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的究天之問:士大夫之悲之外還有人人之悲

你好,我是減水書生,與您一同品讀歷史、感悟思辨。

為什麼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出自《三國志·魏志·董遇傳》。

董遇所謂讀書百遍,已算苦學。

但或許這僅是底線,甚至得要求你是個聰明人。

有時候,讀書百遍,也不見得能理清頭緒。

所以,還要讀書破萬卷。

“試玉要燒三日滿。”

所以還有更重要的,那就是時間。

每天5個小時,持續十年的專注投入,或可掌握一項技能。

司馬遷的究天之問:士大夫之悲之外還有人人之悲

讀書

把做學問當做技能,那麼就得需要如此:讀書百遍、讀書萬卷、讀書十年。

不說學問和技能,單就作答為何要讀書百遍的問題,可有三點原因:

第一,“道可道,非常道”。

套用哥德爾不完備定理來描述,就是任何一種語言形式系統,都存在一個命題,它在這個語言系統中既不能證明為真、也不能證明為否。

簡言之,即封閉而可數的語言形式系統概括不了開放而不可數的思想世界。

所以,有限的書上文字,其背後還有極為豐富而複雜的深意,所以需要的是意會。

第二,古代語言的模糊性。

非獨古代,即便是現代漢語,模糊性都是一大特色。

我們引以為豪的:一本磚頭厚的英文書籍,用現代漢語翻譯過來可能就是半個磚頭厚,而用古漢語也許就是幾十頁。

簡練是把雙刃劍,有其利也有其弊。

簡練的背後就是模糊,而模糊就需要讀者的費琢磨。

所以,很多書不僅需要一字一句的讀,而且還要反覆讀、讀反覆。

第三,思維是一個系統,讀書的底線是看到聯繫。

系統中,可見的是元素,不可見的是元素之間的聯繫,而更不可見的則是聯繫背後的規律。

內化於心,不僅要讀懂聯繫,而且還要理解聯繫背後的規律。

理解了規律,還會遭遇所羅門悖論,就是想到、知道卻不見得做到。

所以,只能強訓練、強認知,才能突破知易行難,實現理論與實踐的聯接。

而讀書,可以不管規律、不管知行合一,但最底線則是看到聯繫。

要讀一百遍的《伯夷列傳》:司馬遷的究天之問

《伯夷列傳》不到800字,卻堪當列傳之首。

因為這是一篇大文章。

大文章裡有大問題,所以需要費思量、細琢磨。

司馬遷的究天之問:士大夫之悲之外還有人人之悲

伯夷

初讀《伯夷列傳》:也就是太史公司馬遷的滿腹牢騷。

再讀《伯夷列傳》:是司馬遷的善惡感慨、怒天究責。

三讀《伯夷列傳》:會發現太史公司馬遷的究天之問。

巖穴之士,趨舍有時,若此類名湮滅而不稱,悲夫。

春秋以降、戰國以後,就沒有釣魚的姜太翁了嗎?

那麼為何不見周文王“載與俱歸,立為師”?

有姜太公,而且還有很多,就是那些所謂的“巖穴之士”。

但他們沒有成為“王師”,而僅是釣魚終老、“堙沒而不稱”。

悲夫!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難道天道不再了嗎?

閭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雲之士,惡能施於後世哉!

看破紅塵的巖穴之士,不爭功名、不貪利祿。

他們都是“釣於濮水”的莊子。

司馬遷的究天之問:士大夫之悲之外還有人人之悲

莊子 來源網絡

寧可“曳尾於塗中”,也不願“死為留骨而貴”。

但是,那些砥行立名的閭巷之人呢?

有伯夷的仁潔、有顏回的好學,也有孔子的不恥為執鞭之士,但他們立名了嗎?立功了嗎?立言了嗎?

“非附青雲之士,惡能施於後世哉”,沒有青雲之士的提攜,他們也只是“悲夫”的“堙沒而不稱”。

於是,司馬遷不得不究天一問:

餘甚惑焉,倘所謂天道,是邪非邪?

“餘甚惑焉”,究天人之際的司馬遷也不能理解了;通古今之變的太史公也只能問天感慨了。

究天而問的大問題:

有德的“巖穴之士”為何名不稱?

有才的“閭巷之人”為何功不就?

還有多少才德兼備的人堙沒於巖穴、困守於閭巷,他們為何不能建功稱名?

問了千年的大問題:該當如何作答

非獨司馬遷會有這樣的究天之問。

在司馬遷之前,賈誼也問過:

誼即以謫居長沙,長沙卑溼,誼自傷悼,以為壽不得長,乃為賦以自廣也。 

賈誼以鵩鳥作答,歸之於老莊,以求自我解脫。

司馬遷的究天之問:士大夫之悲之外還有人人之悲

賈誼

但是,真得解脫了嗎?

