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瓒明知道赵云很能打,为什么愿意让他跟刘备走?

大侃历史


但凡我们提起三国时期的常山赵子龙,那几乎立马在脑海中就浮现出白马银枪的造型,并且这位三国时期的名将还是属于忠心耿耿的那种人,要知道光是救主就不下两下,尤其是在长坂坡那一战立马出了名,不要说刘备对其赞赏有加,就连敌对的曹操也是非常想得到这样一位能征善战而且又忠心耿耿的大将。

可是赵云在最一开始的时候却是跟随公孙瓒一起打天下,这样的一位名将在公孙瓒手中还没有发挥出很大的余热就直接让公孙瓒给送人了,比如刘备。

可以说这件事令人相当的不解,难道说公孙瓒从来不知道赵云是一位很能打名将吗?这么轻易的就让别人给拐走了?

其实公孙瓒是知道赵云相当的能打,要知道当初赵云在一出场的时候就与袁绍的文丑战了个平手,当然了这也是袁绍那边人多势众,而赵云又是去救援的,所以才成这样的结果,如果是真正的单挑,说不定文丑早就挂掉了。

而且公孙瓒对于赵云的到来有一种无间道的感觉,要知道当时的名声来说大多数人都认为袁绍要比公孙瓒强的太多,但是赵云却在这个时候直接来投奔自己,这里面是不是有什么阴谋,会不会是袁绍安排的无间道,等赵云有了兵权之后直接来个窝里反之类的事。

所以说公孙瓒在最开始的时候根本就不相信赵云,虽说当时赵云与公孙瓒之间的对话相当的感人,但是那只是表面上。

而且公孙瓒这个人属于相信一个人就会全身心的相信,如果怀疑一个人,那么这个人再怎么样他都不会去信的,也就是说公孙瓒属于直心眼的那种人。

除引之外,那就是公孙瓒的部队主要实力就是他手下的白马义从,这支部队说实话讲究的就是决对的听话,而赵云本身的武力比较高,所以在白马义从手下当差的时候,可能会多少有点出格,当然那些出格的地方在赵云看来,只是为了更好的让这支部队的战斗力更强一点。

但这些落到了公孙瓒的眼中就成了出风头、搞事情,于是没过多久赵云就公孙瓒踢出了白马义从的部队。

本来就充满了怀疑,现在又与自己的最强骑兵不合,那用你做什么,只能说当时的赵云根本就没有遇到名主。

所以赵云在公孙瓒手下当差的时候,大多数的时候都是与刘备在一起,正好当时的刘备就依附在公孙瓒的手下,毕竟他们之间也是同门师兄弟的关系,而公孙瓒这个人又比较相信刘备。

于是赵云一来二去就成了刘备的手下,可以说在很多次对外出兵的时候,都是刘备掌兵,而赵云随刘备出征,可以说赵云的水平早就得到了刘备的赏识,只是刘备自己也是属于寄人篱下,所以再赏识也没有什么大用。

本来就心高气傲的赵云在跟了公孙瓒一段时间后认为这不是一个名主,自己的水平根本就发挥不出来,于是就借着自己兄长过世的理由,表示自己要回老家,当时的刘备早就知道赵云的打算,知道他这一去就再也不回来了,于是早早就给赵云拉好了关系,等自己有一天可以成为君主的时候,一定会让赵云来帮自己打天下的。

也正是这个原因,等下一次刘备见到赵云的时候,果断招揽这位传说中的名将,而赵云也终于开心了,毕竟相对于公孙瓒来说刘备更加适合自己。

其实不是公孙瓒愿不愿意让赵云走,而是赵云早就打算离开公孙瓒,而刘备也是借着与赵云的关系成功的把他拉到了自己的阵营当中。


虎头山小妖


赵云跟随刘备数十载,随他南征北战,并且两次成功救出幼主,可谓对蜀忠心耿耿。但是赵云最初所效忠的并非刘备,而是公孙瓒。公孙瓒明知赵云是有勇有谋的义士,为何愿意将此虎将拱手让人呢?<strong>

