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档案111——副栉龙

恐龙档案111——副栉龙

名称:副栉龙( Parasaurolophus)

年代:白垩纪晚期

地点:北美洲(加拿大阿尔伯塔省、美国新墨西哥州和犹他州)

大小:长10米

食性:植物

与栉龙一样副栉龙的鼻子也短于其他鸭嘴龙科恐龙,头顶长有一个后指的角状冠脊。但二者的共同之处仅限于此,因为属于赖氏龙亚科的副栉龙的冠脊不同于其鸭嘴龙亚科近亲,它不是实心的,而是像一个中空的管道,长度是栉龙的数倍。事实上,这个冠脊长度可达1.8米其内部结构与盔龙类似,一对鼻腔从鼻子向上直达冠脊顶端接着又回环到鼻子中。

另一个冠脊较短、鼻腔曲度更大的头骨起初被看作副栉龙单独品种,后来人们认为它属于长冠脊品种的雌性恐龙,根据性别具有大小不同的冠脊。

副栉龙的独特之处在于肩后的背部有一凹陷,当它的脖子自然呈S形时,其冠脊的尖部正好在凹陷处与背部相接。有些古生物学家认为当他们从密集的林下植物中奔跑时,此冠脊恰好放进凹陷中,像导向板一样把低悬的树枝扫上去,使其远离躯干。现代鹤鸵的头冠通常就以同样的方式用于开路。

副栉龙的尾巴也十分特殊,纵向特别高。这使得有些研究者认为它的尾巴可能颜色鲜亮,且可能在求爱的过程中用作信号装置,也可能在它们交配时或在穿过森林时帮助群体积聚到一起。除此之外,还有人认为其头后长有皮褶,松松地连接着颈部和冠脊。这一皮褶也可能颜色鲜亮,起到同样的展示作用。

如果中空的冠脊确实是声音共振器官,那么副栉龙的长冠脊发出的声音,会与盔龙那高耸的半圆形冠脊发出的声音不同。事实上,赖氏龙亚科的头饰大小和形状差别如此之大,很可能不同的品种有着相当不同的叫声。

白垩纪晚期北美洲的森林必然回响着各种声音—有冠脊中空的鸭嘴龙亚科发出的隆隆雾号声,也有冠脊为实心的邻居用鼻囊发出的吹喇叭声。

副栉龙的骨骼巨大,尤其是肩部、臀部和前腿。前肢坚实壮硕的肌肉说明副栉龙大幅度使用前肢行走。其臀部区域也长有扩大的髋骨可供增多的肌肉附着,同时提供后肢站立所需的力量。

这些鸭嘴龙科源自白垩纪中期,广泛分布于北部大陆而南部大陆少有发现。它们在白垩纪晚期时品种极为丰富,演化迅速,虽说某些类群发生了转变,不过从恐龙整体而言该科也是白垩纪末期物种大灭绝的主要受害者之一。

恐龙档案111——副栉龙

副栉龙头部复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