鵩鳥之詞越是超然,賈誼則越是淒涼。

鵩鳥之語越是灑脫,賈誼則越是執拗。

鵩鳥之答越是自洽,賈誼則越是困惑。

這個大問題,賈誼也疑惑者。

在司馬遷之後,唐人王勃也問過:

時運不齊,命途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屈賈誼於長沙,非無聖主;竄梁鴻於海曲,豈乏明時?

王勃的作答,歸之“君子見機,達人知命”。

司馬遷的究天之問:士大夫之悲之外還有人人之悲

王勃的《滕王閣序》

所以,他要做生活的強者、要做大勢的弄潮兒,於是就要: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

年齡和困頓不是藉口,擋不住他王勃王子安的丈夫雄心和青雲之志。

所以,王勃會向前看,他相信希望。

但是,希望沒能成真,王勃在24歲的時候就死了。

那些不稱名、不立功的偉丈夫,雖有才華,但卻沒機會留下信息。

所以,或苦或問,誰又能知道、誰又能在乎?

明代的李贄和徐渭,算是兩位稱名但不盛於當世的偉丈夫。

他們沒有明問於天,但所作所為,卻在怒責於天。

壯士不忘在溝壑,烈士不忘喪其元。

所以,李贄李宏甫,言死明志、以死爭天。

他說:今年不死,明年不死,年年等死,等不出死,反等出禍。

他在獄中割喉而死、自我了斷了。

徐渭徐文長,潔如伯夷、學勝顏回,文能立言而武能定邊。

然而,抑鬱不得志,要麼佯狂自居、要麼頻頻就死。

人謂渭文士,且操潔,可無死。不知古文士以人幕操潔而死者眾矣,乃渭則自死,孰與人死之。

李贄和徐渭或許是幸運的,雖然未展才華,但畢竟稱名。

所以,他們能以自己的言行來響應太史公的究天之問,並以不軌於世、棄生就死來作答這個大問題。

人才總是盈餘的:英雄需要時勢、成功需要機會

大英雄、偉丈夫,好像韭菜一樣。

他們總是一茬一茬地出,很少孤獨著來、孤獨著走。

春秋戰國,有數不盡的文臣武將。

每一個都有經天緯地的才華、都有安邦定國的武功。

司馬遷的究天之問:士大夫之悲之外還有人人之悲

老子畫像

秦漢之交,秦帝國有一眾朝堂精英,劉邦有一眾沛豐精英,而項羽也有他的項氏集團。

謀臣都是淵深非常,而武將則是彪悍得逆天。

漢武帝征伐匈奴,大漢朝堂聚集了一眾強臣幹吏,大漢邊地則是一眾悍將強兵。

理政的,都有才華;打仗的,都有武功。

三國之世,就更是厲害。魏蜀吳不僅都是雄主鼎立,而且是三撥精英在鬥智鬥勇、攻佔殺伐。

司馬遷的究天之問:士大夫之悲之外還有人人之悲

關羽

你很聰明,你很刻苦,所以你能夠出人頭地,於是便能盡展才華、格局世事。

但是,有沒有同你一樣聰明、一樣刻苦,甚至比你聰明、比你刻苦的人,只不過是因為運氣不好,所以堙沒無聞於陋巷之中呢?

這樣的人肯定有,而且他們要遠遠要多於那些出人頭地、功名盡顯的人。

所以,時勢造英雄。

英雄不是沒有,而是少了造就他們時勢。

所以,一旦時勢形成,那些堙沒無聞的英雄就會魚貫而出。

既往歷史的時勢,大多就是劇烈非常的變動,也就是亂世。

禮不崩、樂不壞,也就沒有那麼多戰國英雄。

那些英雄便是多餘的人,他們和平常人一樣。

秦末無硝煙,劉邦仍舊亭長、蕭何仍舊縣吏、樊噲只能屠狗。

一眾沛豐精英,皆是市井之人。

武帝之時、三國之世,也是如此。

沒有大趨勢,還有小趨勢,沒有小趨勢,或許還有小運氣。

所以,天下平靜,也還是有機會的。

對於個人英雄而言,小趨勢小運氣,雖然小雖然少,但是隻要抓住,他們就會獲得可以想見的成功。

但是,相比盈餘的人才,小趨勢小運氣,也是難得的,所以成功既是偶然也是運氣。

認知盈餘:作答司馬公的究天之問

於是,我們是不是可以這樣作答司馬公的究天之問:

