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一議“後宮干政”的是是非非(上)

——談古論今話管理之五十六

一個事例:羋八子干政

電視劇《羋月傳》播出後,古老的歷史上的一個太后干政的故事便引起了觀眾的注意,不過,劇中的“羋月”的名字並非是歷史上的真名,而是學者們根據兵馬俑上的殘字和阿房宮筒瓦上的陶文推測而來,干政的太后是秦昭襄王時的宣太后,她姓“羋”是真的,而名字稱“月”並非是真的,可以肯定的是,這姓羋的太后原來是秦惠文王的嬪妃,稱為“羋八子”。因為秦朝的嬪妃分七等,即夫人、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長使、少使,這“八子”屬於第四等,所以,宣太后年輕時稱為“羋八子”。羋八子後來成為宣太后,並在秦武王時以太后、皇太后的身份干政,這成了中國古代最早的強勢後宮干政。宣太后的干政有幾個特點:其一,羋八子之所以能成為宣太后,全靠他的同父異母弟的支持。羋八子做嬪妃時地位較低,之所以能登上了太后的位置,完全是由於她的同母異父弟魏冉的支持,魏冉在秦惠文王時期擔任將軍,屢立戰功,頗受秦王的器重。惠文王更元十四年(前311年),惠文王駕崩,太子嬴蕩即位,是為秦武王。羋八子的長子嬴稷因不受寵,被派往趙國做人質。武王四年(前307年),出現了意外,秦武王嬴蕩在舉巨鼎——“龍文赤鼎”時出事了,當他把鼎舉過頭頂時,因脫手脛骨被砸斷當場而亡。嬴蕩無子,秦國陷入繼位之爭,惠文後執意要扶持公子壯繼位,而羋八子卻想讓她愛子嬴芾登基,後宮兩派爭鬥之際,趙武靈王卻派兵將嬴稷送歸秦國,並要求魏冉等立嬴稷為國君。混亂之際,魏冉贊同趙武靈王的主張,並勸說羋八子立嬴稷為王,羋月也只好答應了。於是,嬴稷順利被立為秦王,是為昭襄王,而羋八子則被尊立為太后,成了宣太后。魏冉扶立嬴稷為君有功,在朝中的權力更大了,他乘機領兵誅殺惠文後和公子壯等,同時,將武王的王后驅逐至魏國。至此,魏冉已經為他姐姐羋八子清除了主要的政敵。

其二,羋八子被尊為宣太后之後,任用親信,攬權干政,肆意妄為。年幼的昭襄王繼位後,根本沒有能力掌控朝局,在朝政上只能聽從於宣太后的安排,羋八子獲得了魏冉的支持,正式以太后的身份臨朝聽政。羋八子是一個權力慾很強的女人,她一掌握朝政,便肆意攬權,並積極採取措施來鞏固自己手中的權力,她大力啟用親信,封魏冉為丞相、穰侯,封她的胞弟羋戎為華陽君,封她的愛子嬴悝為高陵君,封嬴巿為涇陽君,這四人成了朝中的“四貴”,宣太后臨朝,由“四貴”來輔佐羋八子治理朝政。而“四貴”則仗著羋太后授於的權力,目無君王,操縱朝政,飛揚跋扈,不可一世。當時,天下人只知朝廷有“四貴”而不知有秦王。

其三,宣太后大權在握,便貪圖歡愛,其行為很不道德。宣太后大權在握,慾望需求也隨之增大,她對歡愛的慾望越來越大,竟與義渠國的義渠王好上了,而且,在愛戀中,宣太后還與義渠王有了兩個私生子,不過,對於宣太后來說,權力比愛情要重要得多,為了征服義渠國,宣太后竟不念絲毫舊情,用計誘殺義渠王於甘泉宮,並起兵滅了義渠國。

