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湖北"农村女娃"到高级农艺师,她创造近12亿销售神话,用技术致富

“柑橘兴农民富,柑橘衰农民穷。”在湖北省秭归县,柑橘的种植直接关系着农民的生存问题。秭归的柑橘种植面积达30.2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70%。在这里,年柑橘总产量40.48万吨,

销售收入11.96亿元,这样一个县级产业的收入神话,让秭归的老百姓们牢牢地记住了一个名字——易继平。易继平毕业于湖北农学院(现长江大学),现为秭归县植保植检站副站长、正高职高级农艺师,她生于秭归,长于秭归,与这片土地有着割不断的情结。她醉心于柑橘病虫害的研究,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为当地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从湖北

易继平,女,湖北秭归县人。1987年7月毕业于湖北农学院(现长江大学)植保系植保专业,同年7月被分配到秭归县植保植检站工作至今。2005年12月取得高级农艺师资格,2015年11月取得正高职高级农艺师资质。现为秭归县植保植检站副站长、正高职高级农艺师、长江大学客座教授、宜昌市科技计划项目专家库专家、宜昌市农业体系生态环保专家、湖北省科技助力精准扶贫专家团队专家、中国植物病理学会会员、中国柑橘协会会员、中国昆虫学会会员、宜昌市农业体系生态环保专家。

不囿于贫困,也不贪慕荣华

1965年7月,易继平出生于湖北省秭归县,当时的农村缺衣少食,她还有4个哥哥,生活过得很是艰苦。小时候,她经常和哥哥们一起漫山遍野地挖野菜、找松子,再捡些别人不要的黄豆叶、大豆叶、红苕叶赖以裹腹。但她并没有囿于贫困,而是

坚持看书学习。那时,小小的易继平拿着哥哥们的旧课本,跟家人闹着要上学,家人拗不过她,才送她去了学校。1976年,11岁的易继平和家人一起回到了秭归县城。小时候的艰难困苦磨砺了她倔强、不怕吃苦、不服输的性格,这种性格在学习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小学、初中、高中,她的成绩总是名列前茅

高考结束,易继平如愿以偿地拿到了湖北农学院(现长江大学)的录取通知书,1984年,19岁的她来到了荆州,开始了自己的大学时光。期间她如痴如醉地泡在图书馆,埋头于课本,也跟着老师下田实习,不浪费每分每秒,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知识的营养。家在荆门沙洋的二伯,曾劝说易继平过继给他做女儿,如此便可脱离穷乡僻壤的秭归山区,去到美丽富饶、素有“鱼米之乡”之称的江汉平原。但她拒绝了,一方面,家人是无可替代的,另一方面,她对山区有着不可言说的情愫,她喜欢山,喜欢山里的空气,更喜欢山里的土地

从湖北

扎根基层,心系农民和土地

毕业时,易继平回到了家乡,被分配到了一所学校教书。想到枯燥的教书生涯,怀着对广袤农田的向往,易继平主动要求到农业局上班,求贤若渴的农业局欣然接纳了她,把她分配到水田坝乡做水稻监测工作。易继平背着行李来到水田坝乡,站在工作的植保站门外,她开心极了,眼前所呈现的一切都是那么的熟悉和清晰——石阶、鱼池、楼房、青苔、菜园……当时,秭归县农业局植保站一共5个人,易继平是唯一的女同志。虽为女儿家,但她却比男孩子还“泼辣”, 每天天一亮或下午太阳一偏西,她就卷起裤子撸起袖子,一头扎进稻田里,一块接一块查虫诊病,并把情况记录在小本子上,中午天热的时候,她也一户一户去走访,告知农田主农田情况,并教他们怎么防治,几个月过后,水田坝的稻农没有不熟悉她的

水稻丰收了,稻农富了,易继平却被晒得黝黑黝黑,脸上、胳膊上、小腿上,到处都是水稻叶片划出的

伤痕和蛾子鳞粉感染的疮疹。尽管如此,她的测报工作却从未有过一天中断。易继平不仅能吃苦,脑子也灵活,听说水田坝乡要召开乡村大会,她便借此机会向村干部宣传农业科技,因此受到社会各界的大加赞赏。有关部门建议她去从政,她却再次选择了农业。她心系农民和土地,把自己的所学倾囊付出,在基层一呆就是6年。1993年,秭归农业局和特产局合并,局里决定调回易继平做柑橘预测预报。从此,她与柑橘结缘,一做,又是25年。她心系柑农,走乡串户,跋山涉水,演绎了秭归柑橘史上一个个神话,让秭归的柑橘产业兴旺,柑农富裕。

