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焚書坑儒是真的嗎?

古梁鏞


焚書坑儒的記載主要見於《史記》,秦漢之際,天下大亂,社會秩序被嚴重破壞,從商周時起的文化典籍也散失頗多。現在看到的先秦諸子的典籍要不是漢朝憑藉回憶重新記載,要不就是後世發掘。比如論語就有漢朝時會議整理出的西漢版,還有兩漢之交的從孔家老宅挖出的東漢版。在這種情況下,有兩個情況值得注意——1。。從秦朝統一到漢朝建立,中國歷史上的文化破壞現象客觀存在,破壞程度直達堪稱是滅絕級別的。

2。。由於秦朝不允許民間記錄歷史,官方史料又在大東亂中遺失殆盡,其實沒有切實的記載說文化毀滅的行為一定是由於“焚書坑儒”,至少“焚書坑儒”的規模存疑,理論上講也存在秦末起義導致文化典籍大量被毀於戰火的可能。

針對這個情況,我個人認為,考究歷史還是要避免走到“懷疑一切”的道路上,疑古的價值是對不合理的地方加以剔除,不是要去用斷案的方法分析證據。《史記》中從多個角度記錄了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在民間文化管制上的全過程。

1、招募天下文人、儒生、方士,討論國家政策

2、確立法家治國,但收納其它學說的學者為博士(秦朝官名)

3、強化法家地位,禁止民間辦學。

4、焚書,除醫學、種植、方術,其餘皆毀。

5、坑殺咸陽的儒生。

以上過程伴隨著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整個統治生涯,坑殺儒生後他本人也命不久矣。可以認為司馬遷的記載還是連續可信的,對於秦始皇“焚書坑儒”的全過程,也是可以有合理解釋的。

筆者之前有一篇文章,專門討論了這個問題,有剛興趣的朋友可以點擊本人頭像,去本人的文章區去看看。

還有就是秦末戰亂雖然破壞嚴重,如項羽焚燒阿房宮、劫掠咸陽城。但是堅強的中華民族在歷史上還經歷過多次大動亂,漢末東亂到三國創立是人口銳減百分八十;西晉滅亡北方也經歷了大浩劫,使得漢人在北方一度成了少數民族。動亂程度是要超過秦末的,但是文化典籍毀滅的願沒有秦季那麼嚴重。秦朝可是使得千年來浩如煙海的文化典籍只剩殘章斷簡。這也可以從側面說明,太史公的記載還是可信的,“焚書坑儒”是真實存在的。


歷史簡章


 “焚書坑儒”是兩件真事,分別發生在公元前213年、212年。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在咸陽宮組織群臣為其做壽。延宴上,群臣對一些事起了爭議,丞相李斯最後建議把民間的一些擾亂人心、不利於朝廷統治的書籍統統燒掉。秦始皇採納了這個建議。於是乎,天下竹帛銷煙瀰漫,秦始皇也因此在歷史上留下了千古罵名之一。其實,秦始皇選擇性地燒了一些書籍,只不過是希望通過這種極端的手段來統一人們的思想,強化國家治理,目的明確:“吾前收天下書不中用者盡去之。悉召文學方術士甚眾,欲以興太平。”即使如此,雖然一些文化典籍在民間流傳較少了,但在國家的圖書館裡還是大量存在的。可是西楚霸王項羽呢?因為要衣錦返鄉不願意留在關中,放縱士兵在咸陽城內大肆燒殺搶掠,放火點燃秦宮,足足燒了三個月才熄滅。不用說,那個國家圖書館成為了廢墟,藏書自然也化為了灰燼。項羽火燒咸陽為後世研究和校閱古籍造成了極大的困難,是一次徹底的文化大浩劫,否則司馬遷老先生也不會泡茶請一些老儒來講故事。

關於對這事的描述,最早見之於西漢人賈誼(前200—前168)的《過秦論》,稱為“焚百家之言”“焚文書”,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前145年—不可考)在《史記》裡全文附錄了此文,並有“焚詩書”一說;孔子十世孫孔安國(前156年—前74年)在《〈尚書〉序》中稱為“焚書”。奇怪的是,賈誼隻字未提“坑儒”一事。

求神問仙、製藥修道希望長生不老不是秦始皇的專利,之前的燕昭王等一些君王也特別好這一口,秦始皇只不過更捨得上心、更捨得投入,“遣徐市發童男女數千人,入海求仙人”“費以鉅萬計”,結果這些辦事的方士不僅逃得不見蹤跡,還四處誹謗秦始皇。這下好了,秦始皇“於是使御史悉案問諸生,諸生傳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餘人,皆阬之咸陽,使天下知之,以懲後。益發謫徙邊。”這哪是什麼儒生,簡直就是江湖騙子,而且膽大得出奇,騙到國家最高領導人門下,焉能不被誅?這就是“坑儒”事件,秦始皇千古罵名之二。