其四,宣太后干政時間長達40年左右,而其專權擅政讓成熟起來的君王受不了。宣太后專注於專權,輕視皇帝,“四貴”也沉溺於攬權亂政的肆意妄為中,毫無警覺,昭襄王四十一年(前266年),被壓制了近40年的嬴稷再也忍受不了了,他不想再當傀儡,在客卿範睢的謀劃和支持下,他迅速採取行動,罷免了“四貴”的所有職務,將他們驅逐出咸陽,同時,他解除了宣太后的權力,下旨讓其歸隱於別宮之中。宣太后失去了所有權力,而對於權力慾極強的宣太后來說,失去權力是她所無法忍受的,昭襄王四十二年(前265年),即在失去權力的第二年,宣太后便死了。

宣太后干政,這是後宮強勢干政的最早的例子,干政的時間長達40年左右,朝局由羋八子和她所寵信的“四貴”所掌控,秦昭襄王長時間成了傀儡,而當宣太后的專權擅政和“四貴”專橫跋扈時,君權被架空,朝政混亂,秦朝的霸業受損嚴重,後宮干政表現出很大的危害。

議一議“後宮干政”的是是非非(上)

羋月傳劇照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早就有關於後宮不能幹政的規定,而且,在整個封建社會,幾乎所有的朝代都嚴格要求後宮不允許干政。

周武王伐紂時曾說:“牝雞無晨,牝雞之晨,惟家之索。”其主要意思是強調,母雞不可以在清晨打鳴,倘若母雞於清晨打鳴,那麼,養雞的一家子就要倒黴了。這被傳為勸告後宮不得干政的一種說法,即認為後宮如果幹政,國家也就完了。紂王“惟婦言是用”,偏聽偏信妲己,成為判定他是大昏君的罪狀之一。

史書將夏桀之妃妺喜,商紂之妃妲己干政,周幽王寵幸褒姒等作為後宮干政亡國的事例來闡述。此外,史書也記載了戰國時勸戒後宮干政的事例,比如,《穀梁傳·禧公九年》中記載了齊桓公的盟文:“毋使婦人與國事。”它所強調的就是女人不能參與國事。《舊唐書》作者劉昫總結說:“三代(夏商周)之政,莫不以賢妃開國,嬖寵傾邦。秦、漢已還,其流寢盛,大至移國,小則臨朝……歷觀前古邦家喪敗之由,多基於子弟召禍,子弟之亂,必始於宮闈不正。”

漢武帝幼年時是在竇太后專權的陰影下成長的,他對於後宮干政一直很反感,漢武帝到了晚年時,立他的寵妃鉤弋夫人所生的兒子劉弗陵為太子,為了防止外戚專權,並杜絕後宮干政,漢武帝編了個理由處死他的愛妃鉤弋夫人,而當漢武帝身邊的人見他如此殘酷地處死愛妃時,表示疑惑,而漢武帝應對疑惑時說:“往古國家所以亂也,由主少母壯也。女主獨居驕蹇,淫亂自恣,莫能禁也。女不聞呂后邪?”(《史記·外戚世家》)可見,武帝強調要吸取呂后專權的教訓,防止“主少母壯”而獨斷驕橫和淫蕩放肆的局面出現。為了杜絕後宮干政,漢武帝夠狠的了,如此對付后妃的殘酷手段都使出來了。可惜,漢武帝的殘酷措施並沒有能防止他身後後宮干政的現象,到了漢武帝玄孫元帝劉奭時期,後宮干政的嚴重事件便發生了。漢武帝對後宮干政的警惕之言可謂是一語成讖,西漢後期,特別是東漢時期,後宮干政成了中國歷史上最嚴重的朝代。

議一議“後宮干政”的是是非非(上)

鉤弋夫人劇照

漢代後宮干政的政治事件史上少有,非常典型,給漢朝的皇權專制帶來嚴重損害。

漢代後宮干政很典型的事例之一是王政君干政。黃龍元年(公元前49年),漢宣帝駕崩,漢武帝的玄孫劉奭即位為帝,是為漢元帝。劉奭登基時,封王政君為婕妤,三天之後又升她為皇后。十五年之後,漢元帝也駕崩了,王政君的兒子劉驁繼位,是為漢成帝,而王政君被尊為皇太后。王政君被尊為太后之後,王氏一家也跟著官運亨通了,王政君的長兄王鳳當上了大司馬大將軍;其同母弟王崇被任為安成侯;其家族的王譚被封為平阿侯,王商被封為成都侯,王立被封為紅陽侯,王根被封為曲陽侯,王逢時被封為高平侯,後面這五位便是當時有名的“五侯”。而且,王政君還想讓她的同母異父弟苟參像武帝時的外戚田蚡一樣,被封為侯爵,但她的提議被成帝拒絕了,苟參只當了侍中水衡都尉。王政君讓王氏一門幾乎都當上了朝廷高官。一女為後,全族高升。

