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搶了寧王8萬精銳兵馬,承諾事成平分天下,最後寧王下場如何?

蘇健朋


朱權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自幼聰明好學,多才多藝,十三歲便受封寧王,十五歲就藩大寧,據《明通鑑》記載:燕王善戰,寧王善謀。公元1399年,燕王朱棣在北平起兵造反,發動“靖難之役”,當時寧王朱權手握重兵,麾下朵顏三衛驍勇善戰,乃虎狼之師,堪稱天下最能打的一支部隊,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朱權的站隊決定著靖難之役的走向,所以他是燕王和建文帝雙方極力拉攏的對象。



朱權的本意是穩坐釣魚臺,保持中立,安心做一個騎牆黨,待形勢明朗之後再選主擇路,然而樹欲靜而風不止,他的如意算盤落空了。建文帝朱允炆首先向朱權拋出了橄欖枝,派人召其回京,許以高官厚祿,但朱權對建文帝之前重拳削藩的舉動心有餘悸,擔心有去無回,遂沒有動身前往。建文帝大怒,下旨削減朱權的兵權,此舉無疑使朱權的天平向燕王傾斜。

朱棣一直對朱權的朵顏三衛垂涎三尺,早就想據為己有,如今正值天賜良機,豈可錯過,於是親自前往大寧拜訪朱權,祭出了堪稱影帝級的演技。兄弟二人一見面,朱棣便痛哭流涕,向朱權訴苦,說自己起兵都是被他們的好侄子朱允炆逼迫所致,實屬萬不得已,再三懇求朱權代自己向朝廷起草奏章謝罪。

以此同時,朱棣命精銳人馬暗暗埋伏在大寧城外,又讓手下攜重金賄賂朵顏三衛部長及諸守軍,一切做的神不知鬼不覺,朱權毫無防備,還對四哥的遭遇深表同情。待全部安排妥當之後,朱棣向朱權辭別,朱權親自出城為四哥踐行,行至郊外,忽然伏兵四起,朵顏三衛諸軍一應雲集,朱權這才如夢方醒,但是為時已晚,連他的親信部隊都反水了,他就是跳進黃河也洗不清了。



朱棣將朱權趕鴨子上架拉上賊船後,不僅收編了朱權的所有軍隊,還把朱權的一眾妃子和子嗣帶回了北平,大寧成了一座空城,朱權的後路被徹底的堵死。進入燕軍後,朱棣常常讓朱權起草檄文,並信誓旦旦的承諾,事成之後,與朱權平分天下。朱權也明白自己再無回頭的可能,只好硬著頭皮跟著自己的四哥一條道走到黑了。

朱棣登基後,朱權要求改封蘇州,朱棣不答應,朱權又要求改封錢塘,朱棣還不答應,只是給他了建寧、重慶、荊州、東昌四個地方,讓他隨意選擇。這四個地方朱權都不稱心,經過一番博弈之後,於永樂元年二月被封在了南昌。朱權離京赴任時,朱棣親筆題詩送別,也算是對他的從龍之功的褒獎和回報吧。



不久,有人向朱棣告密,說朱權利用巫術害人,毀謗朝廷,朱棣命人暗中調查,並未獲得真憑實據,最終此事不了了之。至此之後,朱權韜光養晦,終日彈琴讀書,潛心修道,結交文人雅士,遠離朝廷是非不問政務,因此朱棣在位期間,朱權一直安然無事。朱棣的孫子明宣宗朱瞻基在位期間,朱權發表了一些不利於朝廷的言論,明宣宗非常不滿,對朱權頗有指責怪罪之意,朱權趕緊上奏謝罪,明宣宗念其年事已高並未深究,朱權又逃過一劫。

公元1448年,也就是朱棣的曾孫明英宗朱祁鎮在位期間,朱權去世,終年70歲。當年在靖難之役中,朱權一直半推半就,身不由己,雖然朱棣拉攏他的手段有些陰險,但我認為朱棣其實救了他,正是朱棣迫使他做出了正確的決定。試想一下,如果朱權選擇了建文帝,會有好下場嗎?我認為肯定不會,因為如果建文帝滅了燕王,朱權就是朝廷下一個削藩對象,而燕王取勝,以朱棣殺伐決斷的畫風,一定會對幫助建文帝的人痛下殺手。

所以,如果朱權選擇了建文帝,那麼無論建文帝和燕王誰笑到最後,朱權一定在清洗之列。至於朱棣許諾的平分天下,朱權不是傻子,聽聽就行了,斷然不會當真,他很明白,朱棣只是把他當做一枚棋子而已,他最終能夠善終,已是謝天謝地了,還敢有那樣的奢望?

