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葛的由来以及历史地理沿革

长葛市地处中原腹心,境扼南北要冲,位于我国南北交通大动脉京广铁路线和107国道上,交通方便,物产丰饶,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中原古县之一。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长葛作为农业大县,国家领导人多次来到长葛进行调研,视察,改革开放以来,长葛依靠其交通的优势,发展中小型民营工厂,同时不忘农业,国家领导人近些年来也是多次进行视察,现在的长葛市,经济文化发展水平都一定的发展,这是与长葛的历史密不可分的。

一、行政区域

长葛市位于河南省中部,北靠新郑,南邻许昌,西连禹州,东北接尉氏,东南街鄢陵,县城北距郑州62公里,京广线穿城而过。

秦至隋开皇五年(585年),其境域四至,已难于查考。隋开皇六年(586年)置长葛县,至1948年长葛县人民政权建立,境域虽有变化,但相对稳定。县境南北21.4公里,东西51.9公里,总面积648.6公里。县城至八方边界距离为:东至东魏庄鄢陵县界34公里;西至大刘庄西禹县界17公里;南至关庄南许昌县界6.5公里;北至双泉寨北新郑县界13公里;东南至尚庄东南许昌县界10.5公里;东北至老庄尚东北尉氏县界16公里;西南至沈庄西许昌、禹县界12.5公里;西北至杜庄西北新政县界10.5公里。

辖4个街道、10个镇、2个乡:分别是:建设路街道、长兴路街道、长社路街道、金桥路街道、和尚桥镇、坡胡镇、后河镇、石固镇、老城镇、南席镇、大周镇、董村镇、古桥镇、石象镇、官亭乡、增福庙乡。

二、长葛得名与历史沿革

长葛,盖葛天氏故址也,其得名与历史上著名的传说人物葛天氏有关。葛天氏是传说中的远古时期的氏族部落首领。班固《汉书·古今人表》将葛天氏列为传说中太昊帝宓羲氏与炎帝神农氏之间上上圣人之一。《吕氏春秋·古乐》记载:"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显然葛天氏之乐的传说早在先秦已经流传。后人思永其泽,故名曰长葛。因为三皇五帝无稽可考,所以我们不能断然承认,但是长葛的早期历史,得到了考古学上的印证。解放后,在长葛境内的发现并发掘了石固文化遗址,出土了石磨盘、石磨棒、石斧、石铲、石镰、管形骨器、圜底壶、平底壶、假圈足壶、三足壶、三足钵、三足鼎、附加堆纹和坑点纹的三足钵、敛口钵、折肩壶、角把罐等器物。石固遗址中仰韶文化遗存最上边的一、二期堆积内涵特殊,系中原地区首次发现。据研究,其文化类型属于裴李岗文化和仰韶文化。又传创邑之始,有葛条附树故名。

唐、虞、夏、商无称,至周东迁,始见于春秋,属郑国所辖,郑武公在位时筑长葛城。《春秋》载:"鲁隐公五年(前718年)秋,宋人伐郑围长葛。六年冬宋人取长葛。"战国时属韩国或魏国,魏更名为长社。

秦始皇十七(前230年)年灭韩,以原韩国故地设置颍川郡,长社属焉。汉承秦制,长社属颍川郡。王莽新朝,尽改汉制,改颍川郡为左队,长社属之。东汉复西汉旧制,长社属颍川郡。

东汉建安元年(196年),曹操采纳荀彧建议,迎汉献帝迁都于许,许县遂为"国家重镇",成为汉末政治、军事、经济与文化中心,长社位于许县的北面,是重要的军事要地,建安十二年张辽屯兵长社。

晋设颍川郡治下有:"长社,有长葛城。"长葛是长社的一部分。十六国时期,长社几易其国,为军事要地。南北朝,长社常是兵家必争之地。北魏时因许昌城毁,颍川郡治徙长社,长社属颍川郡。东魏设颍州(治长社),长社属颍州颖川郡。后又把颍州、颍川郡及长社县移治颍阴,颍州改为郑州,长社属郑州颍川郡。北齐因之。北周改郑州为许州,长社属许州。

隋开皇三年(583年),罢郡,行州县制,该长社县为。开皇六年(586年)初,于长社分置长葛县,长葛属许州。大业三年(607年),复置颍川郡,长葛,长社二县具属。

唐武德四年(621年)改颍川郡为许州,改颍川县为长社。长社、长葛二县具属许州。天宝元年(742年),改许州为颖川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许州,长葛、长社二县属之。

