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變!香港金融科技的新格局

突變!香港金融科技的新格局

一個虛擬銀行主導的金融科技時代到來了。

在首次發佈《虛擬銀行的認可》的十九年後,虛擬銀行距離真正開業運營只有一步之遙。在追趕金融科技發展的路上,香港選擇了以銀行和科技的結合作為突破口。那麼,被寄予厚望的虛擬銀行,能夠改變香港的金融科技格局麼?

虛擬銀行是什麼?

根據香港金管局的定義,“虛擬銀行”是主要通過互聯網或其他形式的電子渠道而非實體分行提供零售銀行服務的銀行。

與內地的銀行概念相比,虛擬銀行可以說是民營銀行、互聯網銀行、直銷銀行這三者的交集。

除了需要滿足《銀行業條例》中的“3億港元最低繳足款股本”要求,2018年5月香港金融管理局發佈的《虛擬銀行的認可》指引修訂本指出,金管局會優先處理能證明具備以下條件的申請:

第一,申請人具備足夠的財務、科技及其他相關資源經營虛擬銀行;

第二,申請人的業務計劃是可信和可行的,能提供新客戶體驗,並有助促進普及金融和金融科技發展;

第三,申請人已經建立或有能力建立合適的資訊科技平臺支持其業務計劃;

第四,申請人獲發牌後能較早開始營運。

從上述要求可以看出,虛擬銀行並沒有被要求一個固定的經營模式,監管也鼓勵參與者根據自身資源稟賦狀況自行申報各具特色的運營模式。並通過這種方式引入內地最具創新活力的金融科技行業內的頂級玩家。

花費偌大精力,香港為何會有如此舉措?

變革中掉隊的香港

香港是全球最富裕、經濟最發達和生活水準最高的地區之一,是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與紐約、倫敦並稱為“紐倫港”,在世界享有極高聲譽。然而,在近年崛起的金融科技創新浪潮中,香港已經被遠遠地甩在後面。

《2018年金融科技全球中心城市報告》顯示,綜合金融科技產業、生態、監管等因素,香港的綜合指數排名全球第十,遠遠低於紐約(第三)、倫敦(第四)的排名。在中國所有金融科技發展城市的排名中,也落後於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具體來說,從以下幾個方面可見端倪:

第一,科技創新支持程度低。香港創新及科技局發佈的《2017年香港創新活動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香港本地研發支出佔GDP比例僅有0.8%,遠遠低於北上廣深杭平均5%-6%的水平。與金融科技創業相關的政府資助或撥款申請流程冗長,一旦申請被退回,高昂的時間成本便足以導致創業失敗。

第二,金融科技產業發展緩慢且不平衡。基礎設施上,香港具有齊全的傳統金融交易所及金融信息服務公司,但缺乏雲計算、區塊鏈等新興技術的基礎服務設施;傳統金融科技化方面,銀行、券商、財富管理等領域科技化程度尚可,居民的金融服務也較為方便;互聯網銀行/證券/保險方面,互聯網證券(無線下物理網點的證券機構,非內地的互聯網證券業務)遙遙領先,但互聯網銀行、互聯網保險駐足不前;新金融業態方面,第三方支付特別是移動支付極不發達,消費者更多使用現金、信用卡、八通卡等,網貸、眾籌等模式的規模不大。

第三,消費支付仍為線下方式。香港目前仍以現金、八達通、信用卡為主要支付工具,移動支付尚有待發展。根據2018年7月香港生產力促進局的調研顯示,用過手機支付的香港市民不到3成,使用者年齡集中在25-34歲,而50-64歲市民使用最少。同時,香港市民過去一年的支付渠道以現金及八達通為主,分別達99%及97%,手機支付只佔20%,網絡支付也只有13%。

第四,監管環境有待改善。得益於香港發達的傳統金融行業,其監管體系也十分完備,但正是由於完善的監管體系,使資本量較少、專注於在線業務的金融科技公司難以滿足傳統的監管許可要求。同時,監管層認知落後、傳統金融勢力阻撓等問題都導致了金融科技公司發展緩慢、甚至是停滯不前。

雖然存在種種問題,但香港已經認識到,金融科技是成為世界金融中心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並提出:“在未來十年,金融科技將會大大改變現今的金融服務交付模式,對香港至為重要”。

