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种植,晚疫病发生严重、危害大,该如何进行预防和防治呢?

粤乡韵


1.病害的症状

当相对湿度为100%且温度为21℃时,最适宜病原菌产生孢子囊,孢子囊散发出的游动孢子可以通过风雨传播,在自由水存在的条件下,产生胚管穿入寄主,植株感病后,在寒冷和潮湿的环境下,叶部出现水渍状斑点,首先是浅绿色,以后变成棕色,病斑有黄绿色边缘。如果天气持续潮湿,叶背病斑的边缘可看到白色霉轮。

在气候适宜条件下,病斑迅速蔓延到叶柄和茎,严时重整片田地的所有植株都被感染发生病害,重者整株枯死。天气转晴后,病斑干枯呈褐色,与健康组织有明显的界限。块茎感病后,形成大小不一,不规则形状和轻微凹陷的褐斑。将块茎切开,可见病斑皮下组织呈红褐色,与健康马铃薯组织无明显分界。

2.发生原因

(1)气候:晚疫病的流行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尤其是阴雨天,多雾,潮湿的空气,相对湿度高于85%以上,温度在10~15°C的条件下易于发病流行。

(2)品种:不同品种对晚疫病的抗性差异很大。调查结果表明,大西洋品种发病严重,费乌瑞它和克新3号对晚疫病具有较强的抗性,即使种植在同一块田中,费乌瑞它品种的叶子上虽然也有病斑,但对茎杆和块茎的影响不大。

(3)生育期:生长前期抗病力强;在生长后期尤其是开花末期最易受病害影响,特别是始花至开花末期遇到持续阴雨天气,利于晚疫病流行暴发。例如在1月初种植马铃薯,用地膜覆盖,幼苗发苗早,3月初进入现蕾期,中旬进入盛花期,此时正遇上连续的低温和阴雨天气,适合马铃薯晚疫病的流行爆发,而1月中旬种植,幼苗发苗较晚的,在3月底才开花的,避过了3月中旬阴雨天气晚疫病危害程度轻,收获时茎叶青枝腊秆。

(4)栽培管理: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土壤板结,比排水条件好,砂质壤土的田块发病早,发病重。没有施农家肥料、偏施氮肥的田块,比以农家肥为主,化肥为辅的田块发病早,发病重。

3.防治对策

(1)抗病品种的选择:首先,选择抗病品种是最经济、最有效、最简单的方法;其次是剔除病薯、病芽以及对种薯进行药剂消毒,以减少带病率。

(2)选择田地:种植马铃薯田应选择地势较高,排水良好,疏松的沙壤土,前作为水稻田,切勿与同一科作物连作。

(3)科学施肥:种植马铃薯应以农家肥为主,辅以化肥,推广施用高钾氮肥的施肥方法,培育健壮的苗架,提高抗病能力。

(4)喷雾保护:只能用药物预防晚疫病,主要以预防为主,要根据当地的气候预报,做好病情测报。从马铃薯开始开花到盛花期间,如果48小时内的最低温度不低于10℃并且空气的相对湿度平均高于75%以上,就要进行田检。发现中心病株,立即将其拔掉深埋,并进行撒石灰消毒,对发病地区进行喷药封锁。

根据测试,每亩用53%的金雷多米尔可湿性粉剂100克兑60公斤水,对马铃薯晚疫病有很好的防治效果,或者使用百菌清、瑞毒雷锰锌、甲霜灵锰锌、克露、可杀得等药剂,每次喷洒一种或多种混合喷施,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建议在马铃薯晚疫病发生初期或始花期推广应用,每5至7天喷药一次,连续喷施2至3次。

(5)提早割蔓:在马铃薯晚疫病的流行年,马铃薯植株和地面上都存在大量病菌孢子囊,应在收获前约1周左右割秧,运出田外,暴晒在地面3至5天,然后再进行收获,这样可以减少对块茎的感染,使块茎的表皮木栓化,不易破皮。

