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解釋《道德經》中“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永恆的珍珠紅


(48)怎樣理解“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這句話?

這句話出自《道德經》第四十八章。全文如下: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與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譯文(大意):

追求學問,私慾和妄念就會一天天地增多。修道,私慾和妄念則會一天天地減少,減少了再減少,少之又少,就會達到無為的境界。無為而無不為,就是要尊重、順應自然,不干涉、主宰天地萬物的運行。治理天下要無事可為,如果有事可為,就談不上能治理天下。

簡要解讀:

有人把“為學日益”解釋為是作學問,求知識,知識一比一天增加。其實這句話並不是這個意思。其意是說,作學問(為學),學的越多,私慾和妄念就會越多,離“道”的要求就會越遠。這樣解釋,是與老子“絕學,無尤”、“絕聖棄智”的思想相一致的。

老子認為,學問越多,私慾妄念就會越多,而修“道”,就會使私慾妄念減少,修“道”越深,私慾妄念減少的就越多,減到少而又少的程度,就會達到清靜無為的至高境界。達到了清靜無為的至高境界,就會順應天地萬物自然發展的規律,而不去幹涉或主宰天地萬物。所以,治理天下就要無事可作,恪守清靜無為。如果政令頻發,碌碌多為,干擾人民的生活,就不能治理好天下。


布衣閒人10


《道德經》來源於5184000這個數字,如果不知道這個數字的來源,對《道德經》的所有解釋全部是廢話!!!可能有的人說見仁見智,這也是廢話!千條萬條,真理只有一條。《道德經》是真理問題,現在有幾百種解釋,如果這些解釋都是對的,那麼,《道德經》以個人的是意志為轉移,張三說它是什麼,它就是什麼,李四說它是什麼,它就是什麼,這還算經典嗎? 5184000這個數字是中華文化的根,因此,所有的中華文化都是從這個數字發展而來。如果不懂這個數字,不要說讀懂《道德經》,就是象:中華、中醫、中庸、止、道、孝、德這些字都無法讀懂。孔子說,對於傳統文化來說,不知道中字的造字法和會意的老子學院院長、老子研究院院、長孔子研究院長、孔子學院院長、國學院院長等最多算個半文肓。這是老夫從好的方面講。如果按照孔子的本義,他說這些人是文化小人或騙子!


生命解碼之易學堂


很多人在研究《道德經》時,把《道德經》當成哲學,或者當成治國平天下的書。這真是一個大錯特錯的事情。這種錯誤延續了兩千多年,誤導了很多人。直到今天,所謂的“專家”,由於自己沒有搞懂,仍然在誤導,或者說禍害學人。

事實上,《道德經》就是一部修道的指導書,在真正的修道者眼中,它白話的不能再白話了。

在這裡,我所說的“真正的修道者”指的是那些真正認識“道”,且心領神會,並真正實踐的人,換句話說,就是真正開悟的人。

所以,不是修道者,不可能理解《道德經》;反過來說,真正的修道人,一看便知,非常明瞭,就像一個和藹的老人講著人人皆知的道理一樣。

好吧,那就簡單解釋一下這句話吧!

所謂“為學日益”就是告訴我們,如果是在世間掌握知識、研究學問,當然是學習的越多越好,也可以理解為讀的書越多越有益,這是治學的道理。

但是,如果是修道,那就不一樣了,那就要“放下”,放下什麼呢?放下你的所有知見,放下的越多越好。當然,對於一些初入道的人,一下不能全部放下,那就每天放下一些,直到無為。這裡的這個“無為”,可以理解為當下“無念”。但是,這個“無念”不是什麼都不知道,如果是什麼都不知道,那就和白痴沒有什麼分別了。這個“無念”是:雖然知道,但不起心動念,也可以理解為“沒有分別”,如果這樣練下去,那就逍遙自在、“無為而無不為”了。

