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临终之前,为何将兵权交给李严,而不交给诸葛亮?

萧晓四姑娘


这是由当时蜀汉的政治环境决定的。

蜀汉自关羽失荆州、刘备败夷陵之后,无论是国力还是实力都下降到历史最低点,刘备在夷陵失败后,一直就待在永安,没有回成都。

刘备自觉时日不多,便开始考虑下一代的接班人问题,其实能进入刘备眼中托孤的重臣已经不多了。



关羽、张飞、简雍、孙乾、糜竺等最早跟随刘备的元老级人物都已身死,参与制定蜀科的五人中法正、伊籍、刘巴已经去世,只有李严和诸葛亮还活着。

而其它人中赵云不受重用,魏延资历较浅且要镇守一方,蜀汉人才青黄不接。

最佳人选只有诸葛亮和李严。



刘备在没有去世前就将当时的李严召到永安,任命李严为尚书令,而身为蜀汉丞相的诸葛亮与皇太子刘禅仍在成都。刘备的行为显然是在培养李严。

尚书令是汉武帝创立的内朝官,位低而权重,直接作为皇帝在朝中的代表参与政事,而丞相是百官之首,除了在汉武帝朝实权被剥夺外,丞相在大部分朝代都是总揽朝政的。



三国是乱世,魏蜀吴三国官职设定和政权结构等各方面也和统一王朝不一样,刘备设想的托孤就是诸葛亮与李严的共同辅政,由于早期蜀汉不设太尉和大将军,因此兵权总要有一个名义的领导人。

刘备设想的是让诸葛亮(丞相)总揽朝政+李严(尚书令+太尉)共同辅政,而且有一定的制衡能力,因为丞相无论职位与权责,都大于李严,丞相仍有权力调动军队,而且诸葛亮还领尚书事,假节,如果李严没有兵权,只有尚书令一职,起不动任何制衡作用。



但刘备的安排也非常奇怪,虽然给了李严尚书令的官职和中都护的兵权,李严却是镇守永安,远离权力中心成都,而诸葛亮坐镇成都,并且开府治事,权力远大于李严。

结果是刘备给了李严兵权,李严也没有起到制衡诸葛亮的任何作用,这与李严的政治能力和性格也有很大关系。

从派系上来说,诸葛亮是荆州派的首领,而刘备的政权又是外来政权,必须要以外来势力作为统治阶层,来打压本土势力,政权才能稳固,所以确定诸葛亮在蜀汉的领导地位不容置疑。



而李严是东州派的骨干,东州就是指从东部州进入益州的人,也就是从荆州及首都三辅地区进入益州的人,东州派也算外来势力,是蜀汉政权拉拢的势力。

刘备将兵权交给了东州派李严,也在客观上拉拢了这一派的势力,很利于政权内部势力的团结,而为什么是李严?

很简单,没其他人了。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刘备这个人最大的优点就是知人善任,比如他很了解诸葛亮这个人善于战略规划和行政管理,但在变化多端的战场上缺少应变能力。

所以在汉中之战中刘备让诸葛亮坐镇成都,却让法正在自己身边出谋划策。

汉中之战刘备在和曹操的对抗中取得大胜,夺取了汉中这个战略制高点,为接下来向关中北伐创造了条件,而成都在诸葛亮的管理下也走上正轨,成为稳固的大后方,不得不说刘备在用人上还是非常棒的!

(刘备影视形象)

刘备临终之前,为何将兵权交给李严,而不交给诸葛亮?

首先,刘备临终之前将兵权交给李严,而不交给诸葛亮,是刘备在用人方面又一个极为经典的案例。

诸葛亮这个人一直想当三国时期的管仲,知人善任的刘备很清楚,刘禅的性格和齐桓公很像,是典型的甩手掌柜,如果诸葛亮真有管仲的能力,还真会让蜀国做大,甚至统一天下!


刘备也深知诸葛亮虽然在治理军队,治理国家这方面是有本事的,但在作战谋略方面确实很一般。

《三国志》中这样评价诸葛亮:"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才,优于将略"


刘备之所以将兵权交给李严,而没有交给诸葛亮,就是这个原因。

刘备看人的眼光还是很准的,就军事才能这方面来看,李严确实要胜过诸葛亮。

李严字方正,是蜀汉重要的将领,他办事干练利落,年轻的时候就以才干出名了,在很多地方任职都深受器重。

(李严影视形象)

在刘备伐蜀期间,李严带着自己的部队投降了刘备,后来不管在什么位置,李严都是最出色的一位,因此深受刘备的喜爱。

在军事上,他曾两次平定叛乱。公元217年,新道县被高定率军围攻,李严前往解救并大胜高定。更值得称赞的是公元218年,刘备和曹操准备在汉中开战,马秦、高胜召集了数万人的队伍准备起兵对付刘备,情况十分危急,如果不能将马秦、高胜打败,汉中之战刘备就不能集中全力与曹操作战,不光打不下汉中,搞不好还得被曹操打进蜀地来。

就在这个紧急时刻,李严带领自己的5000多士兵前去镇压,面对几倍于自己的敌人,李严不仅将马秦、高胜军队击溃,平定了这次大动乱,还斩杀了马秦、高胜等人,为刘备解除了后顾之忧。

