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豪辛棄疾立志抗金報國卻懷才不遇

文化是一個民族傳承的紐帶,也是歷史的真實寫照。從古至今,文化有著許多種載體,隨著時間的前進而改變著,產生了像是詩、詞、歌、賦等等這些我們能夠熟知的文體,通過這些讓我們感受到了歷史的厚重與真實。

每個時代對於文化都有著自己的特殊載體,比如說唐朝的詩和宋朝的詞,都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倒不是說其他的朝代沒有拿得出手的詩或者詞,只是這個時代就該有著它專屬的符號,在某一時刻達到頂峰。與之相對的文化載體的創造者,也留下了自己的印記。

詞豪辛棄疾立志抗金報國卻懷才不遇

但很多時候,許多人並不是專職創作的文學家。他們往往都還有另一重身份,經歷著俗世的生活,感受著悲喜。也許正是這種親身感受,才能讓他們創作出如此打動人心的作品,宋代中著名的詞人辛棄疾就是其中之一。

從幼時的語文課本上,我們就瞭解了這位著名的詞人,他的詞讀起來大多氣勢磅礴,是豪放派的代表,在文學地位上於蘇軾並稱。而辛棄疾的另一重身份,卻是抗金勇士,這一點在他的詞中也可窺見一二。

詞豪辛棄疾立志抗金報國卻懷才不遇

辛棄疾於公元1140年出生在山東的一個官宦之家,在他出生的時候,山東已經被金掠奪統治已經有長達十幾年的時間。從小就失去父親的辛棄疾依靠著祖父的救濟才能夠長大成人,而他的祖父已經投靠了金,做了金政權中的一名小官。但是,這樣的環境並沒有影響辛棄疾心中的愛國情懷,他一心一意的想要報效自己的祖國,想要恢復中原的光輝。

懷著這種高尚的情懷,辛棄疾一生都在努力的學習,以便提高自己的能力,能夠實現自己的夢想。他的作品能夠流傳下來供後人賞析,也有這個原因。例如他的代表作“稼軒詞”,深刻的反映了各個方面的矛盾、問題,表達出了他的愛國情懷。另外,辛棄疾的書法也值得一提,被後世保存傳閱。除了文學方面,他還苦心建議武術,親自前往戰場殺敵。

詞豪辛棄疾立志抗金報國卻懷才不遇

他的青年時期,完全的在為自己的理想全身心的投入。辛棄疾在自己的家鄉山東創建了一批勢力反對金的統治,在二十一歲的時候帶著自己的隊伍加入了濟南的一支由農民組成的起義軍隊,在隊伍裡負責文職。雖說只是文職,但是對他骨子裡的熱血並沒有任何的影響。在這段作為文職的經歷裡,發生了一段不太好的小插曲。在這隻隊伍中,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有著至高無上的愛國情懷,他們之中也有著心懷剖測的人,懷著不存粹的心去接觸。其中一個名為張安國的官員,為了能夠拿到金給的鉅額賞賜,過上好日子,選擇背叛自己所在的組織,並且殺害了領導者。

詞豪辛棄疾立志抗金報國卻懷才不遇

當時的辛棄疾正在奉命趕去江南辦事,這個消息傳到他耳朵裡的時候,辛棄疾感到十分的生氣。試想一下,當一個人懷著滿腔熱血為了自己的信念奮鬥的時候,突然聽到消息說自己所追隨的領導者不幸被歹人所害,而這個歹人還是自己曾經的同僚,傷心和被背叛的憤怒之後怎麼能夠咽的下這口氣?所以,辛棄疾果斷的帶領了一批精心挑選的人馬,準備好武器之後,趁著夜色向金的領地摸去,迅速將正在和金兵一起飲酒作樂的張安國擒住,騎著馬又消失在了神秘的黑夜裡。

詞豪辛棄疾立志抗金報國卻懷才不遇

抓到叛徒之後的辛棄疾,連忙趕回南宋的領地中,將張安國押送給了朝廷並申請將他斬殺並把人頭掛上城牆示眾以示警醒。從這個時期開始,辛棄疾開始了自己的朝堂之路。公元1162年,宋高宗召見辛棄疾並給他封了官職。但是這並不是他施展實力的開始,他上書的“九議”等等收復統一的奏摺,都沒有被採納,因為高宗並沒有想要去收復被侵略的領地,只是想要守住著一方淨土。再加上辛棄疾並沒有說話的地位,官職之微。

詞豪辛棄疾立志抗金報國卻懷才不遇

公元1162年孝宗即位之後,情況也沒有得到改善。雖說孝宗自己想要收復失去的土地,但是對於先皇的敬仰,使他和宋仍舊對抗金沒有任何動作。辛棄疾和像他一般的同道之人,還是沒有任何施展身手的機會。

辛棄疾自己空有偉大的理想,但至高者的不作為使他大部分的青年時期都報國無門。這些鬱悶與不遇的心情在他的詞作裡都能看得出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