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完后你是否有写读后感的习惯?

水原纯2636


我相信对于很大一部分人来说。都没有做读书笔记的习惯,更没有写读后感的习惯。

因为人有惰性。读书的时候认为自己什么都懂了。自己的思想会跟着书本的思想走,这样读书比较轻松,而且速度也比较快。在这个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追求的就是一个快字,认为唯快不破。

但是当自己合上书本的时候,却发现对书本不知所云,这种看书是没有效率的,也达不到学习的目的。

那么我们如何通过阅读达到学习的目的呢?

第一,泛读。快速的把书本从头到尾泛读一遍。对这本书所要说的事有一个整体性的认识。了解他的行文结构。通过这种泛读,我们能够了解作者想要说什么一件事,以及他要表达的思想是什么。

第一遍的时候要快。读完以后,对这本书的内容做一个简单的回忆,因为看的比较快,内容还存在脑海里,回忆有助于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第二精读。精读的时候就要把速度放慢下来。对于文中让自己感触的部分,要标记下来。并且要用文字的形式作出自己的理解,并记录下来。

有时候是一个故事,有时候是一个思想,有时候是一句话,可能都会引发你的一些感触,这就是共鸣的部分。对于与文章观点不认同的部分,也要用自己的文字记录下来,并写下自己的想法。

经过第二遍的精读。就等同于把东西吃下去以后,进行消化的过程,消化不是目的,吸收了以后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这才能真正的叫做有时候学习。

第三。写读后感。写读后感的目的就是把书中的内容、思想转化成自己的思想。这就是一个吸收的过程呢。

写读后感不是重复书中的故事,不是重复书中的观点。还是要把这本书的思想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观点表达出来。同时要运用联想和演绎能力。把本书的思想与自己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遇到的问题结合起来,进行分析。这样这本书才能真正转化为自己所有。

看书不是目的,看懂了也不是目的。而是要把书上的内容学以致用。转化成对自己有用的东西,这样才能让读书的价值最大化。





洪门三少


我是一名青年教师,在我过去的经历中,我一直保持着每天读书,每天写读后感的习惯。但随着读书数量的增加,写读后感的段位也在慢慢的提升,一路走来,主要分为这几个阶段的:

第一阶段:被老师要求写读后感。

大概这是我们每个人都有过的体验,被要求写日记、被要求写观后感、被要求写读后感。

一到暑假,老师就会要求放假回家读好书,然后写读后感。那时候写读后感是先简单的介绍一下书里写了什么内容,然后简答的评述几句,说说自己从书里学到了什么。

第二阶段:在书上随意做标记。

稍微大了一些,有意识的主动去阅读了之后,开始自己去选择书籍阅读,并且开始习惯于在书上随意做标记。

想到了什么?同意什么?反对什么?哪里写得好?哪里写的感人?哪句写得非常好、发人深思?都一股脑的记下来画下来。

第三个阶段:在社交媒体上写读后感。

早些年的时候,网络刚普及,博客、扣扣空间、校内网……这些都可以成为写读后感的主战场,除了写了青春期矫情的文章之外,读了什么书?看了什么电影?都习惯利用这些平台来写一写。

第四个阶段:从读后感到读书笔记,再到书评。

2017年的时候,我上了鼹鼠的土豆的写作课,真正开始学习写作和阅读这件事。才知道,作为一个真正的写作者,我们要写的书是读书笔记,写的是书评。

读后感是个人的感受,并不能和读者产生共鸣,你可以尽情在读后感里表达自己完全个人的想法,但这种感受极其个人,不能用来分享。我们要写的是读书笔记、是书评。下面我具体来说:

1.读书笔记。

①在书上做简单的标记。

阅读时,我会手里握一支笔,随时记录。但这个记录不会很多,一是书上空间有限,写不了那么多字;二是如果需要写太多字,写着写着我就会烦,还不如只简单记录一些灵感;三是写太多会干扰本身流畅的阅读思路。