从这可以看出李严的军事才能是很杰出的,以少胜多,在关键时刻能首当其冲,绝对是位将才。


所以,章武三年(公元223年)春,刘备在永安病危之际,将诸葛亮和李严召回来托付后事。

刘备任命诸葛亮为丞相,并对诸葛亮说:"你很有才华,一定能完成统一国家的大业,如果刘禅可以辅佐,你就辅佐他,如果他实在是扶不起来,你就取而代之"。然后,任命李严为中都护,统管内外军事,将兵权交给了他。

(刘备托孤)

可惜,刘备并不能左右自己身后之事,到最后,诸葛亮还是把持了军政大权。

但在战场上,诸葛亮确实没有指挥的才能,他参与的战役大部分都以失败告终。

比如,公元228年的1月,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由于过于相信直觉,认为马稷可担重任,不听刘备的遗言,结果后来失街亭而退兵;

公元228年的12月,第二次出祁山,攻打陈仓,打了20余日,却因粮食不足而退兵;

公元231年2月,诸葛亮再次率军出祁山,也因打着打着断粮了收兵。

可见,军事指挥方面确实是诸葛亮的短板。

(诸葛亮经典影视形象)

除了以上原因,还有一个原因不能忽视,那就是后主刘禅的无能,让刘备不得不在临终前为他的儿子谋划。

当时的诸葛亮已经是丞相,权利很大了,如果再将兵权交给他,必然会出现一人专政的局面,自己打下的江山搞不好做了别人的嫁衣。

所以将兵权交给李严,靠着相互制约的关系来维持着阿斗的皇位,刘备也算是用心良苦啊。


历史风暴


刘备白帝城托孤时,托孤大臣共有两位,一是李严,一是诸葛亮。刘备将内外兵权交给了李严。而诸葛亮作为刘备的得力谋士,却没有得到兵权,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原因很简单,让我们接着往下看。<strong>

一、平衡丞相权力,防止伊霍之乱。

首先,根据《三国志·李严传》记载:(章武)三年,先主疾病,(李)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

在白帝托孤之前,诸葛亮已经贵为蜀汉的丞相,总览内外政事,如果再将内外军权交给诸葛亮,就会使得丞相权力过重,后主刘禅就会大权旁落。这是刘备无论如何也不希望看到的。

另外,纵观前朝托孤的先例,若是将大权都集中在一个人手里,自然会对皇权专制造成威胁,因此,分权制衡,防止臣下权力过大才是稳固皇权的正确做法。

当年汉武帝托孤之时,正是由于托孤忠臣霍光的权力过大,得不到很好的制衡,才导致了霍光有了总揽朝政,甚至废黜皇帝的权力,海昏侯刘贺就是被霍光所废。刘贺再怎么昏庸无能,也是皇帝的顺位继承人啊!

才继位几十天就被一个权臣废黜了,霍光还算忠心,生前没有谋反,若是换一个野心勃勃的权臣,汉朝基业难免不保,后来的王莽就是一个例子,这是为后世王朝深深忌惮的。

刘备自然精通帝王之术,只有将大权分散才能保证皇位永续。诸葛亮掌握政事,却没有军权,李严掌握军权,却被安排在远离首都的永安,这正是刘备托孤的智慧所在!

二、李严军事才能突出。

李严本是刘璋部下一个护军,在刘备拿下益州之后,李严投降刘备,成为刘备的副将。在郪县盗贼马秦、高胜率军起义时,李严当机立断,仅凭自己手中区区5000人马击退了上万叛军,并击杀马秦、高胜。

几年后,越巂郡叛军高定率军围攻新道县,李严前往解围击退叛军。李严英勇果敢的军事才能被刘备所看中,于是被加封为辅汉将军,此后更是作为重点培养对象。

再加之刘备托孤之时,许多蜀汉老将如关羽,张飞等都以去世;夷陵之战刘备险些被擒,蜀军几乎全军覆没,蜀国的军事实力受到了不小的打击,军事人才有紧缺的趋势,因此,李严就逐渐走到前台,担当起掌管军务的重任。

难道说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不行吗?不好意思,在刘备眼里,诸葛亮的军事才能确实不行。在刘备入川时,重用的谋士主要是法正和庞统;在刘备进攻汉中时,跟随他的谋士主要是法正,此时诸葛亮只负责和关羽一起镇守荆州,在法正死后,诸葛亮才被调到前线,协理军务。

刘备曾经告诉过诸葛亮马谡打仗不行,诸葛亮不信,结果马谡失街亭,这正印证了刘备生前对诸葛亮的判断。在刘备生前,诸葛亮几乎很少统兵打仗,军事经验很少,主要管理的是内政和外交,因此,诸葛亮并不是管理军务的最佳人选,军权自然交到了李严手里。<strong>

三、照顾蜀地士族集团利益。

李严入选托孤大臣行列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照顾蜀地士族的利益。李严原本是蜀地军阀刘璋的部下,刘备入川后,原本刘璋的旧部主要以大臣李严为首。在刘备最初入川时,由法正制定《蜀科》,由于法律太严,一些蜀地本地的豪强士族的利益受到了打压,他们便消极抵抗刘备的统治。

为了照顾地方士族的利益,稳固并扩大自己的执政基础,刘备命令李严,诸葛亮等人重新制定《蜀科》,由于李严是刘璋的旧部,深知蜀地风土人情,因此,新制定的法律照顾到了蜀地豪强的利益,受到了他们的拥护。

在夷陵之战失败后,战略要地荆州失去,南郡太守糜芳叛汉归吴。刚刚稳定不久的蜀汉多地爆发起义和反叛,蜀国有摇摇欲坠之势。在托孤之时,刘备也考虑到了照顾刘璋旧部的利益和情绪,以便自己死后能够维持局势。

可刘备还是高估了李严的军事能力,低估了诸葛亮的忠心。刘备死后,李严在北伐之事上推诿怠慢,只想着升官加爵,后来因为管理粮草不力,被贬为庶人。而诸葛亮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忘先帝嘱托,尽管无力回天,仍被后人传颂!