我是西嶽頑石,一個放浪形骸的歷史神侃手,一個狡猾多變的腹黑腫裁,一個半打節操的現實教主~~~


西嶽頑石


朱權八萬大軍助朱棣奪取天下,結局卻如此之慘

朱權,朱元璋第十七子,被封寧王於遼東,手握重兵防備遼東地區的元和女真。朱元璋對朱權寄以厚望,讓其帶甲八萬,總有戰鬥力最強的蒙古朵顏三護衛,成為最強的塞王。


公元1398年,皇太孫朱允文繼位,面臨手握重兵的叔叔們,開始大力削藩,先後廢除了五位藩王,最後將目標對準燕王朱棣。

燕王朱棣為了不坐以待斃以“清君側”名義發動了“靖難之役”。燕王大軍雖然屢戰屢勝,但面對朝廷大軍仍然兵力懸殊無法獲勝, 朱權成為了雙方的拉攏對象。朱棣親往大寧衛用詭計劫持了寧王,許諾平分天下,奪取了八萬大軍,自此實力大增,最終奪取了勝利,成功登上皇位。



朱棣登基後深知實權藩王的危害,遂不敢放寧王回去,但又怕被人說食言,所以在皇位旁邊放一把椅子給寧王朱權坐,意思共坐皇位,朱權嚇得趕緊請辭。朱棣就等著這句話,乘機削除了他的親衛,將他軟禁在江西南昌。


寧王死前告知子孫忽忘此辱,寧王世代不忿準備奪回江山,在寧王第四代即正德年間起兵造反,史稱“寧王之亂”,後被平定處死,之後再無寧王。


道話歷史


明朝在建文帝登基後,由於建文帝匆匆削藩,給了四叔朱棣以造反的口實,朱棣打出“清君側”的旗號,發動“靖難之役”,並且四年時間就迅速攻入南京,那是南京城一片火海,建文帝從此不知所蹤。

而朱棣發動靖難之役當中,他身邊有個及其有實力的“幫手”,他就是寧王朱權。朱權,朱元璋的第十七個兒子,成年後封在大寧,手下擁有八萬鐵騎,還有當時威震天下的蒙古朵顏三衛,是當時大明北方邊境的柱石級人物。


被迫造反

當時朱棣在北平起兵造反,害怕自己身後的寧王朱權背後捅自己一刀,而且還很覬覦他手下的八萬雄兵和朵顏三衛,就在起兵之初,前往大寧去見自己的十七弟,一把鼻涕一把淚的向他訴說自己造反的苦衷,並懇請朱權能替自己上書向皇帝請罪。

本來朱權在這場角逐中想扮演一箇中立者的身份,不管是將來自己的四哥勝利還是自己的大侄子勝利,自己都能夠左右逢源,立於不敗之地,可惜他的小算盤沒能玩過他四哥的老奸巨猾。

朱棣在城中時一面向朱權訴苦,一面暗中派人賄賂他手下的將領。等到朱棣要走時,朱權作為弟弟自然要出城相送,一時之間燕兵就把他們包圍了,朱權手下的士兵也譁變了,朱權一時之間騎虎難下,不造反也得跟著一起去造反了。


平分天下

當時朱棣肯定和自己的小老弟這樣說:“老弟,跟著哥幹,等打下來天下咱們對半分!”朱權手下朵顏三衛在靖難之役中可謂發揮了巨大作用,可朱權此時的心態並不怎麼好,他知道,這是四哥給他畫的一個大餅,自己要是能全身而退就上策中的上策了。

南京城破後,朱權不忍心參與朱棣殘害建文君臣的行動,藉口要安葬王妃為由,離開了南京。然而此時此刻,大權在手的朱棣不會再對朱權客氣,平分天下?怎麼可能,想回大寧?辦不到,想到河北?休想,老老實實去江西南昌給我當一個太平王爺去吧。

到了南昌的寧王,抑鬱不得志,可能也是徹底看出了朱棣兇殘的嘴臉,也可能是對自己大侄子建文帝的內疚,沒幾年就去世了。


寧王造反

等到了明朝正德年間,新一代寧王朱宸濠,自視甚高,也想到自己祖先被皇室一脈忽悠的一塌糊塗,於是起兵造反。不過此時的大明藩王已經沒有了明初時候的軍權和實力了,叛亂剛開始,就被王陽明三下五除二給平息了。