所以我会简单的在书籍旁边标注一些内容,或者用关键词做小标签,方便后面的查找。

②在豆瓣上做读书笔记。

当我阅读完一本书之后,我就会很认真的做读书笔记。

对于书中特别重要的内容,可能会直接发豆瓣广播、或是知乎广播之类的,和大家一起分享交流。

其他涉及到大段内容的笔记,我会选择豆瓣上面的笔记功能进行做笔记。

你看,在每本书的下面,豆瓣都会有一个写笔记这一栏。

打开始之后界面非常简洁:

关键信息页数、章节数都有,这时候我就会用我在《如何有效阅读一本》里学到的记笔记的方式记笔记:

“葱鲔火锅式”笔记法,就是利用“摘抄+评论”的方式交替进行。

我一般一个笔记就记一个内容,针对书中的某句话或者某个思想,结合自己的想法发表意见。或者结合自己的所学,深度理解。因为只记一个内容,后期补充,或者查阅都很方便。

用网络记笔记还有一点好,我不用自己分类,甚至不用对日期进行编码,省去了不必要的麻烦。

2.写书评。

读后感是个人的感受,书评的写作更需要逻辑、规则。需要用一句话介绍书中写了什么,写清楚作者简洁。此外,需要我们提取书中的关键信息,支撑你的这篇文章。

相比“感”,“评”显得更为专业和理性,更需要学识和大量的阅读来支撑,这也是我近阶段在努力学习的方向。

未来我也会尝试写讲书稿,书单等形式,加深对书籍的更进一步的深度理解。

阅读一本书,反思比阅读本身更重要,学习本身是我们思维主动建构的过程,是主动学习的过程,被动的学习只能是接受信息,信息怎么应用,怎么来指导我的工作和生活,才是真正的阅读的意义。

我是一名青年教师,希望通过阅读实现自我成长,以上就是我的回答,欢迎你们在评论区和我沟通和交流。

很高兴在这里遇见你。


小小一座山0516


去年开了头条号之后,我形成了读书之后写点东西的习惯。在这之前,我读书也就是翻完就没事了,过一段时间就会忘记内容。其实,这是很浪费时间的,明明付出了时间和精力,但是最后却一片空白。

相反,读完一本书做了读书笔记,就可以对书中知识有归纳和整理,就能够将这些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其实,很多厉害的人都是愿意下功夫做读书笔记的,比如钱钟书先生,他在牛津大学的时候,因为图书馆的书不外借,他每次去图书馆都会带着纸和笔,记下满满的笔记才离开。他一生做了3.5万页的外文笔记,1.5万页的中文笔记,还有2千多页的日札。据说钱钟书先生家里是不藏书的,放的是一摞一摞的笔记。

那么,具体而言,读书笔记该怎么做,怎么利用读书笔记来消化一本书的知识呢?推荐你看《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作者是奥野宣之。他被称为“笔记本作家”,不管是在工作上、还是在生活中,他都将笔记本作为必不可少的辅助工具,将笔记术用得淋漓尽致。

他认为,读过的书应该物尽其用,不但要记住书中的内容,还要将书中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东西。下图是奥野宣之做的笔记:

在《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中,奥野宣之将读书流程分为“选书-购书-读书-活用”四个部分,每个流程都有笔记本的参与:

在选书阶段,用笔记本随时记录收集到信息,包括别人的读书建议、电视新闻、报纸杂志、传单海报,利用这些信息,触发自己读书的灵感,挖掘出自己想要读的是什么书;
在购书之前,整理收集的信息收集,在笔记本上列好书单,拿着书单去买书,节省时间;
在读书阶段,运用“葱鲔火锅”式笔记法,摘抄精华内容,写上自己的评价感想;
在活用阶段,定期翻看读书笔记,写下重读笔记的新想法,当进行写作输出时,用读书笔记作为素材。