无笔史官


222年,夷陵之战中,刘备被东吴打得大败,撤退到现在四川奉节。经此一战,刘备不想再东征东吴了。

刘备放心不下,临终托孤

223年2月,刘备病情严重,估计自己在世时间不长了,就把诸葛亮召到奉节。

刘备立下遗诏,委托诸葛亮与李严共同辅助少主刘禅。

刘备任命李严为中都护,全权负责军事管理,留在奉节驻守。

把兵权交给李严,而不交给诸葛亮,刘备是根据自己的判断和目标、以及用人标准来确定的。

第一、少主刘禅身边需要诸葛亮这样的贤相

刘备托孤的时候,少主刘禅16岁。

知子者莫若父。刘备对自己儿子很不放心,不知道他以后有没有能力管理蜀汉。所以,刘备希望遴选一位既忠心保主、又有能力治理国家的贤良大臣,来辅助少主刘禅。

否则,刘禅皇位是无法保住的。

按照这样的标准,在当时的蜀汉,确实只有诸葛亮了。就是选定诸葛亮,刘备也还是想从心理上确认诸葛亮的赤胆忠心,想从言语上听到诸葛亮的铮铮誓言。

刘备对诸葛亮说:你有定国安邦的才能,可以成就伟大的事业。如果我儿子刘禅值得辅助,你就辅助他;如果他不是那块料,你就取代他吧。

刘备口头上这样说,其实内心里的想法,谁都可以想象得到的。

诸葛亮流着眼泪说:我一定当好辅助君主的大臣,勤勤恳恳,竭尽心力,到死为止。

刘备还是想再次巩固强化诸葛亮的丞相辅政心理,而不会篡权夺位。刘备把儿子叫到床前,命令他认诸葛亮为相父。

刘备从情感上、心理上确定了诸葛亮不能、不会排斥刘禅。

刘备就是要诸葛亮全心全意辅助刘禅,而不要分散精力去管理军事。所以,另外指定一位大臣——李严统领军事。

第二、李严是刘备心中合适的军事帅才

此时的蜀汉,很多大将老的老、死的死,可用的已经不是很多。

刘备认为,诸葛亮适合辅助君主、进行政治管理;而李严更适合管理军队、以及领兵打仗。

李严年轻时,就以能干而声名远播。刘备早就听说了。

213年,李严率领所属部队向刘备投降,受到刘备重用。李严军事才能也得到充分发挥,两次成功平定匪徒叛乱。

218年,江湖大盗马秦、高胜网罗了近10万人,发动叛乱,并占领了资中县。

刘备当时在汉中,与曹操打仗,没有军队可以调配用来平定叛乱。

李严当机立断,没有依赖援兵,只是率领自己属下5000人马,前往资中征讨贼人。

李严利用“斩首行动”策略,带领5000精兵,直接向马秦、高胜冲去,在万军丛中,砍下了马秦、高胜的头颅。

看见这种形势,几万敌军四散逃命。李严以少胜多,取得完美的胜利,解除了前方刘备的后顾之忧。

后来不久,高定率领军队围攻新道县,李严接到命令,带领部队快速奔驰赶去救援。

李严集中兵力,速战速决,很快把高定彻底打败,高定只身逃往深山老林。

通过两次平叛,刘备看出了李严杰出的军事才能,加封他为辅汉将军。

李严具备了优秀军事领导人的优良品质:果断、勇敢、超强战斗力!所以,刘备将兵权交给李严,是有依据的。

第三、刘备谋划蜀汉朝中重臣应该制约平衡

最直接表现出来的就是诸葛亮老谋深算、心眼太深,需要一个性格孤傲、不可一世的人来实现平衡,李严是非常适合的人选。

李严性格孤僻,不喜欢与人拉帮结派。因为迁移官邸的事情,李严与另外一位官员意见不合,李严直接把那位官员逼走了。

李严固执己见,不主动与其他官员交往,这样的官员适合辅助少主刘禅。

以上是明摆着的权臣之间的平衡,暗中还有派别之间也需要平衡。

诸葛亮等人属于荆州派,李严等人属于益州派。

如果把军政大权全部交给诸葛亮,则荆州派力量过于强大,荆州派官员很可能仗势胡为、欺压他人;

而其他力量自然产生怨恨情绪。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势必不可避免,蜀汉一定混乱而亡。

刘备自己不愿、也不希望刘禅再与东吴战争了。李严属于益州派,他不会去为荆州派争夺地盘、扩充实力的。

刘备把兵权交给李严,就是告诉东吴:蜀汉不想与你争斗了。

与东吴不再进行战争,李严守卫蜀汉的东部,基本上没有问题的。

玩了一辈子政治的刘备,临死之前还在费尽心机、为宝贝儿子谋划布局、安排人事,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李严能不能真的担起军事重任,还需要看天时地利人和。

我是:岳飞的飞。

欢迎批评、一起成长!