漢成帝即位多年,沒有子嗣,身體又不好,他要求定陶王劉康留在京城陪他,而這便引起了大司馬王風和京兆尹王章的矛盾,後來,王鳳差點被免職,後來,他以裝病獲得成帝的同情,才轉被動為主動,誅殺了王章,從此王氏更加囂張了。

王政君的小弟王曼早死而未能封侯,對此,王政君一直掛念著,王曼的兒子王莽很受王政君憐愛,於是,王政君便追封王曼為新都哀侯,由王莽嗣侯位,並任命為大司馬,王莽開始掌握朝中權力。

綏和二年(公元前7年)三月,過度沉迷於酒色的漢成帝在趙合德的宮中暴死,劉欣即位,是為漢哀帝。王政君成了太皇太后。此時,王氏子弟成朝中的卿、大夫、侍中、諸曹等,朝中要害部門多為王氏子弟所控制,對此,繼位的漢哀帝非常氣憤,為了強化皇權,漢哀帝逐步實施排除外戚王氏勢力的措施。

漢哀帝即位後便提高他的祖母和母親家族傅氏和丁氏的勢力,封他的祖母傅昭儀為恭皇太后,封他的母親丁姬為恭皇后,其食邑與王政君相等。王政君對此感到十分氣憤和不安,他要求大司馬王莽以“乞骸骨”回家,而哀帝並不批准王莽辭呈。丞相孔光、大司空何武、左將軍師丹等求王政君不要讓王莽辭職,說皇帝得知太后下令貶斥王莽非常傷心,認為大司馬如果不復職,皇帝就不敢聽政了。王政君聽後,讓王莽復行視事。此次交鋒,意味著漢哀帝與王氏之間的鬥爭已經公開化,並且在激化。當司隸校尉解光彈劾王根有罪時,漢哀帝藉機將王根逐出京師,並將王氏舉薦的官吏悉數罷免。王氏也不甘示弱,當高昌侯董宏請尊哀帝生母丁姬為帝太后時,大司馬王莽,丞相孔光,左將軍史丹等堅決反對,哀帝迫於王氏的壓力,不得已將董宏免為庶人。但是,過了兩年,漢哀帝還是尊傅昭儀為帝太太后,尊丁姬為帝太后,而王莽則被貶逐新野,此時,王氏勢力跌落谷底。元壽元年(公元前2年),漢哀帝念王政君年事已高,便讓王莽與平阿侯王仁回到京師,侍奉王政君。可是,這又埋下了後宮干政的禍根。

元壽二年(公元前1年)六月二十六日夜,漢哀帝無子而亡,王政君聞哀帝死訊後,迅速移駕未央宮,部署王氏子弟控制皇宮的中樞。當得知哀帝臨終前將玉璽交給他的男寵大司馬董賢后,王政君聽王閎的建議,派王閎威脅董賢交出玉璽,王政君得到玉璽後,急召董賢問國喪如何調度,董賢表示不清楚,王政君便推薦新都侯王莽幫助董賢籌辦國喪之事,理由是王莽曾以大司馬身份參與過成帝葬禮。王莽入宮後,迅速從董賢手中奪取了兵權。王氏兵權在握,開始瘋狂清洗,活人死人皆不放過:董賢被逼自殺;王政君所痛恨的趙飛燕和哀帝的傅皇后被逼死;已故傅昭儀和丁姬的陵墓也被扒開;由哀帝所拔擢的傅、丁兩家迅速被王氏剷除。而王政君依然被尊為太皇太后,王氏輔佐中山王劉衎為帝,是為漢平帝。

