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君王,刘备曹操去世后被称为崩和殂,而孙权为何被称为薨?

琳珑儿


周公旦建立了一套完整宗法礼仪制度,作为周朝治理天下的指导思想。对于人的生老病死,根据不同的身份地位,有不同的称谓。对于死亡的叫法在《礼记·曲理下》记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由此可见史学家认为刘备与曹操为天子,孙权只是诸侯!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道: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在这里可以看出诸葛亮将刘备当作天子,不仅明确称刘备为先帝,还用了“崩殂”二字来强调刘备是天子。今天我们称刘备建立的政权为蜀汉,在当时刘备、诸葛亮等人称自己的政权为大汉;他们认为自己是汉朝的正统延续,曹魏则是汉贼,曹丕则是伪帝。

《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采用尊刘仰曹的指导思想写三国,故世人皆认为蜀汉为正统,曹魏为篡位自立的地方政权。蜀汉既然是正统王朝,那么刘备自然就是天子了,作为天子按礼制讲死了就称崩。比如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录赢政的死为:七月丙寅,始皇崩於沙丘平台。

在史学家看来曹魏才是正统,刘备的蜀汉是地方割据政权,故曹丕为天子;曹丕追封父亲曹操为武皇帝,故曹操也成了天子,因此曹操死后先被称为薨,后来又升级为崩。曹魏取得天下是汉献帝禅位的结果,当然汉献帝是被胁迫的!曹魏有汉帝的禅让,又拥有秦皇传国玉玺,还掌控中原地区,故史学家认为魏国是三国时代的正统。

孙权在公元229年正式称帝,死后谥号为大皇帝,庙号为吴太祖,但他只是地方割据政权。在三国中魏国有汉帝禅位,蜀汉有汉室血统,唯有孙权啥都没有,是自立为帝的,是伪帝。曹丕称帝后,孙权请求归附魏国:曹丕赐给孙权九锡,册封其为吴王、大将军、领荆州牧,节督荆、扬、交三州诸军事。

孙权接受了魏国的册封,故他只能是魏国的一个诸侯王。那怕他后来僭越称帝了,从礼法上讲他只能是诸侯,除非孙权击灭了魏、蜀两国,重新统一了天下。如果孙权重新统一了天下,那么孙权死后就可以享受“崩”的待遇;而刘备、曹操只能享受“薨”的待遇。


大秦铁鹰剑士


三国因为曹操,刘备,孙权这三个牛人出现后,才出现了三国鼎立的局面。这三个人也是惺惺相惜,就拿心高气傲的曹操来说,他对关羽和孙权也是高看一眼,多厚爱一分。


曹操在青梅煮酒的时候就对刘备说过:“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这句话就是说天下只有你和我能够得到,其他人能力都不够,曹操说完这句话,吓得刘备筷子都掉了,以为曹操会杀他,回家后就快马加鞭逃离曹操。曹操对孙权的评价也很高,建安18年,曹操大举进攻濡须口,曹操和孙权对质了一个多月,分不出胜负,孙权亲自驾船从濡须口进入曹营,待孙权走后,曹操对着离去的孙权说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孙权回去后就给曹操写了一份信“春水方生,公宜速去。足下不死,孤不得安。”曹操对众人说:“孙权不会欺骗我。”于是撤回军队回去了。可见英雄之间的惺惺相惜!


赤壁之战中,孙权和刘备组成孙权联盟,采用火攻,以少胜多的打败了不可一世的曹操,从而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后来,吕蒙夺取了荆州,孙权夷陵之战中大败刘备。在公元229年,孙权在武昌称帝,国号吴。


孙权登基后,设置农官,实行屯田,设置郡县,并继续剿抚山越,促进了江南经历的发展。公元230年,孙权派卫温和诸葛直前往夷洲,也就是现在的台湾。最后因为流行疾病,水土不服,就带着几千名台湾居民回到了大陆。

公元252年,71岁的孙权病逝,死后谥号大皇帝,庙号太祖,葬于蒋陵。


孙权在魏蜀吴创造了三个之最,即寿命最长,在位时间最久,声誉最低。孙权在位24年,享年71岁,这在古代已经是很高龄了。那为什么是声誉最低呢?陈寿《三国志》中对孙权的死亡称为“薨”,刘备和曹操用的是“崩”、“殂”,这是天子才能使用的。“薨”是诸侯使用的,那为什么同样是军王,身份就比刘备和曹操低了一个档次呢?