這一段話,是修行的真諦,如果說,道家有什麼不傳之秘的話,那麼,這句話就是無上的法寶。也就是說,如果是修道人,把這句話理解了,你也就不需要什麼師父了。因為,這句話已經把修煉的所謂秘密全部講完了。

修道和世間學問不一樣,世間學問是加法,修道是減法。減什麼,在哪裡減?在心上減。因為,道法是心法,離開“心”字,那就驢頭不對馬嘴了。

本人著有一書,名為《道德經真實義》。但現在未出版,也不想出版,只是遇到有緣人講一講而已。為什麼呢?因為和前人的解釋不一樣,即使出版,若是修道人當下就可以理解;如果不是修道人,磨破嘴皮也無用,所以,只交代“有緣人”

說到這裡,可能會有人認為是故弄玄虛,那就大錯特錯了,對於一個修道人,《道德經》如此白話,如此直白,如此易懂,還需要什麼故弄玄虛嗎?

《道德經》是一部修煉道法的指導書,而且非常具體。老子悲心可鑑、憐憫眾生、苦口婆心,本來一句話可以講完的,卻洋洋灑灑五千言,讓真正讀懂的人感慨萬千啊!

頂禮老子!願天下人,當下開悟、修道成道、解脫輪迴。

本人懷著一顆敬畏、感恩的心寫下這些,不敢有絲毫失誤。因為,錯誤的解釋,將貽誤後人,那就是大大的妄語、大大的罪過了。願有緣讀到的人珍重。


萬休禪師論實修


在春秋戰國時期,儒家和道家其實就像是一對冤家,對各自的思想很不感冒。這源於這兩派思想的價值觀的不同。儒家思想強調的是加法。認為人總是要向上向善向好,從道德修養上來說,要每天修養道德提升道德水平,從個人的價值來說,最好是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做高官,得厚祿,在社會的舞臺上實現人生價值。用宋代著名哲學家張載的話說,就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萬世開太平。在學問上,講究日積月累的學習,以提高自己。你看儒家大師荀子的書,通篇都是提倡學習的,因為他認為,只有學習才能遏制人性之惡。所以,儒家的人生是加法,越努力越好,努力的人生才是有價值的人生。

道家思想就完全不同。道家思想認為,人活在這個世界上,本來是清靜無為的,而社會的發展、階層的變化、慾望的增加,讓人越來越不堪重負,認為了前途,為了高官厚祿,為了那些後來被證明是虛幻的東西,殫精竭慮,搞得太累了,一點都不逍遙。而真正的人生是做減法的,減少慾望,減少知識,減少道德的束縛,讓人自由自在的,像一條魚兒愉快滴在大海中逍遙。這才是人生的最大的快樂!

所以,我們來看老子道德經中的這句話: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翻譯成現代文就是:"為學"旨在每天增進知見;"為道"重在日漸減損執著,減損再減損,直到無所造作,無所執著的境地。無所造作,無所執著,便能無入不自得,自然而為順著自然常道,安寧無事,便能得到天下;若是生事擾民,那便無法得到天下。

老子把人生境界分成現實生活和精神生活兩種,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的知識越多越好,這意味著我們可以駕馭世界,這就要做加法,但是在精神生活中,也就是對道的追尋中,我們要善於做減法,要目光敏銳地盯著萬事萬物的自然規律,而不是被多餘的東西,影響了我們的智慧和判斷。可以這麼說,慾望越少,智慧越大,對道的遵循越準確,對道的踐行越貼近實際。

所以說,老子認為,人生還是多做些減法,要是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那麼我們就太笨了!可惜天下人,總是拿無關身心逍遙的事情來束縛自己,搞得那麼累,這又是何苦呢?


