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話早晚是基因決定還是後天培養的?

說話早晚是基因決定還是後天培養的?

兒子馬上兩歲,能說很多話,能夠與大人進行簡單的溝通和交流。可是周圍的很多孩子基本上都不會說話,即使會說也都侷限在對成人的稱謂上,如媽媽、爸爸、爺爺、奶奶……。每逢孩子出門玩,碰到同齡孩子的家長,總會被誇讚一番。然後這些大人開始說自己家的孩子說話開口晚,現在還不會說什麼話……這個時候我總是不知道該怎樣去回覆他們,因為我所接受的觀念和他們一樣:認為孩子說話有早有晚,可能孩子說話還沒到時候。

後來從網上查了下資料,發現從孩子出生到2歲,都是孩子語言發育的窗口期:0-3個月的寶寶就會發出單音;2-3個月寶寶能夠發出不同的哭聲;3—4個月能發出大部分的元音;5—6個月會有不同的語調;7—12個月就能模仿看護人說話;12個月寶寶已經能說出1到5個字;16個月寶寶已經可以跟你對話; 18個月寶寶能掌握5到20個詞;18—24個月的寶寶可以用很多詞表達想法,2-3歲能在適當的環境中進行簡單的聊天,能正確使用你我等代詞。

我們不能否認基因對孩子語言的影響,就像基因決定性別、髮色等。如果沒有語言基因,人就無法說話。

就像鸚鵡一樣,即使能夠學舌,也侷限在主人所教的語言中,不會自己思考和變通。像牛、馬更是如此了,因為這些動物本身就沒有語言基因,又何談說話呢。

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後天環境對語言的影響有多大呢?在《父母的語言》一書中,指出家長與孩子交流過程中對孩子輸出詞彙的多少以及與孩子的交流方式都能夠對孩子的智力、思維等等多個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影響和作用。父母的語言決定了孩子的語言、思維和學習能力。在孩子三歲前接觸到的語言、詞彙決定了孩子今後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成績。

說話早晚是基因決定還是後天培養的?

舉個例子,為什麼狼孩不會說話而會狼叫?因為狼孩從一開始就生活在了狼群中,它接觸不到人類的語言,它周圍的環境中全是狼,所以他的模仿對象只有狼,因此他不會說話。以前有位名人說過一句話“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靈感”,這也充分說明了後天的努力和環境培養對成功的重大影響。對語言能力而言,“說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培養加百分之一的基因”,如果培養對象就是一條狗、一頭牛、甚至一隻鸚鵡,它們沒有人類那百分之一的基因,因此只能聽懂簡單的指令,不能按照自己的意願模仿人的說話方式,更不會表達自己的思想;而只有基因沒有後天的語言環境,就不可能在特定的時間培養出一個能說會道的寶寶。

因此,基因和後天培養對於語言能力來說必不可少。你不和孩子聊,孩子就無法向你敞開自己心靈的窗戶,孩子的語言能力需要一個能夠與之互動的、理解他的人的交流而不斷髮展完善。沒有人在旁邊與之互動,孩子自然無法體味每個詞是什麼意義,更不會將這個詞說出來表達自己的情感。所以,想要讓孩子早點開口說話,就是要不斷的跟孩子多聊天多互動,讓孩子處在語言的環境中,讓孩子能夠感受到每個詞,孩子才能利用好自己的語言發育期,成長為一個能說會道的寶寶。

當然,這裡所說的互動一定要注意是正面的積極地。很多的人習慣用負面的、否定的詞語與孩子交流,這樣會極大的損傷孩子的自信心,導致孩子閉口不談。孩子喜歡積極的正面的語言,不要過多的否定孩子,說這也不行、那也不行。

因此,對寶寶而言,還是後天語言能力的培養更為重要。你仔細觀察也會發現,那些說話特別好的寶寶的看護人一般都很會與孩子交流;那些不大會說話的寶寶的監護人一般都很少與孩子進行語言上的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