原因也很简单,前期孙权有着超高的智商和政治才能,期间广用贤才,开拓进取。晚年却骄奢淫逸,猜疑成性,昏馈残暴。具体表现在继承上,太子孙登病逝后,孙权放任儿女们争权夺位,弄的东吴民不聊生,民怨四起,这就使得孙权在人们的印象一落千丈。

孙登死后,孙权立了孙和为太子,又立孙霸为鲁王。这就使孙霸不乐意了,都是一个母亲生的,为什么我就不能做太子,所以就和孙和争夺太子之位。到时朝中大臣们分成了两派,太子派和鲁王派,两派争夺数年,后宫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最后孙登丢了太子之位,孙霸也被处死了。


孙权因为家事影响了国事,在处理家事上欠了些火候,导致东吴每况日下,政权岌岌可危。而孙权晚年在糊涂和昏暗馈中结束残生,他死后,东吴最终落得个被灭亡的悲惨下场


谈历史那些事


我国几千年来一直是以农业为基础的封建社会,皇权至上,尊卑等级泾渭分明。

《礼记·曲礼下》:“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天子、诸侯、大夫、士和庶人的死分别赋予了不同的称谓。

一、崩

用山陵崩塌比喻处于权力巅峰上的人之死,这一用法从周代已然开始。由“崩”所构成的常见的复音词如“崩殂”、“崩背”、“崩逝”,也是对帝王之死的婉称。

例如:

武王崩,三监及淮夷叛——《尚书·大诰》)

壬戌,平王崩——《左传·隐公三年》)

帝乃殂落——《书·舜典》。

其他表示帝王去世的词还有晚驾、龙升、宾天等。

<strong>

二、薨

“薨”在周代是对诸侯去世的婉称,后有封爵的大官去世也用“薨”表示。

例如:


《韩非子·和氏》:“及厉王薨,武王即位”

《左传·昭公三十二年》:“鲁文公薨”

《新唐书·百官志一》:“凡丧,三品以上称薨,五品以上称卒,自六品达于庶人称死。”唐代三品以上官员去世用“薨”婉称。

此外,表示王侯或高级官吏去世的还有弃禄、弃堂、捐馆等。

三、曹操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庚子,王崩于洛阳,年六十六。遗令曰:“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毕,皆除服......”

公元220年,正月二十三日,魏王在洛陽去世,终年六十六岁。临终时说:“天下还未安定,凡是带兵在外戍守的将领,都不准离开驻守之地。官吏们要各尽其职。装殓用生前所穿的衣服,不要放金银珠宝作陪葬。”魏王谥号为“武王”。二月二十一日,安葬在高陵。

《资治通鉴·卷六十九》:“春,正月,武王至洛阳;庚子,薨......”

公元220年,正月,曹操还军洛阳。当月,病逝洛阳,终年六十六岁,谥曰武王。根据其遗嘱,被安葬于邺城河北西郊的高陵。十月,魏王曹丕代汉,自立为帝,国号魏,追尊曹操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四、刘备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三月,先主病笃,孤於丞相亮,尚书令李严为副。夏四月癸巳,先主殂于永安宫,时年六十三......”公元223年,三月,刘备托孤于诸葛亮,夏四月二十四日(6月10日),刘备病逝,享年六十三岁,谥号昭烈帝,庙号烈祖,葬惠陵。

五、孙权

《三国志.吴书.吴主传》:“夏四月,权薨,时年七十一,谥曰大皇帝。秋七月,葬蒋陵。”公元252年,夏四月,孙权在内殿驾崩,终年七十一岁,谥号大皇帝,庙号太祖。葬于蒋陵。

《三国志》、《资治通鉴》中,对曹操、刘备去世后,使用了天子才能用的“崩”、“殂”,

而对孙权的之死则称为“薨”,如前所述,“薨”是对诸侯去世的婉称。同样是君王,孙权的待遇为什么差了这么多?

孙权在位最久,他前后的表现判若两人。孙权称帝,是他一生事业的分水岭。称帝前叱咤风云,有图取天下之志;称帝后志满意足,限江自保,忠奸不分,残害忠良,特别是他笼爱鲁王孙端,废太子孙和,造成举国分裂。孙权逼死陆逊,杀害朱据等股肱之臣,使吴国出现了空前的危机。他尽管统事五十三年,亦未能统一华夏,只成为一个偏安之主,于是被陈寿视为“限江自保”的次等英雄。


秋姨讲历史


三国时代,曹魏、刘蜀、孙吴,都称不上正式的朝代。

乱世之中,谁的拳头硬,谁就是老大。然而,当老大很不易,要么一统天下,要么万人皆服,要么名正言顺。

可是,三巨头各有所长,最终以万千百姓的鲜血,归于魏晋,得到的还是乱世。

实际上,他们三人都不是君王。刘备之死称为崩,是以架崩之崩,按皇帝之终而称,这是按儒家文化的正统观念,无论陈寿的《三国志》还是罗冠中的《三国演义》,形成了定论。

曹操之死的殂,对曹操是极大的贬损。因为在当时和以后的文化理念中,曹操并不代表正统,他的死,以殂而论。

孙权之死,按微言大义来说,评价反而高于曹操。以薨言之,不知是何解?也不知何人评论?

