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每天至少讀500頁書,孫正義靜養兩年看四千多本書,怎麼做到的?

齊立新


這個一點都不誇張,我就親眼見過這樣的人。


我上一份工作的直屬領導,第一次和他出差,在機場他買了3本書,上飛機後,我開始睡覺,他開始看書。


一覺醒來,飛機落地,我問他收穫怎麼樣,他說,全看完了,沒啥新奇的。


我有點懵:2個小時,他就看完了3本書?


後來我才知道,他每年要看至少100本書,那他是怎麼做到的?


其實這樣的閱讀量並不算特別的誇張,但他閱讀的方法跟很多成功人士的方法大體相同:


1.建立對閱讀的興趣


閱讀本身就是一件有樂趣的事情,跟玩遊戲、追劇、旅遊一樣,是一件趣事。


巴菲特的老搭檔查理·芒格曾說過,巴菲特醒著的一半時間是用在閱讀上的。巴菲特自己也回憶說,自己12歲的時候就已經讀完了奧馬哈市圖書館中所有關於投資的書。


一個12歲的孩子會帶著什麼樣的野心和目的去閱讀嗎?除了興趣,沒有其他的動機可以解釋。


要想提升閱讀量,前提必須是要對閱讀感興趣。


如果你問怎麼培養閱讀的興趣?


那隻能回答你:別問,讀就是了。


2.樹立自己的知識框架


框架這個東西比較難理解,可以說是自己的知識體系,這個需要大量的閱讀和時間作為積累。


當然也需要有悟性,也就是孔子說的:學而不思則罔。


如果建立了自己的知識框架,你會達到一種“六經注我”而不是“我注六經”的境界。


舉個例子,當你學習了大量的數學、物理學的知識後,你再去讀牛頓的書,就會讀的很快、很順。


因為對書的內容,你自己心裡已經有了一把衡量的標尺。


牛頓是一個虔誠的基督教徒,他雖然是一個科學家,但他的書中有大量的篇幅是在用宗教來解釋當時科學所無法論證的東西。


所以,當你經過一輪科學的訓練後再去讀他的書,你就會只關注他科學的部分,並將他的知識與自己已有的知識相對比相融合,而自動過濾那些宗教的內容。


這樣,你讀書的效率不僅會更快,而且記憶會更深。


3.一本書不一定要讀完


很多人在讀書的時候都會有一種固執,叫如果不把手頭的這本書讀完,我就不會開始讀下一本書。


其實完全沒必要這樣。


要知道,作者寫一本書的過程是很漫長的,這期間,作者有靈感迸發的時刻,也有思緒阻塞的時刻。


對於那些優秀的內容、優質的章節,我們可以慢慢品讀,對於那些沒太大幫助的部分,大可Pass掉。


這裡推薦一本書《如何閱讀一本書》,這本書講授了一種讀書的方法:


讀書的時候要對內容進行分類,優質的內容要拆解式地細讀,一般的內容要掃描式的略讀。

而且,完全沒必要一本接一本地讀,完全可以同時讀好幾本,哪本有收穫,就接著讀哪一本。


再給大家推薦一個小技巧:讀書的時候一定要先看推薦序、前言和目錄。


推薦序是別人看完後對這本書的評價,字裡行間往往會透露出這本書哪裡好哪裡不好,挑別人覺得好的內容讀你會節省很多時間。


前言和目錄是作者對本書的框架的總結,看完後你自己心裡就會有數,哪些章節對我有用,哪些章節對我無用,同樣能節省你的時間。


好了,方法就介紹到這,希望你能開始你的閱讀之旅,最後,分享一條關於讀書的勵志雞湯:


我也不知道我讀了這些書有什麼用,但這就如同我每天都在吃飯一樣,它們的的確確構成了我的血和肉。

極簡圖書館


讀書,不是朗朗唸書,不是單純獲取知識,也不是為單純瞭解作者的想法,或者謀取一份職業,讀書更不能是花一輩子研讀四書五經來考取功名。

那麼讀書在美國人巴菲特、韓裔日本人孫正義的眼裡,讀書到底意味著什麼呢?與我們絕大部分人眼裡的讀書是一回事兒嘛?

肯定大有不同!