王氏一門掌控朝權之後,王莽為了感恩王政君助其掌握大權,極力討好王政君,首先,上言尊王政君姊妹王君俠為廣恩君,王君力為廣惠君、王君弟為廣施君,並皆領湯沐邑,擁有固定的稅收,王氏姊妹也大肆讚譽王莽之美德。其次,王莽深知王政君是討厭深待於深宮的人,便投其所好,想方設法辦各種活動,讓王政君到宮外活動;再次,王莽親自伺候王政君的侍女之子生病,以讓王政君高興。

元始五年(公元6年),漢平帝死後,孺子嬰繼位,眾人請求王莽效法周公輔佐周成王故事,王政君極力反對,但她已無力阻止,王莽遂輔佐孺子嬰,自稱是攝皇帝,後來,王莽又以各種祥瑞之兆為由,稱受天命而自立為帝。始建國元年(公元9年),王莽篡漢建立新朝,他讓安陽侯王舜去向太后索取玉璽,王政君怒罵王莽父子蒙漢家之力得以富貴封侯,乘他人託孤之時趁機奪取國家,這是忘恩負義,豬狗不如。王政君還怒斥王莽既然成為新皇帝,要改正朔服制,就應自制新玉璽,而不該取這亡國的不祥玉璽。她稱她是漢家寡婦,要拿玉璽陪葬!王舜堅持要玉璽,王政君便將玉璽摔在地上,讓王舜去取,玉璽掉了一角。王莽得到玉璽後,毀元帝廟,將其改變長壽宮,將王政君到請長壽宮,始建國五年(公元13年),王政君逝世,年八十四歲,與漢元帝劉奭合葬渭陵。

王政君成為漢元帝劉奭的皇后之後,從元帝病故之後開始,便開始了其60年的當政生涯,她先後經歷了成帝劉驁、哀帝劉欣、平帝劉衎和孺子劉嬰五朝,最終由王政君的侄子王莽篡漢,建立了新朝。王政君是專權的時間僅次於孝莊皇太后的專權皇后,而正是由於她專權,才讓王氏一族飛黃騰達,而她也親自培養和提拔了奪取漢家天下的王莽,她憐愛王莽,而王莽卻劉漢的掘墓人,並讓王政君走入了沉寂的長壽宮。

對於漢朝王政君的干政,著名歷史小說家蔡東藩評價說:“孝元皇后,無傅太后之驕恣,又無趙氏姊妹之淫荒,亦可謂母后中之賢者。乃過寵王莽,使其罔上行私,得竊國柄,是則失之愚柔,非失之驕淫也。莽知元后之易與,故設為種種欺媚,牢籠元后於股掌之中。迨弒平帝而元后不察,迎孺子而元后不爭,稱攝皇帝、假皇帝而元后不問,徒懷藏一傳國璽,不欲遽給,果何益耶?要之婦人當國,暫則危,久則亡。元后享年八十有餘,歷漢四世,不自速斃,宜乎漢之致亡也。”(《前漢演義》)這確實是很有有道理的。

議一議“後宮干政”的是是非非(上)

王政君劇照

其實,在漢初,呂后的干政就已經起了很壞的攬權專政的帶頭作用。漢朝的開國皇帝劉邦死後,皇后呂雉便開始干政了,由於漢初殺了很多功臣,大臣們都很害怕,漢惠帝劉盈死後,呂雉就不只是干政了,而是直接臨朝稱制,她公然行使皇帝的權力。劉邦原來有“非劉氏不得為王”的定製,而呂雉將這一定製破了,她把呂家的主要人物封為王,實際上呂雉已經逐漸將劉氏的權力轉移至呂氏手上。司馬遷看出了這一點,所以,《史記》將呂后列入“本紀”,這意味著已將呂雉當成皇帝了。呂雉干政長達十六年。呂雉是一個心狠手辣的女皇,而她干政最令人髮指的舉動便是殘害戚夫人,戚夫人曾慫恿劉邦換太子,所以,呂雉對她一直懷恨在心,當呂雉大權獨攬之後,便將戚夫人斬去手腳,薰聾雙耳,挖掉雙目,又以啞藥將她毒啞,這才將她拋入茅廁之中,稱之為“人彘”。此事充分表現呂雉手段的狠毒。呂雉篡位已經完成,專權基本上轉移到呂氏手中,若不是她死後呂氏的諸男們缺乏呂后的政治權術,周勃、陳平對呂氏的清除能否成功還很難說。