首先,赵云所追随的并非一人,而是心中认可的仁政。当年赵云受常山郡百姓推举,率领兵吏投奔公孙瓒。当时的袁绍正如日中天,与公孙瓒争夺冀州。公孙瓒四战三败,很多义士拜到袁绍门下,赵云却不同寻常,依附于公孙瓒。公孙瓒大惑不解,问他缘由时赵云解释说,天下大乱,不知明主。他决心投奔仁政所在,并非偏向公孙瓒而疏远袁绍。赵云在投奔公孙瓒之初便已将心迹表明,后来追随刘备,也是由于心中代表仁政的明主发生变化。公孙瓒若是强加阻拦,反而有失风度。<strong>

其实赵云此举确实无可指摘,因为公孙瓒过于好战,穷兵黩武。还时常掠夺百姓,其种种行为,确实称不上仁义之君。赵云确实是能征善战,但是公孙瓒并未让赵云武力值得到用武之地。他虽然认为赵云能打,却不认为他是难得的大将。赵云虽然跟随公孙瓒四处征讨,却并未立下传世的功勋。当时赵云并不受重视,公孙瓒与袁绍为敌时,曾派刺史田楷占据山东地区。袁绍前来争夺,公孙瓒便派刘备前去帮助田楷,而此时赵云只是在刘备手下为他掌管骑兵。赵云虽然勇猛过人,却没有独当一面的机会,就算他有才能,也无法体现出来。因而公孙瓒并不知道,他错过的是一员大将,也就愿意让他归顺刘备。

刘备与公孙瓒的关系亲密,也是公孙瓒愿意将赵云拱手让人的重要原因。刘备与公孙瓒同为卢植弟子,有同门之谊。后来刘备率人投靠公孙瓒,公孙瓒也并未因刘备落魄而将他拒之门外,反而多加关照。《三国志·先主传》中记载“瓒年长,先主以兄事之”,可见两人关系亲密,后来公孙瓒还上书将刘备提升为别部司马。

既然两人之间交情甚好,也就不好因为赵云而撕破脸。公孙瓒若是阻拦,不仅不能召回赵云,反而会和刘备不和,如此反而不美。<strong>

最后一点,赵云投奔刘备之时,已与公孙瓒并无干系了。赵云兄长去世之时,他便已向公孙瓒请辞,可以说此时的赵云已脱离仕途。后来刘备因为在徐州被曹操打败,不得不去依附袁绍。在邺城,刘备与赵云相遇,两人一番推心置腹之下,赵云才追随刘备左右。赵云此时已经不是公孙瓒部下,他就算不想让赵云投奔刘备,也是无济于事。

赵云确实能征善战,但是也要遇到明主,能够有用武之地才能成就其美名,否则也只能沦为平庸之辈。蜀国战将虽多,又有关羽这样忠义两全的大将,但是赵云仍能有一席之地,并且能成将封侯。而公孙瓒却早已被袁绍击败,最终自焚。不得不说,赵云舍弃公孙瓒,投奔刘备确实是明智之举。


邓海春


和大家聊聊公孙瓒这个人。

在《三国演义》中,大家一般都看的是猛将阵战,智士斗谋,很少关心人性方面的问题。


在整部书中,公孙瓒是个很少见的好人,是个真正的好人。

公孙瓒不虚伪,不做作,好打抱不平,还特别愿意为朋友帮忙,舍得出钱出力。

公孙瓒最初与刘备发生交集是一同平息黄巾之乱。刘备自称是帝胄后代,可实力太弱,在当时依然被众人瞧不起,没几个人愿意与他交往,为他说话。

平定黄巾之乱中,刘备立了很多功劳,但朝中无人,这些功绩就被埋没了,勉强做了个定州中山府安喜县尉。

张飞怒鞭督邮,得罪了权宦,刘备连个县尉也当不成了,三兄弟就去投奔了刘恢。

公孙瓒入朝以后,抓住机会向朝廷表奏了刘备的功劳,刘备才被授予别部司马,领平原令,捞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

公孙瓒这个人挺实在,按道理,当时刘备只是个无足轻重的人物,公孙瓒完全可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但公孙瓒为刘备说了话,成就了刘备最初的基业。


董卓进京,专权擅杀,引起十八路诸侯的联合讨伐,公孙瓒也在受邀之列。他去会盟途中遇到了刘备,双方交谈。公孙瓒看到关羽只是个马弓手,张飞只是个步弓手,为他们的才能被埋没而愤愤不平。叹曰:“如此可谓埋没英雄!”