岳飞的飞


公元219年12月,关羽败走麦城,被擒遇害,刘备为报弟仇,不听众劝,执意御驾伐吴。张飞闻听关羽被害,日夜号哭且酒醉鞭笞部将范疆、张达,二将杀死烂醉如泥的张飞后提着其首级投奔东吴。

刘备率大军空国而出,讨伐东吴,最终被陆逊火烧连营,损兵折将,大败亏输,加上年事已高,劳累过度,223年4月24日病死于白帝城永安宫。

已进入弥留状态的刘备,将后主刘禅托付给了诸葛亮和李严。《三国志·李严传》这样记载道:“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以严为中都护,掌握军权,留镇永安。建兴元年,封都乡侯,假节(钺),授光禄勋”。

刘备气喘吁吁地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诸葛亮听后百感交集,眼泪滂沱跪地答道:“臣敢竭肱骨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刘备明确让李严与诸葛亮共同辅佐刘禅,但把军权交给资历、名望、能力、功绩都远逊诸葛的李严,对其猜忌、防范之心溢于言表。他煞费苦心的扶植李严,或许还有利用他掣肘、牵制诸葛亮的深意吧?

一、防诸葛亮一枝独大:

刘备精通帝王之术,深知只有将大权分散才能保证皇位永续,当年汉武帝托孤霍光的权力过大,导致霍光总揽朝政,甚至废黜皇帝,此时诸葛亮贵为蜀汉丞相,总览内外政事,如再将军权交给诸葛亮,定会一身托大。

诸葛亮掌握政事,却没有军权,李严掌握军权,却被安排在远离首都的永安,这正是刘备托孤的智慧所在!

二、形式所迫:

刘备在临终之间,让诸葛亮主管内政,李严统内外军事。分配主要军事任务诸葛主成都,李严镇永安,魏延扛汉中。从军事版图上看为三分之势,互为犄角,诸葛亮在成都威慑国内反贼,魏延在汉中威慑曹魏,李严在永安威慑孙吴,如果他们任何一方有非分之想,其余两方都可围而攻之。

三、平衡派系:

李严荆州南阳人,曾在刘表手下任职,官至秭归县令,刘表去世后,曹操南征,李严入蜀投奔刘璋。公元213年,刘璋派李严去抵御刘备,可李严却率部向刘备投诚,后被任命为犍为太守、兴业将军。

公元218年,刘备和曹操汉中大战在即,盗贼马秦、高胜率数万人马准备偷袭刘备,在此危急时刻,,李严当机立断,仅凭自己手中区区5000人马击退了上万叛军,并击杀马秦、高胜。为刘备解除了后顾之忧,此役他展现非凡的指挥才能,令刘备刮目相看,加封辅汉将军。

刘备最初入川时,由法正主导制定的《蜀科》由于法律太严,蜀地本地的豪强士族的利益受到了损害,故消极抵抗刘备的统治。刘备为稳固并扩大自己的执政基础,命令李严,诸葛亮等人重新制定《蜀科》,由于李严是刘璋的旧部,深知蜀地风土人情,因此,新制定的法律照顾到了蜀地豪强的利益,受到了他们的拥护,此举又在刘备眼中加分。

刘备入主益州后,主要有四大派系:一是以关羽、张飞、赵云等人为核心的冀州派;二是以诸葛亮、黄忠、魏延、蒋琬、费祎、杨仪等人为核心的荆州派;三是以法正、黄权、李严、吴懿等人为主的益州派;第四大派系则是以马超为代表的凉州系。随着关羽、张飞、马超的去世,益州派和荆州派成为蜀汉内部最大的两个派系。在夷陵之战失败后,战略要地荆州失去,南郡太守糜芳叛汉归吴。刚刚稳定不久的蜀汉多地爆发起义和反叛,蜀国有摇摇欲坠之势。

此时刘备若只托孤诸葛亮一人,就意味着荆州派的地位将全面高于益州派,这很容易让益州当地的各级官员和豪门贵族心生嫌隙,不利于内部的团结,尤其是在当时那种内忧外患之际,所以刘备必须把当时益州派的领衔人物李严推出来和诸葛亮站在一起。

诸葛亮对掌握兵权的李严如鲠在喉,两个蜀汉朝堂之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一直处于争斗之中。权利之争必有一伤,在这场党争之中,情商不高,人际关系非常不好的李严最终败北。

231年,诸葛亮出兵祁山,让李严负责粮草押运。由于连日大雨、道路泥泞李严押运困难,怕迟了受军法处置,便让诸葛亮退兵。但诸葛亮退兵后,李严上书给幼主谎称诸葛亮是以退为进,诱敌深入后再突袭。当诸葛亮回来之后,又说诸葛亮没有尽力征讨。

诸葛亮把李严让他退兵的信给刘禅看,于是谎言不攻自破。诸葛亮趁机弹劾李严,刘禅把李严废为庶人,流放到梓潼郡,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


美丽青春您真痘


为何刘备临终前将兵权交给李严,而非诸葛亮,其目的仅有“六字”,即:御外、安内、衡中。而并非什么你制我、我防你等之类的理由。一代枭雄人物又怎么会将临终前的宝贵时间用在这些勾心斗角的小事上呢,自然以巩固蜀汉基业为重。

背景

章武三年(公元223年)三月,刘备病逝前于白帝城(今重庆奉节县)托孤于诸葛亮、李严,并认命李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

《三国志·李严传》:三年,先主疾病,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

对此,有很多人心中产生疑惑,以诸葛亮之能,刘备为何不交军权给诸葛亮,反而交给李严?