其實,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更甚於秦始皇的“焚書坑儒”。建元六年,漢武帝將國家部門不懂、不治、不專儒術五經的官員一律罷免,罷黜推薦治申、商鞅、韓非、蘇秦、張儀之言的賢良之士,把不是儒學五經的黃老、刑名等諸子百家之言統統排斥在官學之外,讓儒生把持官辦教育機構,並給予了豐厚待遇。其實,秦朝滅亡前朝廷還設置博士官,諸子百家含儒家在內有70多人。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兩千多年來,仕而學則優、學而優則仕、當官先做儒的思想,成為了封建地主階級統治人民的正統思想。


知行合一乃王道


中華文字博大精深,常常一字之差,就會導致整個語句、段落謬之千里,就像《論語》中的孔子言行記載由於沒有標點符號,可以有多種解釋,直到今天還在辯論不休,同樣的,對於“焚書坑儒”來說,爭議自古就有。上面已經說過,必須分開對待,我們先來看看“焚書”吧,它的發生背景是什麼呢?當時國家剛剛歸於一統,秦始皇和秦朝廷正在以各種手段儘快歸納人心,其中就包括“郡縣制”,務必使全天下從內到外都統一。

就在這時候,儒家博士(閒散官職,名重於實)淳于越出言反對郡縣制,他認為應該實行“分封制”,就像周朝一樣,分封年長的諸公子和宗室,引用了大量《詩》、《書》裡的例子來舉證讚美分封制的好處---諸如什麼君主坐於中央,宗室守禦四方之類的,讓秦始皇很不高興。加上在此期間,咸陽左近很多人妄議朝政,於是李斯乘機進言:凡是非秦朝史官記載的史書全部銷燬;不是朝廷博士官而收藏《詩》、《書》者讓當地郡守、尉集中燒燬,私藏者有罪;醫藥、卜噬、種樹之類的書不用銷燬;有學法制的當以秦朝吏官為師。

那麼從上面可以看出當時銷燬的主要是《詩》、《書》,為什麼呢?因為秦朝以法家治國,法家推崇“法后王”,儒家博士等又推崇分封制,偏偏兩部書籍又是大量記載、讚美諸侯王的典籍,從統治者角度上來說,更何況那是諸侯紛爭後第一個大一統國家,當時秦始皇的決定並不能說太過分,如果秦始皇真是像傳言所說欲斷絕讀書人知識之路,那還留其他諸子百家典籍幹嘛?淳于越此人呢,當初進言分封制要麼就是迂腐、要麼就是別有用心,要知道漢朝一開始也是實行分封制,後期同樣向郡縣制轉變,各地分封的王沒幾個有好下場。

再來看看“坑儒”:《史記》中《秦始皇本紀》和《儒林列傳》中的記載均是“坑術士”,大體就是一群術士欺騙秦始皇有辦法長生,最後卻準備攜款私逃,秦始皇憤怒之下在咸陽當眾處死了四百多術士。其中並無儒士一說,術士是什麼呢?就是鼓吹得高人指點,習得仙術,有長生不老秘訣的神棍,當時最出名的代表就是姓候和姓盧的,都宣稱自己活了上百年,追隨者甚眾。而西漢距離秦朝才幾十年而已,如果真有坑儒事件,作為對秦始皇並無好感且喜歡按自己喜好添油加醋的司馬遷(讀過史記就應當知道)當不至於遺漏這麼重要的東西,而且觀西漢一朝,獨尊儒術後,哪怕是儒家執牛耳者董仲舒都只談坑術士而從未提及過坑儒一事。

那麼坑儒這一觀點從何而來呢?最主要就是依據當初秦皇子扶蘇的諫言:“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後人從其語句中把握到扶蘇是以儒家孔子為術士求情,所以應當有坑儒士。西漢末孔安國和劉向首次在為古書作序時提及坑儒一事,一直到東漢班固還是說“坑術士”,但後面跟了句“六學從此缺矣”,影射坑儒生,導致最後全部都說是坑儒了!

綜上所述,就本人看來其實大眾化的所謂“焚書坑儒”太過誇張,最多就是當初秦始皇在焚書一事上太急切了,在執行過程中嚴苛的秦律導致官員手段過於暴烈,導致牽連太廣,而坑儒一事,就算真有也不過是夾雜了一些非議朝政的邊緣儒生而已,遠遠達不到所謂大量屠殺讀書人的程度(更何況當初的儒家還只是天下上百學說的其中一個派別而已),真要說嚴重,歷朝歷代的文字獄恐怕要殘忍、嚴重得多。中華歷史源遠流長,其中很多值得我們去探索、學習、思考,新一代的我們應尊重歷史、尊重傳承。

聲明:本人非歷史專業,愛好而已,順便寫寫記記,可惜年少的最愛已被生活的柴米醬醋鹽遮蓋,只是不想徹底丟失,故而非專業、文筆Low等缺陷還敬請海涵,歡迎留言討論,噴的時候只要不涉及親屬,本人都能忍一忍接受的。喜歡的朋友麻煩點贊、關注!謝謝!