4.贮藏药物处理

氯苯胺灵(CIPC)是一种收获后使用的抑芽剂,粉末的使用剂量为1.4-2.8克/千克,将粉剂撒在马铃薯堆中,上面扣上塑料薄膜或帆布等覆盖物,24-48小时后打开,处理过的马铃薯在常温下也不会发芽。该抑芽剂必须在马铃薯愈伤后使用,否则,它会干扰马铃薯的愈伤,造成马铃薯贮藏中腐烂。出休眠期前的马铃薯使用该药抑芽的效果好,出休眠期后再使用,抑芽效果明显减弱。因此应该在休眠中期进行,不能太晚,否则会降低药效。



农村丫头6


目前马铃薯在我国也有广泛种植,其在生长过程中也受到各种病虫害的危害,而其中马铃薯晚疫病就是一种毁灭性病害,许多地方都有发生此病害。然而有些种植户知道马铃薯发生病害,却不知发生哪种病害,下面我们就来一起认识一下马铃薯晚疫病及预防和防治措施。


马铃薯晚疫病病害症状

马铃薯发生晚疫病后,叶片及茎部由于被病毒感染会发生褐色条斑,随着病情的加重使叶片卷缩,最终导致整株发黑腐烂,而且很明显能看出田间一片一片枯萎焦黄,同时还会伴有刺激性的腐烂气味,尤其在连续阴雨天气或湿度大的田块发生较为严重。

马铃薯茎块发生晚疫病时,会形成淡褐色的斑点,随后会一点一点侵入马铃薯内部,最后导致整个马铃薯腐烂,发生晚疫病的马铃薯对于后期贮存也非常不利。



马铃薯晚疫病预防及防治方法

  1. 种薯选择:首先要选择抗病性强的种薯,不同抗性的种薯对晚疫病的抗病能力也有很大差别,所以选择抗病性强的种薯也有效减少晚疫病的发生。
  2. 种薯拌药:在种薯种植前用内吸性杀菌剂进行拌种,可用50%多菌灵浸泡种薯,泡制2-3小时后再进行摊开晾干。
  3. 栽培管理:播种前要优胜劣汰,剔除带菌种薯,选择优质精品种薯,从源头开始减少后期病害的危害。
  4. 田间管理:田间发现病株要及时拔除并带出田间销毁。同时也可适当提前进行割蔓,可避免马铃薯茎块与植株接触,减少茎块带菌,有利于后期贮存。
  5. 药剂防治:田间发现晚疫病后可用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或75%百菌清粉剂600-700倍液喷施,可在7-10天后进行二次复喷,可根据实际病情及气候适当调整用药次数和用药之间的间隔。


马铃薯晚疫病在中心病株出现前,可以喷施保护剂即可有效预防晚疫病的发生,不过一旦发生晚疫病后就一定要喷施保护加内吸性治疗药来防治,最好以强内吸性药剂为主。而且预防及防治最好选择在下雨前效果最佳。

感谢大家对肥仔的支持,也欢迎大家关注“肥仔农经”,每日分享三农资讯,与你一起探讨精彩三农,谢谢大家!!


肥仔农经


马铃薯晚疫病又名马铃薯瘟、疫病,在中国中部和北部种植区发生较普遍,是一种毁灭性的真菌病害,病害的发生能导致马铃薯茎叶死亡和块茎腐烂,给马铃薯种植业带来巨大损失。

(一)症状特征 叶片发病首先是在叶尖、叶缘产生水浸状褐色斑点,湿度大时病斑很快扩展成较大的褐色斑块,病斑上可见白霉。茎秆或叶柄感病产生褐色条斑。块茎感病亦呈现褐色大病斑,稍凹陷,薯肉变褐色腐烂。病害发生严重时,全田一片焦枯,并且散发出腐败的气味,

(二)致病病原 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Montagne.)de Bary],属鞭毛菌亚门真菌。孢囊梗有分枝,每隔一段着生孢子囊处具有节,节膨大。孢子囊柠檬形,大小为2~38微米×12~23微米,一端具有小柄,另一端具乳突,易脱落后在水中释放出5~9个游动孢子,游动孢子呈肾形,具有鞭毛2根,失去鞭毛后变成休止孢子,萌发出芽管,芽管中产生侵入钉侵入寄主。菌丝生长适温为20℃~23℃,孢子囊形成适温为19℃~22℃,游动孢子形成温度为10℃~13℃,温度高于24℃时孢子囊多直接萌发,相对湿度是影响孢子囊的最重要因素。