呂雉之後,漢朝後宮干政的是文帝的皇后竇氏。文帝死後,景帝登基,太后竇氏和其女館陶長公主劉嫖肆意干政,他們甚至連立立嗣的事也進行干預。而景帝去世之後,竇氏成了太皇太后,她開始肆意專權,當時登上皇位的漢武帝對後宮干政很反感,而由他親自任命的重臣趙綰因提出了“竇氏不應再幹涉朝政”,這刺到了竇氏的痛點,竇太后便迫使武帝將趙綰下獄,並將其逼死在獄中,同時,還逼武帝罷免了他親自任命的丞相和太尉。後來,武帝建立了中朝,以儒生代替元老們,輔佐他掌握國家政權,後來,武帝又用了平民出身的儒生公孫弘任丞相,逐漸擺脫與竇太后關係密切的老臣們,漢武帝牢固執掌權力後,才避開了後宮干政。

議一議“後宮干政”的是是非非(上)

呂雉劇照

到了東漢時期,光武帝劉秀在豪強地主的支持下,經過長達12年的統一戰爭,終於建立了政權,定都於洛陽,光復了漢室,實現“光武中興”。而此次“中興”,劉秀不像開國皇帝劉邦那樣誅殺開國功臣,而是優待功臣。劉秀改革官制,整飭官風吏治,開啟中興局面。在當時,門當戶對的婚姻成了很重要的豪門聯姻的政治措施,世族公卿和將相功勳的家庭與皇室帝結成姻親成了常態,而這些世族或功勳,本來社會地位就比較高,當他們的女兒或姐妹等嫁入皇室而有了成為皇后或太后機會時,強強聯合的裙帶關係便使得這些皇后或太后將恩寵轉化為權力和地位,而孃家的勢力更使她們在後宮不甘寂寞,不想平靜,干政也就成了非常正常的事。

東漢後宮干政的政治現象特別嚴重,比如,和帝年僅十歲登基,漢章帝的竇皇后就被尊為皇太后,和帝年幼,竇氏便臨朝稱制。此後,竇太后的兄弟竇憲、竇景、竇篤等人都被封了官,在朝中任要職。而靠著竇太后的權力,竇家兄弟在朝中肆意妄為,陷害對手,打擊異己,而反對他們專權的大臣都被害死。在竇太后專權干政的五年多時間內,和帝只是朝中的傀儡。直到永元四年(92年),14歲的和帝在宦官鄭眾等的支持下,用計謀將竇氏兄弟一概清除,逼迫竇太后交出政權,才算是結束了竇太后的干政狀態。不過,和帝剛逃出狼窩,又進入了虎穴,他又落入了宦官鄭眾等的掌控之中。

東漢有那麼多後宮干政的事件,與漢朝規定的一項措施有密切關係,漢朝規定,皇后嫡正地位享有一項重要特權,即在皇帝年幼、懦弱、昏庸或皇嗣中斷時,皇太后可以名正言順地作為監護人,對立嗣進行監督,甚至能臨朝稱制,而且其權力與皇帝的權力相等,這實際上是在律法上允許太后干政。太后們有了這一權力,她們便很喜歡選立年紀小的幼童來當皇帝,如此一來,她們便可以臨朝稱制。這就造成了所謂的“貪孩童以久其政,抑明賢以專其威”的現象。東漢出現了“臨朝者六後”的干政事例。太后們為了滿足自身的權欲,選幼年繼位者,甚至廢長立幼,她們才有機會專權干政。

例如,和帝的皇后鄧氏,在和帝駕崩後,便以長子劉勝有痼疾為由而不立之,選立出生才百餘日的劉隆為嗣,劉隆剛立不久便夭折,鄧氏又立年僅12歲的劉牿為嗣,鄧氏選的就是年幼的皇帝,她便於把持朝政,鄧氏干政達16年之久,是漢武帝所說的“主少母壯”的典型例子。