其实,人必有一死,死何可惧,死何可惜,真有曹操一样的殂,恐怕世上少有。那些为一个字的所谓追求,纯属自作多情!



一夫82


简单酌问题复杂仪了!刘备称帝了,孙权也称帝了,只有曹操生前没有称帝,只是魏王丞相,死后被曹丕追封为太祖武皇帝!刘备死了用崩和殂还有情可原,孙权光当皇帝就当了24年,竞然死后只用了个薨,似乎有点不太符合情理了!曹操到死也没有称帝死了竟然和刘备一样也用了个崩和殂,有一点不太合理了吧!这是怎么回事,又是什么原因呢?这是《三国志》,作者陈寿.干得事!虽然孙权巳经称帝,曹操没有称帝,但是作者陈写史书的时候是以曹操魏武帝的出发点的身份来写的。而孙权是公元229年称帝的,陈寿是公元233年出生的,孙权是公元252年死去的,陈寿是公元280年开始写三国志史书的。孙权死的时候,陈寿是19岁了!对孙权的了解更为细致全面深刻的。孙权在三国时期突破了三个之最,孙策死了就接任东吴的大权儿算起,在位最长,活的最久,但声誉最低!陈寿拿孙权死后用这个薨字的原因把他当成诸侯王看待的,目的是从孙权的声誉上来考虑的,把孙权的位置放的最低。孙权,字仲谋:公元182年一公元252年5月21日。


人间正道陈德立


《魏书》关于曹操的去世是这样记载的:“庚子,王崩于洛阳,年六十六。”

《蜀书》关于刘备的去世记载为:“夏四月癸巳,先主殂于永安宫,时年六十三。”

《吴书》记载:“夏四月,权薨,时年七十一,谥曰大皇帝。”这说的是孙权去世的情况。

而《礼记 曲礼下》中记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古时候的人特别讲究等级观念,不同级别的人有不同的名称,连去世的称呼都不一样。为什么三国志对于这三国之主去死用的不同字呢?

这就要从他们三个人的不同情况来说。曹操作为魏国的实际开创人,儿子曹丕建立魏国,追封曹操为皇帝,史书记载自然要用天子之死的称号来定义为“崩”。

而吴国孙权曾经为魏国封为吴王,虽然建立过自己独立的国家,但是时间短暂,最后还是被曹魏灭掉,史家从封王的风俗称其为“薨”,也是理所当然。

对于蜀主刘备,为什么是叫“殂”?这个应该是从刘备之死时的情况来说的。“殂”有慢慢死亡的意思,而刘备生病很多,最终不治身亡,所以《蜀书》标注其为“殂”,这个应该是从实际情况出发。另一个证据来自于诸葛亮的出师表“先帝创业未半而半道崩殂”,“崩”是为天子死的尊称,“殂”是病体沉疴而亡。

后来这些称号又有一些变化,《新唐书 百官志一》中记载:“凡丧,三品以上称薨,五品以上称卒,自六品达于庶人称死。”


小豆芽乱读书


孔丘写《春秋》,有的秉笔直书,有含蓄婉转。有以一字定褒贬。

古代帝王之死,曰崩殂,而诸候则为薨。陈寿以魏为正统,书曹操之死为崩。是待之以帝王,以刘备为殂,是不贬刘备。而以孙权为薨,直以诸候称之矣。


钱君史话


《三国志》这本书,终归是以魏国为主的,魏国三分天下有其二,而且曹操是魏国基业的实际开创者,虽然终其一生没有称帝,但是被曹丕追谥为魏武帝,所以以天子之死来称呼曹操之死,古代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孙权在位时,向曹操称臣,吴王封号也是曹操册封的,虽然后来自己称帝,但是陈寿还是把他当做一诸侯,所以称薨,刘备因为是病死的,在白帝城病了一段时间后才死,所以叫殂。


闲说三国


这是写历史人阶级观的问题。


风口浪尖7148


错了。刘备是崩,孙权是崩,这两人都称帝了。曹操去世时是魏王,汉丞相,是薨,魏武帝是追认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