“笔记读书法”是《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的精华部分。

1.只用一本笔记本

在开篇,奥野宣之就动员大家准备一本笔记本,并且用“一元化”的形式进行记录,就是将所有内容都记在一个本子里,不用进行分类,只按照时间顺序一条一条写下去。

用笔记记录内容有四种——平时的感悟随想、购书清单、各种报道的剪报、读书笔记。这些内容正好涵盖了“选书-购书-读书-活用”的整个读书流程。

用“一元化”方式做笔记的好处是,所有信息都集中在一个地方,方便查阅和回顾。

奥野宣之还强调,即使现在是数码时代,笔记最好还是用手写。他说:

即使你用手机拍照,花三十分钟保存了三十本书的信息,也不如花三十分钟抄写一本书的内容有效率。
尽管抄书也不一定能记住全部内容,但某段文章、某个词、作者的语气和思想等等,都会随着抄写时的身体感觉被深深地刻印在头脑和身体里。

2.用“摘抄+评论”的形式做读书笔记

奥野宣之将自己做读书笔记的方法称为“葱鲔火锅”笔记法,也就是“摘抄+评论”。

摘抄的内容有三类——对自己重要的、引起共鸣的、刷新自己认知的。

在摘抄之前,至少要把书读上三遍,需要经过三层的筛选,确保你抄的是精华:

第一次阅读,浏览全书,将认为重要的那一页折一个角;
第二次,阅读折角的那些书页,再次筛选出重要的内容,在同一页上折上另外一个角;
第三次,阅读那些折了两个角的书页,如果觉得里面的内容确实有价值,就可以用彩色笔划线标记。

经过三次筛选之后,划线标记的内容就是精华了,摘抄这些内容。

摘抄内容之后,写上自己对这条内容的评论、感想。

只有在读完书后对书中内容做出反应,进行主动思考,才能真正掌握这本书的内容。

所以,刚开始没有想法,写下一句话也是可以的。最重要的是自己当下的想法,只要有了这个步骤,就能激发你进行主动思考、主动阅读。

3.活用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是一种升华工具,可以让读书活动完成从生搬硬套到独创思维的飞跃。

奥野宣之列举了三种活用读书笔记的方法:

第一是回顾,就是重新阅读读书笔记。以前看过某本书,当你想要回顾其中的内容,可以翻看这本书的读书笔记,一般不用再去翻书。重读笔记的时候,要从一个新视角来读,要进行思考,将新的感想写下来,有助于激发新思想。

活用笔记的第二个方法是输出。比如,写书评可以查看相关笔记,进行材料组织,梳理思想。写文章也可以参考以往的笔记,甚至将不同书籍的笔记进行混合组合,以A书的观点作为B书的论据,往往能推陈出新。

第三个方法是将笔记作为解决问题的素材。对于一个问题,找到相关主题的笔记进行对照,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

从A、B、C三本书中找出有用的部分以后,用C书来解决A书与B书相对立的部分产生的问题,再以A书的眼光来观察B书和C书的事例,每次的情况都不一样,但也都大同小异。总而言之,就是让A、B、C三本书互相争论,最后由我自己来做评判。

另外,《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还介绍了19个高效阅读的技巧,比如少依赖网络、多利用百科全书、地图等工具书,收集利用书的腰封、书签等。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


伍锌在读书


因为我个人的记忆力不是很好,经常会忘记读过的内容和生活中的事情,所以我最近也在考虑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现在读一本书时,我会强迫自己在读书的过程中用一个本子做一些读书笔记。当我读完一部分内容以后,例如一个章节会将这些笔记整理到我的有道云笔记中,每一张做笔记后都要整理,读完这本书之后,就会把整本书中的主要内容有道云笔记进行整理,并且做一张思维导图,这样当整本书都读完以后,就会有一张清晰的脉络图。如果觉得这本书的内容特别有用,值得以后反复研读,我就会写一篇简短的读后感,将自己当时的感想记录下来,以便以后读的时候做一个回溯和验证。如果这本书读完后觉得没什么营养价值,那我就没有必要再写读后感了。