東漢時期,後宮干政現象的突出表現是“六後干政”,即有竇、鄧、閻、梁、竇、何六位太后臨朝稱制,後宮干政在東漢成了政治常態,雖然說章帝皇后竇氏、安帝皇后閻姬、順帝皇后梁妠以及桓帝皇后竇妙等,也都算是知書達理的,其家族外戚也非無賴出身,但太后專權,其家族外戚大都飛揚跋扈,將皇帝當成傀儡,這當然是正統帝制觀念所不能容許的。清代史學家趙翼在評論東漢“六後干政”時說得很精彩:“章帝時,竇後專寵,有梁貴人生和帝,竇後養為己子,而陷貴人以憂死。章帝崩,和帝即位,竇為太后稱制。和帝崩,皇后鄧氏為太后,立殤帝嗣位,殤帝殂,太后又立安帝,終身稱制。安帝崩,皇后閻氏為太后,立北鄉侯懿嗣位,身自臨朝。未幾,懿殂,宦官孫程等迎立順帝,太后乃歸政順帝。順帝崩,皇后梁氏為太后,立衝帝,身自臨朝。衝帝殂,太后又立質帝,猶秉朝政。質帝為梁冀所酖,太后又立桓帝,數年歸政。桓帝崩,皇后竇氏為太后,立靈帝,仍自臨朝,後其父武為宦官所害,太后亦遷於南宮。靈帝崩,皇后何氏為太后,立子辨嗣位,身自臨朝,尋為董卓廢弒。”(《史記·呂后本紀》)後宮干政如此嚴重,外戚於朝中專權跋扈,而宦官又乘機攬權專政,在東漢時期,在太后臨朝稱制下,宦官與外戚的激烈矛盾成了導致漢朝走向衰敗的主要政治原因,後宮干政總的來說是消極的,其主要作用是禍害朝政。

史上最典型的後宮干政,當數唐代武則天和清代的慈禧太后,她們不僅干政而且還專權擅政。

唐朝武則天為自己創造了一個名字,叫瞾,她是唐高宗李治的皇后,唐中宗李顯、唐睿宗李旦之母。高宗在位時,陽弱陰盛,諸多國事皆依仗武后處理,這讓武后有機會從幕後走到前臺。上元元年(674年),高宗號天皇,而皇后號天后,被稱為“二聖”。此後,高宗漸漸被架空,唐朝的權柄,掌控在武則天手中。弘道元年(683年),高宗駕崩,中宗李顯繼位,武則天以皇太后名義臨朝稱制,一年之後,武后廢了中宗李顯,改封之為廬陵王,立四子李旦為帝,是為睿宗。李顯、李旦昏庸無能,雖居帝位,但皆是傀儡,武后獨攬大權。690年,67歲的武則天不再想當皇太后了,他親臨帝位,改朝換代,當了皇帝,改國號為“周”,史稱“武周”。武則天不僅政治權術十分厲害,而且其心狠手辣是難以想象的,在通往帝位上,他親手掐死了自己的女兒,親自廢了自己兒子的帝位,她當上皇后之後,將褚遂良、韓瑗、來濟等大臣一個個清除出局,最後,就連皇親國戚、功勳名臣長孫無忌也敗在她手裡,被她除掉了。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主政達二十二年之久。歷來,對武則天干政和專權的評價存在爭議,貶的多,讚的少,但對於她的政治業績,還是比較肯定的,她在位期間,打擊門閥,扶植庶族,整頓吏治,嚴懲貪吏,發展科舉,拔擢賢才,重用狄仁傑、張柬之、桓彥範、敬暉、姚崇等中興名臣;同時,她廣開言路,注意納諫,重視發展農業,輕徭薄賦。當然,武則天也任用酷吏,殺害能征慣戰的宿將名帥,清除異己,專權霸道。從整體上看,在武則天主政期間,政策穩當、百姓富裕,有“貞觀遺風”之譽,為她的孫子唐玄宗的開元之治打下了穩定的基礎,武則天對歷史的貢獻還是應該肯定的。武則天的干政、專政也有其積極的一面。

