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遠征西歐到被虐爪哇島,蒙古在統一南宋後實力為何下降如此之大?

俞達


1276年,蒙元滅亡南宋,其後,蒙古人並未停下繼續向外擴張和征服的步伐。

不過,讓忽必烈感到鬱悶的是,此後蒙古人彷彿失去了騰格里的庇佑,從安南到日本,從緬甸到爪哇,幾乎都是以失敗居多。

除了1274年,1281年兩次對日本的失敗征服外,蒙元還在1282年對占城,1284年,1287年兩次對安南,1277年對緬甸,以及1292年對爪哇發起征服。

其中,對占城、緬甸兩次勝利,對爪哇慘勝,唯有對安南兩次都以慘敗收場。

先來說說安南,這事日本之後,又一個忽必烈心頭的夢魘。

如果說日本是因為隔著大海,蒙古人無能為力的話,那麼直接從陸上就可以進攻的安南為何也無法征服呢?

一、蒙古人早在蒙哥汗統治期間就用兵安南

忽必烈對安南並不陌生,1257年,蒙古人付出十多萬馬的傷亡後,長途南下征服了大理國,完成對南宋的包圍。

當忽必烈返回哈拉和林後,留鎮大理的蒙古大將兀良合臺先是在當年11月派使節招降安南,結果使節被拘留。

蒙古人對這樣的情況並不陌生,他們的反應也很迅速:第二年初,兀良合臺與其子阿術率領軍隊攻入安南。

此時的蒙古軍隊,正是其戰鬥力的巔峰狀態,安南軍隊在戰場上根本無力抵抗。

在正面交鋒中,安南軍隊死傷慘重,其中視為秘密武器打的大象反而調頭踩踏自己人。隨著水、陸兩部均被蒙古軍擊退,很快首都升龍失陷。

雖然九天以後,蒙古人就因為不習慣熱帶叢林的炎熱氣候而撤軍,但安南國上下也見識到了蒙古人的威力。

不久以後繼位的安南國王,立即派人前往雲南謁見兀良合臺。後者在稟告蒙哥汗以及鎮守雲南的宗王不花後,派出使節回覆安南,同意其內附。

此後,忽必烈繼位以後,蒙元和安南依舊來往不斷。

1261年,忽必烈鑑於路途遙遠,確定安南三年一貢,貢品包括:儒生、醫生、陰陽卜筮、工匠各三人,以及蘇合油、光香、金銀、沉香、檀香、犀角、玳瑁、珍珠、象牙等物。

同時承諾安南“衣冠典禮風俗一依本國舊制,已戒邊將不得擅興兵甲,侵爾疆場,亂爾人民。”

意思就是,你好好進貢當小弟,我也不打你。

不過,安南國在進貢問題上,並沒有完全按照蒙古意思來,他們只是進貢物品,至於蒙古人索要的人,則婉辭拒絕。

二、不斷激化直至戰爭的蒙元和安南矛盾

或許是出於對野蠻的內心抵制,安南國並未真心服從蒙古。

尤其是在忽必烈所提的六項慣例上,安南更是大部分予以堅決反對,同時不肯跪拜接受忽必烈的詔書。

這六項慣例是:1、君長親朝(國王親自朝拜忽必烈)2、子弟入質(國王子弟作為人質)3、編民數(老百姓的具體戶口數目)4、出軍役(派軍隊參加蒙元的征服戰爭)5、輸納稅賦(交保護費)6、置達魯花赤(蒙古派出總督管理包括安南國王在內的安南)

與此同時,安南並沒斷絕與南宋的宗藩關係,不僅依舊進貢還保持藩臣之禮。

其中在 1266 年,安南遣使攜帶禮物到杭州,宋廷也回賜金、帛等,降詔嘉獎。

安南的態度無疑激怒了忽必烈,儘管在忙於侵宋,但一有機會,忽必烈無疑就要來找回蒙元的尊嚴。

1277年,南宋滅亡之後,忽必烈對安南的態度轉趨強硬,警告安南使者,“汝若弗朝,則修爾城,整爾軍,以待吾師。”