公孙瓒能为了两个低级武官而打抱不平,确实很忠厚,富有正义感。

到了会盟之地,公孙瓒主动向各个诸侯介绍刘备,使实力弱小的刘备也成为了会盟中的一员。

公孙瓒这个人愿意抬举和扶持朋友,非常难得。

关外华雄前来挑战,连斩盟军数员大将,诸侯正在犯愁,关羽请战,袁绍问是何人,公孙瓒马上回答:“此刘玄德之弟关羽也”,公孙瓒先说关羽是刘备的弟弟,也是想要抬高关羽的地位。

公孙瓒这个人有优点,他不在意别人的身份和地位,能抬举就抬举,愿意为朋友铺路。

虎牢关一战,吕布大发神威,连斩盟军将领方悦、穆顺、武安国。诸侯们正在心惊胆战的时候,公孙瓒亲自挥槊迎战。

大家遇到困难的时候,公孙瓒愿意冒着危险去为大家出头打气,他是个非常仗义的人。

盟军内部各怀异心,发生分裂,树倒猢狲散,公孙瓒见大事难成,就和刘备一齐离开。到了平原,公孙瓒任命刘备做了平原相,这就使刘备能够掌握当地的军政大权。

公孙瓒处处能为别人着想,这样的人确实很难得。

公孙瓒与赵云的交集是在与袁绍作战中,被袁绍部下大将文丑追赶,幸而被赵云所救。刘备率部来助战,就也认识了赵云。刘备这个人有识人之明,看人很准,马上就重视起了赵云,并多加拉拢。

不知道这段时间刘备与赵云聊了些什么,到两人分别之时,执手垂泪,不忍相离。赵云对公孙瓒变得很不满意了,叹气说:“某曩日误认公孙瓒为英雄,今观所为,亦袁绍等辈耳。”

刘备也添柴加火:“公且屈身事之,相见有日”。


徐州的陶谦得罪了曹操,向孔融求救,刘备恰好也在,愿意去帮忙。但他兵力少,就向公孙瓒借兵。

公孙瓒还为刘备谋划,认为刘备没必要为此得罪曹操。但看到刘备坚决要去,就借给他人马,还同意把猛将赵云也借给他。

这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公孙瓒处处都为刘备着想,而刘备却藏着心机。

刘备向公孙瓒借兵,还把这些部队摆在城外,这就是让曹操看到,知道了是公孙瓒的人马,曹操可以不在乎刘备,但他不得不考虑公孙瓒对此事的态度。

同时,刘备借来赵云,双方关系进一步加强。这一路上,难保明里说些什么。而徐州解围后,赵云辞去,刘备执手挥泪而别,大打感情牌。


这就是刘备的机心。公孙瓒处处为他着想,为他表功,为他挣面子,为他找地盘,还借给他兵马钱粮。

而刘备呢?借人兵,借人将,借人钱粮,到头来还挖人家的墙角。

赵云在公孙瓒这儿确实混得不算太成功。但汉朝就是这种制度,要想晋升必须要有军功。

赵云是个什么样的人才呢?他属于危机时刻的救火队员。遇到紧急情况,他头脑冷静,能扭转局面,转危为安。但平时打仗,这种情况并不多,而且,真到了需要扭转局面的那一步,整个部队都是危势,谁又能建功呢?

公孙瓒麾下的兵将多,只能一视同仁,不是说赵云你救过我的命,我就要多加提拔和关照,只能有了功劳再加晋升和封赏。

但刘备不同,他手下没有几苗苗人马,兄弟只有关张,所以如果在他手下做事,提拔起来是很容易的。


当然,良禽择木而栖,赵云心向刘备,也没有可指责的,他也是在公孙瓒败亡以后才投奔了刘备,在公孙瓒帐下,赵云也尽到了自己的义务和责任。

公孙瓒这个人太过忠厚诚实,胸无城府,他不适合那个尔虞我诈,步步机心的时代。但他确实够朋友,在充满了阴谋诈计的群雄中,闪现着人性的光辉。


馋嘴肥猫铲史官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公孙瓒其实是个颇有军事和政治能力的人,并非草包。