读书的习惯也是因人而异,有的人读完之后都会写一篇或者几篇读后感,有的人读完书后一篇也不写。这都没有强制要求,看你自己读完后有没有感想需要记录下来的。

如果我的回答你觉得有用,欢迎关注,评论,转发,收藏。



老百姓投资


我平时都有阅读的习惯,平均一周阅读一两本书。

最初读书没有写读后感的习惯,但后来慢慢感觉,把一本书读完后不久,书中的内容慢慢模糊起来,甚至最后都不知道书里面讲的是什么。

于是我找了一些如何阅读方面的书籍来学习,通过这类书籍的介绍,我才发现,单纯的去读书,只是一个输入的过程,如果没有输出,读的效果都不会太好。所以我开始尝试对自己读得比较仔细的书,写一篇书评或者是一篇读后感。

平时读书,我都习惯在手机上阅读,使用一些读书软件,比如当当云阅读。通过读书软件看书最大的好处就是容易记笔记。当看到重要的部分,无论是画线还是写感想,都十分方便,书看完之后,把所有的笔记导入印象笔记之后,写起书评或读后感来也非常容易。

后来我深深的体会到,凡是做过读书笔记,尤其是写过书评的书籍,自己记得就很清楚,收获也是最大。


大道至简的睿俊


那个时候学校没有图书馆,很喜欢看书。

那个年代很多同学的零花钱,一周住校除了饭票,才五块钱的零用钱,我经常回家吃饭,一周十块都不够,几乎把这些钱都用来买信纸稿纸邮票了。

那个时候对文学非常狂热,买书的钱,都是向开明的老爸要的。

然后就跑到县城的广场上买那种十块钱一本的盗版,经济条件不好,可以买书的次数并不多,因此比较珍惜,记得买的第一本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从头到尾看完后,不光在日记本上剖析每个人物,写读后感,还在那本书上写的密密麻麻。并且对当天的新闻都会在日记本上点评,记录一些生活中的小事和心情。

放晚自习九点半了,回到家还会铺开稿纸天马行空地舞文弄墨,做着天真的文学梦,时不时的往电台文学栏目投几篇自以为不错的稿件。

心情低落时,文字是唯一可以安抚灵魂的。这个习惯坚持了十几年。

只是最近十年,几乎没有读过书,唯一一本带在身边的只有《圣经》,还是希望自己能安排时间多读一些书籍,把这个习惯延续下去。


蓝玫瑰的梦还未醒


人类大脑对新知识的学习遵循一个叫遗忘曲线的规律:

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进程并不是均匀的。最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


通过曲线发现,在刚学习完的24小时之内是遗忘最快的。为什么做读书笔记写读后感呢,一是为了能够让自己对刚读完的知识做一个梳理总结,加深记忆和理解;二是为了能真正把书中的知识消化成为自己掌握的知识。这也就是很多人做读书笔记的原因。

很多人羡慕别人出口成章,落笔成文。文采斐然的背后都是有一个好的阅读习惯。读书笔记(读书感)就是一个好的阅读习惯的体现。

读书笔记有几个形式:

1.摘抄

学生时代,我们应该都有过摘抄的经历,把书中你认为写的很好的句子全部抄写下来,到写作文时,往往能派上用场。

当然,这个方法依然可以用到现在的读书上,也是我们积累素材的重要途径。

2.读后感

这个自不必说,每每读完新书,都会静下心来,认真思考,把从书中所思所感所悟所得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这也是对书中知识自我输出的一个很好的方法。

3.书评

很多人不知道怎么写书评,觉得这个过于专业。其实,对于书评,虽然不专业,大家都尽可去尝试一下,我感觉跟读后感有些共通之处,书中作者要表达的观点(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你是否认同,自己有哪些不同的理解(观点)等,都可以是书评的内容。

