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古塔在今何处?因何而出名?

史先生


宁古塔是清朝最热门的流放地。中国古代罪行没有到被处死地步的人会被流放,这是每个朝代的惯例。清朝之前朝廷喜欢将犯人流放的南方的不毛之地,比如韩愈发配潮州曾留下诗句“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到了清朝,南方这些地方已经开发的很好了,流放就是去受罚,去那么安逸的地方去那是享福,万万不行的!喜欢看清宫戏的朋友一定听过这句话“发往宁古塔,永世不得入关。”这并非剧本杜撰,清朝电视剧里有很多官员宁愿在半路自杀也不去宁古塔,宁古塔到底是什么地方,为什么这么多人害怕呢?

宁古塔耳熟能详,在今何处?是怎样一个塔呢?其实宁古塔并不是一个塔,最开始宁古塔和依尔根觉罗、钮咕噜、富察等满洲姓氏一样为满族传统姓氏之一,宁古塔将军辖区(康熙十五年府邸迁至吉林乌拉,之后称吉林将军)包括今日之吉林黑龙江两省,属镶黄旗。而这些流人去往的宁古塔正是在宁古塔将军辖区,史料记载,宁古塔有新旧二城,新城在今黑龙江省宁安市(即宁安县城),旧城在今海林市西南、海浪河南岸的旧街乡古城村。那里是清朝人最害怕去得地方,进入那里的人受地狱苦,九死一生。

宁古塔地处我国东北边地,气候恶劣,人烟荒芜,是当时最远的流放地,要经历数个月的迁徙,日日无歇。几百年前,对于只靠双脚,风餐露宿,又身带枷锁的流人来说,是极大的考验,很多人不堪折磨死在途中,宁古塔驿道就是一条死亡之道。

宁古塔是极寒之地,“宁古严寒天下所无”零下三四十度的极端寒冷气候,在那个缺衣少食、缺乏御寒手段的年代,一般人根本熬不过冬天。被流放的人都是关内人,很多还是养尊处优的达官贵人、士子儒生甚至是皇亲国戚,平时过惯了锦衣玉食生活一到宁古塔很快就倒下了,多死于水土不服或酷寒,能够存活下来的非常少。

那时的东北,是广袤的冰封之地。他们的牢房,在人烟荒芜的东北边境,除了宁古塔附近有些人,其他地方连个人影子都没有,到处都是森林、沼泽和野兽,想逃跑也不可能,跑不了多远就会迷路,最后不是被冻死,就是被饿死,喂了野兽。流人们只能接受命运,夜以继日地开荒种地,修桥筑路,挖山凿石,如果没有撑到赦免返乡,在生命的尽头,等待他们的,便是客死他乡。

清朝文人方拱干曾说:“人说黄泉路,若到了宁古塔,便有十个黄泉也不怕了!”如今,宁古塔已经成了一个旅游胜地,但是谁又知道,在这片林海雪原曾出现过一幕幕残酷而冰冷的故事。


婧溪笔谈


宁古塔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境内,分旧址和新址两个地方。旧址是牡丹江市西南部海林县的旧街

镇,新址就是牡丹江市的东部宁安满族自治县,著名的镜波湖和渤海国旧城都在宁安境内。牡丹江地区在清朝初期是东北边界,朝庭派一将军领兵驻守,是为宁古塔将军,住地就在旧街,以后又搬迁到宁安,所以才有了新旧宁古塔一说。

宁古塔在清朝时期是很出名的。因为这个地方是清庭发配罪犯的集中地。在清庭电影电视剧里,有很多犯了罪的官员或个人或全家被发配到宁古塔塾罪,永世不得入关。所以宁古塔才出了名。

在历史上,对于犯了罪不够砍头的罪犯,就流放或叫充军或叫发配。水浒传里的林冲不就发配到滄州,宋江发配到江州,武松发配到孟州。在说岳全传里岳飞夫人携岳雷等全家发配云南。宋朝名人苏轼苏东坡流放岭南;清禁鴉片林则徐流放到新疆。

水浒传中林冲发配路上,头带枷,脚带链,赤脚走路,顶风冒雨,还要受解差的各种疟待,若不是鲁智深及时赶到,一定会丧命于野猪林中。

清朝时期的牡丹江地处祖国的大东北,那里冰天雪地,林海草甸,冬天零下三丶四十度,滴水成冰;夏天小咬蚊虫刨奔草爬子,人烟稀少,野兽遍地,狼虫虎豹狗熊野猪成群结队。虽不是不毛之地,也是不宜人居住之地。

清朝犯罪官员发配到宁古塔,三千多里地,徒步前行,不说路途押差欺凌,就是步行这么远,不知得累死多少!别忘记这些官员都是食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主子,那能受了这么大的罪?即便不死,也得扒几层皮。经受千辛万若,九死一生,到达宁古塔,不是享福来了,是要劳动改造。这些官员在宁古塔会怎样?别再描述了。

清时官员都知道宁古塔的厉害,所以宁願自杀,也不愿去宁古塔遭罪!