他掌握幽州地方实权,成为称霸一方的诸侯。

公孙瓒这小子可以说是文武双全,骁勇善战而且擅长聚兵练兵。他的“白马义从”更是三国早期有记载的最精锐骑兵部队。靠骑术起家的北方游牧民族乌丸,都被公孙瓒打得节节颓败,强如袁绍这样的诸侯一开始在和公孙瓒的“冀州之争”中也处于下风。

公孙瓒也颇有政治能力,拉拢了不少势力,在全国名气也很大,也能政治上和袁绍周旋。

然而,公孙瓒最大的问题在于刚愎自用,认为老子天下第一,不愿意听别人的建议。

大家知道,三国成功的三驾马车刘备、曹操、孙权身边,都有一批智囊人物。

为啥?不是说他们三个人不聪明,不厉害,毕竟一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集体智慧才更厉害。

曹操的智谋并不比荀彧、贾诩、荀攸、程昱、郭嘉每个人差多少,但终究抵不过5人联手。

所以,曹操很多时候也是听从智囊团意见从事的。

然而,公孙瓒身边根本没有智囊团。其实并不是没有,因为公孙瓒所在的幽州是个大洲,人才很多,比如赵云之流就能文能武。

可惜,公孙瓒一概不用。他的身边除了一个白马义从副统领严纲,只剩下一批亲戚:公孙越、公孙范、公孙续等。

即便这些亲戚的话,公孙瓒也不听,只听自己的。比如斩杀幽州牧刘虞时,很多部下就劝告不要这么做。因为幽州牧刘虞威望很高,在幽州有很多盘根错节的实力,但公孙瓒就是不听。

而游牧民族乌丸派使者来求和,公孙瓒不顾大家劝告,斩杀使者。

于是,在和袁绍的对抗中,公孙瓒以武力的优势明明一度占据上风,最终却溃败。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两军激战的时候,幽州牧刘虞的儿子招揽旧部,联合游牧民族乌丸造反,把公孙瓒老巢抄掉了。

这样一来,公孙瓒迅速溃败。

此人说通俗点,就是一个自大狂,目中无人,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最终落得个兵败自焚的下场。

而他既然只相信自家人,赵云之流在公孙瓒眼中就没什么意义,可有可无,走了就走了吧。


萨沙


某觉得可以从以下两点来看:

1、初未识其才

我记得以前看《三国演义》的时候,一句“我乃常山赵子龙也”听的是热血沸腾,诚然赵云确实是不得多得的一名武将,后来跟随老刘以后两扶幼主、扫荡西川、汉水之战使得子龙为天下知。但是在离开公孙瓒之前,子龙并没有收到太多重用。

2、备惺惺相惜

当时老刘依附在公孙瓒处时,子龙得以与老刘深交,彼此惺惺相惜,相见恨晚,刘备借援助被曹操攻打的陶谦,以阵前缺先锋官为由,趁机向公孙瓒索要心仪已久的子龙兄,结果公孙瓒不识子龙真英雄,便爽快派给刘备。怎奈,后来公孙瓒哥哥又被袁绍给灭了,此时赵云有那个忠义之心想回去,现在公孙瓒也挂了。那么赵云也就自然而然,理所应当欣然的跟着刘备了,况且老刘所展现的为国为民,赤胆忠心的大义使得子龙45度仰望星空泪流满面。

所以世人有云: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公孙瓒曾问:“世人都知道投靠袁绍,你怎么到我这来了?”子龙思忖片刻说:天下大乱,谁也不知道谁是明主,百姓都很不容易,我们郡经过讨论,要跟随行仁义的人,并不是因为我们不喜欢袁绍,而喜欢将军您。奈何公孙瓒不是伯乐,识不得千里马。

希望我们或能成伯乐,也能成千里马,更能被伯乐赏识。





泛海小书僮


赵云是三国数得着的厉害人物,传说里在长坂坡一战成名天下皆知,干掉了曹操58员大将,血染征袍不负刘皇叔知遇之恩。他这么牛逼,怎么当初赵云的带头大哥公孙瓒,就舍得他投靠刘备呢。有这么一个猛人何愁不能在诸侯混战中分一杯羹,弄个地盘还是妥妥的。