御外

大家应该都清楚,蜀汉对外防御的重点有两个,一为曹魏,二是东吴。汉中有魏延防御曹魏,可保蜀汉北线不失,而防守东线东吴的主将,刘备则选的是李严。因此,刘备分配给诸葛亮的工作责任是坐镇成都、统揽大局、居中调度。

这时,可能有人会问,为何不选赵云,而选的是李严?这个问题会在下面的“衡中”一节中重点进行分析。

刘备之所以选择李严镇守江州,主要是因为跟随刘备征战的诸将中,除关羽、张飞、马超、黄忠、魏延、赵云等将有过独领一军的经历外,统军大将就仅剩李严,所以不选他还能选谁呢?

公元218年(建安二十三年),刘备率领主力大军聚兵汉中,欲夺取曹操占领的汉中。期间,蜀中马秦、高胜等盗贼招集数万人,在郪县起兵叛乱,已打到了资中县。这时,身为犍为太守、兴业将军的李严,派信使呈报刘备的同时,仅率领本郡5000军队便前往讨贼,并一战斩杀马秦、高胜等叛军贼首,叛乱立平。不久后,越巂郡夷帅高定率军围攻新道县,李严再次率领郡兵前往,并击败高定大军,新道县危局遂解。事后,刘备加封李严为辅汉将军,兼领犍为太守。

由此可见李严统军之能,定可保蜀汉东线不失。所以说,刘备指定李严坐镇江州防守东吴应为量才适用。

安内

《三国志·先主传》:三年春三月,先主病笃,托孤于诸葛亮,尚书令李严为副。

由此可见,刘备托孤还是以诸葛亮为主,负责对内宏观调度,毕竟此时的蜀汉策略是以固守为主,并非以征战为主。而诸葛亮军政皆能,更有利于稳固蜀汉局势。所以,掌握军权的李严仅能为副手。这一形式如同孙策临死前遗言孙权:“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的情景如此一辙。刘备如此看重李严,李严岂能不尽力辅佐其子刘禅。

同时,刘备也想以这种方式告知西川、汉中臣民,虽然自己去了,但是身后之事皆以安排妥当,大家不必惊慌,可安其职。

如果刘备仅托孤诸葛亮一人,李严又岂会尽力防御东吴,难不成诸葛亮自己去守,谁又能胜任居中调度之职。

《三国志·诸葛亮传》: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由此传中不难看出,刘备有多么的信任诸葛亮之能,所以只有诸葛亮在儿子身边,他的心才会安吧。虽然表面上刘备委以李严“统内外军事”,但主要职责却是“留镇永安”。所以,蜀汉的最高权力人除了刘禅外,还是诸葛亮。如果刘备真是为了平衡诸葛亮和李严之间的权重,直接任命诸葛亮、李严同掌朝政不就完了吗。

衡中

如果刘备托孤魏延“统内外军事”,其原本就是坐镇一方的大将,岂不形成军权和朝廷权力相互抗衡的局面,而当时威望并不太高的诸葛亮又将如何居中调度。但是刘备明面将军权交给李严,他能调的动魏延吗?显然不可能,只有以朝廷名义才有调动之权。所以,如此之下整个蜀汉就形成了三方势力,即诸葛亮居中的朝廷势力、魏延的汉中势力、李严的江州(本土势力)。李严和魏延两方的军力各约为3万左右,诸葛亮的朝廷手中军力约为4万左右,这样以来魏延和李严便能相互平衡,而诸葛亮的朝廷势力则更有利于从中调度。

同时,赵云在长板坡将幼主阿斗从曹操大军中救出,可见他便是刘禅命中的福星,刘备当然要将这样的福星留在儿子身边了。一为看护儿子安全;二是协助诸葛亮管理军务。

如此以来,蜀汉局势便形成了诸葛亮、魏延、李严三方势力,不正如同“魏、吴、蜀”三国的形势吗?这样自然更有利于蜀汉政权的稳定,可见刘备有多么的深谋远虑。


祥子谈历史


这个问题本身就有问题。刘备临终之前只是给了李严一部分兵权,并不是所有兵权。刘备也确实让李严担任诸葛亮的副手,但刘备授予李严的权力要远远小于他授予诸葛亮的权力。诸葛亮在事实上是李严的上级,两人的权力不对等。



一、永安托孤的背景

蜀汉章武二年六月,陆逊火烧连营,刘备败退回益州,夷陵之战结束。

七月,刘备率残部撤退至鱼复,陆逊率吴军在后方追杀。刘备一怒之下便不再退,将鱼复视为自己的底线,坚决不许吴军占领。随后刘备发布诏命,改鱼复为永安,并建永安宫,亲率残军屯驻于此。

然而,刘备虽然有雄心死守永安,可是他手头上没兵没将。由于马良、冯习、傅彤等蜀中人杰悉数在夷陵战死,刘备此时在永安可谓是要兵无兵,要将缺将。

也就是在这时候,李严带兵到了永安。

李严率部抵达永安后,立即被刘备任命为尚书令一职。这个任命其实很唐突,因为李严在此之前虽然曾经统过军,打过仗,具备一定的治军与治政能力。但是李严赶到永安护驾刘备之前的职务只是犍为太守,是地方官员,从未接触过蜀汉的统治核心。

