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技術將如何改造“物大移雲智”系統?(下)

在上篇文章《區塊鏈技術將如何改造“物大移雲智”系統?(上)》的最後,筆者留下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區塊鏈在看似已經十分完備的數字經濟系統中要起到什麼樣的作用。在正式對其進行解答之前,首先需要了解一下區塊鏈技術的具體原理。正如很多資料所提到的,區塊鏈是一個由多個利益主體(通常被稱作“記賬節點”,簡稱節點)共同記錄並治理的鏈式數據庫,信息被記錄在被稱作“區塊”的數據包中,按照系統的設置,記賬節點之間會遵循一定的規則(業內稱為“共識機制”)來獲得每個區塊的打包權,也就是將區塊鏈網絡中相關信息記錄到區塊中的權利,而在記錄的瞬間,其他未獲得該區塊打包權的節點也將在自己的設備中同步記錄區塊鏈的數據,簡單的說,就是“一人寫入,全家存儲”,與屬於同一利益主體的中心化傳統數據庫相比,這種分佈式新型數據庫有著一個最明顯的特點:那就是寫在其上面的數據由於分佈在不同利益主體的手中,因此極難篡改,除非篡改者能夠說服一定比例的記賬節點助其修改數據。由於這一特點,區塊鏈經常被人稱為"信任機器",也就是可以讓兩個互不相識的利益主體通過觀察對方以往的行為記錄,快速判別對方是否值得信任。此外,鑑於區塊鏈使用了多種加密技術,所以經常出現於各種隱私保護的場景中,而這也是其助力數字經濟發展的關鍵所在。

還是把目光轉回到數字經濟上,在系列文章的上篇,筆者曾經向大家提到過:數字經濟的目標,是要為用戶賦予更多的權利。而實現這個目標的手段,則是要讓以計算機為主的機器系統能夠如同貼身秘書般為用戶提供更多的服務,具體的技術原理為類似於人體神經系統的“物-大-移-雲-智”組合。但是從現實的情況來看,目前的機器系統很多時候沒有辦法對用戶的行為進行良好的反饋,如果說人不能對外界變化作出及時反應,往往是由於神經斷裂、反應遲鈍、分析能力較弱等原因而導致信號無法轉化成具體行為,那麼機器系統不能對用戶需求進行有效應對,也是因為數據無法通過順利流通來轉化為解決方案,在這方面,人體系統與機械系統可以說是存在相通之處的。

但是,為什麼與人類系統相比、機器系統出現數據信號流通不順暢的情況更多?具體原因可以大致概括為兩個方面:信道【注】和信任。

【注】所謂信道,顧名思義,指的是通信通道,泛指信號傳輸的媒介,本文指的是數字系統中一切與數據流通相關的環節,比如說收集數據的智能終端、傳輸數據的通信網絡、存儲並計算數據的雲平臺等。

首先,在信道方面,人類已經經過了漫長的發展歷史,像終端末梢、神經網絡、大腦這樣的器官已經相對進化成熟,不存在信號阻塞問題,而數字經濟概念剛剛起步、相關的基礎設施還不十分完備,很多時候數據的信道傳輸存在問題。比如說產生的數據收集不上來,收集好的數據又分析不了,如此自然沒法給出解決方案。

其次,在信任方面,在人體系統中,各種器官都同屬於一個個體,聽同一個大腦指揮,不存在彼此之間是否信任的問題,而在機器系統中,數據的生產者、收集者、分析者很多時候都屬於不同的利益主體,彼此之間存在著很大的信任成本,很容易互相猜忌,比如說懷疑對方是否可靠,會不會拿著自己的數據資產去作惡,這樣一來,相關的協作也就很難順暢進行。

区块链技术将如何改造“物大移云智”系统?(下)

綜上所述,如果人們想要對現有的機器系統進行改善,使得數字經濟能夠賦予用戶更多的權利,改善的方向也無非是從以下兩方面進行:

首先,提高信道的可靠程度,使得用戶的行為信息可以更全面、更準確、更迅速的進行收集、傳導、解析,最終轉化為可靠的解決方案,而解決的方法則主要是完善相關標準、提升信道的性能指標,比如說:

在信息生產環節,鋪設更多精準的智能終端硬件設備。

在信息收集環節,統一各種數據的標準,打破信息孤島,從理論上實現信息兼容。

在信息傳輸環節,提高通信網絡的能效、覆蓋半徑、傳輸速度等。

在信息存儲環節,加強雲平臺的計算能力和可靠程度,提高其信息存儲與處理能力。

在信息分析環節,提升人工智能算法的可靠性。

從上面的方案我們不難看出,在搭建通暢的信息傳輸通道的問題上,目前限制這些數字化技術發展的瓶頸主要在於這些技術本身,比如說智能硬件的敏銳性、大數據行業的標準化、各種通信網絡的容量、以及計算機的算力等,因此,如果想要讓數據信息通過順暢流動來創造價值,實現權利下放,一個重要的前提就是要完善這些基礎設施,這就好像如果兩個國家想要進行貿易,相關的交通網絡建設(比如說鐵路、港口、機場等)必須得先跟上,如此才有繼續下一步的可能性。