首先说能够成为一个带头大哥儿公孙瓒可不傻,他能不知道赵云是一个厉害的主,当然知道,但他和赵云的志向不同,他讲究守着自己的地盘,抱着漂亮的美眉,看着自己的娃娃衣食无忧就是最好,成就霸业那是遥远的事儿,自己不相信自己有那本事,谁爱打谁打谁,只要不伤害到自己,那都不是事儿。赵子龙有理想有报负,从小学习文韬武略,马上步下十八般兵器,为的是学得文武艺货卖帝王家,尽忠报国,让大汉朝重回鼎盛。

偶然的时间,碰上了偶然的枭雄刘备,刘备笼络人心有一套,谁沾上都得中招,就凭那刘皇叔的金字招牌,就凭那善哭的眼睛,征服了多少的英雄为他所用,人家的情商是真高,不管流窜犯哪里都有人高接远送,袁绍袁术吕布刘表刘章就连曹操都和他青梅煮酒论英雄。

刘皇叔有时候挺讲道理的,公孙瓒活着的时候,绝不挖他的墙角,赵云只能朝思暮想惦记着那位知己刘备,等待着时机成熟和能够实现自己报复的主公走到一起。

老天总是倾向有准备的人,赵云的哥哥死了,他不得不回家奔丧,奔丧归来,怎么那么巧,公孙瓒偶然风寒也没救了,赵云于是名正言顺投奔了心驰已久的刘备。在新的广阔天地里大显身手,终身效忠西蜀。



貔貅落宝


公孙瓒并没有重用赵云,早期的赵云并不能打,而赵云也不愿意跟随公孙瓒,赵云投靠公孙瓒只是一个错误的选择。

赵云从来就是深明大义的人,之所以投靠公孙瓒,只是因为家乡父老商议的结果,赵云是冀州常山郡(今河北省正定)人,当时的常山郡离幽州更近,离袁绍反而更远,而赵云家乡父老商议投靠公孙瓒,想必也是因为离得近吧,毕竟当时的人都不愿意离开家乡。



赵云说要追随仁政,但在当时,袁绍要比公孙瓒仁义多了,而且袁绍名声也比公孙瓒强多了,赵云为什么投公孙瓒而不投袁绍?恩来想去,除了地理位置外,我觉得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公孙瓒在当时看上去要比袁绍强大。

投靠一个实力较强的人,至少在乱世中更容易得到保存,乱世之中,生存才是最重要的,赵云投靠公孙瓒大概是在公元191年左右,这个时候的公孙瓒远远比袁绍强大。



赵云投靠了公孙瓒之后,并没有受到重用,有关赵云为公孙瓒作战的纪录一概没有,反而被公孙瓒派给刘备,为刘备掌管骑兵。

《三国志 赵云传》: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人也。本属公孙瓒,瓒遣先主为田楷拒袁绍,云遂随从,为先主主骑。

赵云本是公孙瓒的部下,公孙瓒派刘备与田楷共同抗击袁绍,赵云随同刘备前往,为刘备掌管骑兵。



赵云投靠的是公孙瓒,却被公孙瓒派给另一个投靠自已的刘备,这是重用吗?显然不是。所以赵云乘自已的兄长去世之后,就回家奔丧离开公孙瓒了。

当然了,赵云离开公孙瓒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公孙瓒的残暴。

公孙瓒最早与幽州牧刘虞作战时,形成鲜明的对比,刘虞从不骚扰百姓,打仗宁愿吃败仗,也不愿意骚扰百姓,结果有一次与公孙瓒作战时,因为下令不许损害民居,导致士兵作战畏手畏脚,而公孙瓒却正好相反,为了取胜不择手段,经常是抢掠百姓,更是击败了不善作战的顶头上司刘虞。



到了后来,公孙瓒更加变本加历。

《后汉书 公孙瓒传》:是时旱蝗谷贵,民相食。瓒恃其才力,不恤百姓,记过忘善,睚鴺必报,州里善士名在其右者,必以法害之。

当时因早灾蝗灾导致粮食昂贵,以致人吃人。公孙瓒仗恃自己的才干和势力,不爱惜百姓,专记别人的过失而不记别人的好处,一点小怨小仇必定报复,州里的有德之士名声超过他的,他必定加上罪名而杀害。



当时由于天灾人祸,百姓都没有吃的了,甚至发生了人吃人的情况,而公孙瓒在做什么?在大兴土木,修建易京楼,而且还屯积三百万斛的谷物在内,相当于现在的一亿多公斤,相当于能让一百万人吃上一个月的口粮,公孙瓒的粮食从哪里的?除了收刮百姓,还能从哪里来?

