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了孩子才明白,婆婆真的不是妈

“婆婆永远不是妈”

每次提到这个话题

多少有点破坏婆媳关系的感觉...


这篇推文的灵感,是源于最近看的一档综艺节目《妻子的浪漫旅行2》。

在5位明星妻子的旅途中,她们纷纷提到了自己生孩子的场景。

其中,关于包贝尔的妻子生孩子的一幕引起了热议:

在包文婧生完孩子后,允许家人入内探视时,门打开的一瞬间,婆婆和妈妈的反应大不相同。

包文婧妈妈跑进去的时候是哭着的↓

生了孩子才明白,婆婆真的不是妈

而婆婆跑进去的时候则是笑着的↓

生了孩子才明白,婆婆真的不是妈

这一幕让包贝尔很有感触,也无法忘记,他说两位妈妈其实都是开心喜悦的,但那个情感很复杂。

我们相信在那个当下,妈妈的眼泪和婆婆的笑容都是对新生命降临的喜悦。

但在包文婧经历了十几个小时痛苦的分娩过程后,婆婆更多是关注新生命的到来,而亲妈首先是心疼自己的女儿。

生了孩子才明白,婆婆真的不是妈

婆媳关系作为几千年来一直无法破解的神秘家庭难题之一,每天都在拷问着一个个平常家庭的和谐感。

网上随便搜搜,全是媳妇叫苦连天的吐槽。

要是婆婆们也会上网,估计就是两方的激烈battle了。

难道婆媳注定就是天敌?说到底还是没认清一点:婆婆不是妈。

婆婆为什么不是妈,生了孩子就明白了

上文提到的包文婧和婆婆,在其他节目里可以看到,相处过程整体还是很融洽的,包贝尔妈妈并不是那种只顾儿子和孙子,不体谅儿媳妇的婆婆。

生了孩子才明白,婆婆真的不是妈

图为婆婆提醒包贝尔给包文婧送礼物

然而,就算是这样善解人意的好婆婆,在产房门口的时刻,她和包文婧的妈妈还是有了截然不同的表现。

其实包贝尔家产房门前这一幕并不是孤例,令人叹息的是,这样的情形在生活中比比皆是:

在产房门口绝大部分婆家人都会围着新生儿打转而娘家人,尤其是产妇的妈妈都会焦急地等待自己的女儿

我们曾在产房门口蹲了8个小时

采访过一些产妇的妈妈:为什么不去看小外孙?

有一个回答令人印象深刻:“这个小宝宝已经有很多人去看他,可我的孩子还在产房里。”

生了孩子才明白,婆婆真的不是妈

每每看到这一幕,难免有点心酸:生过孩子就明白,婆婆真的不是妈,这和婆媳关系好坏无关。

读者椰子就曾给我们说过她的故事。

椰子和老公大学毕业后意外怀孕,只好急匆匆地结婚。但是刚出来工作的两个人并没有什么钱,是彻彻底底的裸婚,而且由于妈妈并不太同意这门婚事,因此别说给首付买个房,差点连结婚当天都没出席。如果说唯一值得安慰的,就是婆家对椰子还算不错。可是等孩子出生后一切都不一样了。小两口的条件请不起月嫂,椰子娘家也在外地,因此坐月子的时候全指望婆婆照顾。可是婆婆做饭,只看能不能下奶,奶水够不够,从来不考虑产妇想吃什么。半夜宝宝哭了,婆婆也不会去哄,只会抱怨是不是没把孩子喂饱。椰子的妈妈在月子中旬请假来了一趟,看到椰子体重直线往下掉,二话不说马上请了一个月嫂。椰子说,如果没有这个月嫂,估计她真心要崩溃了。产假结束后,老公一个人的工资实在独木难支,椰子就想让婆婆帮忙照顾宝宝,自己赶紧重新工作。结果原本已经答应的婆婆,在椰子准备上班的时候,以要带其他孙子为理由,突然反悔了。椰子只好过起了家庭工作两边奔忙的日子。最后还是那个差点连婚礼都不肯参加的亲妈,悄悄辞了职来给椰子带娃。
生了孩子才明白,婆婆真的不是妈
椰子感慨:果然,婆婆是婆婆,亲妈是亲妈。婆婆不帮我带娃,其实我是可以接受的,毕竟这不是婆婆的责任,突然变卦我只能认为她不厚道。但在关键时刻,亲妈永远是最爱你,也是最能为你付出的人。

都说,怀一次孕,生一次孩子,就能看清楚很多事情,尤其产房内外发生的种种小事,都能直透人心。

就连以美味见长的《舌尖上的中国》,都曾有这样的画面:

相处和睦的两家老人照顾刚刚生产完的产妇,同样是满怀关心的做菜,婆家做的是木瓜炖鲫鱼,想为孙子丰富奶水;而娘家做的是鱼腥草炖鸡,想让女儿好好恢复身体。
生了孩子才明白,婆婆真的不是妈
生了孩子才明白,婆婆真的不是妈
站在婆婆的立场上,更多考虑的是儿子、孙子,而亲妈则是从女儿的角度着想。这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本能,没有对错之分。

想要婆婆对自己像亲妈一样好?醒醒吧!