(三)发病规律 病原菌以菌丝体在病薯内越冬、越夏,成为田间初侵染源。带菌的种薯及地下病薯萌芽产生幼苗时,病菌开始侵入,形成发病中心,病株上产生的孢子囊,经气流、雨水传播反复进行再侵染,也可随雨水进入土壤,通过伤口,皮孔和芽眼侵入块茎。马铃薯晚疫病是喜冷凉、喜高湿环境的病害,病害发生适宜温度为10℃~30℃,相对湿度在95%以上最易发生病害。地势低洼易积水,排水困难,土质黏重,种植密度过大,田间通风透光性差,管理粗放,植株长势弱则发病重,如遇阴雨连绵空气潮湿或温暖多雾的天气,则病害严重发生。

(四)防治措施

1. 选用抗病品种 对马铃薯晚疫病较抗病的品种有:鄂马铃薯1号、2号,坝薯10号,冀张薯3号,中心24号,1-1085,矮88-1-99,陇薯161-2,郑薯4号,抗疫1号,胜利1号,四斤黄,德友1号,同薯8号,克新4号,新芋4号,乌盟601,文胜2号,青海3号等。

2. 农业防治 选用无病种薯,在秋收入窖、冬藏查窖、出窖、切块及春化过程都要严格剔除病薯,以尽量减少初侵染源;提倡建立无病留种田进行留种;加强田间管理,适期早播种,选择土质疏松、不易积水排水良好的田块栽植,以促进植株健壮生长,增强其抗病性。重田防止连作或临近种植,提倡与禾本科作物或十字花科作物实行3年以上轮作;避免偏施氮肥,实行配方施肥;合理密植,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降低田间湿度。

3. 化学防治药剂拌种可选用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进行拌种处理。发病初期可以喷施50%烯酰吗啉·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68%金雷水分散粒剂600倍液、10%氰霜唑悬浮剂2 000~2 500倍液、68.5%抑快净水分散粒剂1 500倍液、3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 200~1 500倍液,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50%烯酰·膦酸铝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或30%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2.2%霜霉威盐酸盐水剂500倍液,或50%锰锌·氟吗啉可湿性粉剂600倍液等进行喷雾防治。


乡村里的小伙子


马铃薯晚疫病是一个马铃薯常发性病害,属于低等真菌性病害,低温高湿时(相对湿度85%以上,温度在10~15°C)易于流行,常见的防治方法有:

1.选择抗病品种

2.拌种及土壤喷沟处理,选择药剂:咯菌腈,精甲霜灵,恶霉灵等

3.农业防治,及时清楚田间的病残体掩埋或焚烧,清洁田园,土地平整,起隆栽培排水良好;

4.药剂防治,保护剂与治疗剂相结合,发病前以保护剂为主,发病初期保护剂+治疗剂相结合,同时有条件时摘除病叶;

药剂推荐:

保护剂:代森锰锌,代森锌,丙森锌,吡唑·代森联,多菌灵,甲托等

治疗剂:烯酰吗啉,霜霉威,霜脲氰,氰霜唑,氟啶胺,噁唑菌酮·霜脲氰,氟吗啉等





农田上的懒汉


马铃薯晚疫病是世界性病害,危害重,损失大。不抗病的品种在流行年一般减产20%~50%。窖藏损失轻者减产5%~10%,重者减产30%以上。19世纪40年代,爱尔兰马铃薯大量死亡,减产一半,使100多万人饿死,200万人移居海外。马铃薯晚疫病在我国马铃薯产地都有发生,西南地区、东北、华北与西北多雨潮湿的年份为害较重。



马铃薯植株发生晚疫病时的症状。

马铃薯植株被晚疫病感染时,叶片的顶端或边缘发生淡褐色的病斑,病斑外围有黄绿色症状。湿度大的早晨和雨天病斑很快扩大,使叶面呈水浸状青枯,并产生一圈白霉,叶背面白霉更清楚。白霉就是分生孢子,孢子囊呈桃形。干燥时病斑变褐干枯,质脆易裂,不见白霉,且扩展速度减慢。茎部或叶柄染病现褐色条斑。发病严重的叶片萎垂、卷缩,终致全株黑腐,全田一片枯焦,散发出腐败气味。块茎染病初生褐色或紫褐色大块病斑,稍凹陷,病部皮下薯肉亦呈褐色,慢慢向四周扩大或烂掉。