議一議“後宮干政”的是是非非(上)

武媚娘劇照

與武則天相比,另一位干政的典型,是清代的慈禧太后,雖然在政治謀略和權術手段上慈禧太后與武后一樣毒辣老到,很了不得,但在政治業績上,慈禧與武后相比,卻是遜色得多。慈禧太后是滿洲鑲藍旗人,咸豐帝的妃子,同治帝生母,同治帝繼位時,她被尊稱為慈禧太后。慈禧的第一次出色的政治舉動是聯手東宮太后,於1861年在恭親王奕的支持下,出其不意地發動辛酉政變,殺了權傾朝野的肅順等八大臣,成功奪權,改元同治,慈禧實行垂簾聽政,實是掌控了皇權。1873年,載淳成年,慈禧宣佈撤簾歸政,但仍把持朝柄。次年,載淳病死,慈禧立宗室載湉繼承皇位,年號“光緒”,慈禧恢復垂簾聽政。1889年,載湉大婚成年,慈禧宣佈“歸政”,退居頤和園,但朝內用人、決斷大事等仍是由慈禧裁決,光緒帝實際上只是個傀儡。慈禧於1908年病逝,統治中國達47年。慈禧干政期間,幹了兩件禍害極大的事,一是在光緒皇帝發起戊戌變法時,慈禧為了維護她的統治權利,發動戊戌政變,殘殺“六君子”,囚禁光緒,奪權專政,專權跋扈,驕奢糜爛,為慶生挪用海軍軍費等;二是在日本發動甲午中日戰爭時,因戰敗而指派李鴻章簽訂了中國歷史上空前屈辱的條約《馬關條約》,致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後來,她又指使簽訂《辛丑條約》,慈禧扮演著外國列強控制中國的政治工具。在政治業績上,清代的這位干政的“無冕女皇”,比武則天差多了,只有危害,沒有貢獻。

歷史上,造成後宮干政的具體原因當然是很多,而仔細分析後,便能知曉,後宮干政的主要原因可以概括為下面幾個方面:

第一,後宮的太后、皇后、妃子是皇帝最親近的人,她們距離皇權最近,而權力慾誘惑她們攬權干政。

後宮的皇太后、皇后和妃子們擁有一個特殊的條件,那就是在生活上離皇帝非常近,這就有三個有利條件促使她們去幹政,其一,得到了皇帝的寵愛、信任或依靠,能在身邊經常向皇帝吹耳邊風,逐漸或擇機向皇帝索要權力,而一旦遇到軟弱的,或無能,或不愛理政的皇帝,後宮女人便很容易得到權力,干政也成了不是她們喜歡做的事;其二,有權力慾的後宮女人,心理有準備,而她們離最高掌權者很近,自然能得到更多的關於朝政和國事的信息,而長期的耳聞目染,她們自然也就對政事更感興趣,而且也開始成為政壇的內行人,自然,干政成了她們想要乾的事;其三,皇帝掌控最高權力的威風威嚴,特別是皇帝至上的權威,對於有權力慾的後宮女人有巨大的誘惑力,而她們又經常在皇帝身邊,這讓她們感到權力離她們很近,似乎是唾手可得,所以,這促使她們想方設法去幹政,讓她們也想像皇帝那樣獨攬朝綱,號令天下。歷史上的那些專權的后妃,如武則天、慈禧太后等,皆是這方面的典型例子。