而且易京楼中服侍公孙瓒的则是大量的美女,男人七岁以上都不得进入易京楼,这样的公孙瓒能不灭亡吗?赵云能不离开吗?只要是个明白人,就能看出公孙瓒迟早要完蛋的,所以赵云离开了,借着兄长的去世离开,所以刘备离开了,借着支援徐州陶谦离开。

公孙瓒为什么愿意跟随刘备呢?



一是赵云投靠公孙瓒期间,大部分时间是跟随刘备作战的,双方在接触中,增加了互信;

二是刘备这个人确实仁义,有着独特的人格魅力,所以刺客宁愿放弃刺杀,曹操才会说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尔。

三是赵云自从离开公孙瓒后已经七年了,这个时候北方已经是袁绍作主,当初赵云投靠过公孙瓒,不太方便再投靠袁绍,而刘备又与赵云是旧识,刘备这个时候投靠袁绍的,离赵云家乡也近,所以赵云就投靠了刘备。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赵云并没有直接跟刘备离开,并且直到赵云看穿公孙瓒无远见,不是为国为民有志向的人的时候,恐怕公孙还不知赵云的过人之能。所谓很能打的说法是受到演义影响,救公孙战颜良文丑等事,史实上却没有记载,一些战绩应该有,没有那么出色。赵云是常山郡人,心慕公孙瓒以为是英雄,便带着乡人前去投奔时,受到公孙瓒的揶揄,问他为什么不投袁绍,因常山在袁绍辖下。这句话可见器度。


公孙瓒大族出身,可惜是庶子无法继承家业,凭出色的个人才能得到当地太守赏识招为女婿,从征边章、韩遂叛乱,又平定张纯之叛,作战勇猛,治军严明,组建有一支白马骑兵,威震塞外,乌桓鲜卑对他都很忌惮。(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好的开局却不能笑到最后,因与宗室刘虞交恶,杀死上司后陷于不义,受到各路人马摒弃,被袁绍犁庭扫穴吞了。


赵云在公孙瓒队伍中时,他的势力还处于上升阶段,连老同学刘备也在他手下混饭吃,公孙瓒利用黄巾大乱,朝廷无暇管辖时机,派出人马向周围扩张,让青州刺史田楷占据山东附近的土地,袁绍得知,也派出数万大军前来争夺,公孙瓒便上表将刘备提升为别部司马,以赵云为他的骑兵队长,一同前去帮助田楷对抗袁绍,这是有史记载的刘备赵云第一次并肩战斗。二人一是公孙瓒同学一是部下,平时见面交谈应该早就熟悉,这次战斗让二人互相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有人认为刘备假仁假义,其实有失偏颇,并且自始至终,刘备匡扶汉室这支大旗一直都扛得很好,在这支大旗下,聚拢了不少人才成为后来蜀汉建立发展的中坚。(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而赵云与刘备能够走到一起,应该就是受到他的仁德所感,最重要一点就是都是有志扶持汉朝的人,从后来刘备东征荆州欲代关羽报仇赵云的话就可以看出,赵云说,国贼是曹丕不是孙权,应该先打曹魏。又在取下成都准备把成都田地分封手下时,赵云又阻止说成都百姓刚遭战火,不堪重负,应该体恤休养。

可能是在公孙瓒不顾大局攻灭刘虞这段时间,赵云向他辞别回家,理由是兄长逝世需要回去打理丧事,其实是找借口离开。公孙瓒一无所察,以为真实,准了。只有刘备平时有所接触,知道赵云琵琶别弹另有想法,在送别时握住他的手依依不舍,赵云也很感动,说我虽然离开,但一辈子都不会做有背道德信义的事。 赵云一走再也没有回去,等到刘备入徐州,失徐州,联曹败吕,再夺徐州再失徐州,逃走投奔袁绍时,赵云在真定得知,前去找到刘备,二人相见甚喜,从此一路相伴,风雨无阻,直到取益州建蜀汉。以公孙瓒的骁雄急躁性格,可能一直以来就不把赵云当人才看,正如袁绍袁术一般,看重的是出身亲疏,哪里会知道自己手下有一位大才,对他的去留自然不以为意。


南方鹏


赵云在公孙瓒活着时,并没有随刘备而走啊!