人才總是盈餘的,非獨趨舍有時的巖穴之士、非獨砥行立名的閭巷之人,還有廟堂之上的謙謙君子、還有貴胄之家的翩翩少年。

他們都是人才、都是偉丈夫,都有做英雄的潛質。

但是,他們都在等待著時勢和機會。

只不過近水樓臺先得月,廟堂之上的、貴胄之家的,能夠佔得先機。而巖穴之士、閭巷之人,得要後者居上。

孔夫子說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聖人也需要時勢和機會。

司馬遷的究天之問:士大夫之悲之外還有人人之悲

孔子

伯夷之眾、賈誼之類,以及徐渭、李贄之屬,他們太過挫折、太過卑小,所以比之顯名、比之偉岸,兩相對比則更為強烈,所以更為“悲夫”。

而那些登不上史家列傳的芸芸眾生,與他們相比,則更是悲夫。

伯夷等人是幸運的。按司馬公所言,是因為附於青雲之士。但無論如何,他們還是令後人唏噓一“悲夫”。卻有太多的人,他們連為人一悲都不可得。

之所以人才總是盈餘的,是因為大眾的認知盈餘和每個人的認知盈餘。

《認知盈餘》的作者克萊•舍基舉過一個例子:

美國人一年花在看電視上的時間大約2000億個小時,而這幾乎是2000個維基百科項目一年所需要的時間。如果我們將每個人的自由時間看成一個集合體,一種認知盈餘,那麼,這種盈餘會有多大?

司馬遷的究天之問:士大夫之悲之外還有人人之悲

克萊•舍基 來源網絡

人民群眾才是歷史的創造者。因為人民群眾的認知盈餘是極大的。

最厲害的英雄,是能夠利用大眾認知盈餘的人。而一般的英雄是能夠利用自身認知盈餘的。

為什麼大眾的認知盈餘是如此巨大?

因為每個人的認知盈餘也是巨大的。

每個人都有一個開放且不可數的思想世界。這是一個龐大到難以想象的系統。

所以,很極端一點兒的說:每個人都有當英雄的潛質。

非獨伯夷之屬、非獨賈誼之類,也非獨秦始皇的廟堂精英、非獨漢高祖的沛豐精英,人人皆是英雄。

司馬遷的究天之問:士大夫之悲之外還有人人之悲

司馬遷

司馬遷之悲,悲的是伯夷、悲的是士大夫。

但現在看來,司馬遷的士大夫之悲和究天之問,格局還是小了。

士大夫之悲外,還有眾人之悲;士大夫之問外,還有人人之問。

與世界和平相處:懷揣希望、達觀視事、經營好自己的小世界

這時候,我們不禁要問:

具體到每個人,要不要執拗於眾人之悲,要不要抑鬱於人人之問?

我們不可能每天悲慼於自己不能當英雄,儘管我們能;也不能每天都抑鬱與天不與時,儘管我們渴望機會。

士大夫們沒探究問題的原因,但是,他們卻給了應對的作答。

孔子和王勃是積極的進取:知不可為而為之,但有機會我就要抓住。

賈誼借鵩鳥之答也給了答案,儘管他自己都不甘於鵩鳥之答。但出於世的態度,我們還是可以有限度的借鑑。

孔子、賈子以及王勃的態度是可取,而徐渭和李贄則太過極端,所以不可取。

單一技能和單一的工具,不足以應對複雜的世界。

司馬遷的究天之問:士大夫之悲之外還有人人之悲

複雜

所以,準備一個武器庫或一個工具系統,是有意義的。

於是,綜合孔子、賈子以及王勃等人等人處世態度,可以這樣去應對眾人之悲和人人之問:

懷揣希望、達觀視事、經營好自己的小世界。

懷揣希望。

因為大多數人都有認知盈餘、都可能是盈餘的人才、都擁有成功的潛質。

你是這那個大多數人。

所以,你應該要有希望。

達觀視事。

一是不要怨天。

成功是少數、稱名是偶然,既然相信自己是大多數,就不必糾結於小概率事件。

二是不需嫉妒。

動不動就出個網紅,不是阿貓阿狗都能成功,而是因為他們都有作為英雄的潛質,剛好抓住了機會。

要經營好自己的小世界。

生活是具體的,那些所謂的大意義,可能跟你一點關係都沒有。

司馬遷的究天之問:士大夫之悲之外還有人人之悲

金字塔

大公司的企業文化再好,你還是得具體在辦公室裡工作。

這個辦公室的氛圍很好,你就會很好。

同理,社會大環境是殘酷是野蠻,對於小世界中的你,它都不重要。

家庭很和睦、同事很可靠、朋友很交心,在這些小圈子和小世界裡你很重要,你就是重要人物。

與世界和平相處,“他日趨庭,叨陪鯉對;今茲捧袂,喜託龍門”,不也是很好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