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潮】共產國際駐中國機構沿革溯往-昔年國際舞臺上強力機構

根據現有資料可知,中共從籌劃到成立,以及的開展工作的很長一段時期裡,一直是作為共產國際下屬的一個支部存在,接受其工作方針、策略的指導。那麼共產國際究竟是通過什麼機構來指導中國革命的呢?

共產國際東亞書記處

共產國際對各國共產黨實行高度集中的領導體制。1920年5月,為在東亞(中國、朝鮮和日本)直接進行活動,“領導業已展開的工作”,在上海成立了“臨時的集體中心機構”:共產國際東亞書記處。設有中國科、朝鮮科和日本科。中國科的主要工作是:通過在學生組織中以及在中國沿海工業地區的工人組織中成立共產主義基層組織;在中國軍隊中開展共產主義宣傳;對中國工會建設施加影響;在中國組織出版工作。該處於1920年8月自行解散。

【紅潮】共產國際駐中國機構沿革溯往-昔年國際舞臺上強力機構

維經斯基

​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遠東書記處

為了便於開展工作和不受遠東共和國政府的干預,1921年1月共產國際執委會決定,在設立於伊爾庫茨克的俄共(布)中央西伯利亞局東方民族處基礎上,成立“機動的和臨時性的機構:共產國際遠東書記處” 它的任務是:向共產國際彙報遠東各國工人運動和革命運動的現狀及性質,向這些國家的工人和革命組織介紹共產國際的方針、任務以及共產國際對於殖民地國家民族革命運動的綱領和策略;幫助這些國家的工人和廣大的勞動群眾戰勝殖民統治。該處於1922年2月被取消。

【紅潮】共產國際駐中國機構沿革溯往-昔年國際舞臺上強力機構

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東方部

從1922年1月起,共產國際執委會遠東書記處領導人處於待分配狀態,只有舒米亞茨基、維經斯基幾個人奉命去莫斯科參加遠東各國共產黨及民族革命團體第一次代表大會。原共產國際遠東書記處中國科的工作人員,由於群龍無首和缺少經費不得不中止工作。

遠東各國共產黨及民族革命團體第一次代表大會結束後,共產國際代表利金來到上海,但到1922年6月也不得不中止工作。東方工作的領導中心從伊爾庫茨克轉到莫斯科和共產國際執委會以後,實際上在共產國際四大以前沒有固定的組織機構。

1922年12月共產國際四大後,共產國際執委會決定成立東方部,薩法羅夫、拉荻克、拉斯科爾尼科夫等先後任東方部主任,維經斯基任副主任。東方部又被分成3個部分,即近東部、中東部和遠東部。 1922年12月成立,該部的工作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編輯《遠東通訊》,按名單寄給各國黨的最高領導人;二是成立外文圖書出版社,建立編輯室,出版科教刊物,開辦“共產黨人馬克思主義者圖書室”。

1926年3月,該部被改組為近東(地區)書記處和遠東(地區)書記處。

【紅潮】共產國際駐中國機構沿革溯往-昔年國際舞臺上強力機構

1922年共產國際四大(前排左一為陳獨秀,後排左一(半個臉)為劉仁靜,左二瞿秋白)

​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遠東(地區)書記處

1926年3月24日,共產國際執委會主席團作出改組共產國際機構的決定,把所屬各支部所在國家按地理位置劃分為11個地區,每個地區設立一個書記處,由共產國際派一位主管書記和該地區支部的代表組成,故稱為“地區書記處”。“這些地區書記處都是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書記處的機構,在它的領導和監督下開展工作。每個書記處有責任系統地研究和分析該地區的國情和共產黨的情況,為共產國際所有執行機關準備問題,執行這些機關的決議,並且監督共產國際所屬各支部執行這些決議的情況”。實際上,每個地區書記處等同於共產國際書記處的一個分部。

這樣,共產國際執委會東方部被撤銷,取而代之成立兩個書記處,即近東(地區)書記處和遠東(地區)書記處。維經斯基被指定負責遠東書記處的工作。書記處的領導成員有:維經斯基、別達赫特、謝馬溫、蔡和森等。 4月9日,遠東書記處舉行第一次會議,建議共產國際應當加強在中國的領導工作,並提出“儘快成立遠東局”,以加強這種領導。1927年該處被撤銷。

【紅潮】共產國際駐中國機構沿革溯往-昔年國際舞臺上強力機構

中國革命偉大先驅蔡和森

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遠東局(第一次)

為了加強共產國際在中國的影響,共產國際執委會遠東書記處1926年4月27日決定,緊急成立共產國際執委會遠東局(設在上海)。4月29日,聯共(布)中央政治局會議決定:“批准遠東局以下組成人員在華工作:維經斯基(主席)、拉菲斯、格列爾、福京和中朝日三國共產黨代表同志。”