妈是妈,婆是婆,不是婆婆不好,只是终究不是妈。

中国式婆媳的最大问题:太期待把彼此当母女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人都喜欢把婆媳关系和母女关系相比,不仅儿媳妇要改口称呼婆婆为妈妈,还要懂得侍奉公婆,这才是孝顺。

因此,自从结婚那天起,身边的很多人都会灌输一个概念:要把婆婆当亲妈看,婆婆自然也会把你当成亲闺女。

但是,妈妈和婆婆真的可以相比吗?

妈妈,是那个怀胎十月生下我们,再含辛茹苦地把我们抚养长大的血脉至亲。从小到大,是她照顾我们,是她保护我们,哪怕是我们的任性和无理取闹,她都能无条件地原谅我们。婆婆呢?
婆婆是老公的母亲,于我们而言,是一个完全陌生的人。没有血缘关系,没有二三十年的相处和呵护,更别论什么包容与关爱。一句无心的话,甚至会引发一场战争。

扪心自问,两个完全陌生的人,因为老公/儿子才走到同一个屋檐下,要求这两个人亲如母女,谁能做到?

生了孩子才明白,婆婆真的不是妈

用亲妈的标准衡量婆婆,理所当然认为她应该像妈妈一样无条件地爱自己,无条件地帮忙,还要包容自己的小脾气;

用亲闺女的标准衡量媳妇儿,理所当然认为她就该乖乖听话,孝顺公婆,出得厅堂还要下得厨房。

一旦双方没有达标,就会在心里产生一个疙瘩:我已经做得这么好了,为什么她还要这样对我?

这样的问题,说到底,不过是太期待把彼此当母女。

婆婆和媳妇之间是没有血缘这个纽带的,更没有婚姻关系, 她们之间全靠一个共同爱着的男人来联系,这样的关系,与其强往母女感情上面扭,不如说更像同志般的革命感情,婆媳关系是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共同合作,让整个家庭更加稳定和幸福。

看清中国式的婆媳“母女情骗局”,摆对自己的定位和期望,家庭幸福感才会高。

边界感,是良好婆媳关系的关键

事实上,我们一边在追求边界感,另一边却要求婆媳之间“去边界”。

手机电脑要设置密码;抽屉房门要锁起来;必须有自己的私人时间;连手机都有防窥屏膜......

无论是和朋友、同事、甚至父母相处,大家都在追求边界感。

但是,偏偏却要婆媳之间完全“透明化”?这难道不是自相矛盾?

良好的婆媳关系,必须有清晰的边界感,有了边界感才懂得互相尊重。

朋友小岚有一个让人羡慕的模范家庭,爱她的老公,可爱软萌的儿子,最重要的是有一个好相处的婆婆。在一段时间里,大家都认为小岚和她婆婆就是现实版的“情同母女”最好的写照。直到有一次,小岚说出了一个令大家大为震惊的事实。事实上,并没有什么情同母女的婆媳关系,有的只是两个人亲中有疏的相处模式。小岚说,想要和婆婆相处好,首先要摆正两个人的关系。不要拿婆婆当敌人,也不要把婆婆当亲妈,拿婆婆当做一个尊敬的长辈来对待,该尊敬的尊敬,该爱护的时候爱护,保留一点疏远和客气。• 逢年过节了,给婆婆带上一份礼物去看望她;• 婆婆身体不适,及时和老公去关心;• 家里有涉及全家的大项开支,一定和婆婆商量报备(哪怕最后还是按照自己的心意去做);划定了这样亲中有疏的边界,小岚的婆婆也渐渐习惯了这样的相处模式,和小岚相互尊重。得知这个真相,把一众朋友都吓住了。毕竟从旁人的角度看来,小岚和婆婆的相处可不是这样“假惺惺”的。小岚说:“这样说出来可能大家都认为我们太没有人情味了。但恰恰是这样的相处模式,让我和婆婆之间的相处更融洽了。因为只有把握了这个度,两个人才懂得相互尊重、相互体谅。”

回过头想想,最好的婆媳状态,不正是这样的吗?

“婆婆不是妈”,不是指责,不是怨恨,更不是毒鸡汤。

毕竟血缘关系和生长经历客观决定:婆婆本来就不是亲妈,所以别总拿婆婆和亲妈比较。与其沉迷在婆媳厚黑学的博弈当中,不如及早认清真相,学会相互尊重和理解,以后的每一天,都会幸福一点。


如果您也有想和我们分享的故事,请关注我们,一起认真当妈,抱团取暖,LOVE&PEACE~

审校:子猫

排版:柠乐

想要了解更多孕育知识,请关注“孕e家”“娘娘有喜了”。

智能到家,孕期无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