寧王朱權被朱棣忽悠著平分天下,還是朱權太年輕,根本不是老奸巨猾的朱棣的對手,雖然也知道這是一個朱棣給自己畫的大餅,但騎虎難下,迫不得已,也就只能跟著朱棣一條道走到黑了。


我是亮仔,歡迎大家討論留言,如果認為我說得還有些道理,煩請動動小手,點波關注不迷路。


亮仔學史


說搶其實不算貼切,應該是騙。朱棣固然有實力,卻不代表他有能力從寧王手裡奪兵。

寧王“帶甲八萬,革車六千”,其麾下之朵顏三衛絕對算得上大明諸王衛軍中的頂級部隊。


為了與建文帝抗衡,朱棣便打算找幫手,畢竟相對而言燕軍還比較弱,人也不多。

然而雖然朱棣兄弟眾多,卻沒有幾個出來站隊,他們有兵,有權,不過都選擇了作壁上觀。

寧王自然也是如此,朱棣見規勸無效,便直接單騎入大寧,打算面見寧王,曉以利害。

寧王也不傻,看不到勝利的希望,他當然不可能跟著燕王一起拼命,於是委婉拒絕,朱棣於大寧盤桓數日,先於城外伏兵,且遣人交結寧王麾下將領,暗中策反。

朱棣告辭離去,寧王朱權毫無防備,親自將其送出城外,燕軍伏兵四起,朱權就此被裹挾。


三衛成功被策反,燕王一呼,應者雲集,大寧守將朱鑑戰死,寧王府上下盡為朱棣所擄。

因為念及兄弟之情,放朱棣入城,朱權為自己晚年的蕭索埋下了伏筆。

得寧王三衛後,朱權已形同傀儡,不過他對朱棣也不是完全沒了作用,燕軍靖難過程中,朱權被迫多次起草檄文,這個行動等於是昭告天下,寧王和燕王聯手了,而且,是心甘情願的。

為了消除寧王心中的不快,朱棣允諾,得天下之後,將與其平分。

這當然是不可能的,平等談判需要籌碼,生意如此,謀天下更是如此。寧王自然知道這是張空頭支票,所以朱棣即位之後,寧王也沒有跟朱棣提過這件事。

以前不提是知其假,現在不提,是不想自找沒趣。


當然,作為唯一在實際上給過朱棣幫助的兄弟,寧王朱權還是想要點好處的,只要不要天下,他覺得朱棣也不會拒絕他。

朱權知道,回大寧是不可能了,他想給自己要一個好地方,於是想到就提,要蘇州,朱棣搖了搖頭,要錢塘,朱棣擺了擺手。

沒辦法,朱權認命,改封南昌。

寧王遷南昌後,仍有官員彈劾,朱棣命人調查,此事雖不了了之,卻令朱權從此韜光養晦,不再出頭。


在這之後的朱權徹徹底底成為了一個藝術家,而且藝術成就還不低,他精通經子、九流、星曆、醫卜、黃老諸術,還懂樂理、戲曲、茶道,其作頗豐,不少仍傳於世,寧王朱權,堪稱全才。

明宗室中,能在藝術上跟他比肩的,也就周王朱橚、鄭王世子朱載堉等少數幾人。

正統十三年(1448年),朱權病逝,這個時候,算上朱允炆,大明已歷六帝。

寧王一系是含怨在身的,他們對朝廷的不滿一直延續了下來,第四代寧王朱宸濠在位時,這種矛盾終於爆發。


正德十四年(1519年),朱宸濠於南昌起兵,僅僅四十三日,便告敗亡。

自此寧王廢藩,當然,朱權還是有不少後代流傳了下來,其中有一位比較知名,即八大山人朱耷。

朱棣負弟是肯定的了,邊塞強王淪落到失去王位,確實令人嗟嘆,不過若是沒有朱棣靖難,他的下場也未必能有多好,畢竟削藩是建文時期正在推行的政策,若是被朱允炆削國,朱權說不定就是個圈禁或者流放的下場。


浮沉於史


明太祖朱元璋共有26個兒子,16個女兒,寧王朱權是朱元璋的第十七子。

“燕王善戰,寧王善謀”。朱權十三歲時,被明太祖冊封為寧王,就藩大寧。當時的大寧衛,是朝廷戍衛北部邊疆的重要軍鎮。所以,寧王手下兵強馬壯,除了當時最精銳的騎兵——朵顏三衛以外,還擁有八萬大軍的領導權,與“擁兵十萬”的燕王朱棣實力不相上下。



建文帝朱允炆下令削藩後,各地藩王的權益都受到了極大的威脅,寧王朱權也是朝不保夕。不久,已率部起事的朱棣登門拜訪,在痛斥建文帝削藩的同時,他還暗中買通寧王手下大軍的統兵將領,以“綁架”寧王和自己共同起事!