若棄00


焚書

《史記·李斯傳 》 中記錄李斯給秦始皇的提議:“臣請諸有文學、詩、書、百家語者,蠲除去之,令到三十日弗去,黥為城旦。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若有欲學者,以吏為師。”,其中黥,又稱墨刑,就用刀刻鑿人面(體)再用墨塗在刀傷創口上,類似現在的刺青。

意思就是臣民建議所有詩、書、百家學說一律廢除,三十日內沒有做到的人,處墨刑和發配去修長城。藥、卜筮、種植農耕等等這些技能相關的書籍,如果有想學習的人,可以拜官吏為師。結局大家都知道,焚書運動開始了。

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爭鳴的局面湧現,社會產生了各種思想流派,這種多思想流派的局面註定是對秦朝政局統一不利的。所以焚書很大概率是真事!

坑儒

坑儒有爭議,爭議的意思坑的方士,不是儒生。但是可以確認的是的確坑殺過。

《史記·淮南衡山列傳》:“昔秦絕聖人之道,殺術士,燔《詩》《書》,棄禮義,尚詐力,任刑罰,轉負海之粟致之西河 。”這裡術士就是儒生。

《史記·秦始皇本紀》:“始皇聞(侯生、盧生)亡,乃大怒曰:“吾前收天下書不中用者盡去之。悉召文學方術士甚眾,欲以興太平,方士欲練以求奇藥。今聞韓眾去不報,徐巿等費以鉅萬計,終不得藥,徒奸利相告日聞。盧生等吾尊賜之甚厚,今乃誹謗我,以重吾不德也。”侯生,盧生是誰了,侯生戰國時韓國人,有名的方士;盧生燕人,秦朝著名方士。他倆也是當時,就是幫秦始皇找長身不老藥的人。

大致意思就是:侯生和盧生這兩個方士,幫秦始皇找長生不老藥,那肯定是找不到,找不到怕秦始皇怪罪他們,就攜款逃了,逃離就算了,還是私下議論批評秦始皇。結果就是秦始皇抓捕和他們有牽連一干人等給殺了。

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獨夫之心,日益驕固。圍繞秦始皇后期統治來看,基本就是苛政虐民。秦始皇的一系列的暴政肯定會招致諸子百家的知識分子議論和批評,以秦始皇殘暴殺一批知識分子來以儆效尤,很可能真實存在。其實不管殺的是方士,是儒生,都是當時的知識分子。


中國歷史中的故事


秦始皇推行郡縣制

儒生反對

拿出書籍解釋分封共治的法統

氣得秦始皇下令把那些書籍燒了

秦始皇集權專制好不享受

就希望長生不老

一些術士貢獻丹藥討好處

但大秦律相當嚴酷欺君要殺頭

一些賣假藥的術士和整天嚷嚷恢復封國制度

的人就被挖坑活埋了

據說有四百多人

這就是焚書坑儒的歷史典故

中國的歷史學雖然比較強

但皇帝更強

真假不能絕對的說。

在分封建國的周朝

天子、國君、卿大夫、士大夫都是貴族

都有非常好的權利並可以繼承

他們說話、寫文章發表觀點很正常

所以才有諸子百家

就是說一部分自由的精英

創造了思想爆發的時代

秦始皇皇帝集權體制以後

言論自由首先沒有了

丞相也不敢亂說話

其他人更是萬馬齊喑

誰相信話都不敢說的國家會很有創造力?

所以那些“之治”“盛世”不可能是真的

或者降低標準

就像生活非常艱苦卻說“生活在蜜罐裡”。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

建設和諧的等級社會

等級可以建到家裡

包括穿衣服祭祀婚配等等無所不包

更不要說君君臣臣各行各業

這剛好符合秦制把軍隊管理

用於國家管理的軍國主義體制

於是在漢武帝時期被重用

後來的所有皇帝都高度認可

儒家等級思想的理論價值

它比商鞅的法家思想要柔和斯文

《商君書》愚民、貧民、疲民、弱民、辱民

以及嚴刑峻法

顯得太苛刻太無情

容易激起民變

君不見秦朝建國15年就被起義軍推翻?

到隋朝又建立了科舉制度

專門考試四書五經

極大地普及了儒家思想

到晚清朝廷廢止科舉制度時

已經考試1300年

現在人們腦子裡還有一些殘留

可見儒家思想推廣力度之大!

儒家思想成為皇帝集權體制時代唯一意識形態

但皇帝枕邊書《商君書》是必修功課

真實的統治方法叫儒表法裡。


透視線


謝繳。對於好友提出問題,我無法做出回答。因為我把握的知識層面無法對好友提出的問題,進行可信的解釋。我把握的只是後人依據他們對事件的理解、認識留下的間接材料,也就是第二手材料。而好友提出的問題的答案,存在於笫一手材料中。我不把握這方面的實證性材料,因而無法用精確的事實,對好友提出的問題進行解釋,並拿出令人信服的結論。謝好友關愛,祝好友在線快樂!


曹長國378


焚的好坑的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