好玩的國學


“為學”指的是追求知識積累,這當然得“日益”,講究一天比一天多。這是由少而多的一個過程。

“為道”指的是尋找對本質規律的洞察,這是化繁為簡,乃至達到至簡的一個過程。需要天天清除垃圾、去蕪存菁的。

“為學”可以廣博,越多越好,要努力精進,不管精華與糟粕,先“拿來”試試再說,就像經營一個大超市。

但是“為道”得拋棄糟粕,只剩精華,是反覆透過現象看本質,是一個原有知識不斷剝落乃至徹底被迭代的過程,有如“剝筍”。

反覆剝落之後,所謂“損之又損”,損無可損也即“無為”之時,就會暴露出本來的至簡大道,由此便可以由根本大道而馭世象萬學,以簡馭繁,而遊刃於無窮。


建章君


先說答案

《道德經》是一部記載三皇之道的經典,它的目標讀者是治理天下的聖王,它主要講述了華夏正統思想文化的宇宙觀——“道”是什麼,聖王如何以道治事,才能使天下生生不息,長治久安。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這段話並不是在說學習這件事情,而是在說聖王應該如何為政,如何為無為而無不為。

<strong>

<strong>

為學日益

為學日益,是指以人道為政。

人之道,窮名物之理。

雖然看上去,每天都能學到新的知識,這這些奔湧而來的新知識是沒有窮盡的。

雖然看上去,學習這些新知識,對於瞭解具體的事物而言,每天都能讓人有所增益。

但對無道之人來說,這些知識卻只能成束縛他們心智的桎梏,越是學習這樣的知識,就越來越不可能聞道。

為道日損

為道日損,是指以天道為政。

天之道,道法自然。

為道日損,損的是什麼呢?

損的是那些人文禮節,世事名物。

道,不行而知,所以,人從一出生的赤子之心,合道之德出發,行了多遠,就還得返回來多遠。

學了多少的知識,只要不是亙古不變的道,都得放在一邊,各具其位。

這是為道之損的第一步,只有棄除了世俗的行知,返回到道中,才可能聞道。

只有損那些人之道,才能復天之道。

<strong>

<strong>

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人為物理人情所蔽,以至於不能見天道。

損之又損,說的是在損物理人情這些人之小知,再損棄人道之政。

損棄小知,那些世俗的行知和名物桎梏,便能得聞天道;

聞道之後,而知人道之不足,於是損人智之政。

此為損之又損。

損棄物理人情,人道之政,則天道自復。

天道復,君王為政以天,以天治天下,而不以人道為政,是謂無為。

實乃無為人道,為天道而已。

<strong><strong>

<strong>


平凡2850



讀者錯位,是老子有很多難以解釋地方的根本原因。

老子寫書,是寫給統治者看的,裡面的道理也都是講給統治者聽的,從沒想過要刊行於世,當讀者從帝王變成了普通人,裡面就變成了看起來什麼奇怪又難懂的道理,現在對道德經的很對疑惑都可以從這個角度得到合理的解釋。

老子主張的是小農經濟,自給自足不需要協作,也沒有欺詐的原始美好社會。老子主張就是讓人民放棄自己的想法,讓人民儘量少去讀書寫字,就按照本能去生活勞作。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帝力於我何有哉,老子的理想社會就是這種自然原始狀態,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

老子的道就是這種自然狀態,在老子的眼裡,任何人為的都是都去不應該要,都是虛偽,所以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老子的這句話是針對統治者說的統治術,統治者當然可以無為而治,可具體到我們個人,我們還是應該努力學習的,我們的道應該是奮鬥和勤奮。


昭烈名臣


首先我們要理解《道德經》寫作的背景是什麼,如果不理解這一背景,就無法真正讀懂《道德經》。

《道德經》的作者老子據說是周朝的守藏史,他閱讀過很多官方典籍史書,又看到當時天下紛亂,諸侯們征戰不已,便想尋找一條救天下之路。而他的辦法就是減少慾望,讓社會回到小國寡民的狀態。

整本《道德經》其實就是一本政治之書,老子想告訴統治者如何讓天下太平。題主問的這句話說的也是這個道理。這句話在帛書中是“為學者日益,聞道者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和通行本《道德經》基本一樣。而且題主引用的不完整,整段話應該是: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下面我逐句解釋一下。