意思很簡單,你再不來,就把城牆修牢固,軍隊召集好,等我來揍你。

儘管如此,安南新任國王陳日煊依舊託辭“不習車騎”,拒絕前來。

1281年,陳日煊殺死被蒙古軍護送回國的叔父陳遺愛(蒙古人冊立其為新的安南國王),一場戰爭已經不可避免。

三、蒙元兩徵安南失敗

1284年6月,忽必烈冊封皇九子脫歡為鎮南王,駐守鄂州,此前,忽必烈還設立安南宣慰司。

同時,忽必烈下詔將荊湖、占城行省合二為一,號稱荊湖占城行省。

可見,蒙元用兵安南,徹底解決其的計劃已經勢在必行。

當年12月,蒙元大軍分六路進攻安南,此前主持率軍從水路進攻佔城的福建行省左丞唆都也從占城向北進攻。

在正面戰場上,蒙元軍隊再次顯示出無堅不摧的實力。1285年正月,陳日煊親自率領的十萬大軍在排灘與蒙古人決戰,被擊敗,退守瀘江。

蒙古人隨即攻入升龍,一切似乎都已經OK。

然而,此後蒙古人遇到了讓他們頭疼的游擊戰。

陳日煊意識到實力差距後,決心避開與敵人決戰,他們打散軍隊,利用地理條件與蒙元軍隊周旋。

蒙元軍隊儘管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的戰鬥勝利,甚至幾乎一度擒獲陳日煊。

但隨著時間的流轉,不僅安南軍隊越打越多,氣溫也越打越高。

當炎熱的五月來臨後,蒙古人意識到不能繼續打下去了,於是開始撤軍,但在撤退過程中,熱帶叢林中到處都是神出鬼沒的安南人。

其中,左丞李恆、福建行省左丞唆都相繼戰死。

第一次出征安南失敗。

1287年,忽必烈決心再次發起征服安南戰役,為了一擊必勝,他下詔調集了江淮、江西、湖廣三個行省的蒙古軍、漢軍、新附軍(南宋降軍),合計7萬人。

此外還有云南兵6000人,海南黎兵15000人。

總數合起來將近十萬人!

十一月,蒙古人再次選擇在相對涼爽的秋冬季發起進攻,進攻方向為三路,即東道、西道和海道。

陳日煊決心效仿上次取勝的經驗,主動率軍棄城。蒙古人根本連決戰都沒碰到,就再次輕鬆攻克升龍。

此後,安南人一切戰略意圖就是把作戰時間拖到夏天。

他們派出軍隊襲擊元軍的運糧船隊,派宗王陳嵩約降,同時不停地派軍隊襲擾元軍。

海道運糧萬戶張文虎奉命所運的的糧草,被安南人擊沉;費拱辰所運糧草因海風影響,不能進入安南。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不打仗的人都知道這個道理。

如今仗打了,糧草卻沒了,怎麼打?

鎮南王脫歡面對如此局勢,變成了“真難王”,炎熱的天氣和上次征服一樣,元軍還沒找到敵人已經被疫情擊倒。(19世紀末,人類才發現蚊子會傳播瘧疾等疾病)

脫歡哀嘆“地熱水溼,糧匱兵疲”。

為了及時止損,脫歡迫不得已宣佈撤軍,結果又遭到安南軍隊伏擊。右丞來阿八赤中毒箭身亡,參知政事樊輯在白藤江被俘斬首。

第二次遠征安南再次失敗。

極度惱怒的忽必烈把火全部發到脫歡身上,下令:終身不許脫歡再和自己見面。

脫歡的鎮南王被免,先調至淮南江北,又被調到汴梁,最後到揚州。

此後,1288年,已經年近八十的忽必烈依舊念念不忘征服安南,稱“此事猶癢在心,豈諸人爬搔所及。”

不過,隨著忽必烈的去世,進攻安南徹底作罷。

當然,即便有第三次,也很難說軍事進攻會成功。

因為元軍雖然能採取正確的戰術,制定了詳細的計劃,如水陸並進,直搗安南都城等。但他們永遠無法克服的弱點在於:

1、由於戰事拖延帶來的補給不足;

2、地形不利導致的騎兵難以發揮效能

3、加之 ' 地熱水溼,暑雨疫作 '導致的疫情

綜合以上這些因素,以及當地軍民的頑強抵抗,註定了蒙元軍隊要想征服安南,幾乎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strong>再來說說爪哇,這是當時的一個南海強國,此前平定南宋後,蒙元和爪哇雙方並沒有直接衝突。

導火索在於元朝使者孟琪被侮辱事件,1292年二月,忽必烈派史弼等人率領2萬軍渡海遠征爪哇。

忽必烈在出徵前,特地召集蒙古統帥亦黑迷失,讓他到了之後,昭告該國軍民,兩國關係本來不錯,出兵只是因為侮辱使臣。

不過,忽必烈似乎並沒有打算把這次進攻看做一次簡單的討伐,而是打算長期植根於爪哇,他讓亦黑迷失到了爪哇之後,就派使者回來報告。等打贏之後,“汝等留彼,其餘小國即當自服。”