马铃薯晚疫病感染途径及发病条件。

马铃薯晚疫病一般于6月下旬至7月上旬始见,7~8月降雨相对较少,气温偏高,不利于晚疫病的前期流行,主要流行时期一般在8月下旬至9月份。

马铃薯晚疫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薯块中越冬。初感染源为发病不严重的薯块,收藏入窖越冬,年后与健康的薯一起栽种到地里,随温度转暖而活动,沿着幼苗的茎秆长出地面成为中心病株,病部产生孢子囊借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形成发病中心,致该病由点到面,迅速蔓延扩大。


马铃薯晚疫病最适宜的发病条件是在温度为10℃~25℃,田间有较多的露水或降雨。病叶上的孢子囊还可随雨水或灌溉水渗入土中侵染薯块,形成病薯,成为翌年的主要侵染源。病菌喜日暖夜凉高湿条件,相对湿度95%以上,18℃~22℃条件下,有利于孢子囊的形成,冷凉(10℃~13℃保持1~2小时)又有水滴存在,有利于孢子囊萌发产生游动孢子,温暖(24℃~25℃,持续5~8小时)有水滴存在,利于孢子囊直接产出芽管。

多雨年份,空气潮湿或温暖多雾条件下发病重。种植感病品种,植株又处于开花阶段,只要出现白天22℃左右,相对湿度高于95%持续8小时以上,夜间温度10℃~13℃,叶上有水滴持续11~14小时的高湿条件,本病即可发生,发病后10~14天病害蔓延全田或引起大流行。



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方法。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应采取以农业防治、加强栽培管理和药剂保护相结合的措施进行综合防治。

选用抗晚疫病的马铃薯品种。马铃薯的最初传播来源是邻近的带病种薯,种植抗病品种是最好的防病办法。根据调查,对晚疫病表现抗病的有:克新1号、2号、10号,虎头,晋薯6号、7号,高原4号、7号,宁薯1号等。这些品种在晚疫病流行年受害较轻,各地可因地制宜选用。


播种前严格淘汰病薯。只要种薯不带病,田间就不会首先出现病株,可减少初始感染源。要建立无病留种地,进行无病留种,对留种薯在秋收入窖、冬藏查窖、出窖、切块、春化等过程中,每次都要做到严格剔除病薯,减少初始感染源。

加强栽培管理。适期早播,选土质疏松、排水良好的田块栽植,促进植株健壮生长,增强抗病力。


药剂防治。田间一旦发生晚疫病感染,一般很难控制,因此在没发病前,若气温高或雨水多、湿度大时应及时用药剂防治。目前采用的药剂在防治晚疫病上最好的是瑞毒霉。田间发病时最好发现中心病株及时喷施25%瑞毒霉可湿性粉剂800倍溶液,每10天左右喷1次,2~3次即可控制病害发展;也可用等量波尔多液喷施防治,即500克硫酸铜、500克生石灰、50升水配成波尔多液,在发病时喷施可收到较好效果;也可用50%甲霜铜或0.2%硫酸铜稀释500倍,每亩用药液30千克喷防;还可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兑水叶面喷施。如果喷施一次病害未得到控制,则需要进行多次喷施,时间间隔7~10天。


厚培土。田间晚疫病孢子侵入块茎,主要是通过雨水或灌水把植株上落下的病菌孢子随水带到块茎上造成的。在种植不抗晚疫病的品种时,尤其是块茎不抗病的,要注意加厚培土,使病菌不易进入土壤深处,以减少块茎发病率。

割秧防病。在晚疫病开始流行时,对种植密度大、行距小、不能厚培土的地块,要在植株还未严重发病前把薯秧割掉,运出田间。作为留种的地块更应及早割秧,尽量防止病菌孢子侵入块茎,以免后患。


关于马铃薯晚疫病发生原因,晚疫病症状,晚疫病防治措施就介绍到这,觉得有所帮助的话就点赞关注鼓励下【南粤新农人】,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