所以,刘备这么迅速提拔李严,其实也是无奈之举,有火线提拔的意味在里面。等于就是在说:实在没人了,李严还有点才华,你就顶上去吧。(如果马良活着,尚书令这个位置绝对轮不到李严)



二、永安托孤

从刘备修建永安宫的行为来看,他应当是想在永安长期驻守下去,直到与东吴的问题彻底解决。也就是说,刘备当时提拔李严,应该没有托孤之意,他当时可能还想不到自己会死在永安。

但是过了几个月,刘备突然病重,这才不得不开始考虑自己的后事问题了。

章武三年,刘备病危,从成都急招诸葛亮到永安面见自己。同时刘备再次提拔李严,委任他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政。

章武二年,先主徵严诣永安宫,拜尚书令。三年,先主疾病,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三国志·李严传》

关于刘备的这个任命,很多人都在猜测这是不是刘备在利用制约诸葛亮。然而我个人觉得这种想法纯粹是想太多了。因为尽管刘备又提拔了李严一次,但是提拔之后的李严和诸葛亮相比,职权还是差太多了。



就拿尚书令来说,这确实是一个实权,可是诸葛亮是录尚书事。尚书令和录尚书事的差距大了去了。

再就是李严的中护军,这也是实权,蜀汉历任中护军都是刘备的心腹。刘备在临终前让李严担任中护军,显然是信任李严。然而跟诸葛亮相比,还是差了档次。因为诸葛亮是假节,又领司隶校尉,后来还开府。

最有争议的就是李严的另一个职衔,“统内外军事”。这个职务不见于三国之前的史料,属于曹魏和蜀汉的首创。很多人说刘备授予李严军权的根据,就是基于此。

然而根据《宋书·百官志》描述,这个职务其实是虚职,没有实权。因为魏国的曹真在曹丕继位的第三年也被授予了这个职务,成为曹魏政坛上冉冉升起的新星。但当时魏国的军界一把手是曹仁,而不是曹真。作为后辈的曹真能够都督曹仁的军事行动么?显然是不可能的。

李严也是这种情况。他只有一部分兵权,没能回到成都,并且非常的尴尬是——身为托孤重臣,却被安排留镇永安,根本没能进入刘备安排的蜀汉第二代政治中枢。

你说就这种档次,他能制约诸葛亮吗?

所以这个所谓的“统内外军事”的职务仅仅只是一个虚衔而已,没有实际政治意义。李严从来就不是蜀汉的军界一把手,诸葛亮也根本不需要“从李严手里夺兵权”。



第三、刘备用李严的真正意图

我觉得刘备之所以选择李严,是因为当时刘备实在无人可用。并且他新尝大败,益州本土士族蠢蠢欲动,益州局势很不明朗。刘备对诸葛亮能否稳住局势感到担忧,因而就火线提拔了李严,让李严给诸葛亮分忧。而后来再次提拔李严,也是出于这种考虑。

毕竟,让李严与诸葛亮共同辅政,可以向益州本土派示好(李严在益州本土士族当中颇有威望),可以稳定益州的局势。

并且,李严熟知永安的情况,也具备一些军事方面的经验,让他镇守永安,是一个非常合适的安排。

但是刘备对李严的任用也就仅仅于此了,他并没有赋予李严更大的权力。蜀汉真正的当家人依然是诸葛亮,李严对诸葛亮的制约可以说是微乎其微。如果一定要说制约,那也只是“象征性的制约”。



四、刘备对诸葛亮的态度

章武三年二月,诸葛亮从成都奔赴永安。此时刘备已经病入膏肓,自知命不久矣,便托孤于诸葛亮,并说了一段非常著名的话:“君之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很多人对刘备的这种大度惊讶到了,认为刘备这是在故意试探诸葛亮。然而,其实“君可自取”这种话,在三国时代早有先例,并非是刘备首创。

公元200年,江东孙策遇刺,临终前托孤于张昭,他对张昭说“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

公元208年,刘表去世前也曾对刘备说“我儿不才,而诸将并零落,我死之后,卿便摄荆州”。

难道说,孙策、刘表、刘备三个人都是闲的没事干了,故意试探人心吗?显然,根本这没有必要。因为只要看一下孙策、刘表、刘备临终前的实际情况便可以发现,他们这么把身家托孤给外人,确实是没有选择。

公元200年的江东、公元208年的荆州,公元223年的益州,都处于内外交困,老主公病危,新主公又羸弱的危机时刻。此情此景迫切需要一位能够稳定内外的杰出人物来继承老主公的政治遗产。这个时候如果还玩心眼,那就是厕所里电灯——找死。



所以刘备托孤于诸葛亮,他就是真心的。因为他当时根本没有选择。

至于于李严,刘备让“留镇永安”就已经能说明一切。蜀汉的兵权并没有交在他手上,也不可能交在他手上。


Mer86


公元223年刘备病重,召诸葛亮、李严到白帝城托孤,让诸葛亮主管内政,李严统内外军事。尤其对诸葛亮,刘备充分肯定了诸葛亮的业绩,说出了让诸葛亮始料不及的话: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诸葛亮听后大哭痛表忠心。从此,诸葛亮和李严作为托孤大臣,共同辅佐后主刘禅。