“為學日益”,學的是什麼呢?當然是各種知識技能。益(增加)的是什麼呢?是人的慾望和機巧之心。比如一個人學了打獵的技能,肯定會躍躍欲試,想打很多野獸;學了理財的技能,肯定會想賺很多錢。

而老子認為,過多的慾望,正是天下大亂的根源。所以老子提出要“為道日損”。

“為道日損”,損的是什麼呢?就是人的慾望和機巧之心。

“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老子說的“無為”,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不妄為的意思。

統治者不妄為,要讓去臣民做自己的事情。不能今天想修宮殿,就徵召百姓來做苦役;明天想打鄰國,就徵發百姓來當士兵。而是要抑制自己的機心和慾望,安安靜靜地做個統治者。

老百姓同樣要不妄為,去除慾望和智慧,老老實實地做好自己的本分事。最好是“虛其心,實其腹,強其身,弱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慾,使夫智者不敢為也。”

“無為而無不為”,這句話的意思並不是表面上無為背地裡無所不為。而是說如果統治者能不妄為,臣民們也都會安分守己,天下太平,統治者就能一直統治天下。

“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這句話是對“無為而無不為”的詳細解釋,也說明了老子這段話是教統治者如何“取天下”的。

孔子也曾說過“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已正南面而已。”也就是說,統治者不必做什麼,只要不妄為,就能治天下。



夢露居士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說“為學日益”,只是為“為道日損”做鋪墊。為學日益,學東西肯定有益,但是也容易被你所學綁架意識。

所以,還是要學,但不能依賴。所謂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學還是要學,但不要被綁架,不要依賴,知道就可以了,這樣才可以清空自己的顏色,來認識新事物。

所以,為道日損。去除已知,去除自己的顏色,然後才可以“無為”。

什麼是無為?

送一篇我的總結:

論無為

無,無也。

為,為有也。

無為,以無為有也。

為有,先知後為。

《道德經》:知,不知,上矣;不知,知,病也。聖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知,有也,不知,無也,有而不有,上矣!故:知,不知,上矣。

自知,有也,不全知也,自知即不知,故自知,病也。以有觀有,病也。故:不知,知,病也。

故,無為,以無為之有,先無知之,後為之。

人若無知,若無色之水。可知有,可明有。

人若有知,若有色之水,不可知有,不可明有。

故無為也,先無知而為也。

何以無知?無力無心。

何以無力?不美欲身,閉口不入源毒。

何以無心?不美欲心,見有不生信心。

久之,身心不欲,波瀾不起,水自清淨,有則現之。

若口入五毒,毒發必欲作,身有力之,又見五色引,心有欲之,身心俱作,亡身迷心,離真叛道,有虜之,繳。

樹欲靜而風不止,天地已有,陰晴風雷雨,上善若水,風來隨風,雨來隨雨。金木水火土,若同金,金不傷,若同水木火土,水木火土亦不傷,空空如也,有有同有而不去,可長久矣。

於內,清淨空無。外有自現。

於外,玄同不爭,外有不擄。


遲程陽


為學日益:從幼兒園開始學習一直到大學。從1+1開始學到高等數學,這就是為學日益。我們知道數學就是1+1和1-1。以後的各種乘除,根號,分式,函數都是原始的1+1,1-1演化而來,是從簡單到複雜的過程。也就是我們在追求複雜。且複雜無止境。因為從數學上來說,最小數是0但人類無法知道最大數,無論你用多麼複雜的演算都算不出來最大數。以至於歐拉公式以複雜的函數證明了1-1=0。就這麼簡單,此時歐拉已經悟道了!一旦你悟道,就會走向為學的對立面,你會反過來思考,會倒推。越推答案越簡單,以至於最後明白,事物是從1+1開始越變越複雜,然後在從複雜的走向對立的1-1。至此才明白不用做那麼多無用的費力的事。省去複雜,只做1+1和1-1就可以達到目的。



西方走的是1+1

東方走的是1-1.

正如西方科學家說的,科學的盡頭是神學(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