共產國際執委會遠東局應當隸屬於遠東書記處,但事實上,遠東局及其俄國代表團的最高領導機構,通常不是遠東書記處,而是聯共(布)駐共產國際執委會代表團、共產國際執委會小委員會,還有聯共(布)中央政治局中國委員會。

1927年4月9日解散。

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東方(地區)書記處

1927年底成立。 1928年6月12日,共產國際執委會小委員會會議決定,建立共產國際執委會東方書記處常設中國委員會。11月12日,米夫在中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指明,該委員會的任務是:“預先仔細研究與中國工作有關的材料,以便於共產國際對中國共產黨進行經常性的、定期的和系統的指導。”有關中國的一些問題也在中國委員會上討論決定。該處的工作到1935年七八月結束。

【紅潮】共產國際駐中國機構沿革溯往-昔年國際舞臺上強力機構

東方書記處軍事委員會主席別爾津(蘇聯格魯烏領導人)

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遠東局(第二次)

從1928年春到1929年春,幾乎有一年的時間,共產國際執委會沒有向中共中央委員會派駐正式代表。共產國際執委會國際聯絡部駐上海的代表阿爾佈列赫特,以及太平洋工會書記處書記兼紅色工會國際代表喬治·哈迪實際擔當這一角色。1929年初,共產國際執委會向聯共(布)中央領導機構彙報了已選定的共產國際代表人選,隨後決定在上海建立共產國際執委會遠東局。

該局包括共產國際駐中共中央委員會代表(代表團),以及紅色工會國際和青年共產國際代表。遠東局在與中國共產黨、工會和共青團保持聯繫的同時,也關注朝鮮、日本、印度支那和菲律賓共產黨的問題。

1929年3月,上海遠東局開始工作,成員有:雷利斯基(領導人)、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駐中共中央代表團代表埃斯勒、紅色工會國際代表喬治·哈迪、青年共產國際代表馬西。

1934年10月解散。

1935年共產國際第七次代表大會召開後,共產國際執委會各地區書記處取消,直到1943年共產國際解散,共產國際執委會沒有再專門設立領導東方和中國革命的組織機構,也沒有再向中國派常駐代表。此間,由於各國共產黨的抵制,共產國際高度集中的領導體制逐漸鬆動,各國黨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獨立發展的機會。

另外還有:

赤色職工國際

由各國革命工會參加的工會國際聯合組織。1921年7月3日至19日,在莫斯科召開了革命工會第一次代表大會,正式宣告赤色職工國際的成立。

【紅潮】共產國際駐中國機構沿革溯往-昔年國際舞臺上強力機構

林育英,中國總工會駐赤色職工國際代表

蘇聯工會工作才羅佐夫斯基當選總書記。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華全國總工會參加了該組織,1938年2月,赤色職工國際宣佈解散。

青年共產國際

青年共產國際是第三國際(共產國際)領導下的各國革命青年的國際聯合組織。 1919年11月26日成立於柏林。自第二國際破產後,列寧領導下的俄國布爾什維克黨,對第二國際的修正主義者進行了一系列的鬥爭。

1943年,隨著共產國際的解散,青年共產國際也宣告解散。

附記:共產國際、聯共(布)與中共之間的組織關係

共產國際、聯共(布)和中共三者之間的組織關係,是在違背正常黨派關係和民主集中制原則的情況下形成的特殊關係。

共產國際與聯共(布)的關係

共產國際章程規定,共產國際是一個世界性政黨,各國共產黨是它的支部。然而,這個規定對聯共(布)卻是個例外,聯共(布)實際上是共產國際的領導者。這主要體現在:共產國際的領導人是聯共(布) 中央領導成員,他們的任免也由聯共(布)中央決定;共產國際對中國革命的決策受聯共(布)的支配和影響;聯共(布)中央政治局可以直接派遣和指揮共產國際的駐華代表。

聯共(布)與中共的關係

聯共(布)與中國共產黨的關係不是平等的兩黨關係,而是領導與被領導的關係。聯共(布)中央政治局對中共中央的指導,主要採取以下兩種方式:一是直接向中共中央發佈指示;二是通過莫斯科駐華代表(包括蘇聯代表和共產國際代表)指導中共中央工作。聯共(布)給駐華代表以充分的權力,使其“越俎代庖”,通過非正常工作程序直接決定與中國共產黨有關的事務。

共產國際與中共的關係

在中共幼年時期,共產國際及其駐華代表在中共中央的一些重大決策中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共產國際對中共實行的是集權制的領導,共產國際駐華代表對中共中央實行的是干涉式、密集式的指導,共產國際代表在中共黨內貫徹莫斯科的方針和政策是不遺餘力的。

【紅潮】共產國際駐中國機構沿革溯往-昔年國際舞臺上強力機構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