五代后梁改许为匡国军,二县具属。后唐改许为忠武军,二县具属。后晋、后汉、后周祚短,朝此夕彼,因革靡一,不得而详。

宋元丰三年(1153年),升许州为颍昌府,治长社县,属七县:郾城、阳翟(即今禹州),临颍、舞阳、郏县,而长社、长葛实备其数。

金,两县并属许州昌武军。金改颖昌府为许州昌武军节度使(隶南京路),领县五:长社、郾城、长葛、临颖、襄城,治长社。

元,二县并属许州汴梁路,长社为许州治。

明洪武初,并长社为许州,长葛始终属之。

清,长葛仍属许州,不少变焉。

民国肇造,仍名长葛,民国二年,县、许州改属开封道。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长葛属许昌专区,1969年改专区为地区,1993年,长葛属许昌地区至今。

此历代沿革之大略也。总览古今大势,隋唐以前,上溯至战国,名不并列,有长葛无长社,有长社无长葛,或长葛长社具废。隋唐以后,下推至于有明,长葛、长社分域并存,然疆域区画不可详已,自明以来,长葛(社)入许州,长葛名称始一,疆域亦始定。

三、自然地理环境

长葛处于豫西山区向豫东平原过渡地带,西北高,东南低,呈缓倾斜状。历史上,境内曾有较多的冈、坡。民国十九年《长葛县志》记载的冈有20个,坡也有25个,足见历史上境内冈坡相连,地形高低起伏之势。后随自然变化和农业耕作,特别是50年代后期以来不断进行大规模的农田建设,以及70年代后期平冈填沟,使境内冈、坡逐渐减少,地形日趋平坦,为如今的大规模的机械化耕作提供了条件。

除冈坡之外,在县西北方与新郑、禹州交界的地方有浅山区,属于伏牛山系嵩山余脉,有陉山、紫金山、土山。其中陉山最高,自然景观秀丽,西与具茨山相望。山上有郑祭仲冢,冢西有子产亩,累石为坟。南有一坦石柱,相传山神负石为子产累坟,见人而不动,遂化为石,人称"老婆儿顶石头",肖其形也。山西南有列石数峰,森森卓立,人呼为"将军柱"。(今开石凿山已不见)

紫金山因山顶布满红中透黄的石头,在阳光照射下金光闪烁而得名,所以又称金龟山,紫金山下是传说中远古帝王葛天氏的出生地,紫金山东边大沟内的悬崖上有葛母洞,这里又是葛天氏与其母的安葬之地,民间也叫葛天氏陵。

其余大部分地区为平原地区,这也就为长葛成为产粮大县提供了土地保障。

长葛河流属淮河流域颍河水系。50年代及其以前,多为常年性河流,后因库塘截蓄、抽水灌田和地下水位下降等原因,河水流量逐渐减小,多数河流成为季节性河流。其中比较大的河流有双洎河、清潠河、石梁河等。又有洧水过其境。现有人工运河"南水北调中线穿境而过。

长葛地处中原腹地,属暖温带季风气候,春夏秋冬四季分明,风向随季节变化显著。四季气温的高低,降水的时空分布差异很大。因此灾害性天气频发,特别是明清以来,各种自然灾害频发,严重影响农业发展。

四、人文历史古迹

长葛市地处中原腹心,境扼南北要冲,位于我国南北交通大动脉京广铁路线和107国道上,交通方便,物产丰饶,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中原古县之一。

(一)交通

交通为裕国便民之要政。古之驿传杳矣。铁路邮务于今交错,公私文报,风驰电驶,瞬息千里,实为长葛人之福。

驿站之设前代已不可知,清朝,长葛作为连接新郑和许州的驿站,到民国裁撤驿站变为邮传。

长葛的道路自古已基本成型,由东或东南入汴,由南如许,从西到禹州,从北到新郑,道路基本保持不变,建国后107国道,京珠高速,郑尧高速穿境而过。

长葛铁路为京广线一部分,由县西北而入,横三十余里,有和尚桥和官厅两个车站,现在长葛站就是和尚桥车站。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又从和尚桥车站向西修二十余里到陉山,专为运石铺路之用。现如今有京广高铁,拟建铁路郑万高铁、郑合高铁穿境而过并拟建有高铁站。