與兩千多年讀書人的目的大有不同,他們讀書肯定不是用來考取功名的,考取功名不需要每天讀500頁,更不可能在兩年內讀4000多本。

與普通人讀書顯然最大的區別就是讀書的目的,讀書的動機決定了是否能夠堅持持續地讀書。

當下,我認為有一本書的觀點最能接近兩位讀書的目的:啟發心智。這本書的名字叫做《如何閱讀一本書》(《How to read a book》)

無論通過讀書來消遣、獲取信息或者增強理解力,其最終的目的都是“啟發心智”。

書籍作為人類知識和經驗的載體,我們無法重複先人的經驗獲取相同的成功,但是我們可以由此啟發心智,獲取與他們不一樣的成功,顯然巴菲特和孫正義都是做到了。

其次另外的區別就是讀書的方式。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們對讀書的觀點就是為了獲取知識而單純的通過記憶,或者瀏覽而獲取信息或者消遣,在《如何閱讀一本書》裡介紹,根據書本的內容,閱讀書籍有四個層次,分別是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和主題閱讀。

這四種方法需要的時間和精力依次遞增,閱讀書籍的難度也會逐漸增加。

熟練掌握這四種方法,一直到運用自如,自然可以更加快速地閱讀書籍。

個人觀點的另外兩點不同:知識結構和時間管理

越早擁有知識結構,越容易從閱讀中快速獲得自己想要的知識或者是靈感。

時間管理的核心是決策,普通人大量的時間花在思考過程而沒有形成決定。

他們在做決策時比常人更快,但思考也比常人更多的,這是一個熟能生巧的過程,不過區別在於,他們在思考時,我們在睡覺而已。

巴菲特和孫正義未必完全參考這本書的觀點,但是應該具備相似的地方,至少本人受益匪淺,獲得不少啟發。

讀書是一個主動的過程,成就非凡事業的人,總是有非凡的能力,這些超凡能力大多源於圍繞著人生目標對世界的看法,這些看法取決於閱讀書籍的寬度(種類的多少),還不一定是深度。


佈道者侯迦藍


你好,喜歡看書的人,基本上都是厲害的人,這裡說的不是看死書,而是看活書的人,巴菲特與孫正義就是看活書的人。

看書不在快與慢,重點在於理解書裡的道理,這樣子才是看有用之書,看書後,而用心去琢磨其理,必然得其大智慧也。

要想做到讓每個人都去喜歡看書不容易,特別現在這個科技電子化時代,能用得上的時間都給手機及電腦了。

巴菲特和孫正義這麼厲害,他們只要把書打開後,從第一頁讀下去一部分,就能分析到大致含義,從其大致歸其細節分析,再讀三頁就能分析出十頁的道理,這就是智慧讀書人。





互聯心聲


巴菲特每天讀500頁書,請問是你看見了?是巴菲特親自告訴你的?每天看500頁,你和巴菲特什麼關係,每天都能給他數數看了多少頁書?

中國人有一項能力特別牛逼,那就是會憑空造神。

現在人在繼承了造神傳統的基礎上,又發明了蹭粉。

逮個名人,給他編個段子。然後有模有樣的勾兌一碗雞湯。吸引那些腦殘一把鼻涕一把淚的邊喝邊膜拜。

有個人對中國社會有三個不能低估,一個太敏感,我不說。

另外兩個:永遠不要低估中國知識分子的墮落;永遠不要低估下層人民的愚昧。

以前覺得太激進,但是看到全社會鋪天蓋地的造神和雞湯文,我突然覺得這倆低估,確實低估了當前社會現狀。


農人眼鏡


1、我有公司需要管理,有孩子需要玩,可以說是空閒時間並不多,近半年時間看了大概七八十本書,摞起來一米四五吧

2、我的一個朋友,這幾年看了專業書籍整個書架,一大面牆的那種書架,是專業書籍噢,投資類的,有的很難啃

3、習慣於讀書的人,一日不讀便會覺得不舒服,越讀書越會謙遜,越想了解這個世界更多,所以會越想看

4、具體是怎麼做到的呢?擠時間看唄,孩子睡著後看一會,早起看一會,工作累了間隙看一會,誰的時間都不夠用,但決定你做不做這件事的,只有你對它的重視程度,你十分重視一位領導,即使工作再忙,他的邀請你也會忒掉次要工作去赴約

5、存在一些快速閱讀法,可以加快閱讀速度,不同類型的書有不同的讀法,比如專業書,因為老看相關類型的,可能在書裡能找到有用的信息已經不多了,直接看目錄找自己需要的即可,其他類型同理