区块链技术将如何改造“物大移云智”系统?(下)

但是,完善的基礎設施並不是能夠實現信息順暢流動的充分條件,正如前面所提到的,與人體不同,機器系統在傳輸信息過程中的每個環節,很多時候會歸屬於不同的利益主體,這樣一來就產生了人體系統所未曾面臨的一個問題——信任。對於C端的信息提供者來說,這些信息是他們的隱私,而對於B端的信息收集者而言,數據則是他們的核心資產,若是在信息流通的過程中,信息因為各種主觀或客觀的原因出現了洩漏甚至流失,那無疑將會對當事者帶來經濟損失、生活困擾,甚至是人身威脅。如果這一信任問題不能得到解決,那麼就算基礎設施再完善,數據也不可能順暢流動,更不要說給出解決方案、實現權益下沉了。就好像兩個國家如果處於敵對甚至戰爭狀態,彼此之間的共識與信任不復存在,那麼就算兩者之間的交通線在完善,吞吐量再大,也不可能出現大規模的貿易活動。

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就有必要通過區塊鏈技術、在數字經濟網絡中不同的利益主體之間構建信任的橋樑,根據潛在隱患的不同,具體的構建方式主要有兩種:

首先,如果擔心信息在流通的過程中因為外界攻擊入侵等客觀因素而遭到了洩露甚至篡改,導致用戶蒙受損失,那麼解決的方案主要有兩種:一是不使用區塊鏈技術,通過網絡安全技術加強信道、尤其是中心化雲平臺的安防水平,以抵禦外界的攻擊,二是使用區塊鏈技術,把中心化雲平臺打造成為去中心化霧平臺,讓攻擊者無從下手,亦即將文件以分片加密的方式拆分後、存儲在隸屬於多個不同利益主體的計算機中,而文件保存的位置與流轉的過程則保存在區塊鏈上,等到需要的時候按照鏈上的索引提取並組合即可。

区块链技术将如何改造“物大移云智”系统?(下)

其次,如果擔心信息在流通的過程中會因為相關機構的作惡等主觀因素而出現洩漏的情況,那麼解決的方案也有兩種:在針對C端數據提供者的保護上,可以用區塊鏈技術對數據進行確權,並在未來邊緣計算技術成熟之後,將用戶的數據保留在邊緣平臺、而非中心化雲平臺處,讓用戶擁有對自己數據的所有權,相關密鑰由自己保管,如果產品開發與運營機構想要使用這些數據,需向產品用戶提出申請,且每一次流轉都需要獲得用戶的授權,只有對方用密鑰進行簽名之後,才可獲得數據的使用權。而在針對B端數據收集者的保護上,則可以通過讓數據分析者僅獲得用戶的使用權、而非所有權,來對數據資產情況進行保護——由於數據分析者對大數據的需求主要是為了打磨自身的AI算法,因此在進行數據使用權的交易時,其實際上並不需要獲得完整的數據,而只要提供自己原始的算法模型就可以了,在交易過程中,買賣雙方將算法模型和大數據上傳到基於聯盟鏈的智能合約中,除了數據提供者之外,任何人都不能看到數據內容,而在訓練完畢之後,數據文件包可以退回給數據收集者,或者是就地銷燬,而數據分析者得到打磨完畢的模型,大數據就這樣在沒有洩露風險的情況下、在區塊鏈智能合約的保護下完成了有效流轉。

区块链技术将如何改造“物大移云智”系统?(下)

嚴格來說,上述促進機器系統信息流動的區塊鏈數字解決方案,目前還只是數字經濟從業者的所提出的一個設想,儘管它並不能完全避免隱私的洩露(比如說C端用戶信息的分享仍未解決數據兩權合一的問題),未來必然會有可提升的空間存在,但其理論上較高的可行性,以及對數字經濟系統信任程度的明顯提升,已經使得不少從業者感到耳目一新。也正是由於這樣的原因,在過去幾年的數字經濟浪潮中,區塊鏈與其他技術相比,受到的關注度是最高的。而在這一以計算機信息技術為核心的機器系統的助力之下,更多的權力將會被下放到個體和小團體手中,由此打造出我們前面所提到的、一個前所未有的社會生態——那就是去中心化經濟。

区块链技术将如何改造“物大移云智”系统?(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