(二)古迹

上古葛天氏已无稽可查,从春秋见长葛以来,就一直见于历史。解放以来,在长葛境内发掘有石固遗址,杨庄遗址,苗庄遗址,彭庄遗址,徐庄遗址等多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更加证明了长葛此地一直以来就是人们生活的乐土。

古有葛邑八景:陈太邱祠、凤凰城遗址、遗址、双洎河秋波、平冈夕照、葛仙灵池、洪福晨钟、北桥冬济等,然现多已不见。

此外,发现有春秋郑伯所筑长葛古城,又有县西十二连城,形势湾环,连绵不绝,如今崖绝壁坏,仅存遗址。在十二连城南面相对的有"紫禁城"亦为春秋所筑。在县北有凤凰城,《寰宇记》曰:"汉黄霸治颍川,有凤凰集此因名。城周围三里有奇。"

中原大铁佛寺,西与京广铁路相邻,东与佛耳岗水库相连。在省会郑州、古都开封、魏都许昌之中,交通十分便利。中原大铁佛寺始建于唐贞观年间,兴于宋,鼎盛于明、清,与登封大法王寺一脉相承,灵气盛世,被誉称为盘龙落凤卧龟之灵地。

(三)名人名胜

陈寔,字仲弓。颍川许(今河南许昌长葛市古桥乡陈故村)人。东汉时期官员、学者。因曾任太邱县长,故又称“陈太邱”。少为县吏都亭刺佐,后为督邮,复为郡西门亭长,四为郡功曹,五辟豫州,六辟三府,再辟大将军。

钟繇,字元常。楷书鼻祖,颍川长社人。三国时期曹魏著名书法家、政治家。

徐庶,字元直,原颍川郡长社县人。三国时蜀汉人物,后归曹魏。徐庶本名福,寒门子弟,早年为人报仇,被同党救出后改名徐庶,求学于儒家学舍。

钟嵘,中国南朝文学批评家。字仲伟。颍川长社人。曾任参军、记室一类的小官。梁武帝天监十二年(513)以后,仿汉代“九品论人。

枣据,字道彦,颍川长社人也。本姓棘,其先避仇改焉。父叔祎,魏钜鹿太守。据美容貌,善文辞。弱冠,辟大将军府,出为山阳令,有政绩。迁尚书郎,转右丞。贾充伐吴,请为从事中郎。

杨佩璋,字筱村,今河南长葛市后河镇后河村人。少失父母,衣食艰辛。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署督察院副都御史,筱村以廉洁自守,以忠贞处世,不事逢迎,绝少私交,虽身居高位,而门可罗雀。

陈太邱养鱼池,在紫金山下,有自流泉,终年池水不涸,传为陈寔隐居紫金山时所开。

洗砚池,在钟繇台下,钟繇曾学书台上,洗砚于池,池水尽黑。

葛仙灵池,先传葛玄游长葛采药陉山,署月入池中,数日不出,后白日冲举。所遗池水,亘古不竭,滚滚上翻。浪花璀璨。

郑庄公掘地见母处,此处原有颍考叔祀,金元明清均曾重修,民国时期改为学校。有明万历碑刻"郑庄公见母黄泉处"。此外还有汉井群、花牌坊、旧县衙等。

古社柏,为葛之名胜,现有二十六株,东西极大者二棵,皆二十四围,余亦二十围。应劭注《汉书》,谓社树暴长,因名长社,或即此柏。

(四)教育

儒学,为明清县办学府,长葛儒学设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清末废去。清代长葛先后又创办有嘉惠书院、大中丞书院、陉山书院等,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知县潘守廉集资建设县立甲种农业学校许长蚕桑中学,现在为长葛市一高,每年为社会输送大批优秀高中毕业生,为长葛的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现在的长葛,在改革开放的洪流中,勤劳智慧的长葛人充分发挥自己的地域优势,结合当地的情况,充分发挥交通优势,发展民营经济,现在长葛人均GDP在许昌地区位列第一,经济增速许昌最快,工业产值许昌地区最多,形成了八大产业群:金刚石制造及制品、机械装备制造(三轮汽车)、电瓷电器、建筑卫生陶瓷、有色金属加工、农副产品加工、纺织服装、人造板材加工。董村镇的衡器制造,大周镇的有色金属冶炼,后河镇的电瓷,卫浴制造等等已为全国知名。经济发展的同时,政府已经开始注重文化民生,长葛人民生活必将越来越好,又是一个葛天氏的社会。

参考文献:

《长葛县志》,1991年12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长葛县志》,民国19年,1989年修订,标点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