不過我喜歡從頭看到尾的感覺,一般不會快讀,希望對你有用



小洋財商課


每個人不可能隨隨便便成功。無論商人、學者或搞文藝創作者。而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讀書可以明智。無論巴菲特或者孫正義,他們真正認識上了讀書的好處,才能如此勤奮和堅持。具體怎麼做到,我認為有以下幾個方面。

1.有所需。事業發展需求。之所以能堅持多讀書、肯讀書,這與其事業追求不無關係。書中自有黃金屋。巴菲特和孫正義,他們都是商人,但不是一般商人,他們都是富可敵國,是大商人或者稱為大資本家。他們在創業、事業發展階段,不一定不會經商,但如果想成為大商人、大資本家必須從經典商業類、人文類、社科類、哲學類書本中汲取精華,以此為其在商業方面登峰造極提供了不小幫助,無論是經營理念、產品研發、市場拓展等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

2.有毅力。意志堅定,與時俱進。讀書跟經商一個道理。商有商道,書有書道。悟出其中一二,堅持到底就能成就一番事業。凡事能做到享譽國內外的商人或名人,必定有著堅如磐石般的意志力、自制力,認準某件事,一定會堅持到底,但前提是這件事值得堅持。股神巴菲特曾說過,炒股第一原則是保住本金,第二、第三原則是嚴格遵守第一原則。說得簡單,但做起來很難。因為每個人都有貪婪之心,得隴望蜀,得寸進尺,而如果能堅持好這一原則或根本要義,則在股市上將會如魚得水。這從側面印證了巴菲特先生的毅力和智慧。

3.有思想。人到了錢足夠多的時候,錢就成為了數字。而人發展到一定程度,就會遇見瓶頸、桎梏和枷鎖,如何突破這些,就必須從歷史中、從現實社會去尋找,他們選擇讀書,而書作為人類智慧的結晶,也必定對他們都起到指導、經驗和教訓作用。毛主席愛讀書這是有目共睹的,他老人家之所以指點江山激揚文字,與其保持讀書習慣是分不開的,他們如此,而我們自身呢,是否也需要解放思想,讀萬卷書,性行萬里路。

當然,這也是時代需求,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因為信息、知識、思想、文化一直在不停發展,只有堅持學習,堅持讀書,與時俱進,才能一直保持自己與時代同步,甚至能夠超越這個時代,引領好時代潮流。




山若棋


讀書,讀的多了,想的多了,總能歸納出自己的讀書方法論。

讀書,關鍵在人,其次在書,最後再到讀,這是我個人的理解排序。

在人,是作者,在轉換過來就是正在讀書的你,讀書的時候有沒有專注去領會當時作者的立意和想法,這已經是讀書成功的一半了。

在書,書是文字的載體,是作者敘述的集中表達,該怎麼讀,怎麼理解,完全在於個人對作者的瞭解和立意的把握,瞭解了這些看書名已經懂了一部分,所以看書自然快。

最後是讀,讀是言字旁+賣=言+賣。

言,言語。

賣要怎麼理解呢? 有一層理解是:

顯示自己,表現自己:賣弄。

但是讀書不需要賣弄,恰恰相反過來,不要賣弄言語,而是要求真務實。


艾卜伯克


每天讀500頁書,跟每天刷500頁的微信,沒有區別,都不過是為了快速獲取信息罷了。


一旦開始強調閱讀的速度,閱讀的意義也就很大程度上失去了。

閱讀速度,部分取決於閱讀技巧,但更重要的在於文本本身。特意強調閱讀量,必然會在書籍的挑選中,選取自己感興趣的、內容熟悉的,方便閱讀的文本。這樣一來,大部分閱讀其實是在做無用功,不斷獲取重複的信息。頻繁更換文本,更會導致信息碎片化,難以成為一個體系,所以這跟在手機上瀏覽網頁沒有區別。

真正的閱讀必須得慢下來。

文本的選擇,要適當高於自己的認知水平,儘可能選擇經得起時間汰選的經典文本。讀一本要有一本的收穫,而不是草草翻完就算完成任務。

舉個例子來講,邢其毅的,上下兩冊共1000多頁。如果每天閱讀500頁的話,最多三天可以讀完。這樣讀完有什麼意義呢?然後又去閱讀其他的版本的有機化學,讀了很多,結果卻一無所獲。