我一般尝试写完书评后,都会去网上看看别人对此书的评价,好坏各取几篇比较典型的记录下来,看看别人的立意和思考,总能给自己一些启发。

4.文章输出

这是现在很多自媒体创作者对于读书最常用的一个方式。我之前说过,要保证持续优质的内容输出,必须肚子有墨,脑子有料,而读书正是这样一个添墨补料的充实过程。

我们读书都是用脑子在读而不是用眼睛在读,如果不做笔记,不写感想,等于白读。

读书笔记的过程就是我们用脑子读的过程,消化理解,思考感悟,变为己用。


拾书达观


写读后感是个好习惯,但现在有多少人只是为了写而写,却没有真正去理解跟吸收,导致读了很多书依然脑袋空空呢?

1.提炼读书小贴士

读书笔记终究也只是为了帮助我们理解和记住书本的内容,那么就不用拘泥于太多形式,我一般不会过分注重书本的内容,而是更在意自己到底理解多少,在书本的基础上,我有没有自己的理解与感受。

因而读完一本书或者一个小章节,我会闭上书本,回忆我刚刚看到了什么,然后把我能够想到的所有点转化为自己的大白话提炼出来,如图。

这张图是我看了一本关于如何成为聊天高手的书提炼出来的知识点,一目了然,而且通过第二次加工,书本上的知识已经被全盘吸收了。

2.不要过分追求读书笔记,而是你到底学到了什么

很多人为了伪造一种我很努力的假象,拼命做笔记,但这类人的学习效果往往是最低效的,因为他们只会照着书本的内容一字不差搬过来,却没有真正用脑子去思考。

真正会学习的人,从来不依赖于读书笔记,他们把大脑当成最好的记录工具,在脑子里反复预演书中的各种细节,在回忆和复盘中一次次加深对内容的铭记,理解和吸收,这样才是我们值得学习的读书方法。

我是苏乐,前500强企业文案策划,爆文作者,富书,樊登读书,卡娃微卡特约作者,荔枝微课认证讲师,专注分享写作干货。

苏乐爱写作


其实,说到读后感呢。书评也算是一种读后感的形式吧,只不过书评是围绕书籍展开,且不等同于读后感。


说到书评呢,很多人会与读后感联系起来,从小学开始,老师就喜欢布置一个作业叫做某篇文章的读后感,就是根据这篇文章,把你的所想所感表达出后来,可以联想到生活中有共鸣的事例,或者从这篇文章中你感悟到了什么?读后感的写作没有绝对化的标准,比如说要求你必须要怎样去写。所以,读后感写起来有点自嗨的感觉,

然而书评就不一样了。书评是对于一本书做评论,它的重点部分是对于书籍的评论部分。百度上对于曙平的解释是这样的:书评,即评论并介绍书籍的文章,是以“书”为对象,实事求是的、有见识的分析书籍的形式和内容,探求创作的思想性、学术性、知识性和艺术性,从而在作者、读者和出版商之间构建信息交流的渠道。书评是应用写作的一种重要文体。简单来说呢,就是要求我们在读完一本书之后,把握书的基本内容,又能构建起自己的知识体系,然后把输入的知识以书评的方式输出。

写书评需要注意几点:

一、应该以书籍本身为主线,而不是写作者本人跟着思维天马行空地畅游。比如说这本书中涉及到了婚姻关系,然后列举了身边好多着夫妻关系的事例,最后读下来,根本你不知道这本书究竟在讲什么。又或者是一本关于唐朝文化的书籍,而写的过程中却大面积地写唐朝的政治,最后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7。但是没有围绕书的主线来写,这就不是一篇完整意义上的书评,只能算是一篇文章。

二、书评应该以评为主。评价这本书带来的价值,评价这本书给自己的体验,以及评价这本书在其他书籍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要有自己的明确的见解和态度。

一篇合格的书评,主要包括这样几个方面的内容:作者信息,书的内容,书的写作背景,这本书的值得挖掘的几个关键点,这本书与市场上同类型的书籍相比,有什么优缺点,对于这本书的评价等。



