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有些地区存在着专门哭灵人职业,你认为有这种习俗怎么样?

新大风歌


生不容易,生活更不易,三百六十五行,行行都有人做,职业不分高低贵贱,都是凭手艺、拼技术吃饭,在一些地区的农村,就有一种专门哭灵的职业,根据地域的不同,都有各自的特点和特色,像在我们这里的哭灵人,重头戏是在起灵之前,这个时候就是那些职业的哭灵人上场的时间,大都是一些中年女性,身披重孝,跪俯在灵前,开始连哭带唱,都是一些戏曲里面的著名哭戏代表,哭声悲切,唱腔高亢,一场哭灵下来,是相当的累人的。

阿玉就是我们这里一位家喻户晓的职业哭灵人,说起进人入这个行业,阿玉也是有道不完的苦水,哭灵人都是和一些吹奏班子、乡戏班子一起搭伙,很多时候都是一家人和自己的亲戚朋友组合的,有的还是世代相传,阿玉的姥爷就是一位原来的班头,阿玉的老娘也是自小门里出身、自会三分,后来出嫁就没有在参与戏班子的营生,后来阿玉长大之后,娘家的哥哥来说,戏班里不能没有哭灵的,阿玉的娘虽然也是不乐意阿玉去学这一行业,但由于家庭条件局限,和阿玉也自小就能说会唱,是一块唱戏的好材料,平时也常去舅舅的班子凑热闹,阿玉自己也是乐意去的,阿玉很自然的就走上了哭灵这一条路。

阿玉的儿子现在已经考上了大学,每年的开销是必不可少的,让原本并不富裕的家庭,更加的捉襟见肘,阿玉对于哭灵这个差事,从原来的抵制,现在变得已经麻木,已经是一份很自然的工作,阿玉真的是把这个当做工作来做,对待不同的家庭,阿玉都是统一对待,哭的是声嘶力竭,一场半个多小时下来,阿玉累得会坐到哪里歇上好久,有人劝阿玉别干了,去找个别的工作去做,阿玉说除了干这个得心应手,自己这个年纪,能干点什么呢?虽然现在收入是提高了,但开销也比过去大多了,为了生活,为了开销,阿玉这条路还是要走下去的。

农村这种哭灵的习俗,确实在很多地区都有,作为一种习俗被很多村民所接受,并不是说为什么要请人去哭灵,哪些孝子贤孙不能去哭灵吗,这不是不孝顺的举动吗?还真的不是这样理解的,习俗就是一种习惯的风俗,作为一种风俗习惯,东家办丧事请人哭灵,西家办丧事那必须也得请,久而久之成为一种习惯,只要办丧事哪就必须有这么一出,话又说回来,这个哭灵的还要专门给钱的,对于额外的花销也被人觉得钱多要烧的,这也是一种习俗,不请不行,不请的话别人反而会说三道四,认为自己舍不得花钱,是不孝顺的做法。

农村的一些习俗,并不见得都是好的,但在大面积的氛围之下,很难有特立独行、标新立异的,只能够随大流,对于农村哭灵这种现象,你认为是应该不应该出现的呢?欢迎大家补充评论留言,谢谢。


棒奔霸


您好,这个问题我谈谈个人观点,我认为哭灵并非风俗传统,我觉得请人哭灵是一种掩耳盗铃的行为,大可不必。说小了那是制造氛围,说大点是对亡灵亵渎侮辱。

我之所以这么说,以我个人对哭灵的意义理解是,第一,哭灵初衷是指生者出自内心对逝者哀悼的悲痛表现,亲人或朋友从此生死永别杳无知音,来自内心哀思之情故而有哭灵,哭灵与法事道场不同之处在于,道场法事,是对逝者一种祝愿和祈祷,希望逝者安息,这是一种传统风俗和文化。而哭灵并非风俗习惯或地域文化,既然生者对逝者没有哀思之情,雇人表示,那又何必惺惺作态,铺张浪费呢?

第二方面,那就得提到当今社会的一种现像,那就是人们盲目攀比、歪曲事实的能力,之所以出现这个职业或多或少和这两点有点关系,就说现在农村很多老人吧,在世的时候,一般都和儿女各天一方,很少享受到儿女孝道,在死后,儿女为了拿个死人给自己挣面子的心态,雇佣大量哭灵人士,有的多到可以用接踵摩肩表示了,自己却在一边看着热闹过着“老板瘾”该吃的吃该喝的喝,最后会收获到一句谬赞“”这家儿女出息了”就为这句产生了很多地区专业哭灵人员。

作为个人看法,专业哭灵人员无存在意义,作为逝者的一个儿女或者亲人朋友,对逝者没有来自内心思念之情,而是用钱买来制造个假象,实在没有必要,利用逝者挣所谓的面子更不应该!说好听点是虚伪,说不好听点是没人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