養,紫砂工藝迎合文人士大夫生活,在壺上作書也成為紫砂壺藝的一種主要組成部分。

在壺藝界提倡書法,時發彬是首創者,在壺底外部首刻自己的名字,字體一般為魏碑體,然後影響到他的學生李仲芳,徐友泉亦擅長書法。明代紫砂壺刻款字體流行楷書,多為竹刀所刻。竹刀與金屬刀刻款不同,易於鑑別。竹刀刻款泥會溢向兩邊,高出平面,留有痕跡;金屬刀刻款是在泥平面以下。

大約到明末清初開始逐漸流行印章款,據考古許晉候的《六角水仙花壺》壺底有“許晉候制”篆文圓印,是目前為止發現最早的壺底印章刻款,不過這個時期的紫砂藝人刻款和印章仍是並用的,如惠孟臣、陳鳴遠制的壺,“孟臣壺”一般是在詩詞或吉利語章之下鐫刻“惠孟臣”三字。

陳鳴遠是最早把書法篆刻藝術發揮於壺上的第一人。他的印款渾厚蒼勁,行書款識“鳴遠”二字時人贊其有晉唐風範。“鳴壺”一般是刻款與鈐印並用,且大多是放在一起,這一特徵反映由刻款向鈐印過渡時期的特點。壺底落款作為製作藝人佐證和文化欣賞角度發展延用至今。





紫砂郡主工作室


前幾天寫了一篇小文、複製給您。

根據現有的文獻記載,自供春制壺,壺身已有款識,而且,供春壺的款識是刻款。各個朝代的款識都是不一樣的。下面做個簡單的介紹:

明代中晚期的紫砂壺,多數是用楷書刻款的,印款較少。

清代制壺人已經大多用印款,印記與刻款並存。

民國時期,一些藝人應邀在宜興、上海等地專門為商號制壺或仿製古壺,所用印章常有商號,制壺者用小章鈐在蓋內或鋬下,表示是仿作。印章中還有花押,即只有圖案而無文字。也有過英文字母的,還有滿漢文在一起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紫砂壺,大都有“中國宜興”或“宜興紫砂”四字方章。壺底或蓋內鈐上“獅燈”“梅樁”一類品名,而無作者暑款,一般都是大量供應的商品。

20世紀60年代,宜興紫砂廠批量生產出口茶壺,底部有“中國宜興”四字方印,而無作者款印。偶有少數藝人在壺底或鋬下用作者印款。

“文革”期間,由於特殊的政治因素,紫砂壺上不許作者暑款,又因為沒有名字出現質量問題無法追究責任,於是便有了藝人的數字編號,後又用木質印章,這種壺就是我們說的“文革壺”。直到70年代末,一直只標“陶工”之類,不署個人名號。當時只有極少數藝人私下在代表自己水平的作品上,偷偷加蓋個人印章。

20世紀80年代後,伴隨著改革開放的進行和深入,宜興紫砂行業漸漸恢復了傳統的紫砂壺製作習慣,名人名作的經營意識開始確立,漸漸恢復個人名款,並逐步成為鑑賞的重要標誌。

紫砂壺之所以在壺底刻字,是因為一件紫砂作品多為一個人獨立完成,製作人在壺底刻字或者加蓋印章,多用印記來表明是自己的作品或者出自哪個商號。這與歷史上其他的陶瓷藝術品有所不同,而與中國古代書畫十分相似。好比是書法用印章。底部刻款也是紫砂壺不可或缺的藝術裝飾,使其看起來更加高雅大方,在壺底刻上自己的名字或者自己的商號標識,或者是請名家刻印加蓋印章,一是可以起到辨識的作用;二是也可以起到廣告的效果;三是名家印章也是非常有觀賞性和收藏性。名家印章與高手製壺更是相得益彰更加完美高雅!現在的名家的紫砂作品也是價格不菲了。名家刻印刻的字體也非常具有藝術觀賞性,上面的字體常用的有楷書、篆書、隸書等,字體大氣、灑脫也具有非常獨特的藝術魅力!更加提高了紫砂壺的觀賞價值和收藏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