可見當時忽必烈還頗有經營南海的意圖。

然而,蒙元軍隊並沒有取得意向中的勝利。

1292年12月,蒙軍從泉州出海,經過兩個月的長途跋涉後,抵達爪哇北岸。亦黑迷失帶領500人上岸,史弼率軍隊隨後登陸,並伐木造船準備水陸並進。

不過此時,爪哇國內已經發生內亂,其國王被鄰國國王哈只葛當所殺,其女婿羅登·韋查耶率軍隊投降,。並向元軍求救。

於是元軍進攻哈只葛當。只花了一個星期不到,就擊敗了哈只葛當的軍隊,俘獲哈只葛當和他的兒子、妻子與全部部將,財物價值5,000萬兩。

敵人消滅後,羅登·韋查耶假意要準備金銀珍寶隨元軍去大都晉見忽必烈。史弼、亦黑迷失兩人不顧高興的反對,遣萬戶捏只不丁、甘州不花率兵200人護送他返回麻諾巴歇去料理行裝。

羅登·韋查耶於是設計殺死200元軍,以及捏只不丁、甘州不花、省掾馮祥等人。

隨後,羅登·韋查耶迅速聯絡前朝舊臣,一齊夾擊正在回師的元軍。

元軍猝不及防中一面交戰,一面沿舊路向八節澗船隻停泊地撤退。

爪哇軍心知肚明實力差距,故意不和元軍正面交戰,而是利用一切可能戰術襲擾。

元軍且戰且走,最後雖然脫圍,卻喪失全部戰利品。其中僅僅史弼的5,000北方漢軍戰死了3,000餘人。

二月二十四日部隊在海岸登船後,打退爪哇船隊,航行68天返回泉州。

從軍事角度看,元軍的此次遠征似乎取得了不小的勝利,但從政治角度來看,卻是一次得不償失的戰爭。

此外,元軍在慌亂中為阻止哈只葛當等人趁亂逃跑,把他斬首,從而失去了對付羅登·韋查耶的一個棋子。

所以,忽必烈將史弼和亦黑迷失處以十七下杖責,沒收三分之一的家產。

第二年,忽必烈病死,征服爪哇從此不再有人提起。


小奔說史


這是草原民族的通病,因為草原經濟基礎是畜牧業,草原民族對自然災害的抵抗力遠遠低於農耕民族,每年冬季如果降雪量不足,牧草就會被凍死,第二年就沒有足夠的青草,這就是黑災。如果降雪量大,那麼冬天牛羊就無法找到雪下的草,就會凍餓而死,這就是白災。所以在遊牧民族中只有強壯的個體才能在這樣的惡劣氣候中存活。每個遊牧民族崛起之初,強壯的士兵在優秀的首領的指揮下擁有著強大的戰鬥力。

而在草原民族崛起之後,這些士兵往往沉迷於衣食無憂的現狀,造成戰鬥力急劇下降。例如金朝,崛起不過幾十年居然本族千夫長級別的軍官就學會逃兵役了。滿清八旗兵也差不多,到康熙的時候鎮壓三藩之亂就完全不頂用了。蒙古人也差不多,進攻東南亞的主力也不是蒙古人了,而不管是蒙古人還是漢族附庸對於東南亞的雨林水網地帶都沒有足夠的適應力,並且蒙古本身的致勝法寶騎射和遠程機動更加發揮不出來了,而本地土人則遵循著十六字方針,不斷騷擾蒙古軍,就像百越打秦朝的屠睢一樣,最終蒙古軍疲敝交加,不得不撤退。


圓臉胖雞


蒙古人是依靠黑死病和牛瘟猖獗一時的,不是蒙古人多能打,哈哈,黑死病和牛瘟殺傷力超過原子彈的,就是軍人死亡率超過20%就是四散奔逃了,平民2%就服服帖帖投降了,但是黑死病是40%,牛瘟可以達到30%,許多人腦子不好,誰戰爭所謂勝利了,就是誰能打誰就聰明勇敢,事實根本不是這回事情的!


血山飛蟲


隨著成吉思汗打通了東西的貿易路線,蒙古人分散在了各地,然後和當地融合了。你這個說的是儒家化的蒙古人了。伊斯蘭化的蒙古人瞭解一下,帖木兒瞭解一下。


樹言楚天


強弩有末勢,燃料有耗盡時。蒙古軍隊遠征西歐、敘利亞、中南半島,地理(地形、地貌、氣候)情況已經與蒙古高原大不相同,而且距離遙遠、聯絡不變,人、馬都已經不再適應,裝備也很難補充更新,下海作戰更不是蒙古的方式,哪裡還有取勝的可能呢?


沐沐鑫


蒙古人本身人數太少,總人口大概一百萬出頭,再把本就不多的精銳分配到幾乎整個亞歐大陸,還能剩下多少?幾乎都是僕從軍在打仗,比如南下滅金,主力部隊是契丹人和西征帶回來的喀爾喀人,南下滅宋,又大部分是金國投降的漢人和南宋投降的軍隊,所以,戰鬥力一直在下降。


種花家的白胖子


一個富豪和一無所有之人能一樣嗎


總有逆流而上之人


遊牧民族最大的優勢是戰馬,東南亞屬於熱帶叢林,戰馬發揮不了作用,所以蒙古人就失去了最大的優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