應運而生的虛擬銀行

為了推動銀行與金融科技的融合,2017年9月,金管局總裁陳德霖表示:

“在智慧銀行新紀元下,銀行業、金融科技界及金管局必須共同努力,改變香港的金融生態環境。提升香港銀行體系達到更高層次的智慧銀行階段,不單純是錦上添花,而是勢在必行。為滿足客戶不斷增加的期望及要求,銀行及科技的融合刻不容緩”。

同時,推出了七項舉措以加快香港金融科技的發展。包括推出快速支付系統、金融科技監管沙盒2.0版本、引入虛擬銀行、推出“銀行易”簡化監管要求、促進開放API、加強跨境金融科技合作、提升科研及人才培訓共七項舉措。

逐項來看,快速支付系統(FPS)雖然首創了跨銀行、跨電子錢包、跨幣種、全天候運作模式,但目前僅支持個人對個人,用戶數量、用戶習慣、使用頻率、數據安全等問題依然掣肘FPS的發展。同時,香港儲值支付工具(即內地的第三方支付)目前也僅發放了13張牌照,移動支付接受率遠低於內地,創新性、便捷性也遠遠不如。

監管沙盒升級是對金融科技發展的現實要求。“銀行易”是對銀行用戶體驗的進一步提升。開放API是打造開放銀行的必經之路,利益涉及各方,知易行難。加強合作、提升科研與人才培養是發展任何行業的基礎工作,短期並不會產生實際性效果。

七項舉措中,虛擬銀行牌照的審批制、兼具銀行與金融科技的特點,被看做是引入內地極具創新性的互聯網巨頭、金融科技企業的舉措。通過資本與技術的引入,帶動整個金融科技行業,特別是傳統銀行業的新一輪變革。

那麼,已經被授予虛擬銀行牌照的四家公司,到底具備何種優勢,能夠助力香港金融科技的發展。

虛擬銀行之特色運營

首先來看四家虛擬銀行的股權及運營計劃。

(1)Livi VB Limited:中銀香港(控股)44%、京東數科36%、怡和集團20%。銀行+電商系金融科技+多元化集團的股權構成。Livi VB將依託中銀香港的專業銀行人才、京東數科的金融科技經驗、怡和集團的消費者優勢,聚焦未充分享受到金融服務的“長尾客戶”。

(2)SC Digital Solutions Limited:渣打銀行65.1%、香港電訊15%、電訊盈科10%、攜程金融在港新設公司9.9%。銀行+場景提供方+場景系金融科技的股權結構。SC Digital計劃聚合電訊盈科的生態和攜程的場景等優勢發展消費信貸產品。

(3)眾安虛擬金融有限公司:眾安科技(國際)集團全資子公司。而眾安國際由眾安科技51%及百仕達49%構成。多元化集團+內地多個互聯網巨頭持股的金融科技。眾安虛擬金融的計劃頗有當年小米的味道,與用戶充分互動,用戶可以參與討論、設計、開發,打造出用戶為中心的產品。

(4)Welab Digital Limited:金融科技集團WeLab(我來貸)Holdings子公司。Welab共經過三輪融資,股東超過40名,A輪包含俄羅斯投資機構DST 創始人尤里-米爾納(Yuri Milner)、美國ICONIQ資本、中國郵政、紅杉資本、TOM集團以及TOM集團旗下的郵樂網。B輪包含馬來西亞國庫控股公司(Khazanah Nasional Berhad)、歐洲大型銀行ING(荷蘭國際集團)及廣東省政府旗下國有獨資企業粵科金融集團等。B+輪新增投資方包含阿里巴巴集團旗下阿里巴巴創業者基金、瑞士信貸、建銀國際以及IFC(國際金融公司)。其中,阿里巴巴持股為0.422%,李嘉誠旗下的TOM在線持股為6.757%,富通國際持股為3.263%。Welab作為四家中的唯一香港本地金融科技集團,更多的承載著財富管理類的功能,其計劃圍繞用戶的基本金融需求和財富增值需求,分階段提供服務。