下面,我们从书评的开头、中间、结尾三个部来分别介绍一下。书评基本格式——破题、引题、作者介绍、逻辑主线(这四个是开头部分)、亮点解读(中间正文)、立意总结(结尾)。破题就是在文章开头分析解释命题作文里的这个题,一两句话或者一段话,说透文章的要义。写之前要花精力思考你的这篇文章到底要写什么东西,比如说你要写沟通中的无效沟通,以及怎么改善。想清楚你要写这些以后,你再想怎么引出这个话题。常见的一些破题方法,一种是对比法,你要写无效沟通,就可以对比无效和有效沟通。另一种是概念解释法,比如你可以直接说啥叫无效沟通呢?你去解释一番,自问自答。这里面主要就是体现出你的分析和总结来。还有一种常用的是直接引用相关话题的经典语句,这种自带吸引力,也可以顺顺利利就把话题引入到你想要讨论的点

开头。每篇书评都要有一个相应的主题,类似于所有的写作,开头要结合主题引入。然后介绍书的相关内容,尤其作者是谁,书具体讲了什么内容,这些都要说清楚,让读者有个初步的了解,方便你在下面做深入探讨时能跟上你的思维。



中间。这是书评的重点部分,一般是挖掘书籍中值得探讨一下的关键点,做相关扩展。我们在看书的时候就可以用思维导图工具,用导图梳理清楚书的逻辑脉络,重点记下看书过程中,让你很受启发的一些点。然后以此为基础,选择自己准备评论的关键点,可以是写作技巧,可以是作品意义,也可以是书中的内容部分。

在评论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立足于书籍做对比评论,可以参考别人的一些观点,也可以对比同类型书籍进行评论。但要注意的是,书评写作一定要客观,优缺点都要说一下,不能一味褒奖。

评论部分是书评的重点,也很考验写作者的功力。评论一定要写得丰富有趣,这需要作者有大量的阅读,敏捷的思维,以及强大的写作能力。一篇优秀的书评,它的评论部分往往能让人拍案叫好,让人有购买原书饱读一番的欲望。

结尾。结尾主要是对作品做评价,总结全文。结尾的句式特点一般是,这本书是一部什么样的作品,有什么意义,算是对作品做一个定性的评价。再和文章开头,以及主题进行呼应,就此结束。

最后说一下,不管写什么文章,套路只是初期学习的一个方向,或者说是一个参照模板,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俗话说:”无招胜有招“,一个武林高手都是把各家绝学融会贯通,最后汇总成自己的特有的招数。



所以写书评也是,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把这本书写出地有趣又有料,让读者看了能有想去读这本书的欲望。写的时候太过于套模板就会显地枯燥无味,而要写出一篇写完自己都觉得很想反复去读的书评,一般是加入自己的亲身体验与感受,把书里的知识融汇到自己的生活中,这样写出来的书评很有感情,很饱满。


轶舟读书


有输出,才能更好的输入。

我觉得读完一本书,要输出点东西才能保证阅读效果,读后感、书评、拆书稿、金句摘抄、读书手账、思维导图,讲给朋友听等等,都是很好的输出方式。

1、读书手账

2、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可以梳理全书的结构,在分支上写关键词,看着关键词就能联想起书中的内容


3、在豆瓣上写笔记

有时候是摘抄金句,有时候是发表阅读时的感想


4、书评

已经写了58篇书评


5、拆书稿

有时候也会写拆书稿,投稿读书平台赚稿费


哲学家叔本华认为:

读书和思考是两回事,读书时,人的精神为书本所支配,思考时是与外界隔绝,随着自己思考而活动。不管读书多少,思考不能停,就像“在风中煽火一般,必须连续不断地扇动,才能维持火焰不断。

如果不思考,只一味地读,和经常骑马坐车而步行能力必定减弱的人一样,将会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

你好,我是刀刀,爱阅读,坚持手账和手绘,欢迎留言与我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