大家都很奇怪,既然那么信任诸葛亮,为何要把军权交给李严而不是诸葛亮呢?如果交给诸葛亮,再加上他的才能,不会更好推进蜀国向前发展吗?其实刘备如此交代一点也不奇怪,其是经过认真分析和思考最终得出的结果:



1. 刘备托孤最后这一场苦情戏就已经说明了为什么。“托孤”实际上是警示告知不要“脱孤”,当着刘禅和李严的面,刘备竟然直接对诸葛亮说,如果我的儿子是扶不起的阿斗,那你就自己当皇帝吧!这句话在当时的那时那刻说出来,对于诸葛亮来说具有不一样的影响。诸葛亮自出世以来,竭心尽力、鞠躬尽瘁为刘备出谋划策,帮助刘备建立蜀国,可以说诸葛亮一点私心都没有,当然刘备以诚相待,但是刘备思考过,如果他去世了,诸葛亮是否还会象自己活着的时候对待刘禅呢,所以,他在对诸葛亮的态度上有了质疑的成分,所以,在其生命的最后时刻,用语言直接敲打诸葛亮,让诸葛亮知道自己内心的想法,同时也让在一旁的刘禅知晓其中的厉害,当然包括旁边的李严。所以,既然产生质疑和疑虑,丞相本来权力就很大,如果再将兵权交给诸葛亮,如其有不臣之心,后果将很难控制。




2. 将兵权交给李严,可以起到对诸葛亮产生互相掣肘的作用,保证刘氏家族的统治利益。李严办事干练,在各处势力任职都是一把好手,同样在刘备手下也成绩卓著,平乱,在《三国演义》中还能与黄忠大战不落下风,可见是文武双全的人物。刘备将兵权交给李严,可以与诸葛亮形成互相制约之势。李严其人平素自私,人际关系差,招致大部分同僚的敌视,同时其一直野心想争夺最大的权力,而诸葛亮一心为蜀,鞠躬尽瘁,才能过人,朝中各官员对其都尊重有佳,“一私一公”在一起搭配,一方面彼此之间可以进行监督,一方面可以互相制衡,如果诸葛亮有不臣之心,那李严不管出于公,还是出于私他都会出面制止,而李严如有不轨之处,诸葛亮也可以对其进行采取措施,这样就能够确保刘氏江山的稳固。



3. 刘备对于自己儿子的清醒认识。之子莫如父,刘备知道自己的儿子是什么样的人,在面对诸葛亮和李严中,其实刘备对诸葛亮的放心程度要高于对李严的,其之所以会有那句惊艳之语,无非是提醒诸葛亮要继续像对待我一样对待我的儿子刘禅,就是所谓的尽忠,所以在托孤中,他又对刘禅说,你要像对待父亲一样对待丞相,他又把话拉了回来,其知道,最终蜀国发展怎么样,最终还是要看诸葛亮,无奈,为了多一道保险,他只能将事权和军权分割开来。

这就是我对此问题的一点看法,如有不妥欢迎参与讨论。



我们分两层来解答这个问题:首先是刘备临死之前,为什么要授命李严和诸葛亮同为顾命大臣?其实这并非是不信任诸葛亮,而是为平衡集团内部的荆州派和益州派。大家知道,刘备入主益州后,他的集团内部,主要有四大派系:

一是以关羽、张飞、赵云等人为核心的冀州派,他们从刘备出道时就追随,可以说是刘备的铁杆嫡系;二是以诸葛亮、黄忠、魏延、蒋琬、费祎、杨仪等人为核心的荆州派,这些人大多是在赤壁之战前后才加盟刘备;三是以法正、黄权、李严、吴懿等人为主的益州派;第四大派系则是凉州系,代表人物马超。

后来,冀州派随着关羽、张飞的去世,这一系力量已越来越单薄,加上赵云和诸葛亮的关系,这一派系几乎已融入荆州派系中,而凉州系在马超病逝后,实际上已经是名存实亡。这种背景下,益州派和荆州派就成为蜀汉内部最大的两个派系。

在刘备去世之前,如果他只托孤诸葛亮一人,就意味着荆州派的地位将全面高于益州派,这很容易让益州当地的各级官员和豪门贵族心生嫌隙,不利于内部的团结,尤其是在当时那种内忧外患之际,所以刘备必须把当时益州派的领衔人物李严推出来和诸葛亮站在一起。

其次,刘备之所以将兵权交给李严,并让李严坐镇江州,主要有两方面意思:一是向东吴和蜀汉内部传达一种态度,那就是蜀汉和东吴的战争到此为止,以后蜀汉主要以防御为主,不再觊觎夺回荆州。

因为,李严作为益州派领衔人物,由他统领军队坐镇在蜀吴前线,基于他们益州派的利益,他也决不愿意大动干戈去夺回荆州,对于他们而言,继续东征孙权,意味着要将益州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源源不断调往前线,也就是把他们自己家中的壮丁、钱粮送到前线,换做是你,你愿意吗?

