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豪辛弃疾立志抗金报国却怀才不遇

文化是一个民族传承的纽带,也是历史的真实写照。从古至今,文化有着许多种载体,随着时间的前进而改变着,产生了像是诗、词、歌、赋等等这些我们能够熟知的文体,通过这些让我们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与真实。

每个时代对于文化都有着自己的特殊载体,比如说唐朝的诗和宋朝的词,都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倒不是说其他的朝代没有拿得出手的诗或者词,只是这个时代就该有着它专属的符号,在某一时刻达到顶峰。与之相对的文化载体的创造者,也留下了自己的印记。

词豪辛弃疾立志抗金报国却怀才不遇

但很多时候,许多人并不是专职创作的文学家。他们往往都还有另一重身份,经历着俗世的生活,感受着悲喜。也许正是这种亲身感受,才能让他们创作出如此打动人心的作品,宋代中著名的词人辛弃疾就是其中之一。

从幼时的语文课本上,我们就了解了这位著名的词人,他的词读起来大多气势磅礴,是豪放派的代表,在文学地位上于苏轼并称。而辛弃疾的另一重身份,却是抗金勇士,这一点在他的词中也可窥见一二。

词豪辛弃疾立志抗金报国却怀才不遇

辛弃疾于公元1140年出生在山东的一个官宦之家,在他出生的时候,山东已经被金掠夺统治已经有长达十几年的时间。从小就失去父亲的辛弃疾依靠着祖父的救济才能够长大成人,而他的祖父已经投靠了金,做了金政权中的一名小官。但是,这样的环境并没有影响辛弃疾心中的爱国情怀,他一心一意的想要报效自己的祖国,想要恢复中原的光辉。

怀着这种高尚的情怀,辛弃疾一生都在努力的学习,以便提高自己的能力,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他的作品能够流传下来供后人赏析,也有这个原因。例如他的代表作“稼轩词”,深刻的反映了各个方面的矛盾、问题,表达出了他的爱国情怀。另外,辛弃疾的书法也值得一提,被后世保存传阅。除了文学方面,他还苦心建议武术,亲自前往战场杀敌。

词豪辛弃疾立志抗金报国却怀才不遇

他的青年时期,完全的在为自己的理想全身心的投入。辛弃疾在自己的家乡山东创建了一批势力反对金的统治,在二十一岁的时候带着自己的队伍加入了济南的一支由农民组成的起义军队,在队伍里负责文职。虽说只是文职,但是对他骨子里的热血并没有任何的影响。在这段作为文职的经历里,发生了一段不太好的小插曲。在这只队伍中,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着至高无上的爱国情怀,他们之中也有着心怀剖测的人,怀着不存粹的心去接触。其中一个名为张安国的官员,为了能够拿到金给的巨额赏赐,过上好日子,选择背叛自己所在的组织,并且杀害了领导者。

词豪辛弃疾立志抗金报国却怀才不遇

当时的辛弃疾正在奉命赶去江南办事,这个消息传到他耳朵里的时候,辛弃疾感到十分的生气。试想一下,当一个人怀着满腔热血为了自己的信念奋斗的时候,突然听到消息说自己所追随的领导者不幸被歹人所害,而这个歹人还是自己曾经的同僚,伤心和被背叛的愤怒之后怎么能够咽的下这口气?所以,辛弃疾果断的带领了一批精心挑选的人马,准备好武器之后,趁着夜色向金的领地摸去,迅速将正在和金兵一起饮酒作乐的张安国擒住,骑着马又消失在了神秘的黑夜里。

词豪辛弃疾立志抗金报国却怀才不遇

抓到叛徒之后的辛弃疾,连忙赶回南宋的领地中,将张安国押送给了朝廷并申请将他斩杀并把人头挂上城墙示众以示警醒。从这个时期开始,辛弃疾开始了自己的朝堂之路。公元1162年,宋高宗召见辛弃疾并给他封了官职。但是这并不是他施展实力的开始,他上书的“九议”等等收复统一的奏折,都没有被采纳,因为高宗并没有想要去收复被侵略的领地,只是想要守住着一方净土。再加上辛弃疾并没有说话的地位,官职之微。

词豪辛弃疾立志抗金报国却怀才不遇

公元1162年孝宗即位之后,情况也没有得到改善。虽说孝宗自己想要收复失去的土地,但是对于先皇的敬仰,使他和宋仍旧对抗金没有任何动作。辛弃疾和像他一般的同道之人,还是没有任何施展身手的机会。

辛弃疾自己空有伟大的理想,但至高者的不作为使他大部分的青年时期都报国无门。这些郁闷与不遇的心情在他的词作里都能看得出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