顺便说一下现在的宁古塔:宁安满族自治县已成宁安市。境内有东京城,是渤海国的旧都城。闻名全国的镜波湖,地下森林,盛产镜波湖鲫鱼丶敖花鱼,是很好的旅游胜地。宁安的农业很发达,宁安大蒜丶宁安大西瓜丶宁安西红市直接供应牡丹江市。老宁古塔旧街镇,所属的海林县也变为海林市。改革开放后彻底改变了旧面貌,也发展成旅游胜地,黑龙江的雪乡就是这里。

过去的宁古塔,出名在是犯官的流放地;现在的宁古塔,出名在是旅游胜地。








不老松446


宁古塔并不是塔,而是一个地名,“宁古”的满语是“六”,“塔”是“个”,“宁古塔”满语是六个。相传努尔哈赤祖父有六个兄弟,各自建城,相距不过二十里。宁古塔在今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宁市长汀镇古城村,位于松花江左岸支流海浪河南岸。是清代将军治所和驻地,统辖黑龙江、吉林广大地区,是盛京(沈阳)以北政治、经济、军事中心。1616年,努力哈赤曾率部驻守宁古塔。顺治年间,宁古塔疆土面积很大,由总管镇守,后来辖域面积越来越小,但却与盛京齐名。

宁古塔是爱新觉罗家族的龙兴之地,满人定都北京以后,不想宁古塔就此荒凉,就将犯人发配到那里去开发建设。明代以前,犯人多被发配到南蛮荒芜之地,可是后来南方已被开发得很好,去了不仅不受罪,反而是一种享受。例如被贬官的苏东坡,写出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诗句。而宁古塔却是个蛮荒苦寒之地,全年无霜期短,雨雪多,冬季零下40多度。对于南方人,特别是养尊处优的文人、贵族、士大夫,是一个地狱般的考验。有的人一听说“发配宁古塔”,立马脸色煞白、心跳停止,晕倒在地;有的人或在路上被野兽吃掉,或不适应环境冻饿而死;有的人一宣布发配宁古塔,赶紧自杀以求把尸体留在家乡。

一般是将哪些人发配宁古塔呢?一种是在政治斗争中被打败的朝廷臣子;一种是受到皇权打压的文人,比如乱发干扰朝政的言论,扺毁皇家形象的话语;还有一种是要杀而又不便于明杀的人。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就“享受”过宁古塔的待遇,据说,最后死在了那里。还有例如金圣叹家属、吕留良家属、吴兆骞、杨越、张借彦等人。这些犯人要看披甲人的脸色生活。所谓披甲人是驻地兵丁的等级称谓,披甲人的上级是骑丁,下面是阿哈。披甲人一般是投降到八旗军的外族人,如蒙古人、俄罗斯人,这些人大多心地恶毒,经常虐待犯人,遇到稍有姿色的女人就要霸占。想要逃跑也是不可能的,周围荒无人烟,戈壁连连,沼泽遍布,狼虫虎豺成群,既时侥幸逃脱,冻、饿、沼泽呑没、野曽侵袭,都会置人于死地。北京城离宁古塔很远却又很近,一不小心惹怒了皇上,小命就交给了恐怖的宁古塔,宁古塔是让人谈之色变的人间地狱。








生态渔农石峰


清代很多大案、要案都会以宁古塔画上句号,宁古塔似乎成为了官员心中永远的痛。那么,宁古塔到底是什么样一个地方,在今天哪里?又是因何出名?

宁古塔是中国清代统治东北边疆地区的重镇,宁古塔满语是“六个”的意思。宁古塔旧城位于今黑龙江省海林市长汀镇旧古城村。努尔哈赤曾在此驻扎军队。康熙五年(1666)迁建新城于今黑龙江省宁安市城地。顺治十年(1653)设昂邦章京(意为总管)镇守;康熙元年,更昂邦章京为镇守宁古塔等处将军。十五年,将军移驻吉林乌拉(今吉林)城,以副都统镇守此地。光绪二十九年(1903)设绥芬厅于宁古塔,与副都统同城治理军政事务。三十三年裁副都统。宣统元年(1909),绥芬厅升为府,迁驻三岔口,1910年此地改置宁安府。1913年改为县。今为黑龙江省宁安市治所在地。

清朝初期宁古塔是吉林的一部分,属吉林将军所管辖,主要作为牧场及流放囚犯的地方。先后有郑成功之父郑芝龙,大文豪金圣叹的家属,思想家吕留良的家属,安徽方拱乾、方孝标家庭,浙江扬越、杨宾父子,著名诗人吴兆骞,佛学家函可,文人张缙彦等被流放此地。小镇宁古塔也因此而出名,并且成为了官员和文士的噩梦。


闻道国学


宁古塔是中国清代统治东北边疆地区的重镇,宁古塔满语是“六个”的意思。宁古塔旧城位于今黑龙江省海林市长汀镇旧古城村。

因清朝皇帝流放政治犯而出名,当时很我有名的人及基家属就被流放在此地,在古代属于苦寒之地,环境恶劣,气候异常,寸草不生,五谷不长,很适合罪犯改造。去的人十之九都会死在那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