朱權被迫妥協。朱棣承諾,等日後奪下大明江山,要和寧王二人平分天下。謀略過人的朱權怎會不知這只是四哥給自己開的一張空頭支票而已!哪個君王會把江山分給別人?

果如寧王所料,自從跟朱棣踏上同一條船,朱棣從沒有讓他單獨指揮過戰鬥,只是讓他負責起草討伐檄文,謀劃用兵,其兵馬的實際指揮權落入朱棣之手。寧王深知當下乃“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境地,只能不斷示弱,以保自身周全。



北軍攻陷南京時,寧王不願親眼目睹北軍屠戮建文帝及朝中文武的慘狀,就以安葬王妃張氏為藉口,回到了北方。

朱棣登基後,將原先寧王的封地大寧衛,分封給了朵顏三部。而寧王本人,則陷入了與明成祖朱棣索要封地的“拉鋸戰”中。最終,寧王的封地被定於江西南昌。寧王就藩前,朱棣為其安排了盛大的歡送儀式。

到了封地,寧王在朝廷的監視下讀書、撫琴、煮茶、寫作,讓朝廷始終找不到除掉自己的把柄,最終得以頤養天年!



明正德十四年,朱權的後代朱宸濠起兵謀反,被王守仁率軍擊敗,朱宸濠本人被處死,寧王藩號自此被朝廷取締!


布書公子


關於這個問題,欲詳細、深入瞭解的朋友,推薦去讀一本書:中華書局版、姚品文著《王者與學者——寧王朱權的一生》,這裡簡要回復下。

明成祖朱棣在靖難之役中,脅迫掌握大寧兵馬的寧王朱權參與,確實曾有“事成平分天下”的承諾,但為人精明的朱權對此從來沒有當真,因為在靖難之役的數年征戰過程中,朱棣從來沒有讓朱權獨自領軍作戰過,即始終沒有把兵權交還於他。到了靖難後期,燕軍兵臨金陵城下時,朱權不願親身參與破城殘害建文帝君臣,託辭要安葬王妃張氏,得以離開軍隊北還,因此寧王朱權連後來明成祖的登基大典也沒有參加。

在朱權臨行前,朱棣曾與他有了另外一個承諾,即天下封國城市任其挑選。等朱權來參拜新君時,明成祖朱棣遂讓其選擇,(原封國大寧,已被成祖賞賜給了派軍隨其作戰的蒙古朵顏三衛諸首領了),朱權先後呈報了蘇州和杭州,卻都被明成祖否決,理由是屬於“京畿要地”,成祖將群臣議定的建寧、荊州、重慶、東昌四地讓其選擇,朱權卻都不滿意,最終,雙方妥協,寧王封國選在其亡妃張氏的故鄉——南昌,行前成祖給了很大的送行排場,朱權得以體面就藩,從此開始了他韜光養晦的後半生。

終明成祖一世,寧王朱權深受地方官員猜忌、監視,始終謹小慎微,沒有露出任何把柄。到了明宣宗繼位時,因漢王朱高煦謀反被擒,寧王朱權忍不住為其求情,觸怒宣宗、遭到申斥。在給親王定俸祿品級時,朱權再次帶頭反對,以致與朝廷關係緊張,直到明宣宗逝世後,英宗皇帝方得以善待他的曾叔祖——朱權,在其去世後,賜諡號“獻”,並評價為“古之賢王,逮不多讓”。

寧王朱權在避居南昌、韜光養晦的漫長歲月裡,埋頭著述,在文學、哲學、音樂及教育上,著作甚多,當時諸多文士賢才紛紛讚許,他成功地完成了從王者到學者的轉身。


史海悠遊閭春暉


寧王朱權自從被燕王欺騙奪權,無奈被綁在靖難之役。燕王雖事先承諾,但寧王不傻,絕也不敢相信。靖難成功後,寧王知道燕王不許他再掌重兵(朵顏三衛),再居雄鎮(明初九邊大寧衛)。因此寧王實相地提出改藩南直隸蘇州府,朱棣不肯。寧王再提議杭州,朱棣仍不肯,答覆蘇杭賦稅重地,讓寧王再選。寧王聽後不敢再提議,於是讓朱棣給他選塊封地,於是朱棣給寧王改封江西南昌。

寧王於是只能就藩南昌府,等過了4世,明武帝正德年間,寧王朱權四世孫朱宸濠在南昌起兵造反,被王陽明平定,寧王封國被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