从湖北

研制本土技术,靠田间出成果

柑橘是秭归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也是秭归县农业生产的支柱产业。20世纪90年代,柑橘大实蝇少有发生,可进入21世纪,大实蝇的危害却逐年加剧,2006年开始上升为柑橘产业的主要害虫,2008年部分果园出现绝收现象。四川“广元事件”给柑橘产业带来了毁灭性打击。柑农因卖不出柑橘失声痛哭,还有柑农因绝望而轻生。易继平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整天寻思着大实蝇的防治良策。她自费从网上下载了100多篇大实蝇文章,通读后把这些文章分门归类,总结、归纳、筛选,想以现成的技术来尽快治理大实蝇的危害,以此挽救农民的损失。防大实蝇的药打下去了,可看不见死虫,蛆果摘了一次又一次,可翌年的危害还是很严重。怎么办?易继平寻思着,现成的技术套用不了,要想控制住大实蝇的危害,还得研制属于自己的本土技术,靠田间出成果

于是,易继平向局领导汇报,要求把工作重心转到防治大实蝇上。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为追踪大实蝇的踪迹,她爬水沟、钻林地,在果园里挖蛹,观察蛆果的掉落情况,甚至把蛆果带回家。为保证试验的完整性,她经常加班加点,哪怕是节假日,她也几乎不休息。凭着这种锲而不舍的执着精神,经过3年的潜心研究,大实蝇防而不止的原因被易继平找到了,此后,她首创了一个个高效而实用的措施

针对成虫羽化监测不准问题,她提出了“全生态羽化检测”技术;

针对成虫诱杀不到位问题,她提出了“分段诱杀(园外诱杀和园内灭杀相结合)”技术;

针对蛆果摘除不力问题,她提出了“坡田蛆果拦截”技术和预防蛆果“空身留树”技术;

为降低柑橘农药残留,她实践了冬季浅翻土表技术、无药塑料袋闷杀蛆果技术,并以此取代毒土封杀技术和塑料袋加药闷杀蛆果技术。

易继平创新的大实蝇羽化监测方法,准确预测了大实蝇羽化盛期和产卵盛期,并根据监测数据科学地制定了园外诱杀和园内灭杀相结合的新思维,为大实蝇精准用药提供了强有力的数据支撑,为大实蝇防控决策提供了科学保障。经过“实践—改进—再实践”的反复,易继平使“湖北脐橙产区柑橘大实蝇羽化监测与防治技术”日臻完善,并逐步走向成熟,高效环保的全套集成技术取得了同业人士高度评价。

从湖北

成果丰硕,赢得了社会肯定

大实蝇防治技术被攻克了,但怎样才能将本土技术传导出去,让广大柑农受益,这也成了易继平的一块心病。为将创新技术推广到千家万户,易继平夜以继日地赶写有关大实蝇防治的实用手册,抓住一切机会给领导汇报,抓住一切会议和培训的机会传导创新技术理念和全套技术流程。为将技术传承下来,她录制监测数据15000多个,发表大实蝇专业文章14篇,撰写大实蝇研究报告30万字。正是因为她的锲而不舍,秭归县政府将大实蝇全套技术制成技术规范在全县范围内大力推广,秭归柑橘终于摆脱了大实蝇的困惑和危害,贫困户的钱包也终于一年比一年鼓。饱受大实蝇劫难的秭归柑农们,又尝到了丰收的喜悦,易继平每每到田间调研,柑农们便拉着她的手有说不完的话。看着他们的笑脸,易继平从心里感到莫大的安慰。

易继平对土地的痴爱和不懈的坚守赢得了社会的肯定。她拍摄的大实蝇专业技术图组,被国家农业部制成挂图,在全国柑橘产区推广;她先后承担了部、省、市多项重点科技攻关合作项目,其主持的“湖北脐橙产区柑橘大实蝇羽化监测与防治技术研究”获湖北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宜昌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主持的“柑橘溃疡病发生与防治技术研究”自选课题,被国家岗位科学家评审具有国内领先水平。她在湖南、湖北、河南三省昆虫学会上的“柑橘潜叶蛾对柑橘溃疡病影响评价”学术报告得到同业人士的广泛关注与高度认可。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10多篇论文获各级优秀学术论文一、二、三等奖,合著专业学术专著3册,参与制定省、市、县三级地方标准8个,取得国家专利2项。同时,她也受到了当地政府的高度肯定,2015年被秭归县授予“建功立业巾帼标兵”,2017年被授予秭归县“优秀青年专家”、“五一劳动奖章”称号,是秭归县政府“突出贡献奖”唯一获得者。

从湖北

如今,攻克了柑橘大实蝇的易继平,又发现了柑橘病虫害的新动向——柑橘潜叶蛾对柑橘溃疡病的传播影响。在溃疡病的发生与防治技术研究中,她发现了柑橘潜叶蛾与柑橘溃疡病在空间上同步发生、在时间上同步消长的规律,发现了柑橘溃疡病粉末状的新症状,并针对潜叶蛾对溃疡病的影响关系,提出了嫁前灭菌技术、防蛾控病技术等创新技术。她

首创的溃疡病防治技术,经国家体系岗位科学家评审,属国内领先技术。一心扑在柑橘潜叶蛾与柑橘溃疡病关系研究上的易继平,希望得到社会各界的帮助,更希望得到同业高人的指点,以开启柑橘潜叶蛾与柑橘溃疡病关系的深层研究。

更多精彩资讯,欢迎关注:长江大学本科招生

注:文章部分素材来自长江大学校友总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