從以上四家虛擬銀行股東及運營計劃來看,香港金管局對虛擬銀行的多樣化進行了充分的考慮。結合虛擬銀行的申請要求,已經可以大概描繪出未來能夠獲批牌照的機構特點。

第一,資本金雄厚。三億港元只是最低要求,沒有雄厚的資本實力,很難玩得轉虛擬銀行,因為新的運營模式是可能導致戰略性虧損的。

第二,技術實力超群。金融科技是金融與科技的結合,經濟發達的香港缺少的是技術創新的因子,先進的技術和發達的金融相結合,才有可能誕生世界級的金融科技中心。

第三,具有運營互聯網銀行或普惠金融業務的相關經驗。金管局在申請中特別提到“能夠較早運營”,具有相關經驗無疑能夠搶佔先機,取得優勢。同時,虛擬銀行與傳統金融競爭大的公司客戶並無優勢,服務中小微企業、未被滿足金融服務的長尾客戶,既是其優勢所在,也是監管當局所樂見的。

第四,具有獨特場景優勢。場景與金融科技結合能夠快速的發展消費金融業務,消費又能夠極大的拉動經濟、促進就業,同時還滿足了監管的訴求。

結合以上特點,金管局能夠從幾十家申請機構中優中選優。可以預見,虛擬銀行將是香港金融科技行業一道獨特的風景線。但是,即使含著金湯匙出生,虛擬銀行也要直面發展中可能遇到的困境。

前行之路多坎坷

香港獨特的政治、經濟背景,完全不同於國內,金融科技發展所面臨的問題也和內地完全不同。

第一,監管的不確定性。金融科技的誕生就是不斷創新、突破監管、監管完善的過程,具有金融科技基因的虛擬銀行同樣如此。雖然金管局已經表達了對金融科技行業的支持,但是很難判斷監管當局對於突破監管的創新之忍受度有多高。

第二,難以突破成熟的金融市場環境和消費習慣。香港的傳統金融服務非常完善,金融服務也很容易獲得。“小額刷八達通,大額刷信用卡”的支付理念也已經根深蒂固。想要推廣新的模式,既非容易之事,也非一天兩天之功。

第三,安全性問題。數據可以說是金融科技的能源系統,支撐整個行業的發展。對比內地,香港對於服務過程中的安全、隱私等問題更加看重。已經習慣於在內地玩“默認條款、價格補貼”等遊戲的金融科技企業,必須要面對“更加嚴格的保護用戶數據安全”這一難關。FPS的安全問題便是前車之鑑。

除了上述幾個問題,本地化競爭、人才引進和培養、人口規模等都是未來長期發展不可避免的問題。以虛擬銀行撬動金融科技的發展之路絕非坦途。

虛擬銀行發展之注意事項

毫無疑問,虛擬銀行在香港是一種新的業態,其發展的示範效應對於香港極為重要。以下幾點值得關注:

第一,監管體系下的合規運營。內地的金融科技行業是在快速的、不健全的監管環境下發展起來的。香港則不同,虛擬銀行牌照在申請之初就已經做好退出的準備,其監管嚴格程度比傳統銀行有過之而無不及。金融科技廣泛應用的零售金融(2C)領域,反洗錢、數據隱私和系統安全等也是更大的挑戰。

第二,用戶教育可能比單純的市場推廣更加重要。成熟穩定的金融市場環境使得消費者需要花費更大的成本(機會成本)去適應新的商業模式。因地制宜的去教育和培養消費者的習慣,才是最好的推廣模式。畢竟,用虛擬銀行運營的新模式帶來的客戶將不僅是新客戶,更是忠誠客戶。

第三,對於監管來講,適當的寬鬆既利於創新又利於安全。一般的傳統金融模式下,便捷(用戶體驗)與安全是互為矛盾的,但金融科技、監管科技的發展,使安全和便捷可以同時提升,面對虛擬銀行等新業態,監管應該持更加包容和學習的心態,去與市場形成良性互動。

雖然香港在金融科技的發展中稍稍落後一步,但金管局“邁入智慧銀行的七項舉措”已經表明了對於金融科技大力支持的態度。對於香港當局,虛擬銀行被寄予厚望——增強市場活力,帶動本地金融科技發展。而對於有野心進軍國際金融市場的巨頭來講,虛擬銀行是一個絕佳的跳板。

但無論怎樣,帶給金融科技行業的創新活力不會變,逐步改善金融科技落後的局面不會變。

而這,對於香港或許已經足夠了。

(作者:蘇寧金融研究院研究員黃大智;來源:蘇寧財富資訊;首圖來自壹圖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