以下都以三国演义为主,而非三国志。三国志中没那么多细节描写。

公孙瓒在演义中,还是被描写成一个不错的诸侯。与刘备结识很早,见面就认可刘备是个英雄,并多有帮助和提携。当十八路诸侯讨董卓时,正是公孙瓒带着刘备三兄弟参加,才有了关羽温酒斩华雄和虎牢关前三英战吕布,使刘备等在天下英豪面前崭露头角,可以说是刘备的领路人。

赵云是在公孙瓒与袁绍为争冀州而进行磐河大战时出山的,一亮像就与文丑大战五六十回合,在枪口下救下了公孙瓒的命。赵云随后表明了投公孙瓒的原因,是因为公孙瓒参加讨董卓,为国为民,是他认可的“明主”。而后在磐河战役后续的战斗中,又枪挑了袁绍大将麴义,止住公孙瓒军的颓势。在磐河大战后期,赵云与前来助战的刘备结识,一见如故。

再后来的交集,是陶谦为了抵抗曹操,请刘备救援徐州。刘备兵少,向公孙瓒借兵,并借赵云相助。曹操因故撤兵,这一仗没打得起来。这时赵云己对公孙瓒很是失望,可依然别了刘备,回到公孙瓒处。这可不能说,是公孙瓒放赵云跟刘备走啊!

赵云再遇刘备时,是古城会时。公孙瓒己兵败身死,赵云处于流浪状态,自然投入刘备团队。

赵云是罗贯中塑造的“完人”,可史实中毕竞是先投的公孙瓒,名臣良将都被强调“从一而终”,赵云转投刘备,就得有个华丽转身的理由。先主不明,但直至死后才转投他人,毫无瑕疵。忠义是三国演义的主题,赵云当然不能在这方面有缺陷。






净月暖阳


根据《三国志》的记载,赵云本来是公孙瓒的部下,刘备投奔公孙瓒后跟赵云一见如故相谈甚欢。后来公孙瓒派刘备前往拒敌袁绍,赵云就是在这个时候做了刘备的随从,成为刘备帐下将领。

而更详细的记载是南北朝史学家裴松之外《三国志》中的注解《云别传》记载。

赵云长得身材魁梧,极其雄壮,受到本郡人的称赞和举荐,率领一些民兵义士前往投奔公孙瓒。而当时的冀州牧袁绍对于本州的军民投奔死对头公孙瓒有些担忧,便对赵云说:“我听说你们那里的人本来都服从袁氏管理,只有你投奔别人,如今我希望你能迷途知返,回来帮我做事。”赵云拒绝了袁绍的招揽,前往投奔公孙瓒处。

当时刘备也投奔在公孙瓒帐下做事,遇见赵云后二人脾气相投,结为至交,君臣相见恨晚。后来赵云因为兄长去世要回家奔丧,便暂时辞别公孙瓒。刘备知道赵云此去必定一去不返,便对赵云再三叮嘱,不忍分别。

刘备徐州战败后又前去投奔袁绍,赵云听说刘备前来,便前往相见,跟刘备相会于邺城。吃饭睡觉都在一起,感情非常深厚,赵云也是在这个时候正式的跟了刘备,从此南征北战,一直侍奉在左右。

而在小说《三国演义》中赵云先是跟随公孙瓒作战,年少成名。曾经一枪刺死袁绍手下大将麹义,并跟河北名将文丑大战五六十合不分胜败。刘备支援公孙瓒,二人也是非常敬爱,恋恋不舍。

曹操攻打徐州,刘备前往北海找公孙瓒求救,得到赵云率军相助,徐州战事结束后,赵云辞别,刘备洒泪相送。

古城相会后,刘备赵云再次相会,而这次之后再也没有分别。当时赵云跟刘备说了自己徐州分别后的经历,原来是公孙瓒不听人言,被袁绍击败,公孙瓒也自焚身亡。赵云回乡后,袁绍曾经多次抛开橄榄枝,但赵云觉得袁绍不是能成大事的人,拒绝了袁绍的好意。


刘备徐州败逃后,赵云本来想去寻找,却因为刘备也是寄人篱下,自己又拒绝过袁绍,于是便四海为家,奔波无定。再到卧牛山遇到裴元绍拦路打劫,将其杀死,占山为王,直到刘备前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