更重要的是,即便重新夺回荆州,也不过是壮大荆州派的实力,益州派并不会有什么好处。

在这种背景下,刘备将兵权交给李严,并让他坐镇江州,就是向集团内部的益州派表态,总而言之,以后蜀汉最重要的任务是守护好益州,而并不是夺取荆州,所以大家尽可以安心,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配合好李严,全力守护好益州的安危。对于益州派来说,显然是最佳选择。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刘备这种做法是非常必要,因为刘备东征孙权,原本就遭到益州派大多数人的反对,后来夷陵惨败,益州许多地头蛇更是陆续开始趁机反叛。

这时候刘备如果继续让荆州派人士坐镇前线统领军队,一方面会让益州境内的官员和豪门贵族惴惴不安,因为这似乎意味着刘备和荆州派还想着要重新夺回荆州,这也就意味着益州还要继续深陷战争泥潭,到时蜀汉内部的叛乱恐怕会越来越大。

另一方面,如果荆州派坐镇前线统领军队,也会让孙权有种说不出的压力,因为荆州派与荆州地区渊源太深,统战工作很容易悄无声息的开展,这样蜀汉和东吴之间,也很难有真正的和平,这种背景下,蜀汉就很难安心去平定内部的叛乱。

其次,刘备将兵权交给李严的第二层意思,也是为了让李严能够远离成都,这样诸葛亮就可以全权坐镇成都,威慑那些不安分的益州派人士。毕竟,益州派的领衔人物远离成都,他们想要实现某种串联,就会变得非常困难。



我是赵帅锅


刘备临终之前托孤,确实给了李严一部分军权,但并非全部。还有一点需要说的是,刘备不但给了诸葛亮军权,而且要远远超过了李严。所以这个命题实际上有一定的错误。



夷陵之战中刘备败于陆逊之手,无奈退守白帝城,后来刘备改白帝城为永安。在这里刘备恼羞于夷陵惨败,一病不起,感觉自己时日无多的时候,召集了诸葛亮和李严前来,准备了托孤事宜;

章武三年,先主疾病,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三国志——李严传》

很多人看到刘备遗命诸葛亮、李严共同辅佐刘禅,并且册封李严为中护军,让其统御内外军事时,都以为刘备把蜀汉的兵权交给了李严。但实际上李严并没有获得多少兵权,换句话说,刘备给予诸葛亮的兵权要远远高于李严,所以并不存在不给诸葛亮兵权的情况。



李严获得的军权

刘备的遗命确实说的非常清楚,让李严统领内外军事,但后面还有一句话叫做“留镇永安”。这句话非常致命,直接导致了李严被排挤除了中央权力系统。大家想一想,自古以来,哪儿有托孤大臣被排斥于朝廷之外的,所以李严名义上托孤大臣,实际上只是一个边疆大吏。

再来说一说蜀汉的军事情况,在刘备的安排下,蜀汉有四大都督;

第一、魏蜀边境设置汉中都督,刘备破格提升了魏延坐镇汉中。

第二、蜀地和南蛮边境设置庲[lai]降都督,刘备东征时由李恢担任。

第三、蜀地和东吴边境设置江州都督,刘备东征时由费观担任。

第四、吴蜀边境的永安都督,刘备夷陵战败后,为防止东吴逆流而上,最初由刘备亲自在此坐镇。刘备去世前把这个位置给了李严。



蜀汉四大都督之间互不统属,都服从于中央调度,李严所谓的统内外军事根本无法管理其他三人,因此刘备给予李严的仅是永安地区的军事领导权。

另外再说一下,刘禅继位之后,李严获得了光禄勋的官职。这个官职是九卿之一,基本上相当于皇宫的卫队长,看似李严得到了都管内部军事的权力,但是李严一直没有调入成都,自然只是一个虚职,根本无法统领皇宫禁卫军。



诸葛亮的权力

李严虽然名义上是托孤大臣,但实际上和诸葛亮差远了。诸葛亮在刘备托孤之前已经是丞相、司隶校尉、录尚书事。

李严在刘备托孤之时,领尚书令、中都护的职位。

这里需要说一下,汉末三国,尚书令负责朝廷政务,权力非常大。但身在边疆的李严所领的尚书令只是虚职,根本无法参与中央决策,所以诸葛亮的录尚书事才是握有尚书令实权的人。



我们再来说一下军权,诸葛亮是丞相,并且还是司隶校尉。

所谓丞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意思就是协助帝王管理一切军国大事。从这里可以看出,诸葛亮是对蜀汉的四大都督是统领与被统领的关系,李严实际上是诸葛亮的下属。

再来说说诸葛亮的司隶校尉,本来蜀汉的司隶校尉是张飞,张飞去世之后,由诸葛亮提领。司隶校尉在汉朝初年是负责监察全国的官员,有一定军权。但到了汉末三国时,军权膨胀,掌握了很大的一部分军事武装,基本等同于中央军。诸如董卓、曹操等人,如果想要掌权,必须要担任司隶校尉,以此可见其军权之重。

综合来说,与诸葛亮相比,李严的权力微乎其微,很多人说刘备给李严军权是为了平衡诸葛亮,这样看来就是开玩笑了。



刘备为何让李严做永安都督

刘备这个人有识人之明,非常清楚每个人的能力和特长。李严本来是刘表手下,在曹操南下荆州之时,由秭归逃往了益州,投降了刘璋,后来刘备入蜀,李严又投降了刘备。

李严投降刘备后,刘备后来发现李严是个文武全才,不仅能掌政,而且还能治军。在汉中之战时,蜀地境内盗贼马秦、高胜率数万人叛乱,而李严仅用了5000人便平定。

当时刘备兵败夷陵,蜀地人才凋零,而李严坐镇永安则是最好的选择。至于刘备托孤李严,很有可能是为了稳定李严,防止其投降东吴,当然这也只是一种猜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