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帼矿工坚守一线|煤海淘金,她们让煤泥再次“生金”

巾帼矿工坚守一线|煤海淘金,她们让煤泥再次“生金”

刘玉(左)和赵娟(右)检查设备运行情况。

巾帼矿工坚守一线|煤海淘金,她们让煤泥再次“生金”

扫码看巾帼小组视频

文/齐鲁晚报记者 褚思雨 片/视频 齐鲁晚报记者 张清直

通讯员 郭利

浮选技术改造

为矿井创收1100余万

在王楼煤矿选煤厂集控室,透过正中间的大屏幕,厂房各机器设备的运行状态一目了然。工作人员直接通过电脑远程控制软件,值班人员远程监控、操作着生产一线各岗位设备。现如今,洗煤厂浮选工作岗位已实现24小时无人值守,既为矿井节约了劳动力,又提高了工作效率。

从机器轰鸣的车间搬到干净明亮的办公室,工作环境的大转变,让矿上的女职工欣喜不已,这一切都少不了王楼煤矿巾帼浮选小组5名成员的共同努力。自2012年成立以来,郑丽颖、赵艳丽、张宁、刘玉、赵娟5名女大学生组成巾帼浮选小组。7年间,她们参与了选煤厂洗选能力升级改造、将介耗控制在0.5kg/t左右水平的技术改革,车间的多项技术攻关,用自己的智慧和行动实现了自身的价值,以辛劳的付出交出一份份漂亮的“答卷”。

2013年元旦,筹建了半年多的浮选车间正式投入运行。浮选柱存在入料分布不均匀、静态浮选效果差,且柱体中部的浮选精矿不能及时排出等许多技术问题,这是巾帼浮选小组成立后遇到的第一个大难题。

“通过浮选工艺可以将煤泥当中的精煤再次提取,提高精煤回收率,进而提高经济效益。”郑丽颖一脸严肃地说,“开采出来的原煤洗不好,就卖不上好价钱,一线职工的劳动和汗水就会打折扣,就是我们的失职。”为解决浮选柱存在的技术问题,她带领小组成员大胆提出浮选柱改造方案,采用一种新型浮选柱入料装置专利技术,并荣获《山东省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三等奖。改造后的浮选柱浮选精煤回收率提高2%,为矿井创造经济效益1100余万元。

成立创新工作室

工人有知识更有力量

2015年,山东能源集团为巾帼浮选小组成立创新工作室,并颁发创新经费奖金3万元,让她们更有了前进的动力。

“过去,我们说产业工人有力量,现在应该说,产业工人有知识更有力量。”郑丽颖说,巾帼浮选创新工作室既是以学习、研究、培训、创新为主要目标的工作室,也是展示职工技能,提高职工技术水平的平台。通过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比学赶超”的技能人才培养活动,打造了一只业务能力强、技能水平高的大学生洗选创新团队,培养出专业技术工程师2名、高级技师1名,为企业的转型发展提供了人才基础。

郑丽颖和她的团队还向全厂女职工发出了“人人当能手、个个做专家”的倡议,计划利用现代网络信息平台,采取以师带徒的“传、帮、带”方式,让女职工在工作之余参加在线学习,促进师徒共进和提升技能。

在新旧动能转换和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背景下,巾帼浮选小组成员又将如何提高选煤厂智能化水平作为新的技术创新方向。通过对洗选工艺与设备进行问题梳理和一体化论证后,提出对王楼煤矿选煤厂进行二次浮选、尾煤泥回收系统改造及自动化系统升级方案。工艺优化后,洗煤厂提高精煤回收率1%,将煤泥“吃干榨净”,掺入中煤进行销售,所有设备接入自动化控制平台,实现了岗位“无人值守”,减员提效,年创效1000余万元。

“在很多人眼里我们是女大学生,应该每天穿漂亮的衣服,做优雅的工作。”郑丽颖坦然地说,“我们从事的是变‘脏’为‘精’、变‘废’为‘宝’的事业。虽然工作时间不能穿得漂亮,每天很累、很辛苦,但当我们看到从乌黑的煤泥中淘出发亮的‘乌金’,我们感到很欣慰、很自豪。”

提到煤矿行业,不少人认为这是男人的天下。然而,在山东能源临矿集团王楼煤矿选煤厂有这么一个特殊的班组——巾帼浮选小组。5个平均年龄30岁的女大学生,扎根生产一线,煤泥水中淘“金子”。7年间,她们用行动创新浮选技术,优化浮选工艺,提高精煤回收率。仅煤泥浮选改造项目一项,就为企业年创造经济效益1100余万元。五一节前夕,巾帼浮选小组又获得了全国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