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水市:小城鎮整治敲開美麗經濟之門

  麗水市將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突破口,努力實現農民增收、產業發展、小鎮繁榮的良好願景。

麗水市:小城鎮整治敲開美麗經濟之門

麗水市遂昌縣垵口鄉入口

  培育產業激發內生動力。以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為抓手,結合各地集鎮的特質,找準產業定位,加快轉型步伐。

  發展綠色產業打響農業品牌。在修復生態自然環境的同時,把傳統農耕經濟做大做強,形成了“一鎮一品”的發展格局。如盛產水蜜桃的蓮都仙渡鄉、以油茶聞名的青田章村鄉、培育多肉花卉的景寧標溪鄉、“一塊番薯發家致富”的遂昌柘岱口鄉;景寧大漈鄉的高山冷水茭白年產量750萬公斤,產值3800萬元,年人均收入1.8萬元。同時,積極發展農村電商,開闢優質農產品通向市場的快速通道。縉雲舒洪鎮非遺爽面僅 2018年,加工量達8000噸,實現產值1.1億元、利潤3000萬元。讓百姓真正感受到了綠色發展帶來的紅利。

  優化塊狀行業打響工業品牌。通過“低散亂”行業整治提升,抓大促中育小汰劣,進一步提升行業產業競爭力。青田縣關停閥門“低散亂”企業63家,提升40家,兼併重組24家,新增閥門高新技術企業8家,實現工業總產值14.8億元,增長46%,帶動該縣整體閥門產業水平的提升;縉雲縣新碧街道東拓區塊小微產業園、慶元縣隆宮鄉毛竹特色園區、雲和縣木玩滾漆中心等已初步培育出特色產業,既提高了畝均產值和稅收,又實現了優勢產業的集聚發展。

  傳承民俗特色打響文化品牌。松陽縣通過對古屋的修復、業態植入、人文景觀建設,打造出一個個古今結合的美麗村莊;該縣通過百名藝術家入駐鄉村,培育文創、藝術品交易、藝術培訓等產業,推動古村落邁向復興之路。龍泉市寶溪鄉將世界上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龍窯群進行修繕開發,定期舉辦“不滅窯火”系列活動,僅2018年共接待遊客近32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3374萬元;龍泉市東書村姜家木偶戲、松陽新興鎮竹囮廟會、青田方山田魚文化活動日等,用充滿民俗民趣的魅力農耕活動,擦亮鄉村文化品牌。同時,麗水市以畲族“三月三”歌會為載體,打破地域界限,在全省唱響“柳新橋竹”區域文化品牌,推動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合作共贏,打造全省首個民族鄉村振興示範帶。

麗水市:小城鎮整治敲開美麗經濟之門

麗水市慶元縣舉水鄉背街小巷

  全域旅遊譜寫富民樂章。結合自然風貌、人文特色、產業優勢全力助推農旅、文旅、體旅深度融合發展。

  農旅融合描繪山水畫卷。以鄉村景觀為底色構建鄉村旅遊格局,創造出一系列 “縴夫故里”“石韻家園”“古風雁溪”“筧川花海”等鄉村旅遊品牌。雲和縣赤石鄉高標準打造“愛情聖島·玫瑰小鎮”,2018年“五一”期間,萬株玫瑰刷屏朋友圈,僅“五一”3天,該鎮接待遊客4.88萬人次;整個5月,接待遊客11.5萬人次,帶動了農家樂和民宿的蓬勃發展。2018年全鄉農家樂、民宿共接待遊客100餘萬人次,實現營業收入1100餘萬元。

  文旅融合書寫富民長卷。在充分挖掘極具地域特色的“紅色文化”“縴夫文化”“茶文化”“香菇文化”基礎上,積極尋求差異化發展,讓旅遊產業更具備競爭力。遂昌縣王村口鎮緊扣中國工農紅軍浙西南遊擊根據地的紅色資源,統籌推進紅色旅遊、古鎮旅遊、鄉村休閒等融合發展,使單一的“紅色觀光”向“紅色體驗、文化教育、度假養生”轉型。2018年,該鎮旅遊總人次34萬,實現旅遊總收入3928萬。

  體旅融合做足康養文章。各地積極推進高品質綠道建設,打造體旅融合發展新品牌,截至2018年底,全市鄉鎮共建成綠道369公里。縉雲新仙都風情綠道、蓮都老竹慢行系統、雲和緊水灘沿江綠廊等,構建出集健身、休閒、觀光一體的“慢運動”生態空間。景寧秋爐鄉以古道登山活動為核心,建設騎行、游泳、垂釣、飄流等20餘項戶外運動項目,全方位構建鄉村運動休閒特色小鎮;目前創建培訓基地吸引18家協會團體進駐其中。同時,按照“強村公司+戶外運動協會+體育賽事”的模式,成功舉辦了鄉村騎遊賽、野釣賽、鄉村音樂會等系列賽事,在增加集體經濟和村民收入的同時,為做強做大賽事經濟積累了經驗。

麗水市:小城鎮整治敲開美麗經濟之門

麗水市龍泉市寶溪鄉活水公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