反之,逐字逐章的去讀,哪怕一天只能啃一兩頁,細嚼慢嚥,待這本書完全消化以後,所有的有機化學類教材都可以不用讀了,你也就真正掌握了基礎有機化學的知識。




人文社科類書籍也是這樣,像金庸小說。可讀性非常強,一天讀上幾百頁是不成問題的,但最終能夠留下一些什麼呢?也許連人物名字都已經淡忘,情節也記不大清。如果要真正賞析文學藝術之美,就必須得細嚼慢嚥,探幽索微去咂摸它的細節。唯有如此,才能體會金庸先生在情節構思,遣詞造句上妙到顛毫的功力。等你真正讀完金庸的小說,也許花了一整年的時間,但無論在文學鑑賞水平,還是在文字表達方面,都會有質的飛躍。

我們提倡無功利化的閱讀,提倡要博覽群書,旁及專業之外的書籍;但同時也得強調閱讀的功利性,閱讀的功利性,不是要立刻用讀的書來賺錢,或只讀跟升學賺錢有關的書,而是讀完一本書就得長一項本領。以長本領為目的的閱讀,不可能快,也不需要快。

強調數量的快閱讀會讓人越讀越忙,越讀越心急,越讀越浮躁;而追求質量的慢閱讀,則會使人越讀越靜,越讀越定,越讀越閒適。世間的書千千萬,沒有哪本書是非讀不可的,只求遇到一本,就要深入研究一本,儘可能將其味道咂摸品味出來。


上庠


這個我是相信的。

其實這涉及到一個知識積累問題,無論是巴菲特,還是孫正義,都是他們那個領域的頂尖專家。他們說了每天讀500頁書,或是兩年讀了幾千本本書,但他們有一點沒說,那就是他們已經把自身領域的一整套知識體系構建出來了,而且已經相當成熟和完備。這樣的話,就完全可以非常快速的讀書。

1.本領域的書籍。他們已經是泰山北斗了,別人寫的書能入他們法眼的已經極少,一本幾百頁的書,隨手翻一翻就能獲取到其中的精華。

2.其他領域的書。雖然他們可能不是特別精通,但如果只是拿來借鑑的話,很快也能讀完。

3.書籍本身的價值。現在的很多書,雖然看上去有幾百頁,但真正有價值的東西可能就一頁紙,剩下的都是作者的論述,讓你更好的理解他的觀點,所以價值跟頁數沒有必然關係。

很多人讀書慢,大多是因為知識背景、知識儲備不夠,所以需要一句話一句話的去理解吸收,就像一個剛接觸哲學的人,光理解一些基本的哲學概念就要費很大功夫。而對於研究西方哲學的資深教授呢,可能拿過一本書,隨手翻一翻就能瞭解有沒有價值。

所以,讀書有時候不是要讀多少,洞悉作者的思想和見解更重要。


艾希瑞


讀書快是積累的作用,也許你剛開始讀書很慢,隨著你掌握的知識量增多,你讀書會越來越快,領悟力會越來越強。

比如哲學的知識可以遷移到營銷學裡,那天書上講拼多多的模式是讓顧客感覺佔便宜模式,也許是被京東、淘寶逐漸淘汰的假貨模式、低質量低價格模式,一般人看起來拼多多上的東西比較Low,但是便宜就有市場,什麼人都存在,什麼樣的心理都存在,一切存在形式就是合理的,可以從哲學角度來理解這件事情。

那投資大佬巴菲特、孫正義,他們本來就是高智商、高情商的人,越涉獵廣理解力越強,讀的越快,越是正向循環。說到這,有時覺得很多學問是相通的,比如這裡的哲學和營銷學是相通的。

蘋果手機就是因為喬布斯愛畫畫,把美學融入設計中去,蘋果的簡潔設計,一炮而紅,美學與設計學也是相關的。

我們平時瞭解的哲學、心理學、國學其實也是相通的,都可以拿來緩解人生困惑。

我個人是小白,但讀書一直是我的愛好,每年讀書會超過100本,很多書裡甚至舉了共同的例子,如王國維的人生三重境界,我至少看到二十本里寫過。讀到相同的例子和觀點,我就可以快速翻過,讀書速度會越來越快。

讀多了,理解力越來越強,讀書速度越快。是一個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由量變到質變的轉化過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