第二,皇帝身邊的太監,或外戚,經常會慫恿或聯手太后、皇后、妃子干政,以達到他們掌握朝權的目的,這促使讓後、妃干政。

後宮的女人們不僅僅是皇室的女人,也不只是皇帝的妻妾,她們無法避開政治環境,她們也是權力場中的人物,在競爭激烈的政治舞臺上,後宮的女人們與男人一樣,難以置身事外。而那些距離後宮的太后、皇后和妃子比較近的政治勢力,為了在權力鬥爭中佔據主動,或為了奪取權力,他們會把太后、皇后和妃子拉進政治漩渦中,成了他們的代理人或攬權的橋樑,讓她們進入干政之中。比如,外戚是慫恿、支持或逼迫太后、皇后和妃子捲入政壇的重要力量,外戚經常利用皇后、皇太后或受寵的妃子,要官要權,以便在朝中佔據更高的權力地位,直到專權擅政,專橫跋扈。比如,漢朝時,外戚專權是非常厲害的,西漢末王氏專權,直到王莽篡權改朝;而東漢外戚專權更是導致了漢末的大亂,斷送了漢王朝。此外,另一派力量是宮中的宦官,當皇帝年幼時,為了奪得權力,宦官們經常或慫恿,或拉攏,或聯手太后、皇后和妃子,一起對付朝中大臣或外戚,依靠太后、皇后和妃子的勢力來掌控小皇帝,進而掌控權力,並逐漸專權。晚唐和東漢宦官專權現象非常嚴重,有一些情況便是宦官與後、妃聯手而造成的。

第三,太后、皇后、妃子長期受壓抑,心理上的反彈慾望讓他們想在政治上出人頭地,攬權干政。

在中國古代,由於男尊女卑文化思想的影響,女人的地位卑微,而後宮的女人們生活在最豪華的宮殿裡,伴隨著最有權勢的男人,雖然生活奢華,但因受禮教和宮規的抑制,內心上是極不自由的,受到極大的壓抑,但是,她們中的大多數仍一直處於心理上的抗爭之中,壓抑越大,抗爭越厲害,而後宮的女人們除了努力保證自己的富貴、尊貴的地位之外,她們還追求受寵,爭取攬權,以滿足他們的心理欲求。當後宮女人慾望難以滿足時,她們總想著突破壓抑,自由表現自己,希望或能比別的女人更受寵,有更大的權力,甚至要求比男人更厲害,而干政便成了她們能滿足慾望的很重要的途徑。由於她們經常在皇帝身邊,接近最高權力的機會比較多,加上她們身處政治中心,能更瞭解朝廷的情勢,同時,後宮爭寵的鬥爭又讓一些慾望強、能力強、心理素質好的後宮女人有了政壇爭鬥的資本,一旦有機會干政,她們往往乾得很出色,秦代的宣太后,漢代的呂雉、王政君,唐代的武則天,清代的慈禧太后等,皆是政壇高手,作為女人,她們勝過同時代朝中的絕大多數政治高手。

第四,當朝中多種政治力量激烈角逐時,離皇帝最近的太后、皇后或妃子往往成為某一方力量竭力拉攏的對象,讓她們走上干政之路。

古代朝堂的權力鬥爭是非常激烈的,朝中各派經常處於殊死的角逐之中,皇權與相權,中朝與外朝,內廷與外庭,文臣與武將,宦官與外戚,諫官與權臣,貴族與士族等各種力量,總是處於無休止的爭鬥中,而離掌控著核心權力的皇帝最近的後、妃們,自然也就成了各派力量爭奪的聯盟對象。後、妃有接近皇帝並能及時勸說皇帝的優勢;有了解決策信息的優勢;還有養育太子,培養未來權力接班人的優勢,所以,她們就成為外戚、宦官、宰相、諫官等各種力量爭取的政治力量。而當後、妃有了權力慾望時,便很容易與某一派政治力量聯手,介入到政治角逐中,後宮干政也就自然形成了。後宮非靜地,後、妃依然與其他政治力量一樣,也是身處政治漩渦之中,對於有權力慾的後、妃來說,干政是難免的。後宮的女人們,有的自覺而積極地飾演著干政的角色的,也有的是不由自主地被券入到政治爭奪中,最後也進入了干政的狀態,權力是強效的迷藥,一旦著謎,後宮的女人們一樣也瘋狂。武則天報復戚夫人;慈禧捏死了親生女兒,囚禁自己的兒子等,皆是為爭權而瘋狂。

[ 文章長了,此為上篇,下篇將分析歷史上防止後宮干政的有關措施,探討後宮干政的是非得失,歡迎讀者朋友繼續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